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湿地:润泽文明的生态宝库湿地价值与中国湿地概况

2017-08-16李动

中华建设 2017年7期
关键词:生物

本刊记者 李动

湿地:润泽文明的生态宝库湿地价值与中国湿地概况

本刊记者 李动

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被誉为“地球之肾”、“淡水之源”、“文明的摇篮”和“物种基因库”,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相对而言,湿地和湿地保护在我国还是一项新生事物,湿地的价值还未得到公众的全面认知。本文就湿地的价值及我国湿地概况进行浅述,使更多的人认识湿地这个重要的天然宝库。

(一)什么是湿地?

按《国际湿地公约》定义,湿地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半咸水及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滞蓄洪区、河口三角洲、滩涂、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域地带等均属于湿地范畴。

人们将湿地分为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类,自然湿地主要包括河流、湖泊、海岸滩涂、红树林、泥炭地和珊瑚礁等;人工湿地主要包括水库、河渠、盐池、农田池塘、农业灌溉土地、鱼塘等。

湿地是“地球之肾”,具有极强的降解污染功能;湿地是“淡水之源”,具有强大的储水功能;湿地是“物种基因库”,具有维护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链完整性功能;湿地是“储碳库”,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湿地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孕育和传承着人类的文明。

此外,湿地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多种资源,如淡水、粮食、肉质产品、药材、能源、矿产及多种工业原材料,以及特色的旅游景观、宣教和科研基地。

因此,湿地既是独特的自然资源,又是重要的生态系统,不仅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多样的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而且在维护生态安全、气候安全、淡水安全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湿地的价值

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也是自然界富有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湿地的水陆过渡性使环境要素在湿地中的耦合和交汇作用复杂化,它对自然环境的反馈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如食物、原材料和水资源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具有巨大的生态、经济、社会价值。

生态价值

维持生物与遗传多样性。湿地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其植被具有种类多、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特点。许多自然湿地为水生动物、水生植物及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特别是水禽提供了必需的栖息、迁徙、越冬和繁殖场所,对保护物种及其多样性具有着重要作用。此外,湿地对存续、筛选野生物种群和改良具有商品价值的物种,均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没有保存完好的自然湿地,许多野生动物将无法完成其生命周期,湿地生物将失去栖身之地。中国利用野生稻杂交培养的水稻新品种,使其具备高产、优质、抗病等特性,在提高粮食生产方面产生了巨大效益。因此,湿地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生物超市和物种基因库。

调蓄洪水,补充地下水。湿地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湿地作为一种长期存在的有着丰富水资源的自然生态系统,它与区域地下水联系密切。湿地的地表水可以作为地下水的补给源,当水从湿地流入地下蓄水系统时,蓄水层的水就得到了补充。从湿地流到蓄水层的水可作为浅层地下水系统的一部分,可为周围地区供水、维持水位,或最终流入深层地下水系统,成为长期的水源,还可抬高地下水位。另外,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和年度分配不均匀,通过天然和人工湿地的调节,储存来自降雨、河流过多的水量,从而避免发生洪水灾害,保证工农业生产有稳定的水源供给。

调节区域气候。《湿地公约》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均特别强调了湿地对调节区域气候的重要作用。湿地的水分蒸发和植被叶面的水分蒸腾,使得湿地和大气之间不断地进行着能量和物质交换,从而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水量。湿地在增加局部地区空气湿度、削弱风速、缩小昼夜温差、降低大气含尘量等气候调节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作用。对于城市而言,由于城市热岛效应明显,因此城市内部湿地对于调节城市小区域气候的作用尤为显著。在湿地影响气候变化的同时,气候变化又对湿地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许多湿地类型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指示器,如红树林、珊瑚礁、泥炭层湿地等。

固定二氧化碳。湿地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其特殊的生态特性,湿地在植物生长、促淤造陆等生态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无机碳和有机碳。在湿地环境中,微生物活动弱,土壤吸收和释放二氧化碳十分缓慢,形成了富含有机质的湿地土壤和泥炭层,起到了固定碳的作用。湿地是全球最大的碳库,全球所有湿地面积之和仅占地球陆地面积的6%,但它却拥有陆地生物圈碳素的35%。如果湿地遭到破坏,湿地的固定碳功能将减弱,湿地中有机残体的分解过程产生大量的有机气体,湿地将由“碳汇”变成“碳源”,这将加剧全球变暖的进程。

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湿地中生长了茂密的植物,具有很强的持水能力,它能保持大于本身3~15倍的水量。湿地水空间可以通过“水-土壤-生物”复合系统的循环过滤并截留污染物质、净化水质,起到消解污染物、减轻水体富营养化和被污染状况的作用。另外,湿地还具有独特的过滤作用,即通过吸附、降解和排除水中污染物、悬浮物和营养物,使潜在的污染物转化为资源。那些有毒物质和营养物质附着在沉积物颗粒上,并随着水中悬浮物的沉降而沉降下来,从而净化了湿地江河的水质。湿地在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上的强大功能使其被誉为“地球之肾”。

防浪固岸。湿地中生长着多种多样的植物,这些湿地植被可以有效地抵御海浪、台风和风暴的冲击力,防止对海岸的侵蚀,同时它们的根系及堆积的植物体可以削弱水流力,稳固堤岸和海岸,保护沿海工农业生产。例如∶印度的泰米尔纳德邦在2004年东南亚海啸中由于外围住宅区红树林的存在而使建筑物损失相对较小,相反,2005年的卡特里娜飓风给美国造成重大损失,这与新奥尔良周边湿地大量减少有极大关系。

经济价值

提供水资源。湿地被称为“天然水库”,人类使用的可更新淡水主要来自内陆湿地,包括湖泊、河流、沼泽和浅层地下水。湿地土壤中孔隙度比较大,草根层厚,导致湿地具有很强的蓄水能力。湿地是人类发展工、农业生产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我国众多的沼泽、河流、湖泊和水库在输水、储水和供水方面发挥着巨大效益。如我国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区,总面积36.31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重要、影响范围最大的生态调节区和产水区,为三大江河年产水量600多亿立方。因此,三江源区素有“中华水塔”之称,它对整个长江、黄河、澜沧江流域的水资源平衡、水源涵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中国的农业、渔业、牧业和副业生产在相当程度上要依赖于湿地提供的自然资源。湿地提供的莲、藕、菱、芡及浅海水域的一些鱼、虾、贝、藻类等是富有营养的副食品,有些湿地动植物还可入药。湿地中有许多动植物还是发展轻工业的重要原材料,如芦苇就是重要的造纸原料。进一步的,湿地动植物资源的利用还间接带动了加工业的发展。

提供矿物资源。湿地中有各种矿砂和盐类资源。中国的青藏、蒙新地区的碱水湖和盐湖,分布相对集中,盐的种类齐全,储量极大。盐湖中,不仅赋存大量的食盐、芒硝、天然碱、石膏等普通盐类,而且还富集着硼、锂等多种稀有元素。中国一些重要油田,大都分布在湿地区域,湿地的地下油汽资源开发利用,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重大。

能源和水运。湿地能够提供多种能源,水电在中国电力供应中占有重要地位,水能蕴藏占世界第一位,达6.8亿千瓦,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我国沿海多河口港湾,蕴藏着巨大的潮汐能。从湿地中直接采挖泥炭用于燃烧,湿地中的林草作为薪材,是湿地周边农村中重要的能源来源。湿地有着重要的水运价值,沿海沿江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受惠于此。中国约有10万公里内河航道,内陆水运承担了大约30%的货运量。

社会价值

观光与旅游。湿地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中国有许多重要的旅游风景区都分布在湿地区域。滨海的沙滩、海水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还有不少湖泊因自然景色壮观秀丽而吸引人们向往,辟为旅游和疗养圣地。滇池、太湖、洱海、杭州西湖等都是著名的风景区,除可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外,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尤其是城市中的水体,在美化环境、调节气候、为居民提供休憩空间方面有着重要的社会效益。

教育与科研价值。湿地生态系统、多样的动植物群落、濒危物种等,在科研中都有重要地位,它们为教育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对象、材料和试验基地。一些湿地中保留着过去和现在的生物、地理等方面演化进程的信息,在研究环境演化,古地理方面有着重要价值。

(三)我国湿地概况

中国湿地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

类型多。按照湿地公约对湿地类型的划分,31类天然湿地和9类人工湿地在中国均有分布。中国湿地的主要类型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河口湿地、海岸滩涂、浅海水域、水库、池塘、稻田等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面积大。据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统计,我国湿地面积5360.26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5.58%,湿地总面积位居亚洲第一位。其中,自然湿地4667.67万公顷,占全国湿地的87.08%。自然湿地中,近海与海岸湿地579.59 万公顷,占12.42%;河流湿地1055.21万公顷,占22.61%;湖泊湿地859.38万公顷,占18.41%;沼泽湿地2173.29万公顷,占46.56%。

分布广。在中国境内,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湿地分布,而且还表现为一个地区内有多种湿地类型和一种湿地类型分布于多个地区的特点,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组合类型。

区域差异显著。中国东部地区河流湿地多,东北部地区沼泽湿地多,而西部干旱地区湿地明显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青藏高原湖泊湿地多,青藏高原和西北部干旱地区又多为咸水湖和盐湖;海南岛到福建北部的沿海地区分布着独特的红树林和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人工湿地。青藏高原具有世界海拔最高的大面积高原沼泽和湖群,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

生物多样性丰富。中国的湿地生境类型众多,其间生长着多种多样的生物物种,不仅物种数量多,而且有很多是中国所特有,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据初步统计,中国湿地植被约有101科,其中维管束植物约有94科,中国湿地的高等植物中属濒危种类的有100多种。中国海岸带湿地生物种类约有8200种,其中植物5000种,动物3200种。中国的内陆湿地高等植物约1548种、高等动物1500多种。中国有淡水鱼类770多种或亚种,其中包括许多洄游鱼类,它们借助湿地系统提供的特殊环境产卵繁殖。中国湿地的鸟类种类繁多,在亚洲57种濒危鸟类中,中国湿地内就有31种,占54%;全世界雁鸭类有166种,中国湿地就有50种,占30%;全世界鹤类有15种,中国仅记录到的就有9种;此外,还有许多是属于跨国迁徙的鸟类。

我国湿地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看,我国湿地生态系统脆弱,湿地生态功能不断退化,湿地生物多样性有所减退,湿地面临威胁有增无减,湿地不合理利用屡禁不止,湿地受威胁程度和保护压力较大。我国湿地主要面临的问题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对湿地的盲目开垦和改造。由于人口的增加和生产生活发展的需要,湿地被广泛地开发与利用,自然湿地数量明显减少,而且自然湿地减少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遏制。目前湿地开垦、改变自然湿地用途和城市开发占用自然湿地成为中国自然湿地面积削减、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

生物资源大量丧失或退化。由于湿地开发导致的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导致湿地植物和动物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湿地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削弱,从而降低了系统的稳定性和有序性,使愈来愈多的生物物种,特别是珍稀生物因失去生存空间而濒危甚至灭绝,弱化了生物多样性。此外,湿地生物资源面临过度利用的威胁,在我国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湖区、东北沼泽湿地等地区,滥捕现象十分严重,天然经济鱼类资源受到很大的破坏,严重影响了湿地的生态平衡,威胁着其它水生物种的安全。

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湿地环境污染是中国湿地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之一。主要存在于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湖区以及东部人口密集区的库塘湿地。污染湿地的因子包括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油气开发等引起的漏油、溢油事故,以及农药、化肥引起的面源污染等,而且环境污染对湿地的威胁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而迅速加剧。另外,由于大江、大河上游的森林砍伐影响了流域生态平衡,使来水量减少,河流泥沙含量增大,造成河床、湖底等的淤积,并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小,功能衰退,洪涝灾害加剧。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主要表现为在防洪治涝工程,在湿地周围挖沟排水,湿地上游建设水利工程,截留水源,以及注重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而不关注生态环境用水。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将严重威胁湿地的存在,并有不断加重的趋势。

湿地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从生命起源到社会发展,湿地无时无刻不在为人类做出贡献。同时,在全球所有的生态系统中,湿地是最容易受人类经济开发侵犯的一个类型。湿地滋润文明,而文明却正在消灭湿地,我们以破坏性的方式从湿地中攫取财富。我们应当将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入到湿地保护中去,只有让湿地这个天然宝库焕发光彩,人类文明才能得以延续和发展。

猜你喜欢

生物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发现不明生物
史上“最黑暗”的生物
第12话 完美生物
生物趣多多
隐藏在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宅生物”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