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的美术展览
——“达利的派对——超现实主义大师萨尔瓦多·达利艺术大展”展评

2017-08-30整理TextfinishingWuKe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达利互联网时代艺术作品

整理:吴 珂/Text finishing: Wu Ke

编者按:天津美术馆举办了一场名为“达利的派对——超现实主义大师萨尔瓦多·达利艺术大展”的主题展览,参观者蜂拥而至,本文作者通过亲身体验来探究为什么在随时随地都能在画册或者网络看到高清艺术作品的今天,人们依然有如此热情去展览现场观看原作。

Editor’s note:A themed exhibition titled Dali’s Party:Great Surrealist Salvador Dali was held in Tianjin Art Museum,and the visitors came in great numbers. Speaking from personal experience, the author explores why the audience are still so enthusiastic to watch the originals when high-definition works are available to them anytime on art brochures or websites.

达利 宇宙大象 雕塑

展览链接:

达利的派对——超现实主义大师萨尔瓦多·达利艺术大展

展览时间:2017年1月25日—4月16日

展览地点:天津美术馆三层二、三号展厅

主办单位:天津美术馆、优艺中国

Art Museum,直译为艺术博物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美术馆,主要是指用来保存、展示艺术作品的设施,通常是以视觉艺术为中心。最常见的展示品是绘画、雕塑、摄影作品、装置艺术以及工艺美术作品等。美术馆对艺术进行组织展示的基本方式有两种:一是馆藏陈列,二是临时展览。由天津美术馆和优艺中国联合主办,于2017年1月25日—4月16日在天津美术馆三层展出的“达利的派对——超现实主义大师萨尔瓦多·达利艺术大展”就是一种临时的主题性展览。

达利是20世纪西班牙超现实主义艺术大师,超现实主义者受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影响,注重对人类内心世界、梦境和无意识领域的探索,他们对梦境的本质十分感兴趣,认为梦是连接人类各种意识的场地,它构建了一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人类能够摆脱外界环境力量的限制,重新进入一个长期受到压抑的深层自我世界中。达利是一位著名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他将自己对心灵和梦境的探索表现在绘画、雕刻、家具设计和电影等艺术形式中。此次展览共展出达利的200件艺术作品,作品形式包括雕塑、硬纸版画、彩色版画等多种类型。

展厅分为“开场盛宴”“名流的酒会”“达利的后花园”三个部分,“达利的派对”这一主题贯穿整个展览,为观众精心设置了“赴宴”的路线。在每一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布展方式,其中有达利向毛泽东主席诗词致敬的铜版画插画、十二星座系列、花卉系列、巨人传、《神曲》系列和卡拉的晚宴等。展览摒弃了以往传统的布展方式,为每一系列的作品创造出最为贴切的场景,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并使观众能够全方位身临其境,体验和感受达利作品以产生无限的遐想。“名流的酒会”这个部分中,留出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营造出洛可可宴会厅的场景,中间是一张欧式复古风格的宴会餐桌以及两排座椅,大红色墙面和桌椅与桌上摆放的“菜肴”——《卡拉的晚宴》相呼应,观众就是赴宴者,进入宴会厅,静静地品味一场视觉的盛宴。“达利的后花园”这个部分展出了一系列花卉作品,1972年,达利将他喜欢的花卉的感官形象与女性的身体以及他作品中的常见符号相结合,创作了充满想象力的超现实主义花卉系列。此次展览中还展出了达利的几件雕刻作品,其中一件是《维纳斯头像》,是以达利的妻子加拉为原型创作的,另一件是《超现实主义天使》。此次展览为每一个展厅,甚至每一套作品创造出符合其氛围的场景,使每个空间都富有变化与情调。在这次展览中,观众可以把自己想象为一名“赴宴者”,追寻着策展人精心设计打造的一条专属于达利的“赴宴”路线,悠然“穿越”回古老欧洲的宫廷盛宴,与达利一起做梦,共赴这个最真实的超现实主义梦幻世界。

达利 卡拉的晚宴 装置

达利 《卜算子·咏梅》海报墙

展览现场

达利 梅·韦斯特的红唇沙发 装置

“达利的后花园”现场海报墙

我们现在所生活的这个时代是一个科技的时代,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出现,使图像传输变得十分便捷。如今的人们通过网络可以足不出户了解这个世界,通过互联网可以登陆任何一家艺术机构和艺术博物馆,了解和欣赏世界另一端的图像。那么作为新时代的人们,为什么还要去博物馆或者美术馆观看艺术作品呢?当代文化的高度视觉化和媒介化,为我们的观看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更高质量、更具诱惑力的图像。印刷业和新闻业的迅猛发展,使人们越来越远离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看一幅画作的难易程度改变,通过高质量的印刷品或者网络上的高清扫图或许比去到博物馆或美术馆隔着冰冷的玻璃或者围栏看得清楚得多,那么为什么美术馆和博物馆没有消失反而通过各种主题展览更加火爆呢?梅罗维兹(Joshua Meyrowitz)认为,媒介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亲历现场去感受事件和他人活动的重要性不复存在。有形的空间束缚也不再重要,因为信息可以穿越墙壁,在广袤的时空中穿梭。人当下在哪里与知道或体验什么已无足轻重。①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写道:“总而言之,复制技术把所复制的东西从传统领域中解脱出来。由于它制作了许许多多的复制品,因而它就用众多的复制物取代了独一无二的存在;由于它使复制品能为接受者在其自身的环境中加以欣赏,因而它就赋予了所复制的对象以现实的活力。”

笔者在3月初的一个周末到天津美术馆参观了“达利的派对——超现实主义大师萨尔瓦多·达利艺术大展”。在这场展览中,不同年龄和阶层的人蜂拥而至,整个展览现场熙熙攘攘,虽不至于拥挤,但每天的参观者络绎不绝。那么既然人们可以通过高质量印刷的画册、电视纪录片、网络上的高清图片、公众号的展览推介等欣赏这些作品,人们为什么还愿意去美术馆实地欣赏这些艺术作品呢?联想到2015年那场声势浩大的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石渠宝笈》展览,笔者曾经排了九个小时的队伍只为进去看一眼《清明上河图》的真迹,直到《石渠宝笈》展览的最后一天仍有人排队等待到凌晨,只为看一眼《清明上河图》。这是为什么?

达利 超现实主义天使 雕塑

达利 弥诺陶洛斯 雕塑

达利 宇宙犀牛 雕塑

达利 致敬弗洛伊德 版画

达利 《巨人传》系列之一 版画

首先,由于科技的发展,手机的普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看到各种新闻报道,这些热门展览的火爆都离不开主办方的宣传。近几年由于微信公众号的普及,许多艺术机构都有自己的公众号,并有固定的阅读群体,每次有热门主题展览,都会“刷爆”人们的朋友圈。一方面是人们对于艺术大家的追捧,另一方面是因为原作的“灵韵”。以《清明上河图》为例,市场上有专门的《清明上河图》高清画册,网络上有高清图像,可以放大每一个细节进行观赏,为什么人们愿意排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去看原作呢?除了上面所说主办方的宣传和《清明上河图》不可撼动的艺术地位之外,笔者认为,这与作品的“灵韵”不无关系。在图册、手机或者电脑上人们看到非常高清的细节图,但是却不能准确地想象作品的材质和大小,只有在原作面前才能完全感受艺术作品的“灵韵”,也只有在原作面前才能感受作品给观者带来的震撼。“灵韵”这个概念是由本雅明提出,在他1935写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灵韵”出现了两种解释:首先,“一定距离外的独一无二的显现——无论它有多近”;其次,“在艺术作品的可复制时代中,枯萎的是艺术作品的灵韵”。概言之,艺术品的“灵韵”包含本真性、膜拜价值、距离感。

“灵韵”在区分传统和现代艺术的审美属性方面有重要意义,从现代艺术主体的角度,我们需要追问: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的“灵韵”是否真的完全消失了?

注释:

①Joshua Meyrowitz,No Sense of Place:The Impact of Electronic Media on Social Behaviour,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pp. vii-viii.

猜你喜欢

达利互联网时代艺术作品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达利的超现实之旅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毕加索&达利:亦师亦友亦对手
浅析媒体融合下的“正和博弈”
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信息化教育变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