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磁共振检查对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早期诊断的价值评估

2017-08-28徐庆松李栋王红艳李连波

中外医疗 2017年18期
关键词:枣庄诊断率基底

徐庆松,李栋,王红艳,李连波

山东枣庄矿业集团枣庄医院神经内科,山东枣庄 277100

磁共振检查对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早期诊断的价值评估

徐庆松,李栋,王红艳,李连波

山东枣庄矿业集团枣庄医院神经内科,山东枣庄 277100

目的 研究并分析临床诊断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过程中,应用磁共振检查(磁共振检查)的影像学表现,并评估其早期诊断价值,为临床影像学早期诊断准确率的提升奠定了理论基础。 方法 自2014年6月—2016年10月该院收治的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抽取112例作为该研究的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CT及磁共振检查的扫描结果并评估其早期诊断价值。 结果 予以不同的检查方法后,对患者采用磁共振检查的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阳性诊断率(91.1%,51/56)显著优于CT检查(76.8%,4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诊断颈椎病患者的过程中,CT及磁共振检查两种检查具有一定的共同点,均可判定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但磁共振检查的阳性诊断率更优于CT检查,为临床影像学诊断准确率的提升奠定了理论基础,应广泛推广。

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磁共振检查;影像学表现;诊断

作为脑血管疾病之一的基底动脉血栓形成,其发病率较低,并不常见,但起病急骤且病情复杂多变,由于难以早期诊断,致使多数患者的预后不良[1]。在以往的诊断中,多采用CT诊断,其虽然可以诊断基底动脉血栓形成,但诊断时均属晚期,严重推迟了患者的血管再通时间,进而妨碍患者的预后[2]。有研究显示[3],磁共振可准确诊断基底动脉血栓形成,且诊断时间多数为疾病的早期。为此,该研究选择2014年6月—2016年10月该院收治的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旨在临床诊断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过程中,应用磁共振检查(磁共振检查)的影像学表现,并评估其早期诊断价值,为临床影像学早期诊断准确率的提升奠定了理论基础,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抽取112例患者作为该研究的研究对象。性别:男性:64例,女性:48例;年龄:介于 21~74岁之间,以(52.12± 6.76)岁为平均年龄;发病到入院时间:3 h~1 d;病情:意识障碍:45例,眩晕:35例,呕吐:45例,四肢瘫痪:25例,球麻痹:21例,呼吸节律和幅度改变:19例。所有患者的术前影像学资料均完整保存,且均明确诊断,为基底动脉血栓形成。

1.2 方法

检查前应予以相应的健康教育,即介绍磁共振检查、CT扫描的目的、检测仪器、步骤及相关的注意事项,舒缓患者不安、紧张的不良情绪。

1.2.1 磁共振检查方法 具体扫描参数:一部分患者采用Siemens Verio3.0T MR扫描仪。先进行背景抑制屏气DWI(TR 3 000 ms,TE 70 ms,b=500 s/mm2),屏气二维梯度回波快速小角度激发T1WI(TR 140 ms,TE2.5 ms)及横轴面抑脂FSE-T2WI(TR 4 500 ms,TE 78 ms)扫描,之后肘静脉手推剂量0.2 mL/kg的Gd-DTPA 20~30 mL,流率为2 mL/s,注射20~25 s,60~70 s及90~120 s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包括矢状位及横断位,层厚为3 cm。

1.2.2 多螺旋CT扫描方法 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扫描仪为XVISION/GX,行常规连续扫描,层厚为10 mm,病灶局部薄层行5 mm层厚扫描。对比剂选用碘海醇注射液300 mg/mL,共100 mL,选择180~300 s的延迟期。通过前臂静脉采用高压注射器进行速率为3.5 mL/s团注;扫描分别为矢状位及横断位,扫描范围从蝶鞍水平到胸2水平。

1.3 影响图像分析

由多位工作经验丰富的影像医师共同进行阅片,对每位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的病灶位置进行分析,以及一些坏死、钙化、伴随征象、TIWI信号异常等不常见体征进行分析。进行CT分析时,将正常动脉组织背景的CT值作为标准,比正常动脉组织低者为低密度,比正常动脉组织高者为高密度。进行磁共振分析时,临近正常动脉实质与病灶信号强度比较,高于动脉即为高信号,等于或接近动脉为等信号,低于动脉为低信号。

1.4 结果判定

观察并对比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阳性诊断结果。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研究数据,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予以不同的检查方法后,对患者采用磁共振检查的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阳性诊断率 (91.1%,51/56)显著优于CT检查(76.8%,4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的诊断结果,见表1。

表1 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的诊断结果

3 讨论

作为神经内科危急重症之一的基底动脉血栓形成,其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预后极为不好。该病的起病是一个短暂的非特异性前驱症状,也是一个突然的、逐渐进展的、波动性、多面性的临床症候群,且患者可表现为延髓症状、四肢瘫痪、共济失调或是视觉系统障碍等[4]。复杂的临床表现严重影响了临床诊断的难度和准确性,因此,必须予以颅内血管一定的影像学检查,以早期明确诊断并制定后续的治疗方案。随着诊断方法的日益完善,CT和磁共振检查检查已经取代X线检查。CT检查通过自身的横断扫描功能提升了高密度的分辨率,且可将结果以三维成像的方式展现出来,将结果细微化、量化,但是其在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方面存在一定的争议性[5]。而磁共振检查检查则通过多方位成像的方式弥补了CT检查的弊端,其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且可在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早期将病变显示出来[6],如临床症状尚不明显的后循环缺血患者,且与CT检查相比,且操作更为简单,且用时短,无任何的创伤性[7]。但由于其需要略高的检查费用,而限制了磁共振检查的推广与应用。

在该研究中,予以不同的检查方法后,对患者采用磁共振检查的颈椎病阳性诊断率(91.1%,51/56)显著优于CT检查(76.8%,4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姜宇[8]研究结果相一致,其研究表明采用磁共振检查的颈椎病阳性诊断率为92.87%,与该文研究结果相似,说明磁共振检查的检查更为细致,更为清楚地诊断基底动脉血栓形成。但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磁共振检查对于闭塞的大血管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其可准确辨别大血管的闭塞情况,但是对于大血管下属分支血管的显影情况欠佳。②磁共振的检查过程中易受患者因素的影响,如患者的负性情绪(烦躁)、头部的转动情况等,上述因素均会对图像的采集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小动脉显影效果的影响,因此,临床诊断可通过反复的磁共振检查以获得理想的显影结果。③磁共振检查不会对陈旧性的梗死病灶进行显影,必须联用T2加权成像方可区分急性新发和陈旧性梗死病灶,但CT检查并不具备此项功能。④磁共振检查对于早期发病患者的准确性极高。

综上所述,临床诊断颈椎病患者的过程中,CT及磁共振检查两种检查具有一定的共同点,均可判定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但磁共振检查的阳性诊断率更优于CT检查,为临床影像学诊断准确率的提升奠定了理论基础,应广泛推广。

[1]邵永,李晓光.MRI与MRA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22):22-23.

[2]范百亚.急性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动脉内介入治疗效果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9(2):189-190.

[3]陈立平,柏天军,庞善军,等.磁共振成像和磁共振波谱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的早期诊断价值及预后评估[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16):3407-3409.

[4]郝丽娜,冉晨光,赵华芳.颅多普勒、MR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15(7):83-85.

[5]Zhang Y,Li W,Yan T,et al.Early detection of lesions of dorsal artery of foot in patients with type 2diabetes mellitus by high-frequency ultrasonography[J].JHuazhongUniv Sci Technolog MedSci,2015,29(3):387-390.

[6]王艳.磁共振显像对老年椎基底动脉缺血的诊断价值[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7):30.

[7]何荷花,刘平安,宋亚峰.高分辨磁共振对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4,21 (12):1519-1520.

[8]姜宇,徐春华,姜平舟.磁共振血管成像和弥散加权成像对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价值[J].中外医疗,2012,31(35):173-174.

Evaluation of Value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Early Diagnosis of Basilar Artery Thrombosis

XU Qing-song,LI Dong,WANG Hong-yan,LI Lian-bo

Department of Neurology,Zaozhuang Mining Group Zaozhuang Hospital,Zaozhuang,Shandong Province,277100 China

ObjectiveTo research and analyze the imaging manifestations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early diagnosis of basilar artery thrombosis and evaluate the early diagnosis value thus laying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accurate rate of early diagnosis of clinical imaging.Methods11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basilar artery thrombosis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4 to October 2016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and the CT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esultsof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the early diagnosis value was evaluated.ResultsAfter examination,the positive diagnosis rate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early diagnosis of basilar artery thrombosis was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at of CT examination[(91.1%,51/56)vs(76.8%,43/56)],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CT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clinical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have a certain common points,which can determine the diagnosis of basilar artery thrombosis,and the positive diagnosis rate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s better than that of CT examination thus laying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accurate rate of early diagnosis of clinical imaging,and it should be widely promoted.

Basilar artery thrombosis;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Imaging manifestations;Diagnosis

R5

A

1674-0742(2017)06(c)-0178-03

10.16662/j.cnki.1674-0742.2017.18.178

2017-03-22)

徐庆松(1969-),男,山东枣庄人,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脑血管病。

猜你喜欢

枣庄诊断率基底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山东枣庄:大白鹅“叫开”致富门
X 线CT联合检查对非典型性肺结核的临床诊断效果研究
枣庄学院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
枣庄探索公共卫生医联体
2010~2014年中山市情感障碍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构成变化
磁共振显像对老年椎基底动脉缺血的诊断价值
基底动脉狭窄支架置入风险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