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建构及培养路径

2017-08-15王艳辉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19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路径高职学生

王艳辉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為培养出适应21世纪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要构建核心素养框架,基于国外的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和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学生应该具备工匠精神、技术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人际关系与团队合作能力、外语能力、职业规划发展能力等八大核心素养。政府、学校和学生必须通力合作,从人才培养目标、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课程、教学、教师、学风、个人意识等方面综合入手,全面推动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 高职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9-0035-06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提升人才培养素质,我国正在全面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工作。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要研究提出各个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我国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军,必须构建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核心素养框架,全面开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工作。

一、 高职学生核心素养框架

(一)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

素养是指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以不断适应变化了的社会情境和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而核心素养(Key Compecencies)一词最早出现于2003年经合组织(OECD)的 《核心素养促进成功地生活和健全的社会》(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一Functioning Society)研究报告中。欧盟首先对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了解读:“核心素养是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和胜任工作所必需的关键素养,其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及价值观的集合,具有可迁移性和多功能性等特征”,并从具体功能的角度列出了八大核心素养:母语交际、外语交际、数学素养和基础科技素养、数字素养、学会学习、社会和公民素养、首创精神和创业意识、文化意识和表达。

目前,我国在对核心素养的解读中尚未形成统一清晰的概念。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认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体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北京师范大学褚宏启对核心素养的解读则较为简单:“核心素养即是为了适应21世纪的社会变革,人所应该具备的关键素养”,他认为,核心素养应该是既要反映个体需求,又要反映社会需求;既要体现全球化的要求,又要体现本土化的要求;另外核心素养一定要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2]。辛涛等学者提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其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辛涛认为,核心素养具有跨学科、跨领域、可迁移、多功能等重要特征,其获得是后天的,可教可学,而非与生俱来的心理特征。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3]。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高职学生核心素养是指为适应21世纪的社会变革,高职院校学生应具有的能促进自我发展、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二)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容

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内容应彰显高职教育的特色、具有时代意义并与国际核心素养的选取接轨。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不仅决定着高职学生的基本培养方向,也对学生接受完高职教育后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要达到的要求做出了明确规定。20世纪80年代,高职教育萌芽于我国江苏地区,35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壮大,国家政策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经历了“技术型”—“技能型”—“技术技能型”的发展演变,但是应用型人才一直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因此,技术应用能力理应是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为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我国在1982年首次开办短期职业大学,此即为高职院校的前身。与此同时,国家教育部在《中国短期职业大学和电视大学发展项目报告》中明确指出:职业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满足“地方需要”的“技术员”。1987年通过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提出:职业大学要根据需要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企事业单位培养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

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发展时期,这一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高等教育类型在教育改革中稳步发展[4]。1995年8月,在全国高等职业技术研讨会上正式提出:“高职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培养目标是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人才。”1996年6月,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在第三次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高中后接受两年左右学校教育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培养优秀的“实用型”人才。

21世纪头十年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时期,在教育部对高等职业教育、高等专科教育和高等成人教育实行“三教统筹”的有利环境下,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得以扩展。2000年通过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职教育应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正式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技能型”人才,更加强调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和“实用性”。

2010年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加入了新的价值期待,即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需要。2012年6月,教育部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中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作出了全新定位: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符合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2014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与技术技能人才。”由此可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通过对不同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梳理可以发现,技术应用能力是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特色,也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核心,因此技术应用能力必须成为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正规文件中,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2016年“两会”期间,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工匠精神实际上是一种敬业精神,是对所从事的工作锲而不舍、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在工作岗位上永不放松的一种精神。其是教育的结果,因此要从教育抓起,先抓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工匠精神。”高职院校是我国制造业人才的重要输出基地,高职学生身份即是未来社会的“工匠”,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理应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

纵观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学生核心素养内容的选取情况,有一些共同素养得到普遍认可:创新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我规划与管理能力、外语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这些都是21世纪高端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我国在构建高职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中必须加以借鉴。

我国教育部已经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放在深化教育改革的战略地位。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正式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综上所述,高职学生的核心素养目标应定位为“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并依据个体发展与社会参与两大维度,细化为工匠精神、技术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人际关系与团队合作能力、外语能力、职业规划发展能力八大核心素养。

(三)高职学生核心素养框架

目前,世界范围内所有核心素养研究框架均指向21世纪信息时代的公民生活、职业世界与个人自我实现的新特点和新需求[5]。为培养出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都建立了结构完整的核心素养框架。由于世界各国的教育实践不同,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框架构建也各有特色,最具代表性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模型分别是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并列交互式模型、美国的整体系统型和日本的同心圆型。

毋庸置疑,我国开发高职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的目的在于培育具有世界一流技术技能水平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确保高职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充分满足后续大学深造或社会就业的需求,使他们成为21世纪称职的公民、员工与领导者[6]。因此,我国高职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必须具有时代性与前瞻性。我国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框架设计是参照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和借鉴日本、新加坡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核心素养模型的基础上设计形成的,见图1。

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和服务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是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卓越,并不断创新的精神理念[7]。落实在高职学生层面的工匠精神应是一种在学习中专注、严谨、耐心、坚持的精神。

技术应用能力:学生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熟练掌握专业技术,具有工程思维,能将专业技术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等能力。

实践创新能力: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终身学习能力:学生为了个体的持续发展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积淀足以维持个体一生发展的文化素养,养成主动的、不断探索的、自我更新的、学以致用的和优化知识的良好习惯。

信息获取能力:学生通过人际交流和大众传媒,并利用一定的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具体表现为掌握信息源与信息传输渠道、熟练应用多种信息检索工具、挖掘深层信息、提取有效信息等能力。

人际关系与团队合作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是指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的能力,具体表现为表达理解能力、人际融合能力、人际协调能力等。团队合作能力是指学生在团队中能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和个人才能,与其他团队成员协调合作、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

外语能力:学生至少掌握一門外语,能够在听、说、读、写各方面正确使用外语交流,并能用外语获取所需知识与信息的能力。

职业规划发展能力:职业规划能力是指学生在正确估量个人价值(知识、技能、经历、人脉)与社会环境(宏观产业、组织、家庭)基础上确定出自己当下时间状态的一个最适合的职业发展方向,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合理的安排及计划的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就是学生在自己选定的领域里,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成为最优秀人才的能力。

二、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辛涛等认为:“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是个体与社会协同作用下的渐进过程。”因此,个体可以通过后天的不断努力培养自身的核心素养。国外研究发现,大学阶段正是学生培养核心素养的黄金时期。笔者认为,要培养高职学生的八大核心素养,需要政府、学校、学生三大主体通力协作,共同实现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政府层面:引导构建高职学生核心素养体系

1.通过立法形式确立以核心素养为主导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学生核心素养是高职教育目标的具体化,解决的是“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高职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离不开法律的长效支持,政府应通过立法正式确立以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由于较早受到欧盟、国际教育协会、经合组织对核心素养研究的影响,英国、澳大利亚、芬兰、法国等国家较早运用法律来构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体系。例如,英国在《国家课程》总目标中明确规定,学生的核心素养既包括跨领域地发展学生精神、道德、社会性和文化等方面所需要的核心能力,也包括与学科领域紧密结合的关键能力。英国在2007年修订的《国家课程》中对职业教育学生发展所需具备的素养和能力进行了系统而完整的阐述。法国于2006年正式颁布《共同基础法令》,该法令以法律形式将核心素养指标正式融入课程目标中。因此,我国要构建高职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必须以法律形式确立以核心素养为主导的人才培养目标。

2.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新标准

在我国,学业评价标准是衡量教师教学質量和学生学习结果的重要尺度。首先,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评价标准能够为教师提供明确的教学方向,也能够让他们正确把握每位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情况。其次,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评价标准能够让学生正确审视自己(拥有哪些核心素养,缺少哪些核心素养),有利于他们在今后学习中树立正确的目标。最后,建立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学业评价标准能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阐述,其将素质教育的目标分解细化,使素质教育更具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建立基于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的评价标准是构建高职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必备步骤。

目前,英国和澳大利亚已建立起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英国和澳大利亚依据学科核心素养建立起跨年级连续性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每个学科的学业评价标准包括八个等级水平和一个优秀水平,每一个水平代表着学生应该达到的能力类型和能力标准。英国和澳大利亚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共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末会由国家组织统一的课程考试,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和检测,以便及时了解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 [8]。

我国高职教育采用的是学科教学模式,在创新高职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过程中应借鉴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形成独具特色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二)学校层面:推动高职教育综合改革

1.建立体现核心素养特点的新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工具。学校为实现基于核心素养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建立起体现核心素养的新课程体系。基于培养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衡量学校课程建设是否成功有三大标准:第一,课程是否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展开;第二,能否在学生核心素养和学校课程框架之间建立实质性的链接;第三,能否保证每一门课程都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服务。目前世界各国的核心素养课程体系分为三种:核心素养独立于课程体系之外,由专门机构研制和开发,再与课程相融合的美国模式;在国家课程体系中设置核心素养的芬兰模式;通过课程内容标准设置体现核心素养的日本模式[9]。结合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采用课程内容标准体现核心素养的日本模式较为合适。高职院校建立体现核心素养的新课程体系需要做到以下四点:一是要有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即明确要培养学生哪些核心能力与素养;二是要有学科内容标准,即确定在各个学科领域中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三是要有教育过程标准,包括课程组织安排、内容结构、传授方式等;四是要有质量标准,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在核心素养上应达到的标准。

2.开发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

为适应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新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美国在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时,尽量做到课程教学模式与课程设置相匹配,由教师主导教学转向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真实的机会去运用和证明自己的核心素养。此外,美国在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创设情境中还做到了以下三点:一是为集体、个人和小组学习提供可以灵活改造的室内活动空间,便于学生在上课时自由活动,促进团队协作、师生交流和信息分享;二是运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为学生组织核心素养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三是师生之间有良好的沟通互动机制,在核心素养培养中一直保持一种乐观、开放的文化氛围[10]。

我国高职院校在开发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满足他们的独特需要,尽量使每个学生的核心素养都能得到相应发展。首先,学校要确立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的教学思想,也就是说,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服务的。其次,学校必须改变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法,采用立体化的新型教学方式,即综合采用体验式、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讨论式、情境式、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式,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最后,学校要合理配置教学资源,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工作中突出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3.提升教师综合职业素质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三大主体之一,高职教师素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质量有直接影响。为保证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质量,学校必须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综合职业素质。新加坡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非常重视对教师素质的培训培训工作,要求所有的教师在上岗前必须接受国立教育学院的职前培训,这项培训的主要内容即是新加坡2009年确立的“教师教育21框架”(Teacher Education 21,TE21)。TE21就是根据新加坡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重新构建的教师教育目标、课程、内容等。

我国在培养高职学生核心素养中,必须注重提升教师的综合职业素质,优化师资结构。首先,高职院校要注重培养教师自身的核心素养,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只有教师先具备了自身所需的核心素养,才能在教学活动中肩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任。其次,高职院校要优化配置师资资源,形成完善的师资结构,不同学科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过程中应各有侧重、和而不同。最后,高职院校要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应有能力将核心素养渗透进每一节课堂中,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4.紧抓校园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是一个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学风建设的重要载体。为培养高职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要紧抓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首先,塑造以核心素养为主题的校园人文环境,例如,在校内墙壁上、专栏处展示高职学生八大核心素养内容、鼓励学生在校报上刊登有关核心素养的文章、在学校官网上宣传高职学生八大核心素养等。其次,组织开展宣传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文化活动,例如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用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提高学生对核心素养的认知。最后,学校应该以核心素养为主题设计和出版一系列书籍,按期发放给本校学生,既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又为学校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三)学生层面:重视对自身核心素养的培养

1.拓展知识视野,完善知识体系

广阔的知识视野和完善的能力結构是高职学生培养自身核心素养的根基。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高职学生必须有触类旁通的知识积累、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和良性循环的知识互补效应。倘若学生自身的知识积累不够丰厚,就不能站在一个制高点去理解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对自身的要求也不会太高,这必然会影响到对自身核心素养的培养质量。

2.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1994年,意大利召开的“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曾传达出一个重要理念:“终身学习应该是21世纪人们普遍的生存概念,人们只有通过终身不断学习才能适应21世纪的社会竞争,才能获得生存的权利。”国外有研究表明:人在大学毕业之前只能获得10%~25%的知识,剩下的75%~90%的知识需要人们在大学毕业后继续学习。因此,高职学生要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端正学习态度。

2008年,麻省理工大学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开展“独立活动计划(Independent Activities Period)”,这是一项特殊的为期四周的独立学习活动,学生被鼓励完全自立自主地设定自己的学习研究计划,从事独立项目,联络专家学者,或者继续跟进在学期中无法开展的其他项目。学校为学生独立学习、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支持,并设立专门奖学金来激励学生的独立科研探索与创新。大学生与中小学学生在学习特点上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大学生有一定独立学习的能力。作为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若想培养自身的核心素养,必须拥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自己的“造血系统”去获取知识与技能。

参 考 文 献

[1]林崇德.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人民教育,2016(19):14-16.

[2]褚宏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3.

[3][10]辛涛,姜宇,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11.

[4]周建松,唐林伟.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与科学定位——兼论培养高适应性职业化专业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13(2):94-98.

[5]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10-24.

[6][11]褚宏启,张咏梅,田一.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小学管理,2015(9):4-7.

[7]梅洪.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职教论坛,2016(9):79-81.

[8]王烨晖,辛涛.国际学生核心素养模式的启示[J].中小学管理,2015(9):22-25.

[9]夏雪梅.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建设:水平划分与干预实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3(7):11-16.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 talents with technical skills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21st Centur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ust construct the framework of core competence.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foreign core competence and the talent training goal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should have eight core competence including artisan spirit, technical application ability, practical innovation ability, lifelong learning ability,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bilit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team work, foreign language ability, career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ability. The governments, colleges and students must work together, try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competence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from talent training goal, evaluation standard of academic quality, curriculum, teaching, teachers, school learning atmosphere, personal consciousness and other aspect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core-competence framework; talent cultivation objectives; cultivation pathway

Author Wang Yanhui, postgraduate student of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路径高职学生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浅谈中职学校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效融合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浅谈
艺术职业院校表演专业现状及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索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