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动·和谐·共生

2017-08-11曲振琳张洋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教学方法生态教学模式

曲振琳++张洋

摘 要生态课堂是把课堂视作一个生态系统,通过生态课堂建设来使课堂形成生态和谐发展,最终达成多元共生目标。生态课堂建设实践便是通过教学意识、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调整和改善,加强良性互动、构建和谐环境、促进多元共生,使学生主体性和差异性得到尊重,使学生主动性得到发挥。

生态课堂 和谐 互动 共生

生态课堂是借用生物学概念形成的一种理想课堂模式,这个概念把课堂视为一个生态系统,意欲通過生态系统的和谐平衡特征及理念引进,形成良好的课堂生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活动中积极主动,最终通过生态课堂得到健康成长,充分发展,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真正统一。生态课堂建设实际上就是使课堂形成互动、和谐、共生的良性生态格局,因此生态课堂建设实践中的课堂要素也要基于以上特征或目标达成来调整或完善,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合理调整都有助于生态课堂的创建。

一、加强良性互动,突出学生主体性

形成良性互动是生态课堂建设的前提基础,只有课堂互动交流良性开展,才能使课堂具有活力,形成生机盎然的课堂格局。[1]

1.树立学生主体的教育思想

在传统教育思想中,教师和学生是对立的教育主体,由于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教育者往往在课堂中抱持着权威心态,不能和学生平等对话。传统教学意识促成了教师和学生的对立关系,教师和学生难以平等对话,自然也难以平等交流。传统思想促成了教师的权威意识,使得教师难以客观认知自身的角色,自然也就不能对自身在教学关系中的角色扮演有所改变,教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自然难以形成。因此要促成教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首先需要教师扭转教育思想。对于教师思想意识的转变,一方面要通过教师自身的学习体验来改善,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对教师不断的培养来实现。当教师在主动或被动中对师生互动有积极认知时,便会不断重复这种行为,最终使教师把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纳入自身教育思想体系中,当教师的思想意识得到转变时,便会从根本上扭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言堂做法,从而在不自觉中提供更多的互动机会给学生,增加课堂活力。

2.建构主动参与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而并非教师单独讲解知识的过程,所有的课堂行为都必须以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为目的。而对于学生来说,要学习到知识,一方面需要教师的点拨和指引,另一方面还需要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深入到学习活动中,对相关知识进行更多探究,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把相关知识建构到自身的知识系统中。而这种学习模式的展开往往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师生之间更多的互动来达成。而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精心设计课堂内容、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从发挥,其问题根本症结在于课堂教学缺乏良性互动,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良性互动,更多地是被动的一问一答,而生生之间由于教师主导式的教学模式也相应地缺乏更多的合作机会。因此无论是学生小组内部的互动合作还是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增加都必须转变教学模式才能实现。要转变教学模式,教师首先要基于当前模式中的问题进行反思,深刻认知学习的本质,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价值,教师才能具备转变教学模式的内动力。对于教学模式的转变可以向多个方向来拓展,重视学生的参与,鼓励学生的参与行为,促进学生主动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是教学模式改善的基本判断依据。

3.采取激发参与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从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到实习法、实验法、课堂讨论法等,每种教学方法中的互动机会和互动深入的程度、互动的群体对象范围各不相同,要使课堂教学加强良性互动,促进生态课堂建设,就必须从教学方法上有所调整,尽可能采用互动机会多、互动较为深入、互动关系较为和谐、互动群体较为广泛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讨论法的实施过程,由于需要通过众人讨论来得出一定结论,因此必然要尽可能地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另外在谈论法中,教师要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教师的层层提问中,自然会使学生不断思考,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而在当前教学中,虽然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往往也会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改善教学,但是由于惯性思维,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往往是讲授法或者演习法等较少有互动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虽然也有助知识的传授,但是由于缺乏互动,学生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进行知识探索。互动才能使课堂教学从一潭死水向活力课堂转变,缺乏互动的课堂往往死气沉沉,要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加有活力,形成生机勃勃的课堂,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灵活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更加契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要讲授的内容,另一方面还需要教育工作者更多地采取互动式教学法,通过互动来使课堂教学更加有生机,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态发展。

二、构建和谐环境,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基于生态系统的和谐性,生态课堂的建设必然要构建和谐环境,这个环境是指系统内部环境,也包括系统与周围环境的和谐。

1.转变师生关系定位

生态系统和谐一致关键在于各个节点之间的良好关系,在这个系统中,每个节点都是平等的,节点之间虽然有上下游之分,但是离开了哪个节点,系统都不能和谐运作,节点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这是生态系统和谐运作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的基本要素,两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和谐生态课堂的创建。而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往往处于对立状态,关系较为紧张,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教学考核机制原因,教师必然会在课堂教学形式等方面要因评价而教学,各种因素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难以真正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和需求,比如一些观摩课堂教学关系着教师职称评定等问题,为了使课堂教学获得成功,教师往往会按照一定模式对教学进行排演,要求学生的各种合作行为,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往往会遭到学生的抵触和反感。另外在传统教学思想中,把教师置于尊长地位,而现代意识观念往往把教师视为一种普通职业身份,在两种思想交织中的教师因此形成了矛盾的言行,言行方面的不一致往往会激发学生对教师的抵触心理。学道有先后,学生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平等关系,只有把学生视为独立主体,进行平等对话,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师生关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2.营造宽松课堂环境

生态系统的和谐一方面是指系统内部关系的和谐,另一方面则是指该生态系统与周围其他生态系统的和谐相处,即生态系统与外围环境的和谐关系生成。在课堂教学中,生态课堂的和谐格局一方面包括课堂教与学主体的和谐关系构建,另一方面还在于课堂环境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影响。这个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然环境,这个环境主要是指课堂教室所处的位置是否合理,教室内部是否干净整洁,教室光线是否合理,学生座位编排是否合理,教学设备是否能够满足需要等,这些环境对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机能都有影响,影响和谐课堂环境的创建;另一方面是指课堂文化环境,这个环境是指班级课堂的风气,良好的课堂风气可以推动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而消极的课堂风气则会抑制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生态课堂的和谐形成必须要创设课堂环境,对于教室硬件设施的改善,只能从学校已有的条件来改善,尽可能地消除周围环境对课堂教学的影响。从课堂文化来说,这需要日积月累的风气倡导,相关风气的形成,关键在于教育工作者对于课堂风气的顺势引导,这就需要教师要敏锐地发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反应和问题,并对相关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可以通过树立典型、评优选拔等方式在班级中倡导积极学习风气。

3.实施人性化课堂管理

在生态系统中,虽然每个节点在表面看来各不相干,而在实际中,每个节点都需要遵守一定的自然生态规则,凡是逾越生态规则的行为都要受到惩戒。在生态规则无形的规范制约中,生态系统才能有序运作,形成和谐发展局面。课堂教学牵涉到教师和为数众多的学生,教师和学生都有独立的思想意识,同时也有不同的行为习惯和利益诉求,各种因素促使下,教师或学生很容易在课堂教学中言行失当,影响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不利于和谐课堂的创建。要使众多主体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认真对待自己的角色,积极参与到课堂生态系统的创建中,促进和谐局面生成,单单依靠主体的自觉或道德意识自律还不够,还需要通过一定的制度来保障[2]。有关课堂教学的制度管理一方面可以为教师学生的言行提供依据,使教师和学生在制度范围内自由发挥,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制度统一众人的言行,使各位主体在教学活动中能够言行一致,最后,制度管理的提出,还可以使言行失当的行为得到惩戒或警示,形成震慑作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生态课堂的和谐局面是制度规范下各要素的有序运作。因此要促成生态系统的和谐格局就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实施有效组织管理。

三、促进多元共生,保障学生个性发展

生态系统的互动是模式,和谐是局面,多元共生是结果,学生课堂教学引入生态概念实际上也是对多元共生目标的追求。

1.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

作为独立的生命主体,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思想,在性格、禀赋、兴趣爱好也各不一致,课堂教学需要把学生作為一个生命主体来看待,才能使生命主体性得到尊重。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依照教学大纲来安排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所采取的各种教学方式和方法也大多是根据课程教学需要采取的统一教学模式,作为受教者,学生的生命活力被忽略,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激发,学生的生命主体性没有得到体现。要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首先要把学生当作一个差异化的生命主体来理解,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各种促进生命发展的措施才能使学生生命得到更好绽放,现实课堂教学对于学生差异性的忽略显然缺乏对生命主体基本的尊重。这种差异性忽略的课堂教学会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得到充分自由发展,也难以遵照学生需求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必然会抑制学生的生命充分发展,因此要达成生态课堂的多元共生目标,首先需要尊重学生的生命差异。

2.设定学生个性发展目标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性格特征,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取向也各有不同,课堂教学展开目的是为了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得到智力和情感方面的发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成一致化教学考核标准,或者便于课堂组织管理,教育工作者往往采取统一化的管理方法或制度,或者是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来进行课堂教学管理。在这种教学模式和制度管理下,学生的个性需求和个性差异,以及特殊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经验都被忽略,所有的学生都必须按照同一个规则学习做事,都必须朝同一个目标努力才能得到认可,在此情况下,学生的个性发展自然被抑制。每个生命在一定自然规则下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展现自己的生命光彩,在生命发展过程中选择自己的生存发展方式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因此才保持了自然界的多样性,形成了五彩斑斓的世界。生态课堂也只有尊重学生差异性,推动每个学生个性发展,才能使学生具备广泛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生成,使每个学生都能绽放出自己独一无二的光彩。因此鼓励个性发展是生态课堂建设的必然举措。

3.建构全面发展评价体系

现有教学模式中,对于课堂教学的评价主要是学生对于知识理解和掌握的考核,虽然也有学生参与程度的意识,但是课堂教学评价更多地是以知识能力的提升为主要评价指标。生态课堂的目标是多元共生,目标的落实一方面需要教育工作者的自觉,一方面需要相应的评价机制来引导。前者虽然有一定成效,但是教师的自觉意识一方面受到教师本身的教育观念影响,同时还要受到现有教育体制和机制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觉促进多元共生比较有限。要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各方面的共同发展,更需要通过教育评价机制的转变来牵引。一方面是要把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都涵盖进评价体系,另外对于学生的发展还需要从知识能力拓展到情感、人格等方面的进步;另一方面要把学生、教师以及观摩者等主体共同纳入考核体系,采取多元主体评价法,通过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结合法,体现教师和学生各自的意愿,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使学生的建议通过教学评价能够影响教学决策,最终使课堂教学能够照顾到各方面的发展。

————————

参考文献

[1] 李学书.生态课堂建构的理性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1(7).

[2] 方金.论生态课堂的意蕴和建构[J].教学与管理,2014(12).

[3] 罗丹.生态课堂的实现途径[J].教育评论,2014(7).

[作者:曲振琳(1977-),男,山东青岛人,山东外贸职业学院讲师,研究生;张洋(1981-),女,山东济南人,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助教,硕士。]【责任编辑 刘永庆】

猜你喜欢

教学方法生态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