APP下载

试论王振德的艺术理论成就

2017-08-30李盟盟LiMengmeng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学人王先生书画

李盟盟/Li Mengmeng

《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王振德》

《王振德艺文集》

《中国画款题常识》

王振德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书画家、美术理论家、美术教育家。1941年4月19日(阴历)出生于天津市宝坻黄庄镇一户耕读人家,属宝坻“南王”后裔①。诗文书画兼擅,艺术实践与理论并行。自幼酷爱中国书画艺术,良好的家学培养了他谦虚勤奋、积极进取的优秀品质,同时也为其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他一直秉持继承传统、转益多师、不囿门户、艺通于道的信念拜师学艺。他一直坚持学术研究、书画创作、教学工作三者兼顾的学术道路,山水、花鸟、人物、书法兼擅,并在艺术理论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著名美术评论家薛永年先生评价其为“旁收博采,积微成著”。王振德的艺术理论研究可谓“既广且深”,所谓“广”是针对研究范围和研究领域而说;所谓“深”是指对每一个研究课题都进行了透彻而细致的剖析。

(一)美术史研究

王振德有关美术史论著述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对美术史的研究。如赴北京文化部参加王朝闻任总主编的国家“七五”重点科研项目十二卷本《中国美术史》编撰大会,受聘撰写“北宋卷”及“南宋卷”有关篇章;系统撰写《天津书画史略》;系统编撰《昆山书画史略》;应天津市史志委员会邀请,主笔《天津简志·美术章》;应天津杨柳青画社邀请编著《华夏五千年艺术·壁画集》;应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邀请,编著《历代钟馗画研究》等。

第二类是对书画家的研究,如其专著《边鸾、刁光胤》《夏昶》《盛懋》《闫丽川研究》等。

第三类是对中国画论和艺术理论的研究,如其专著《中国画论通要》《艺术论要》等。担任国家“八五”学术项目《齐白石全集》全集编委及第十卷(诗文卷)主编;将齐白石绘画美学思想整理为专著形式,编注成《齐白石谈艺录》,获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为山西美术出版社编著《中国画款题常识》等。

第四类是综合性研究,如主编《中国近现代书画家辞典》《阎丽川美术论文集》《萧朗谈艺录》《孙其峰论书画艺术》及十卷本《孙其峰书画全集·文论卷》等著作;担任教育部“九·五”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历代美学文库》画论典籍负责人;担任《中国历代文献精粹大典》文艺卷编委;参与编写《中国书画鉴赏辞典》等。2009年其学生穆仲伟等人编辑成8卷本约200万字的《王振德艺文集》,按美学、文学、艺术理论、中国画论、中国美术、天津书画及诗词曲联分卷,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可视为其学术研究的综合成果。

著述之外,王先生曾为《孙其峰画集》《张其翼画集》《梁崎书画作品选》《萧朗画集》《扬州八家画集》《荣宝斋画谱63辑》《张映雪画集》《贾宝珉画集》《韩文来画集》以及天津市政协主办的《中国当代国画优秀作品选》、天津市文史研究馆的《天津文史馆员书画集》等画集撰序。并在《美术研究》《艺术教育》等刊物和《迎春花》《天津日报》等报刊发表过百篇研究论文。

(二)关于“学人画”理论

王振德于1992年率先提出“中国学人画”学术概念,后在《中国书画报》发表《我倡导中国学人画》一文,诠释“学人画”及其理论体系。《诗书画报》专版刊登其“学人画”作品。1998年4月《中国书画报》专版介绍其学人画创作,由此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系,成为中国当代花鸟画继承与创新的学术支撑。

论及王先生“学人画”理论的思想渊源,一方面源自其孩提时期所受到家庭艺术熏陶及高中后走上文艺道路所积淀的文学功底,另一方面是对古人“文人画”之传统的探析,以及对齐白石等艺术家的深入研究,这些因素均带给先生以艺术启示。

当然在他之前也有学者提出对中国文人画传统继承之理论,如阎丽川、王学仲、陈绶祥等人提出的“新的文人画”“现代文人画”“新文人画派”等学说。王先生在继承与发扬中国画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紧跟时代变迁,结合中国“新国学”的文化特点,创构“中国学人画”理论与模式。王先生所提倡的中国学人画理念,不是对“新文人画”等提法的重复,更具有创新意识,从“学人画”称谓中可看出要创作出符合“学人画”标准的作品,须满足“学”“人”“画”这三个要素。“学”即要广泛学习中外一切有益的知识,在中国画中充实国学,不断优化传统,以使艺术作品真正具备中华文化内涵。“人”即画家的人品、人格、人性、人情、人心。“画”即要为中华民族和广大人民画画,突出学人画的艺术性、民族性、时代性、人民性和画家本人的艺术个性。“学”“人”“画”三者的关系,是以“人品”为核心,“学识”为条件,“画艺”为表现,使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②

此外,“学人画”理论体系中还主张“四学论”即学习古今中外一切有益身心发展的学术经验;学习古今画家的一切优长;学习在做人的过程中作画;学习人民并服务于人民。其倡导的“四术说”即努力做到技术精、艺术高、学术深、心术正。认为成功的书画作品不仅讲究功力和艺术品位,而且要体现一定的学术含量和人格魅力。③他更具体地提出了书画家的“六进境”,即“移古之境”“移人之境”“移物之境”“有我之境”“变我之境”和“大化之境”。④

(三)关于“津派国画”

王振德 欢喜增寿图

除了对“中国学人画”文化领域的把握之外,王先生还对地域性文化艺术进行深入挖掘,作为天津地区的美术史论家,十分注重研究天津书画发展的历史及天津书画家的艺术成就。他挖掘并整理了天津建卫以前的书画历史,并将研究成果陆续在《天津文史丛刊》上发表。他是“天津李叔同——弘一法师研究会”创始人之一,是《天津简志》“美术章”的主笔,是天津市重点科研项目《天津书画家研究》主编,他在报刊上最先提出了“津沽画派”“津派国画”“津派书画”等专用术语和理论,丰富了津门书画的文化底蕴,增添了天津地域文化的艺术色彩。如王先生在2003年全国政协主办的“当代国画优秀作品展天津作品研讨会”上,作题为“津派国画”的发言。并于2006年在《天津日报》连续发表《津派国画》专版,以阐释其“津派国画”的理论体系。继而形成了“津派国画”的师徒相互传承的六代谱系,天津书画艺术开始受到世人重视和瞩目。⑤他对天津书画研究,让我们感悟到王先生浓烈的爱乡情结和可贵的桑梓气息。又如发表《漫谈水西庄的饮食与服饰》《天津地区早期书画家》《水西庄查氏及其文人墨客》对天津本地的研究等论文,以及针对画家的个案研究《水西庄查为礼的艺术成就》《水西庄书画家朱岷》《金玉冈及金氏书画》《养素轩主沈铨》《十三峰老人张赐宁》《张兆祥及“津门四子”》《刘奎龄、刘继卣述评》《陆文郁述评》《刘子久述评》《萧心泉述评》《陈少梅述评》《曹鸿年述评》《穆仲芹述评》《梁崎述评》《闫丽川述评》《高镜明述评》《张其翼述评》《张映雪述评》《萧朗述评》《溥佐述评》《孙其峰述评》等论文,显示出王先生对天津书画史的研究既有宏观概括又有个案探赜。

在其理论体系中还包括他对中国艺术本土化的提倡,如论文《中国美学必须姓中》对中国美学的丰富性、体验性、思辨性、意会性、包容性和开拓性的感悟。在对思辨性的解释中,作者例举出七十余对对立统一的范畴,反映出中国古代文论丰富的辩证观。⑥他针对中国绘画的深入解析,其文章有《中国画的特质》《中国画的艺术空间论》《中国画的源流》《中国画的功能》《中国画的形神论》《中国画的气韵》《中国画的取势》《中国画的境界》《中国画的笔法论》《中国画的墨法论》《中国画的赋色论》《中国画的章法》《中国画的特技》《中国画的书骨》《中国画的风格论》等。

王振德的研究兴趣不仅限于中国书画,他对各门类艺术均有所涉猎,如对琴棋书画的美学探讨。其《略谈中国古琴艺术之美》从琴德之美、情意之美和品位格调之美多侧面诠释了抚琴的审美内涵。还有《象棋琐议》《砚石缘》《古笔情缘》《核桃趣》《略谈奇石之美》《中国饮食六大特征》《中国酒事之美》《中国茶事之美》《漫谈中国武侠小说》《筷子漫谈》等文章,亦是王先生研究领域广泛的例证。由此可知,兴趣爱好的广泛,与画家绘画题材的多样和画中透露出的潇洒不无联系。

三、艺术教育理念

王振德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几十年,有其独特的美术教育思想。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注重人品修养。

王振德对人品修养极为重视,如他提出的“中国画诸美合成论”,其中特别指出人品之美是中国画诸美合成的灵魂和核心,在中国画诸美合成中起统领和主脑作用,画家若没有高尚人品,便无从谈及学品、艺品和画品。所以要讲究做人之道,因为崇高的人格是高质量的学问和艺术创作的前提和保证。这即是其“崇德尚艺”论。

第二是目标与恒心。

王先生还强调做事要有目标,有重点,要以执着之心去完成自己的目标,有始有终,有毅力,矢志不渝地向学术目标迈进,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钻研学问要力求精深而不是好高骛远,进行创作要格物致知而不能脱离现实。要专神守一,而不是举棋不定。

第三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王先生从事教育半个多世纪,读书过万卷,行路遍及大江南北,考察过美俄法意德日等十余国,创作逾千近万。他在治学方法上,也要求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选择经典作品阅读。认为只有在此基础上,才可能生发自己的才华和优秀品格。同时还要关注学术领域前沿课题,以填补本学科的艺术知识的不足和方法论的单一。针对拜师,指出要拜高师,入高门,即“名师出高徒”,坚持“取法乎上”,加上勤实践,多创作,坚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方能获得真才实学。即“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王先生在授课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善于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进行知识的传授,如在《中国美学“美”字始》一文中讲到自己三十多年前亲身经历的一桩趣事,见到一只和鸭子一起长大的鸡,居然要随鸭子跳入水中玩耍,结果不出意料被淹死了。借此实例来讲明中国画的宣纸和笔墨作为绘画特征和标准,不适合以此去鉴别欧美传统绘画,同样,中国式意象美学的意趣气韵标准也不适于去评价欧美式的哲学美学。⑦

第四是重视历史继承与创新,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王先生无论在学术研究、艺术实践还是在美术教育中,都重视历史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等艺术特点,并以国学与美学贯穿各艺术品类研究之中,这些也是其学术研究的特色。

王先生研究书画创作的继承与创新,认为中国书画艺术源远流长,相互结合形成一个体系,因此须采取一套系统的学习方法。故而学习中国书画,要以学习中国文字和中华典籍为根基,进而学习书画技法,进而学习书画技法理论,进而学习书画理论,进而学习艺术理论,进而学习美学理论,进而学习哲学,进而学习中国古今学问和风土民情,通晓中国民族文化艺术根脉、优秀传统和基本精神,进而使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传承创新、与时俱进。这是当今书画家取得成功的“九步曲”,亦称“九重奏”。

在王先生《中国画论通要》等著述中,曾将谢赫“论画六法”向前衍化,提出中国画“二十二种美合成论”,即将谢赫的气韵之美、用笔之美、形象之美、赋彩之美、布局之美、传统之美外,又加上用墨之美、用水之美、诗文之美、书法之美、钤印之美、品类之美、思理之美、取势之美、趣味之美、风格之美、流派之美、通变之美、时尚之美、特技之美、画材之美、装裱之美等十六种。⑧

王先生一直坚持教学工作、学术研究、书画创作三者兼顾的艺术道路,遵循理论联系实践、实践升华理论的方向,刻苦研修。集中体现在所提出的“中国学人画”理论和大量创作中,他不仅从理论上对古今画家做了研究,如对画史的研究《宫廷画院的缘起》《中国早期画院》《两宋画院内外交流及院画影响》等,对古代个案研究《边鸾述评》《刁光胤述评》《盛懋述评》《夏昶述评》《文征明述评》《张路述评》等,对现当代个案研究《略谈现代书画大师金北楼》《齐白石绘画的艺术特色》《论徐燕孙的艺术成就》等,并且在自己的创作上做了大量的力所能及的尝试。其主旨在于倡导书画家应增强学术意识与多方面的学术修养以及学者作画在艺术上力求深邃与精当。

第五是以国学与美学贯穿各艺术品类中进行研究。

王振德学术研究的特色是以国学与美学贯穿各艺术品类中来进行研究。王先生曾先后担任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名著欣赏、中国画论、艺术理论、艺术鉴赏、美术理论、美学、美术文献整理、文史工具书、论文写作、美术史论研究、艺术教育史论、中国画技法、烹饪美学、中国书画创作等十六门课程。看似杂乱的课程中,实际上以国学与美学贯通其中,用中华传统美学之理贯彻各艺术门类始终,集中解决文艺审美的认识与实践问题,力求将中国书画的国学内涵与美学情趣弘扬到当代艺坛的极致。⑨

第六是立人达人。

王先生在自己取得成就的同时,对学生亦是不遗余力,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以热忱的鼓励,且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加深学生们的感悟,正缘于此,他培养出很多优秀的学生,均在艺术界和理论界取得不凡的成绩,这些都是王先生将自己所学所感倾力教授的育人成果。如当代著名美术家何家英、李孝萱、颜宝臻、邓国源、喻建十、李津等人都直接听过他的讲课和指导。笔者在跟随王先生学习过程中深知先生学养之深,人品之高。作为天津美术学院的资深研究生导师和教授,他在文学、美学、佛学、艺术史、教育学、编辑学、园艺学、鉴定学以及书画创作实践诸领域均有独特建树和深入研习。

注释:

①南王系属县城之南石桥,北王系属县城之北。清代著名的诗文大家王煐为其九世伯祖。

②穆仲伟:《王振德艺文集》(3),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20—26页。

③穆仲伟:《王振德艺文集》(5),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9页。

④同②,第31—34页。

⑤穆仲伟:《王振德艺文集》(6),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232—258页。

⑥穆仲伟:《王振德艺文集》(1),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17—27页。

⑦同上,第28—35页。

⑧同上,第137页。

⑨同上,第11页。

猜你喜欢

学人王先生书画
不速之客
曲园学人
近代学人对古代“史官”之阐释
小小书画廓
淄师学人
———范 真
淄师学人
——常 青
寻狗启事
书画
书画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