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生转段之后的追求

2017-08-30翟万益

名家名作 2017年2期
关键词:甲骨文篆刻文字

翟万益

人生转段之后的追求

翟万益

自作诗《甲午祝岁》

天马行空甲午年,

千红万紫斗春妍。

山峙水流皆嘉福,

吉庆祥和致君前。

翟万益/作

人生转段已经半年有余,此前做了一些构想,并且在抓紧努力,这就是先做几年未曾做完的活,把手头的工作告一段落,然后如果还有时间,再认真读书,做些哲学方面的梳理,不管有没有结果,都会按自己的思路去做。

先说这手头的活吧。首先是甲骨文的创作,《书法》杂志2003年报道时,我刚出版了《万益集契集》第一卷,十多年过去了,出版了第二、三卷,第四卷基本完稿,按原来想法似乎可以画一个句号了。这个时候回头想一想,引发的问题更多了,真是欲罢不能,这就还要做下去。一方面是创作上的思考,把甲骨文笔法、字法、章法方面的所得再深入地表现出来,形成个人风格的立体结构,如果现在罢手,有半途而废的感觉。纵观整个甲骨文字,无论我们怎么溢美,其笔法的单调是无可回避的事实,当我们把它写成径尺以至径丈的字时,用原来的笔画形态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放大书写的审美需求,这就要用自己的笔来解答这个课题,在二十多年的摸索中已经回答了一些问题,但艺术的问题真是层出不穷,审美需要不断提升,这就要带着新的思索去拓展课题,不能一直成为自己重复自己的机器人。契文字法由于契刻中的不确定性、契刻贞人众多、历史时限漫长,造成文字多变的状况,细细分析每一个文字,它又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各各不同,像一个“福”字,竟有230个之多,“声”字仅有一个半字,一个完整的,一个是残缺的,还有很多常用字在甲骨文里阙如。我们面对这样一个甲骨文文字队伍,仍然有我们书写变化的自由,在不改变其认识度的前提下,大胆加以变异,促使其向更为美好的方向发展,绝对没有任何书法理论加以制约。 比如甲骨文里的一个“贞” 字,在殷卜里从头至尾贯穿其间,前后276年,我们非常仔细地观察它在整个殷卜时段里的变化,可以总结出其微妙性,我们在当下书写中,并不是单纯传递殷卜的信息,而更重要的是凸显自己的变化手法,“贞”字共有八画,是一个左右上下都对称的典型文字,我们在表现的时候可以变成非对称的结构,其中八画,只要我们变化其中的任何一画,都可以使其原来的结构发生变异,产生新的结构形式,如此排比类推,就可以产生无数个变化模式,加上书写中笔画上赋予的随机性变化,一个字即可达到无穷尽的变化。甲骨文现存六万余片,简单地说,一片就是一种章法形式,对一些类同或接近的形式进行归类,其章法形式也在千式以上,从我们目前的书坛状态看,远远没有达到竭尽之地步,这就需要不停地进行开掘,把已有的可供我用的形式加以利用,并且能够更上层楼,生发出一批不同于甲骨文的章法形式出来,贡献给当代书坛。同时对甲骨文书法进行理论思考,把多年的个人心得做些理性梳理,拿出来请朋友们批评。在研究甲骨文的过程中,文字学方面有不少感悟,这些也需要写出来,好多研究古文字学的人,对古文字学整体结构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了解,许多考据都是在自己狭隘的知识层面上做出来的,存世典籍和出土材料的结合研究比较欠缺,如果放在一个广阔的结构里,其偏颇或谬误是显而易见的,这方面的工作量很大。为了方便甲骨文爱好者的学习,多年前计划出一本《甲骨辞韵》,打开一条新线路,使甲骨文爱好者能够进行甲骨文学的创作,不仅仅局限在对龟版临摹一道,这个事也在用零星的时间展开。第二个方面是陶文的创作,这在目前是我一个人进行的工作,国内外没有进行陶文书法创作的人,交流借鉴都不存在,只有自己在那些古陶文资料里发掘灵感,这项工作是比甲骨文创作更难的事,其难有三:一是陶文从殷商到魏晋,历史跨度比甲骨文大得多,文字结构变异非常大,造成了创作组合的困难。二是书手众多,表现手法不一,风格差异非常大,创作一件作品,把绝对不相从属的风格组合

《得大自在,可真无为》(右图)翟万益/作

自作诗《定西至武山途中口占》

高柳鸣暮蝉,

秋云征长天。

绿水无归心,

野鸿习旧年。

昔游回梦中,

时事散风前。

勿问渔夫姓,

龟占鉴桑田。

翟万益/作在一起,更是难上加难。三是陶文是一种发育不健全的文字,单个字头不像甲骨文、金文、小篆那么全,有的字反复出现,重复了上百次,甚至上千次,有的字多年中没有出现过一次,这就造成了文字运用上的困难。正由于这三个不易逾越的障碍,造成古陶文形成之后,长期无人问津创作的局面。在燕园学习过程中,开始接触古陶文,多用于篆刻,印章表现需要文字少,从一字到十数字,便于选择,书法作品创作就打破了这种状态,文字量大大扩大,一首诗或一篇文章,要在陶文里把字找全是极其困难的,即使找全了文字,把一大堆历史时限不同、风格相异的字组合在一起,那怎么成体统,这是一个不好处理的问题。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我采用了一些变通的手法:陶文历史时段很长,在创作时,自己可以定一个历史时段,让风格在这个时段里展开,适当杜绝其他时段的东西,消除风格上的杂乱现象,创作另一件作品,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再确定一个历史时段,保持了风格的相对统一。对于没有的文字,可以找寻陶文的偏旁部首加以组合,然后将其风格加以统一,这个工作从学习到深入已经二十多年过去了,也积累了不少作品,计划出一本册子,工作进展了大半。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需要理性的总结。第三是做篆刻方面的事,这在我的生命里是用功最勤的一门艺术,近年倾力于小玺印的创作,已经出版了《冰室小玺》第一册,第二册已经完稿,这方面准备编四本小册子,功已逾半,原来的想法是能借助中国印章已有形式,多维度地抒发自己对篆刻的情感,也算是生活中的一个消遣,少看一集电视剧,多刻一个小印章吧。二十多年前,我出版过一个《砖刻拾掇》小册子,收入我

自作诗《秋夜即兴》(右图)

秋风万里碧玉天,

霜林一抹远醉船。

举网罟月啖论腹,

横楫作草诳诗禅。

翟万益/作的砖刻作品三十二方,都是逾尺之作,出版之后又刻了七十多方,1994年兰州举办砖刻展的时候当地的朋友看见过,好多朋友都提出过中肯的批评意见,这些年思考朋友们的意见,对砖刻有了不少认识,感到应该再深入做一下,把想法保留在砖面上,不能光留在自己的脑海里。收拾整理创作一批,和原来的放在一起出一本书,做一个完整的行程。整理性的工作是《冰室藏印》,这主要是在四十多年里刻下留在自己手头的印章,到底有多少,也没有统计过,打算进行一次梳理,有意味地放到一起,结集出版。给朋友刻的另外放到一起,印一本《友朋亲赏录》。经常出差外地,买了数百方各种质材的荷花钮印石,印文不受限制,做成一帙《百荷印谱》。有空闲的时候,我经常翻翻自己的印兑,同时认真地拜读朋友们的作品,尤其当代一批中青年印人的作品,两相对照,寻找自己的差距,感到当代中青年具有极大的创造性,他们能够把新的材料、新的艺术构想很快地表现在印面上,形成新的视觉冲击,很多人身上都有这种创造的天性,在很短的时间里,他们又会摇身一变,玩出新的花样,关注这种动态,会给自己增加无限的动力,获得日新月异的感受,把这些感悟到的东西,经过思虑,再表现到创作中去,就是新的提升。三十多年前我自己想,不应该把自己限定在一种单纯艺术语言的长期复述之中,应该打破所有的局限,构建个人艺术风格的立体空间,这个立体空间就不是一个点,不是一条直线,也不是一个面,随着时间的推移,立体的空间还需要不断扩展,最终达到个人艺术能力的极限,作为一个艺术家,这才是终极的目标。再观照自己艺术行程,时时加以警醒,不能在一个艺术风格的点或面上盘桓时间过长,但也不能一晃而过,在这一个点上进行开掘,需要留下自己满意的作品,从而由这些实实在在的点和面的积累形成立体的空间,绝不是用一大堆泡沫凑泊成立体的空间,时时刻刻关注同行的朋友们的成果,时时刻刻纠正自己的路线,不要过多地偏离时代,更不能离奇不经。

写写诗,基本不在计划之内,我很少在家里做这个活,绝大部分是在旅途之中,这些时间顺手带本书,随便写几句,都是很轻松的事,十几年下来共写了一千两百多首,已经出版了四本小册子。近年又写了不少,准备结集出版两本诗集,名其为《野鹤鸣空》《闲曝漫吟》,得便顺手做下去,都是消遣之中的事。对古体诗词,是长期阅读中养成的一个癖好,大部分都是有感而发,三十多年写了不到千首,得空就进行缓慢的推敲梳理。

我的工作有一个专业欣赏者,这就是我的母亲,时时刻刻地盯着我,老人家年过九旬,患了老年性白内障,停止了针指,老母亲看着我手不停挥地干活,可能是一种享受,我有老母亲的陪伴,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这种不用鞭策的力量,每天都在激励我自觉前进。

翟万益简介:

翟万益,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导师、西泠印社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

曾获:甘肃省委、省政府“敦煌文艺奖”一、二、三等奖;

二〇〇〇年获中国书协“德艺双馨会员”称号,并获中国文联“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

二〇〇五年被评为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拔尖人才”;

二〇〇七年获中宣部、人事部、中国文联第二届“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二〇〇九年被评为甘肃省委、省政府领军人才(第一层次);

二〇一五年被评为甘肃省委、省政府优秀领军人才。

获: 《书法》中国书坛二〇〇七年十大年度人物称号;

论文获全国第四届书学讨论会三等奖;

全国隶书学术研讨会一等奖;

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获奖提名;

全国篆刻征评二等奖;

书法作品曾参加全国第五、六、七、八、九、十一届书法篆刻展;

全国第一、二届行草书展;

全国第三、四届正书大展;

首届全国青年书法大展;

全国第四、五、六届篆刻艺术展;

第九——二十一届中日自咏诗书展等展出;

参加:中国美术馆篆刻名家邀请展,书法提名展;

二〇一五年当代篆刻大展;

翰墨传承——当代书法邀请展。

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甘肃省图书馆等收藏并收入多种专集。

书论、书评及诗文等散见于各种专业报刊,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曾多次专题报导。

曾担任中国书法第三、五届“兰亭奖”评委;

第九、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评委;

当代篆刻大展评委;

首届全国青年书法展评委等全国大型展评活动,

曾举办《砖刻艺术展》《甲骨文艺术展》等展览。

二〇〇八年策划“庆阳书法万里行”活动;

二〇〇九年在《书法导报》自费开办“陇军书阵”专版,推出甘肃五十二位书法家,在全国形成强烈的反响;

二〇一四年成功举办“万益书法陇上巡展”系列活动,在甘肃镇原、陇南、嘉峪关、兰州等地展出,并同时举办学术讲座,有力地推动了甘肃书法事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甲骨文篆刻文字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篆刻
图说汉字
图说汉字
甲骨文构形法研究
种出来的“逍遥居”
养生八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