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弘治《黄陵岗塞河功完之碑》考释

2017-08-22刘丁辉

关键词:黄陵决口明史

□刘丁辉

明弘治《黄陵岗塞河功完之碑》考释

□刘丁辉

“黄河治则河南兴,黄河乱则河南衰。”[1]自古以来,河南作为承载黄河文明的重要区域,其兴衰与黄河的治乱有着很大的关系。自宋元后,尤其是自明代始,河南地区黄河水患陡然增加,河道变迁频繁,给河南乃至整个中原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而河南则成为黄河水患灾情最为严重的区域。

在今河南兰考县城东北30多公里的南彰镇宋庄村头,立有一通石碑,因碑额刻有“黄陵岗塞河功完之碑”9个篆字,故后世称其为黄陵岗塞河功完之碑(图一)。黄陵岗,据明嘉靖《仪封县志》记载:“在(仪封)县东北五十里,有埠高数丈,周围百余丈,世传曹魏所筑。”正处在黄河堤防薄弱的“豆腐腰”一带,黄河时常在这里决溢[2]。黄陵岗塞河功完之碑以汉白玉雕成,立于明弘治十年(1497年)。《河南省文物志》中的“黄陵岗塞河功完之碑”词条,将立碑时间记作明弘治八年(1495年),当为误。通高3.25米,其中碑身高2米,额高0.75米,宽0.65米,厚0.2米,下为一龟形座,高0.5米,碑额雕以盘龙。碑额篆字为李纶所书,碑文为刘健撰,李真、周文书[3]。此碑是为纪念堵塞黄河决口工程竣工而立,碑文系楷书。碑阳详细记述了明弘治二年至八年(1489年~1495年)间,开封以东至今山东西南和江苏西北交界处,这一段黄河决口泛滥的情况,以及当时治理黄河、堵塞决口的始末。碑阴,为协理河工、分办河工的官员姓名及参加治河的35个县的名字。对明廷先后委派刘大夏、李兴、陈锐等官员前往治河的事由、治河所采用的方法、兴修的主要工程、所动员的民工人数及使用材料等情况,碑文都有详细的记载。除个别文字剥落外,大部分碑文尚可辨识,是研究明代黄河水患及治黄史实的重要资料。现释录碑文如下:

图一 黄陵岗塞河功完之碑

明弘治二年,河徙汴城东北,过沁水,溢流为二:一自祥符于家店,经兰阳、归德至徐邳入于淮;一自荆隆口至仪封黄陵岗,东经曹、濮入张秋运河。所至坏民田庐,且势损南北运道。天子忧之,尝命官往治,时运道尚未损也。六年夏,大霖雨,河流骤盛,而荆隆口一支尤甚,遂决张秋运河东岸,并汶水奔注于海。于是运道淤涸,漕舟阻绝。天子益以为忧,复命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臣刘大夏治之。既又虑其功不时上也,又加以总督之柄,并太监李兴、平江伯陈锐,俾衔命以往。三臣乃同心协力,以祗奉明诏,遂自张秋决口,视溃决之源以西,至河南广武山淤涸之迹以北至临清卫河。地形既悉,然以时当夏半,水势方盛,又漕舟鳞拥口南,因相与议曰:治河之道,通漕为急。乃于决口两岸凿新河三里许,属之旧河以通漕舟。舟既通,又相与议曰:黄陵岗在张秋之上,而荆隆口等处又黄陵岗溃决之源,筑塞固有缓急,然治水之法不可不先杀其势。遂凿荥泽孙家渡口河道七十余里,浚祥符四府营淤河二十余里以达汴,疏贾鲁河十余里,由曹县梁靖口出徐州运河。支流既分,水势渐杀,于是乃议筑塞诸口。其自黄陵岗以上,凡地属河南,悉用河南兵民夫匠,即以其方面统之。按察副使臣张鼐、佥事臣李善、都指挥佥事臣刘朦、臣王杲分统之,臣大夏往来总督之。博采群议,昼夜计划,殆忘寝食。故官属夫匠等悉用命,筑台卷埽,齐心毕力,遂获成功焉。初,河南诸口之塞,惟黄陵岗屡合而屡决,为最难。故既塞之,后特筑堤三重以护之,其高各七丈,厚半之。又筑长堤荆隆口之东西各二百余里;黄陵岗之东西各三百余里,直抵徐州。俾河流恒南行故道,而下流张秋无溃决之患矣。是役也,用夫匠以名计五万八千有奇,柴草以束计一千三百万有奇,竹木以大小根计一万二千有奇,麻又斤计三十二万有奇。其兴工以弘治甲寅十月而毕以次年二月。会张秋以南至徐州工程俱毕。臣兴等工遂具完始以闻。天子嘉之,特易张秋镇为安平;赐臣兴禄米二十四万石,加臣锐太保兼太子太傅,禄米岁二百石,进臣大夏右副都御史;理院事及诸方面官属,进职增俸有差。乃从兴等请于塞口各赐额立庙以祀水神。黄陵岗曰昭应。已又命翰林儒臣,各以工完之绩文之碑石,昭示永久。臣健以次撰黄陵碑。臣惟前代以河之决而塞之,若汉瓠子,宋澶濮曹济之间,皆积久而后成功,或至临塞躬劳万乘。今黄陵岗口溃决已历数年,且势洪阔犇放,若不可为,而筑塞之功,顾未盈二时。此固诸臣协心,夫匠用命之所致,然非我圣天子至德格天,水灵效职,乃宸断之明,委任之专,岂能成功之,若是哉。臣职在文字,覩兹惠政,诚不可以无纪述……大明弘治十年十月初三日。

据碑文记载,明弘治二年(1489年),黄河在开封东北决口,分南北两道入海,同时,黄河泥沙淤积南北道运,为害漕运,可见此次黄河水患之严重。据《明史·河渠志》记载:“郡邑多被害,汴梁尤甚,议者至请迁开封城以避其患。”幸而“布政司徐恪持不可,乃止”[4]。明廷对此极为重视,碑文中说:“天子忧之,尝命官往治。”详情见于《明史·河渠志》:“九月命白昂为户部侍郎,修治河道,赐以特敕,令会山东、河南、北直隶三巡抚,自上源决口至运河,相机修筑。”[5]孝宗皇帝亲派户部侍郎白昂,会同山东、河南、北直隶三省巡抚,征夫25万,“筑武阳长堤,以防张秋”。对于北道洪水,筑堤防护,在黄河北岸修筑阳武(今河南原阳)至张秋七县长堤;对于南道洪水,“使河入汴,汴入睢,睢入泗,泗入淮以达海”[6],用疏导汴河、睢河之法以泄洪,于是洪水得以疏散。但两年后,即弘治五年(1492年)七月,“河势北趋,祥符、兰阳决口数道,冲黄陵岗犯张秋、戴家庙,掣漕河与汶水会而北行”[7],黄河又一次在封丘荆隆口、仪封黄陵岗等处决口,向北至张秋冲开运河堤防,向南将淮河大小支流淤塞,难以泄洪。至弘治六年(1493年)夏,北道黄河又决口冲击运道,夺汶水入海,致使漕运断绝。明廷遂改派工部侍郎陈政总理河道,征夫15万,但“治未效而卒”。

面对河患,由于危及漕运的运行,孝宗皇帝钦命都察院右副使都御史刘大夏、内官监太监李兴、平江伯陈锐前往河南治理黄患,碑文载:“天子益以为忧,复命都察院右副使都御史刘大夏治之。”刘大夏,字时雍,华容人,其治黄事迹亦见于 《明史·刘大夏传》:“(弘治)六年(1493年)春,河决张秋,诏博选才臣治。吏部尚书王恕等以大夏荐,擢右副都御史以行。乃自黄陵岗浚贾鲁河,复浚孙家渡、四府营上流,以分水势。而筑长堤,起胙城历东明、长垣抵徐州,亘三百六十里。水大治,更名张秋镇曰‘安平镇’。孝宗嘉之,赐玺书褒美,语详《河渠志》。召为左副都御史,历户部左侍郎。”[8]

结合《明史·刘大夏传》《明史·河渠志》及黄陵岗塞河功完之碑文,刘大夏等人采取遏制北流,分水南下入淮的方案,大致分为四个步骤。首先,是通运。“治河之道,漕运为急”,保障明廷漕运命脉的畅通,在张秋决口两岸,开河三里许,以使运道畅通。其次,是往南分流黄患。在黄陵岗南浚贾鲁河四十余里,“由曹出徐,以杀水势”,使洪水由曹县南流徐州。再次,堵塞黄陵岗的决口。又从中牟孙家渡口,开凿河道七十里,“导使南行,由中牟、颍川东入淮”,疏通祥符县四府营淤河,“由陈留至归德分为二,一由宿迁小河口,一由亳州涡河,俱会于淮”[9],分洪水南行入淮,将洪水化整为零之后,再顺利堵塞黄陵岗、荆隆口的决口。最后,修筑黄河北岸大堤,阻止黄河北犯。又在荆隆口之东、西筑堤各二百余里,黄陵岗之东、西筑堤各三百余里,直抵徐州[10]。至此,黄河“复归兰阳、考城,南入运河,会淮水,东注于淮”[11],“而溃决之患于是息矣”[12],基本抑制了洪水的漫流,且使“漕河上下无大患者二十余年”[13],为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这次治理后,黄河自开封向东,不再向东北经山东流入渤海,而是向东南,经徐州,由洪泽湖北汇入淮河,夺淮河河道入黄海(图二)。此次治水,采取了以疏为主,疏浚、堵口、筑堤三管齐下的得力措施,可谓标本兼治,为前几次治水所不齐备,因而得以成功,在明代乃至中国治黄史上留下极为浓重的一笔,这一治黄理念、方略、措施等都对同时代和后代的治理黄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图二 明弘治年间河南黄河流经示意图

治水成功后,孝宗皇帝诏令改张秋镇为“安平”,并嘉奖各有功之臣,“帝以黄陵岗河口功成,敕建黄河神祠以镇之,赐额曰‘昭应’。”[14]寓意昭示永久。弘治十年(1497年)秋,立汉白玉“黄陵岗塞河功完之碑”于黄陵岗决口堵塞处。由于多年黄河泥沙的淤埋,黄陵岗的险要之处早已荡然无存,仅余这通石碑供后人凭吊。黄陵岗塞河功完之碑造型庄重,雕琢精美,且内容记述详细,是难得的治河史料,于1963年被列为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王渭泾:《黄河治乱与河南兴衰》,《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2]左慧元:《兰考黄河“白玉碑”——黄河史说之四》,《中州统战》1999年第7期。

[3]河南省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志》,文物出版社,2009年。

[4][5][9][11][14]张廷玉等:《明史·卷八十三·河渠一》,中华书局,1974年。

[6]张廷玉等:《明史·卷一百七十一·许有贞传》,中华书局,1974年。

[7]岑仲勉:《黄河变迁史》,人民出版社,1957年。

[8]张廷玉等:《明史·卷一百八十二·刘大夏传》,中华书局,1974年。

[10]王学要:《明代河南地区黄河水患与治理思想研究》,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12]《明孝宗实录·卷九十七》,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1966年。

[13]张廷玉等:《明史·卷八十五·河渠三》,中华书局,1974年。

(作者单位 《中原文物》编辑部)

[责任编辑 秦秀林]

猜你喜欢

黄陵决口明史
2020年吉林德惠饮马河决口抢险案例分析
民国学人改造《明史》的研究趋向及其动因
“围绕”在百姓四周——黄陵“代办领办”拓展为民服务
黄陵旅游区开发对目的地的综合效应研究
黄陵旅游区开发对目的地的综合效应研究
村翁雨中田间排水
陕西省面塑艺术的传承现状调查与产业化发展道路探究
陕西煤化黄陵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论明史、明史研究及点校本《明史》修订
《明史》辨误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