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科大学生国学书籍借阅行为分析

2017-08-16冯春英

大学教育 2017年7期
关键词:国学经典大学生

冯春英

[摘 要]随着教育部将国学书籍重新纳入学生课程,国学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国学书籍的阅读和学习也将成为大学生的重要任务。通过分析石油特色鲜明的工科大学生国学书籍借阅行为,我们要采取全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易于接受的阅读方式,增强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优化传播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关键词]大学生;国学书籍;国学经典;借阅行为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7-0094-04

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从广义上来说,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国学是中华民族先进文明的活水源头,也是中华儿女的精神食粮。[1]

随着教育部将国学书籍重新纳入学生课程,国学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国学书籍的阅读和学习也将成为大学生的重要任务。国学不仅仅能培养大学生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更是开启大学生心智的一把钥匙。因此,摸清大学生对国学书籍的借阅行为,不仅能为相关部门安排好大学生国学学习提供决策依据,并提出相对应的措施,而且还能引导大学生提高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当前大学生的国学书籍借阅行为分析

根据对2015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7714名大学生借阅的9058本国学书籍进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当前大学生国学书籍借阅的以下几个特征。

(一)纸质类的国学书籍对大学生吸引力较小

2015年,仅有14.4%的学生借阅过国学类书籍,这些借阅者平均借阅2.29本国学类书籍,只有1.5%的学生借阅超过5本,只有2‰的学生借阅国学类书籍超过10本(见表1)。除了理工科背景的学生对文学类书籍没有形成阅读习惯这个客观因素外,纸质类的国学书籍借阅率极低。大学生对纸质类国学书籍没有阅读兴趣,国学书籍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较小。在不同的年级中,新生和毕业生的借阅人数和借阅書籍数明显少于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即使在校时间按照全年计算,借阅国学书籍的年级新生和毕业生比例也少于大二学生(见表2)。在借阅国学类书籍的学生中,每名学生平均借阅本数相差不大,除了大一新生仅为1.72本以外,大二、大三学生年均借书量在2-3本(见表2),这说明有了借阅国学书籍习惯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会一直保留这样的好习惯。在借阅国学书籍超过5本的学生中,依旧是新生和毕业生的人数远低于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大一新生仅有4人,毕业生仅有12人(在校仅半年)。对于大一新生来说,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刚刚入学,对大学很多地方不熟悉,没有掌握借书方法;另一方面,由于大一新生没有完全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没有闲暇时间阅读国学类书籍。而毕业生忙于实习、毕业设计、找工作,也没有时间去借阅国学类书籍。

(二)经典国学类书籍是大学生借阅的主要书籍,历史类的书籍是大学生借阅最多的国学书籍

2015年借阅最多的是历史类书籍,这类书籍共借阅525次,其中《明朝那些事儿》的借阅量达207次(见表3),占历史类书籍总数的39.4%。诗词类的书籍借阅量达到324次,《纳兰性德词》最受欢迎,借阅量为64次。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和《红楼梦》的借阅量分别以163和146排在前四名,可见,其在大学生中比较受欢迎;《西游记》和《水浒传》借阅量为20和18(见表3),相比而言,其不太受大学生欢迎。儒学经典书籍也是借阅的主要书籍,仅《论语》一本书的借阅量就达62次;其次为道家,《老子》的借阅量达112次,法家书籍的借阅量为14次。

(三)书和作者的知名度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借阅行为

除了集体编著的书外,知名度较高的《明朝那些事儿》的借阅量达207次(见表4),百家讲坛里著名的作者如易中天、蒋勋、袁腾飞等所著书籍的借阅量较大。这反映出了学生在选择书籍时,受电视、网络媒体影响较大。

(四)书的名字影响大学生的借阅行为

受《明朝那些事儿》的影响,在书名中凡是含有“那些事儿”的书其借阅量都较大(见表5),作者的名字也是迎合了当前大学生的胃口,符合他们的网络语言套路。《镜花缘》的借阅量为16次,其中《东方人的海上奇谭——镜花缘》一种书的借阅量就达到11次。同样,采用《卑鄙的圣人:曹操》、《老梁批西游:神仙也有潜规则》、《会得美人无限意:〈红楼梦〉女性角色智慧品读》等“标题党”类书籍(见表6)的借阅量也较大。

(五)同一书籍是否是图画版,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借阅行为

大学生对有图的书籍比较感兴趣,以《史记》为例,《纪连海点评〈史记〉》借阅量为7次,《史记故事大全集》借阅量为7次,《文白对照全注全译〈史记〉》、《新白话史记》仅2次。通过检索书名带有“图”字的书籍借阅情况笔者发现,经典传统文化书籍例如《道德经》、《战国策》等带图画版的借阅量明显大于不带图画版的(见表7)。

二、原因分析

(一)当前大学生信息获取受网络信息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慢慢被微博、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所代替。[2]出生在互联网时代的当代大学生,他们迅速进入了微博、微信、微视频、微话题、微公益等微时代。在这种环境下,众多零散的信息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打破,碎片化开始成为主流形态。所谓碎片化,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碎块。[3]碎片化的信息时刻围绕在人们的周围,它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方式,进而影响他们对纸质书籍的阅读。

(二)当前大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偏低,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古文的阅读

由于文言文本身晦涩难懂,所以除了特定专业外,大部分的大学专业都不再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任何要求。而国学类的原著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大部分工科大学生文言文常识掌握得少,不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常见的文言句式,他们不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也不愿去看自己看不懂的书籍,这种“避难就易”的思想直接影响他们对国学文化书籍的选择。因此,那些迎合了当前大学生胃口的白话、图画、标题党类的书籍受到他们的喜爱。

(三)当前大学生对国学价值的认同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西方文化对大学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4]不少大学生盲目迷信西方的经济和科学技术,对本国的历史文化不够自信。少数大学生不愿意接受传统文化,也不喜欢阅读国学书籍。[5]

三、对策分析

(一)采用现代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

传统的信息阅读主要是通过文字符号来实现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阅读形式变得多样化,阅读场所变得多元化,阅读时间变得碎片化。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利用声音和图像来学习不仅方便,而且也更容易实现。利用手机、电脑等工具,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零散时间进行学习。比如可以利用网上的各种听书软件进行学习,如喜马拉雅听书、懒人听书、酷我听书等,这些软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迥异。国学传播可以借助互联网、手机等多搭建一些符合大学生学习特点的线上教育平台,多采用一些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微视频、图画等碎片化方式,以提高大学生对国学的兴趣,进而引导大学生去阅读原著。

(二)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国学是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留传下来的文化精髓,是古汉语的书面语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言文与后世的口语逐渐拉开了距离。1917年的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现代的大学生,只在中学简单学习了一些应试教育所要求的文言文。随着时代和文化的发展,有些语言的表达方式已发生改变,文言文对现代人来说越来越艰涩难懂;佶屈聱牙的句子,生僻古奥的词语,还有许多陌生的名目典章制度使文言文越来越难以理解[6],这些都导致现代大学生阅读、理解、运用文言文的能力非常有限。

教育部越来越重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并将其列为学习的重点。因此,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应试教育制度下的中小学生,都应该重视传统文化及文言文的学习。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对小学、中学、大学都提出不同的要求,这客观上要求大学生提高古文的阅读能力。同时,大学生在大学阶段也要多学习文言文,以便阅读国学原著,提高自己对国学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三)在大学生中树立文化自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整个社会受到西方不良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比如受西方的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我国大学生背弃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一些媒体美化、鼓吹西方的生活方式及其人权、民主等价值观念;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很多大学生对一些西方的节日,如情人节、圣诞节、复活节等,却极度重视。这些现象充分说明,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淡薄。

文化自信的培养是青年大学生真正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栋梁的必然要求,是全球化时代青年学子抵御西方文化强势、自觉应对多元文化冲突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必然要求。[7]在大学生中树立文化自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应提高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以及时势政治课,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格观、荣辱观及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其次,应多开设传统文化课,颂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部门应通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通识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课,让大学生多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树立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大学生也要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辩证地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树立文化自信。

四、结论

通過分析石油特色鲜明的工科大学生国学书籍借阅行为,我们要改变传统国学书籍的借阅形式,采取全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易于接受的阅读方式,增强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优化传播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 参 考 文 献 ]

[1] 吴惠茹.高校图书馆开展国学教育探析[J].图书馆建设, 2008(5):65-68.

[2] 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1(2):11-18.

[3] 朱学伟,朱昱,徐小丽.基于碎片化应用的微型学习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12):91-94.

[4] 张红霞.文化多元化态势中的西方文化对我国社会的冲击与借鉴[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10(6):76-80.

[5] 柯海娥,李化树,杜高鹏.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失落与重建[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2):73-76.

[6] 徐秋林.浅析文言名篇教学中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培养[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9(1):71-73.

[7] 黄秋生,薛玉成.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10-113.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国学经典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吟诵国学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方式的研究
浅谈国学经典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整合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根植经典固本培元
传承中华文明 诵读国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