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江侗族八江风雨桥碑文研究

2017-08-21苏子桐黄江鸣

大经贸 2017年7期
关键词:文化内涵侗族

苏子桐 黄江鸣

【摘 要】 风雨桥是侗族人民智慧结晶的体现,在桥梁建成后,桥上通常会镶嵌数十块火石碑,上面标注了桥梁的详细介绍,建设过程中出资献力的人员名单及性别。由于长期的风吹日晒,风雨桥因杉木榫卯结构,桥面不妨有破损之处,因此国家不断拨款进行翻修,发动村民捐钱、捐木、捐粮、捐工,请最好的石匠,木匠,从而得以完整的保留至今。所以在桥梁建成后,都会用碑文来记载关于桥梁的历史信息,便于流传后世。文章通过对三江侗族八江风雨桥的碑文研习,充分了解了八江桥的建桥原由和历史演变,对风雨桥文化进行学习和传承。

【关键词】 侗族 风雨桥 文化内涵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碑文出现,立碑在民间风俗里有多种,分为桥梁道路、功德凉亭、庵所庙堂、以及很多留存长久的建筑都会立碑来记载其历史或有价值的信息。通过这种方式来记录和传播桥梁文化,弘扬侗乡美德。

一、碑文的概念解析

碑文指的是刻在石碑上的记事文章,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并沿用至今的一种古代文体,其形式和手法不限。可以将碑文的概念进行两种划分,狭义的碑文是为了制作碑刻而写的文字,广义的碑文是指所有刻在碑上面的文字。在程阳县侗族地区,碑文多指刻在碑上用于记录桥梁信息和建桥过程的文章,大多为功德之碑,既传承了风雨桥的百年文化,又弘扬了侗族人民自强不自,慷慨解囊,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

二、八江风雨桥的碑文记录

八江风雨桥上共有三块牌匾,一块为八江风雨桥序,另外两块为建桥捐资捐物人员名单与相应筹款数额。架桥修路是侗族人民的传统美德。故有鸟道羊肠。前人修康庄之道,龙滩津隘,世人架济渡之桥。变天堑为通途。济行人之往来。此举乃名扬千古,誉满千秋,其功德之无量也。

八江地处桂西北。武洛江巾游。实属古羊河。五代畤为飞山蛮区十峒之一,多是侗苗人民聚居,民风古朴。重礼让,鲜诈虞。惟因交通闭塞少为人知。然而这里山清水秀,竹木参天,兽之走。禽之飞、鱼之跃、鸟之歌、花之香、竟历历在目。身临其境。无不耳悦目娱。俨若世外桃园。

一个多世纪来,由于此地扼黔楚要街。则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清末民初,天地会人李红林,张三嫂等人联络款民与官兵周旋于此。曾多次击败清官兵。民初广西军阀梁华堂盘踞此地多年。尔后韩彩凤及滇、黔、赣联审(人称红头勇)先后过境。武洛。孟江、林溪等地人民不堪知县刘壬滨的横征暴敛鱼肉乡民。群象在此聚款。奋起反抗。一九三七年红七军抵八江于人民结成鱼水之情。一九四七年,中共地下党,梁华新等人在此任教。向青壮年传播革命思想。一九四九年春。三江民族武装起义,曾多次在此痛击国军。打败敌人的清乡队,使其龟缩县城,不敢轻举妄动。是年冬。人民解放军四野先遣队,在此击溃国军一个团,打响解放三江第一炮。后续军队经此七昼夜。部队风餐露宿。我广大群象送粮送菜前往慰劳。继之,大军飞扑椎中。彻底摧毁了国民党企图在广西设防的美梦。

改革开放后,中外游人,慕名侗乡鼓楼文化之瑰宝。桥梁建筑之殊异。民风民俗之考究。纷至沓来,接踵而至。方知天之锺秀不限遐裔。皆因穆王之马迹不至。谢公之屐鸟不及。不为世人所彰显。为弘扬民族桥梁之精粹和当前交通之急需。特兴建斯桥。其虽非京、津、沪、汉之要衝。亦系湘,黔、粤、桂之古道。尤以当前市场经济迅猛发展。这里成为山区的土特产。茶桐,木材等集散地。更招引外地商贾频临。南来北往日渐增多。每当春夏大雨滂沱,山洪暴涨,隔岸咫尺,行人被阻不前而望水兴叹。故先辈亦有架桥济渡之举。奈因沧桑数变而落空。吾等为秉承前志为造福梓里。便利行人及儿童上学。阔屯耆老协商。值此盛世之秋。集群象之所能。鸠工兴建。群策献力。和衷共济。沐雨掲风。苦干经营。自力更生。奠基列砥。严寒酷暑。历尽艰辛。廿六阅月贤世万。楼阁长廊。横跨江中。六角飞檐。雄姿从容。青瓦白惡。掩映碧空。荡荡坦途。人人献德,劳作暇余。咸集于斯。手扶琵琶。欢歌弹唱。纳凉避暑。神怡身爽。桥虽非秦皇金作柱。汉王为梁之奢饰。然工在坚不在饰。美在雅不在艳。余受象人之托,深感功浅笔拙。文不成章,望难却。报频允诺。自渐祷昧。嗟呼!展望侗乡今胜昔,纵观武洛别有天。悠悠江水东流去,侗乡花桥万古传。

桥梁上方悬挂了一副写实八江桥的彩色油画,是三江縣高基乡的向隆科在一九九六年八月十五日献给八江人民的杰作。同时上面题字“献给八江人民:东筑龙桥跨西腰,众志成城泰山摇,锦绣河山添锦绣,妖娆日映更妖娆。”

经过对八江风雨桥碑文的研习,大多记录了桥梁介绍,桥梁历史文化,翻修记录,迁桥记录,出贡献力人员名单,捐款数额等,便于流芳百世,传承后人。

三、结语

风雨桥是连接各个村寨的福桥,据碑文记录,由于三江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殊性,造就了不同的建桥文化,通过立碑刻文的形式,把百年来的建桥历史和修桥文化传播给中外游客,不仅传承了凿榫穿插搭建的特殊建桥手法,还加强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学习,铸就了典型的侗族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1] 于俊海编著.《风雨桥(中国·广西·三江)》[M],中国旅游版社:2002年11月.

[2] 王冠一编著.《风雨桥》[M],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1月.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苏子桐(1993—),女,汉族,山西临汾人,艺术设计研究生,单位:广西艺术学院,研究方向:视觉传达。

第二作者:黄江鸣(1957—),男,侗族,广西柳州人,副教授,单位:广西艺术学院,研究方向:视觉传达。

猜你喜欢

文化内涵侗族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论侗族自然观中的生态伦理及其价值
布面油画《侗族女孩》
对中国传统锡工艺传承的思考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
贴近大地:侗族栖居之所的智慧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