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经典诵读

2017-08-15江苏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小学虞文静

小学教学研究 2017年34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

江苏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小学 虞文静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经典诵读

江苏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小学 虞文静

如何将语文教学同经典诵读有机结合,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经典诵读的语文教学价值出发,认为经典诵读对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关注经典诵读,在经典教学时,可采用情境法、美读法、熟读成诵法,将经典诵读与学生的日常语文学习相融合。

经典诵读 语文教学 诵读方法

一、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经五千年历史洗礼的文化经典不仅是汉语言的精华与典范,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品格与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而且有利于传承文化经典,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研究表明,6~13岁是学生记忆力高速发展时期,而诵读不仅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语句、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更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塑造。因此,在小学阶段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经典诵读,培养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成为笔者思考的问题。

二、经典诵读的语文教学价值

《现代汉语词典》将经典定义为“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真正的经典,是经过历史和时间的筛选而流传下来的文化精髓,在内容、语言和思想上都具有非同一般的广度和深度,因此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塑造健全人格的良好素材。许嘉璐在《高中语文学习词典》中将“诵读”解释为:“心、眼、口、耳并用的出声阅读。采用诵读方式,边读边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然后再用语言把想象中的画面描述出来。”可见经典诵读可以极大地促进语文教学。

1.经典诵读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经典作品内容丰富、语言规范、文辞优美。学生在进行诵读时心、眼、耳、口并用,通过大量的朗读,潜移默化中纠正口语中出现的语病,规范自己的口语表达,积累语汇。当学生将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和体验逐渐吸收、内化,把语言文字及其背后的思想情感储存到大脑里,在口语表达需要时,便能调动储存,加工成自己的语言,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之境界。将经典诵读迁移到自身的口语表达中去,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口语表达更充实有力。

2.经典诵读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曾祥芹指出:“在语文能力训练体系中,‘读’占鳌头。”经典作品描写细致、语言优美、立意巧妙,往往需要学生自己体会、领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的诵读过程也是自己细细揣摩的过程。多朗读、背诵经典,在接触各种体裁、内容的诗文后,自然眼界更加开阔,对文本的把握与理解更加得心应手。正如朱熹所说:“大抵观书,先需熟读,使其字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因此,经典诵读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3.经典诵读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国学大师张中行曾说:“大量文句印在心里,到自己一旦下笔为文,有相类的意思,不知不觉用了相类的表达方式。”可见,要想提高写作水平,积累素材并使之模仿内化非常重要。经典作品往往词汇丰富、修辞精美、结构严谨、情感丰富。学生在诵读格言警句、名篇佳句、唐诗宋词的过程就是不断记忆、理解、逐渐内化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迁移到写作上。这样的写作必然语言更加生动、结构更加严谨。总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自然胸中有千壑,出手写作也更加神形兼备。

4.经典诵读促学生良好个性发展

经典诗文历经岁月淘洗,千锤百炼,是美文中的美文,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审美意识,流淌着历代贤达志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悲天悯人的精神。开展经典阅读,就是从小培养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做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的下一代。人格的养成,奠基在童年。因此,我们要趁学生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让其接触最具道德价值、文化价值的经典文化,而渐渐开启其智慧,培养学生的儒雅之气。

三、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1.经典诵读情境法

经典诵读的情境教学法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从现有的教学实际来引入或优化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堂气氛。基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特点,结合再现的审美情境、形象的画面展现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帮助小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诵读的经典内容,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经典诗文虽然内容少,但是往往意境悠远、思想深刻,而小学生更易于接受形象、直观的事物。因此,在进行经典诵读教学时,教师可联系学生生活情境,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感受。例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它描绘了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人描写的细致与传神,在教学时,首先通过图片、视频唤醒学生的生活经历,联系现实生活中炎炎夏日风雨将至及雨后天气变化的场景,再来看苏轼细致传神的描绘:将黑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诗人抓住远与近、动与静的不同,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诵读起来油然而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经典诵读美读法

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所以在诵读经典时需用恰当的诵读方法展现出文本所要传达的情思。

置换关键词,体会经典的语言魅力。例如在教学《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人用词的准确,让孩子们将“潜”字进行替换,他们有的换成“跑”“吹”,有的换成“进”“刮”等字,对比诵读后仍觉得“潜”字用得最好,不仅写出了春日小雨俏皮可爱还暗示出了春雨滋润万物“细无声”,默默奉献的特点。这样一来,学生在对比替换句和原句中感受到古诗文用词的准确与内涵丰富,在诵读时更能展现诗人所要传达的感情。

对比诵读,品味经典的不同风格。这里的对比诵读是指将有联系的经典作品放在一起,从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角度进行对比,它们风格或相近,或相反,或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例如《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一谈起秋天,古代文人大多怀着悲秋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而《山行》却反其道而行,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同样是写枫叶,杜牧却吟诵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构思新颖,布局精巧,在这样的对比诵读中,学生更易品味经典的独特魅力。

3.经典诵读熟读法

叶圣陶说过:“唯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在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可见,经典诵读教学需要反复阅读,熟练地阅读。只有在熟练阅读基础上才会产生诵读。

熟读成诵需要时间。晨读是最佳的诵读时间,学生一进教室就拿起书本进行诵读,齐读、分角色读、领读、开火车读,学生之间相互熏染,整个教室回荡着唐诗宋词、《弟子规》《千字文》,甚至《论语》《孟子》的朗读声,在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学生的热情逐渐升温,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诵读习惯。

熟读成诵需要激励。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单纯地进行吟诵经典的练习,时间短还好,一旦时间久了,学生可能会失去兴趣,难以持久。因此,熟读成诵需要激励。首先,教师应抱着肯定、赞赏的眼光来对待学生的诵读,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往往就是对他们最大的鼓励。在课堂中需要教师有一双善于观察发现的眼睛,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诵读学习得到了认可,心底里有一份成就,诵读更容易保持。作为语文教师,还应创造各种各样的条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诵读能力,如在班级开展的经典诵读比赛、学校开展的全班共同朗诵,在家庭开展的向父母诵读经典活动。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激励,学生诵读的习惯自然培养起来了,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许嘉璐.高中语文学习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曾祥芹.汉文阅读学导论[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4]张中 行.诗词读写 丛 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5.

[5]李吉林.情境教育——李吉林教学艺术[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6]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7]王海迪.小学语文古代经典诵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学院,2015.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规划课题D/2013/02/135《经典文化传承与学生个性发展有效整合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学生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赶不走的学生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学生写话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聪明的学生等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