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科技馆进校园”项目实施效果分析研究

2017-08-29刘军

科技视界 2017年11期
关键词:科技馆效果研究

刘军

【摘 要】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校园科技馆、数字科技馆都是“科技馆进校园”项目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全面提升我省人民科普素质,最大限度进行科普,山东省实施“校园科技馆”项目,本文就项目实施效果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科技馆;效果;研究

1 科技馆进校园优势分析

(1)政策支持有保障。“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通知》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重要举措。山东省的科技馆进校园活动正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政策的利好为科技馆进校园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支撑。

(2)部门联合有抓手。现在社会上的科普资源很多,但是分散在不同部门、不同单位,关键是如何把这些资源集成起来。科技馆进校园活动自开始就受到我省重视,全省多个相关部门分工明确、联动办公,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给予了支持,并协调了地市科协、教育部门等下属单位为活动的具体安排提供了便利条件,实现了资源的共建共享,构建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平台,争取科普展览能效最大化。

(3)类型多样受欢迎。科技馆进校园活动涵盖科普大篷车、数字科技馆、科普剧、校园科技馆等多项,不仅有可以零距离接触的科普展品,而且不少展品可以与学生互动,另外数字科技馆可以通过网络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科普知识,无论是科协还是教育工作者都认为这种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科普素质的提高,而且对于当地科普教育的开展都十分有利。

2 科技馆进校园作用分析

(1)营造培养人才的良好环境

一是,寓教于乐的氛围。科普展品的互动性是新型学校小型科技馆区别于“旧式科技馆展品”和其他实验器材的重要标志。新型学校小型科技馆的展品互动性更强,主要通过简单直观的实物模型来表现复杂深奥的科学原理,既能吸引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又能让学生在娱乐之中思考并学习知识,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二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载体。校园科技馆是实现课程整合、资源整合而构建的学生课程实践基地,展品涵盖声、光、电等多种与数学、物理、化学等有关的原理与现象,与生活密切相关,能够很直观的让学生理解课本上公式、规律的科学背景,是创新思维与科学知识相互融合的平台,也是中小学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相互结合的良好载体。

三是,实物展教激发探究与创新的实验平台。学校小型科技馆是以生动的、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做实验的实物展教形式,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启迪思维,从而激发科技创作兴趣。

(2)促进科普教育与学校科学教育的有效衔接和结合,助力素质教育开展

一是,科技馆资源与学校资源的有机结合。科技馆进校园是将科技馆资源送进学校,与学校原有实验器材设备相结合,从而实现校外科技活动与学校科学教育的有效衔接。

二是,展教与书教两种教育方式的有机结合。科技馆进校园的展品构成,充分以学校科技创新课为主线、可以开发系列科教活动,创建新型的科技创新教育体系。这不仅能够丰富青少年课外科技生活,也能够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们的逆向思维和创新能力。

(3)弥补科普资源的空间差异,促进科普教育资源均衡化

一是,弥补空间差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公众的科普需求也与日俱增。当前,我国的科技馆建设虽然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省级及以上综合性科技馆相继建成开放,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基层(市、县级)科技馆数量少,基层科普设施不健全,科普资源匮乏,无法满足公众的科普需求。

二是,促进教育资源均衡。校园科技馆建设是省科協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促进科普教育资源均衡化,提升农村青少年科学素质一项重大举措。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进乡镇、进县城、进城市的人数急剧增加,城镇教育资源紧缺。

(4)扩散科技馆公益科普功能。科技馆的主要教育形式为展览教育,通过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展览内容和参与、体验、互动的形式,帮助公众了解科学原理及技术应用,鼓励公众动手探索实践,培养观众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5)引发基层党政部门重视,促进当地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从本质上来说,科学普及是一种社会教育,作为社会教育,它既不同于学校教育,也不同于职业教育,其基本特点是社会性、群众性、持续性。

3 科技馆进校园影响分析

科技馆进校园是科技馆面向青少年传播科学知识的有益探索。科技馆教育与教师教学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科技馆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它能为学校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教育内容和更加多样的教育形式。按照中国科协《农村中学科技馆公益项目实施方案》要求,我省建设完成的4处农村校园流动科技馆已配发到农村乡镇中学,并于2014年年底前启动了全省“校园科技馆”项目试点工作。当前“科技馆进校园”活动的最大影响即是顺利开始了“校园科技馆”的试点工作,因此对“科技馆进校园”活动的影响分析即是对“校园科技馆”的影响分析。

(1)寻找到校园科普的新途径——校园科技馆。传统的科技馆进校园活动多是以科普大篷车、科普讲座、科普剧等形式为主要载体,虽然也有效补充了学校教育的不足,为学生科普注入了新的活力,但由于它们流动性强、停留时间短,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效果,并且科普大篷车等形式携带科普资源较少,无法充分利用省馆优势,不少偏远地区农村学生无法充分享受到丰富的科普资源。

(2)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课堂教育强调学科本身的系统性,而校园科技馆作为课外教育的一种,则处处闪烁着科技的光辉,无论是展品展项,还是科普活动的设计,都涵盖了诸多领域的知识,不仅对激发学生兴趣有重要作用,还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其次,校园科技馆展品能够紧紧依托教学大纲,并包含部分适度超前的内容,群体针对性强,教师辅导相对方便。以课堂同步实验为抓手,从课外的角度促使学生熟悉所学知识、巩固所学内容,达到知与行的统一。

(3)优化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业务能力。在科技馆进校园活动中,教师在组织参观的过程中通过与学生互动、参与科普活动,与观摩校园流动科技馆辅导员的讲解、说课,从侧面优化了他们的教学观念和业务能力。首先,教师们改变了依赖教科书的观念,不再是知识的解释者、课程的执行者,通过操作展品与学生们互动,成为了与学生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大部分教师都能自觉地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地挖掘、开放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其次,校园科技馆活动的开展也提高了实验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4)强化了学校的运行模式和教学管理。随着科教兴国和素质教育战略的推进,校外教育已经具备与课堂教育同样重要的地位。科技馆进校园有助于探究校外教育与课堂教育的完美融合。它可以以校外教育的身份开拓学生的视野,巩固学生的学习。促使课堂知识进一步丰富,促进学生课堂文化的理解与吸收,确保课堂知识得以深化;其次,有助于提升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陈珂珂.中国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就、原因与预测.

[2]钟燕玲.基于馆校结合的青少年科学教育新模式探究——以福建省科技馆为例.

[3]崔滢滢.科技馆进校园活动的探讨.

[4]刘运筑.科技馆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探索.

[5]殷皓,朱幼文,陈健.推动科技馆相关产业发展,繁荣科技馆事业.

[责任编辑:朱丽娜]

猜你喜欢

科技馆效果研究
科技馆一日游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我在四川科技馆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灾难来临,我不怕——科技馆一日游
参观诚毅科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