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湾技职院校设计领域产学合作特色模式借鉴

2017-08-15庞超王南耿占佳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20期
关键词:产学合作台湾

庞超?王南?耿占佳

摘 要 当前两岸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在相关政策推动下,台湾技职院校设计领域在产学合作上特色鲜明,使得其设计类学生在国际大赛上崭露头角,体现了强劲的文创人才竞争力。在分析台湾院校产学合作大环境的基础上,梳理设计领域产学合作成功做法,归纳出台湾院校设计领域五种产学合作的特色模式,可以为大陆高职院校产学合作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 台湾;技职院校;设计领域;产学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20-0077-04

一、引言

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密切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产学合作是指企业界与学界相互合作,落实学界先导性与实用性技术研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学界应用研究及人才培植,达到研究、训练、信息提供和人才培育等功能。目前,产学合作实践研究在模式、制度、机制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形态出现在经济领域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属于新兴产业且发展变化较快,因此聚焦于设计教育产学合作的实践研究还不完备,需要借鉴更多的经验。

“创意经济”是台湾经济舞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步入良性发展时期。在相关政策推动下,台湾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在产学合作上特色鲜明,使得设计类学生在新一代设计、德国红点设计和iF设计等国际大赛上崭露头角,体现了强劲的文创人才竞争力。本文以台湾优秀典范为借鉴,梳理出其因地制宜的设计类产学合作特色模式,为大陆高职院校开展深层次产学合作实践提供更多借鉴。

二、台湾技职院校设计领域产学合作大环境

台湾技职院校设计领域产学合作大环境非常优越。在经济环境上,台湾的产业经历过“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快速融合发展的阶段[1],在此过程中,随着全球化浪潮与岛内经济发展需求的变化,台湾产业形态积极转变,由过去OEM代工到ODM的设计制造。近年来多数企业意识到品牌对于永续经营的影响,更多已走向OBM自创品牌之路,因此,台湾文创产业发展繁荣,并获选“2016世界设计之都”。

在政策环境上,台湾产学合作的发展早期以建教合作的人才培育功能为主,自1992年起大力推行产学合作计划,目前已有明确政策方针、措施以及相关法律规范,积极加速推动产学合作事项,构筑了台湾地区国科会、经济部门、教育部门“三足鼎立”的密切合作机制[2],投入相当多的资源支持产学合作,辅导大专校院成立创新育成中心、技术移转中心、区域产学合作中心及技术发展中心,以推展产学合作。同时颁订多项法规,作为政府推动产学合作事项的方针与原则,并建立跨部会协调机制与信息分享平台,以利于部会间的资源整合与协调。

在产业环境上,设计领域产业界对于产学合作认知和参与程度高,一方面企业教师认为参与产学合作教学对其在业界本身是一个加分,是能力被学界所认可的证明;另一方面企业希望借由产学合作的机会得到学生更多的多元想法,改变其固定的思维模式,还可以在产学过程中挑选学生作为人才储备。

在学界环境上,各个院校都有建置专门机构负责产学合作,例如某技职院校设有研究发展处,由处本部、学术合作组、产学建教组、综合企划组、创新育成中心、尖端技术研究中心和贵重仪器实验室等7个部门组成,综合处理产学建教、学术合作、创新育成等事务,是师生与产业界的桥梁,协助产业界与学界合力争取外部资源,加速产业创新的时程,也协助将学界的研发成果产业化。

三、台湾设计领域产学合作的特色模式

(一)实务作为引领,无缝隙产学合作教学模式

无缝隙产学合作教学模式(Seamless Education Program for Competence,SEPCOM),其以透析产业、论辩经营、群组学习、锻造能耐、强化知识力、磨练逻辑力、培养团队力和提升决策力为目标,着重于产学合作课程与教学多元化能量结合建置。

台湾地区较为成功的产学合作案例显示,如果能够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为出发点,形成学校和企业共同设计课程的机制,则产学合作的效能得到充分开发的可能性就越大[3]。台湾于2013年开始推动课程学术实务分流计划,系所在既有“学术型”課程之外,增加“实务型”课程,以突显学术研究和专业应用两种不同的教学型态。实务型课程以实务作为引领,以学生职场能力为中心,辅以业界教师、产学合作案、业界场所、业界讲座等多元产学能量,配合支持教师投入实务教学的升等及鼓励机制,确保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成绩评量无缝隙符合实务应用导向。例如,某技职院校设计学院开设有《产学专案设计》《设计整合》和《产学设计实务》等产学合作课程,以产学合作案或活动为教学载体,以整合的产学合作实务为教学内容,由业界教师、学界教授、用户对象共同授课,即产业专家参与教学,产业实例融入课程,产业资源提供使用,提高了学生实务能力与就业竞争力。

(二)深耕产学平台,垂直整合实践教学模式

深耕产学重要实践平台,将实务教学、职场实习、产学合作案、毕业专题等实践教学全面垂直整合,循序渐进地强化完整训练,每一个整合模块都组织严密、效果彰显。

1.职场实习,深耕产学合作过程

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力,台湾的大学近年来普遍重视《职场实习》课程,认为校外实习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产业界职场情境,提升就业竞争力,还要兼顾理论与实务的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特色主要有:一是实习形式多样,可采用职场体验、技术训练、参与研发、合作创业等多样化模式;二是实习过程严密,学生须完成设计实习申请程序,实习期间书写实习日志,实习结束缴交实习日志与每周成绩考核表,作为成绩评定与学分认证的依据;三是实习督导到位,严密监控实习历程,除班导师和辅导老师外,校长、院系主任都会带队访视学生实习状况,并作详细记录;四是特别重视实习成果分享,每学期都召开数次学生实习成果展览会或分享会,也会评选各级实习优秀学生及其成果;五是实习时数抵免,以设计学院为例,规定学生自大二升大三暑假起至毕业前,需参加职场实习时数满8周(40天,320小时),实习方式除由老师推荐或自寻设计相关公司进行实习外,参与本系所的产学合作案或项目研究计划、执行国科会大专生专题研究计划、聆听设计学院举办的设计讲座或参与设计学院举办的设计工作营都可以抵免实习时数。

2.毕业专题,创新产学合作成果

台湾院校开设的专题制作(或专题设计)课程类似大陆的毕业设计,但其毕业专题更具有标准高、业界重视、组织严密、成效彰显等特点。由于全台设计科系的每位学生的作品都要参加每年举办的“新一代设计展”(即Young DesignersExhibition,简称YODEX,是一项每年在台湾举办的大型创意设计展览,参展单位以大专院校为主,也是一项大型的毕业成果联展),创新开放程度和竞争压力都很大,设计类科系的毕业专题更是如此。学生毕业专题从选题、设想、制作、改进、专题发表全程校企协同指导,期初有事务安排及规划说明,有2~3次的企业专家参与的选题发表,企业专家和学校教授都会就其创新性和实施性提出意见和建议;中间,安排至少3次以上有企业专家参与的大型专题发表和公共事务报告,以学生为主体开展,邀请企业专家和教授参加,学生要展示作品和报告进度;期末,有毕业专题总检讨,在成果制作中,很多企业专家还会提供自己或企业的资源给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呈现作品,力求毕业作品能解决产学实务问题,创新设计作品成果。

(三)校企跨界整合,设计专案竞赛模式

台湾重视设计的丰富创意和内涵,校企跨界整合,通过设计专案竞赛的模式,深挖各产业文化资源,创新各类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交易和成果转化。

一是跨界整合,设计专案竞赛选题丰富且务实。台湾各类设计专案竞赛非常活跃,院校公布的竞赛信息平均每天都在20件以上,竞赛来源于政府、企业、院校等各方面,选题涉及政府老街改造、农产品创意包装与行销、企业产品创新等多元领域,有明确的竞赛成果使用方。例如,第三届青创星光大道创意竞赛是宜兰县政府主办、多元体整合行销有限公司策划执行、学术团体和院校共同参加的竞赛活动,它以提高县域农产品品值、产值和价值为目的,希望集结“产官学”之力以观光工厂的形式重新寻根、复植老产业,选题非常务实。

二是校企联动,竞赛过程提供产品和服务体验。台湾设计重视使用者经验、设计体验与情感连接,因此在竞赛过程中,企业经常和学校联合,提供竞赛产品和服务的体验。如在第三届青创星光大道创意竞赛中,主办方以潜在设计学生为对象组织宜兰产业体验营宜日游活动。参赛者参观了以怀旧与创新的邂逅为主题,以闲置空间再利用为理念,以综合展示和贩售历届学生宜兰特色产品创意设计为目的,集创意、创业和创新为一体的创新村(其实是一间废弃了90多年的仓库),使学生明确竞赛目的与成果形式。

三是联结课程,第三方评价竞赛成果水平较高。为了保证设计专题竞赛成果的水平,比赛通常都与相应课程相结合,有专门的教授或企业专家进行针对性指导,提倡学生横向跨域链接不同的专业知识,对主题进行发散性的设计思考,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团队合作、跨领域、创新开放的能力,从而解决竞赛中的实际问题,用非教师的第三方比赛评价结果来衡量学习效果。在第三届青创星光大道创意竞赛中,与《产学设计实务》课程联结,教授指导学生以宜兰当地天然特色农产品为基础,以农产品深加工为最终产品,以创意文化进行包装,用跨领域的设计思维发想,创作出了“水草加LED灯”等创意作品。

(四)校企齐力推动,互动设计工作营模式

工作营,也称工作坊,英文是Workshop,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定义与流程。在设计领域,传统意义上的工作营是源自于工业时代的生产工作室,它往往由一个密闭的空间、陈列的工具和产出物以及一个工作台组成。而在设计教育领域,工作营被定义成一种紧凑的教学模式,着重体现互动以及信息在一组参与者之间的交换,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知识和经验,以及产出设计成果。

设计工作营模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每个团队人数较少,一次工作营人数通常在20~30人,而每个团队的人数应控制在7人以内,这只是个经验数字,主要是防止由于互动而可能导致的工作营失控和没有结果;二是活动连续且有逻辑,工作营应该是由有节奏和逻辑的若干活动共同组成,这种活动逻辑通常就是某种设计逻辑,如设计思维中的灵感、构思、执行三阶段设计活动,或者如 D.School 推出的共情、定义、构思、原型、测试五阶段设计活动等,防止工作小组由于缺乏强力的引导,而导致冗长而漫无边际的讨论;三是时间紧凑,工作小组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脑力高度集中,一个集中紧凑的学习氛围可以让参与者在过程中收获更多;四是有设计产出物,这些产出物应该可以被直观地展示,它记录着参与者的思考过程,使小组在更短的时间内,对有限的东西快速达成一致,一步一步地走向最终交付物[4]。

台湾技职院校设计相关科系经常由校企齐力推动,举办各类主题的设计工作营,由校企共同確定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可能是关注人性和情感、贴近学生实际的,也可能是由单一专业难以解决的前瞻性复杂问题,在短时间内如3~5天,让参与者以团队为单位,以一系列有逻辑的活动为组织,通过以人为核心的思考、对用户和环境的深入洞察以及真正深度的团队合作,掌握设计流程与设计思维,获得实操经验,并学会合作和协作。

(五)校企协同运营,弹性实训空间模式

新兴的自造者空间(Makerspace)正在蔓延至世界各地,为Maker(简称自造者或创客)提供自由开放的空间协作环境与展示平台,利用这里的空间、设备、资源,形成一个高度互动的社群,会员们不但能够增进自己的技艺,也可透过跨领域专家的分享和教学,碰撞出更多创意与创业的可能性。台湾设计类科系将原本的设计实习工场,透过与企业的合作,升级改造为自造者空间实训场所。自造者空间也是一个实训空间,例如某技职院校的Makerspace由校企协同运营,配备了雷雕、3D列印、金工、木工以及CNC等各式设备与材料,除学生外还聚集了专业设计、工艺专家、独立设计师、有创意梦想、有制作激情的多领域人群,通过手工工具、数控设备等工具资源的分享以及创造经验交流,学生与各类人群共同学习、合作制作,将各种设计创意变为现实作品。

在合作模式上,学校提供地点、设备、活动组织,企业负责会员管理、技术支持、设备维护与活动组织,学校学生是会员,这样就扩充了实训基地的使用功能,节约了自身的维护费用及人力成本;在使用方式上,优先保证学校的上课时间使用所需资源,上课时间以外时段的空间和资源由会员预约排队使用,这样在课外的时间为学生引入了大量多领域企业界人才、思维及其他资源,为学生和企业界提供了大量机会进行柔性媒合,既锻炼了学生的设计思维,提高了学生设计实务能力,还利用所学服务社会。

文化创意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产业的开放性、服务性决定了文创人才的培养必须走产学合作之路,台湾设计类科系在产学合作育人、产学合作案、实践基地共建等方面的特色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借鉴,要进一步加强设计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发挥设计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不断缩短学用落差,提高就业竞争力。

猜你喜欢

产学合作台湾
加拿大大学产学合作教育的发展及借鉴
捍卫“台湾”?美学者炒作旧书有蹊跷
台湾家庭责任医师制度的经验与启示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学合作创新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