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韩半岛神话文学中的孝文化

2017-08-10刘小玉毕甫清

青年文学家 2016年33期
关键词:孝文化

刘小玉 毕甫清

摘要:通过对韩国神话文学的分析和研究,从而探究其文化中的孝道文化,并从新的角度对韩国在神话文学内涵上的特点进行探索及研究。

关键词:韩国神话;孝文化;文学内涵

1.韩半岛文化以‘孝道为核心

从箕子朝鲜开始,整个韩半岛就受到整个东亚文化圈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吸收了中国自战国时代开始就提倡的儒家学派的影响,而儒学的基本核心理念便是孝道。此后韩国从三国时代开始历经新罗,高丽,朝鲜等诸多王朝的交替,在结合了中国儒学的同时,也产生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形态,但即便如此孝道仍然作为其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得以继承及发扬至今。

据《三国史记》中新罗本纪卷三八中记载,“诸生读书以三品出生,读《春秋左氏传》、若《礼记》、若《文选》而能通其义,兼明《论语》、《孝经》者为上;读《曲礼》、《论语》、《孝经》者为中;读《曲礼》《孝经》者为下,若能兼通五经、三史、诸子百家书者,超擢用之。”可见在新罗时代政府在选拔人才时把孝道作为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而到了朝鲜王朝时期,统治者开始大力宣传孝文化,朝鲜正祖大王在位期间大力提携丁若镛等人,后者所著的《广孝论》成为孝文化在韩半岛上成为其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契机。本文就韩半岛神话文学中的孝文化进行内容分析,并选取其中的相关文学作品作为研究重点,力求从新的角度对韩半岛神话文学中的深层内涵意义进行探索及研究。

2.韩国神话文学中的‘孝

神话,归根结底是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是人类在起源初期的思想雏形,用以表达他们的思维和理想。正因如此韩国文学中所有与神话或是传说有关的无一例外都表达出了强烈的人性意识,虽然封建礼教下的韩国贵族阶级极少涉及神话文学的创造和发展,但是在下层百姓当中却有广泛的传播,加之韩字出现的年代较晚,所以神话和传说作为一种民间的文学体裁被口口相传。而作为韩国人核心价值观的孝道也在这些反应韩国百姓生活及自身美好愿望的文学体裁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并展示出了具有韩半岛特色的孝道型神话及传说故事。

2.1父慈子孝的孝女沈清

在韩半岛的所有关于孝道的神话传说当中被多次提及的,同时也是流传最为广泛的便是《沈清传》中的孝女沈清,沈清传的故事大概可以简略的描述为以下的内容:主人公沈清出生不久后丧母,在盲父沈学圭靠乞讨之下养育成人。父女二人相依为命,艰难度日。他们受了僧侣的欺骗,相信捐献三百石米求助神灵,能使盲人重见天日,但最终却未能如愿。沈清被逼无奈,决心牺牲自己,卖身商贾,充当投海祭神的供品。孝心感动了上苍,沈清得救,做了王后,父女重逢。沈学圭一喜之下,双目复明。

在故事的开头,我们可以了解沈清的父亲沈学圭是一位盲人,身无长物,人近中年得女却又因此而丧妻,贫困交加之下仍然靠着去向一家家的妇女乞讨母乳而养大沈清,故事从一开始便塑造了一个慈父的形象,古代封建社会当中奉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式的家族伦理体系,其实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的韩半岛人民的价值观,认为长辈的慈爱会在潜移默化当中造就子女对其的孝道。这也正是文学叙事中对父母关系的体现,在文学叙事当中把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归结为‘养育,父母生下子女,照顾抚育子女长大成人被视为是常理,而正因为儒教思想的感染使得韩国人把这样的关系与此后子女对父母尽孝联系在了一起。故事开始不久,沈学圭便遇到了僧人,被告知如果拿三百石供米便可求得佛祖重见光明,然而沈学圭自治家中凄凉便也没有同女儿提及,再一次印证他作为慈父不愿为辛苦养家的年幼稚女增加负担的苦心。此后沈清卖身救父,正是展现了孝道这一韩半岛人民所推崇的价值观。民间神话传说大多表达了底层百姓的心声,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子女成人之后恪尽孝道被视为天道伦理,其实也是韩半岛人民对善的理解。沈清投海之后玉皇大帝有感于她的孝行,将她死而复生并化于莲花之中飘入皇宫,皇帝有敢于她的孝行,封她为皇后。种种情节都在表达韩半岛人民的美好愿望,子女若是能对父母至孝,必然能的上天庇佑。这样的内涵乍看之下很像佛教中所宣扬‘种善因,得善果。的教义,然而因为有子女尽孝的前缀则更多的是反映韩半岛上所更为推崇的孝文化的基本内涵。

2.2父不慈子却孝的巴里公主

如果说《沈清传》中父母养育子女,子女对父母尽孝是对韩半岛孝文化的一种体现,那么从上古时期开始就流传在韩半岛上的巫歌神话《巴里公主》则从更深层面去诠释了孝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巴里公主的故事描述了巴里公主是布尔拉国五具大王的第七个女儿。只因为是父亲不希望得到的女儿,一出生被父亲取名巴里(在韩国语中有丢弃,不想要的鄙夷之意)后遭到遗弃,从小在宫外长大,但在10多岁的时候知道亲生父母得了重病,为了挽救父母的生命,经历人间和冥府的种种苦难,历经千辛万苦寻找生命之水挽救了父母生命的故事。

巴里公主的故事有别于人们传统意识中关于孝女故事的理解,故事的开头五具大王在位多年,膝下无子,眼看日渐老迈却苦于没有继承人,终日烦闷。而五具大王的正宫吉大夫人却在此时怀孕,这让五具大王看到了希望,因为吉大夫人年近五十,生有六位公主,如无意外这也将是他们的最后一个孩子,故事中极力描述了五具大王和吉大夫人诚心求子的场景,然而十月过去,巴里公主出世,五具大王的全部希望落空,恼羞成怒之下命臣子丢弃公主,此后公主流落民间,被山神收养与大山之中。這为故事制造了一个不同于传统孝女故事的意外背景,无论是恼羞成怒下令丢女的五具大王还是畏惧皇命不敢救女的吉大夫人,他们都不能被视为是含辛茹苦养育子女的父母形象,这为故事后期巴里公主救父母的情节制造了疑问,为什么父母不养育子女,子女却依然要尽孝?归结来说,巴里公主虽然是孝女故事,但是它却是文学叙事中对子女关系的体现,在文学叙事当中把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归结为‘顺应,所谓顺应是指因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无论父母如何,子女都必须秉持的‘血浓于水的精神,恪尽孝道,赡养父母。以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来看,这几乎是不可理解的,但在古代,韩半岛人民深受儒教学说的影响,认为父可不慈,但子必孝之。这种价值观在民间甚至皇家贵族门阀之中都是得到认可的,就如朝鲜正祖大王,自小便被过继给了自己已经过世的大伯,为其延续香火。但就算在其登基为朝鲜王之后仍然对自己的亲生父母尽忠尽孝,正是统治阶级对孝道的遵从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平民阶级对孝道的认知,虽然统治阶级对孝道的遵从更多是为了加深平民阶级对忠君思想的遵从,但是这并不妨碍孝道在平民阶级中成为当时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道路。

3.总结

无论是古代韩半岛还是今天的韩国,孝道都被视为重要的品德被继承和发扬,而整个韩国社会也将孝道作为自己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从一方面说,这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产生的结果,然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这也是人民群众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对自我意识的表达。神话文学有别于其他文学形式,它大多来源于民间,反映普罗大众所想所思,故事情节简单,爱恨分明,善恶有报,是人民群众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的智慧结晶。正是因为韩国人民对孝的遵从,才使得来自民间的深化文学作品当中出现了大量反映孝道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虽然在叙事手法和关系上稍有不同,但无不是在宣扬韩半岛人民对孝道的认识和感悟。本文通过对一系列韩半岛神话文学作品的分析及研究,在探索其文学背后的孝文化精神的同时,更加为深入的了解及研究韩半岛文学,文化及历史等各个方面的特性打下基础。

猜你喜欢

孝文化
慎终追远
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孝文化渗透研究
浅析孝文化的当代价值
近30年来宋代“孝文化”研究综述
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
浅析土家族摆手舞的“孝文化”土壤
传统文化视角下把握 “孝文化” 概念
孝文化与现代法律融合的途径探析
论新媒体语境下的孝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