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我是猫》中的“夏目漱石式”憧憬

2017-08-10吴凯

青年文学家 2016年33期

吴凯

摘要:夏目漱石的一生可谓坎坷多舛:自幼被过继他门;三十岁止相继失去生母、两位兄长和生父;第一个孩子夭折于其妻腹中,四十四岁时痛失五女比奈子;祸不单行,他的一生与各种顽疾以及精神衰弱相伴……直到四十九岁因内出血离开人世。《我是猫》为其处女作,一经问世便引起了世间很大的反响。作品用极其犀利的口吻讲述了一只活在“新时代”的猫的见闻,有力地讥讽了明治初期的日本社会与人性的丑恶;看似风趣幽默的笔触塑造出的一只只“猫”和一个个“活人”却折射出“夏目漱石式”的憧憬;这些憧憬在整个作品批判讽刺的基调中独树一帜,带给读者一个崭新的漱石形象。

关键词:我是猫;夏目漱石式;憧憬

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誉为“国民大作家”;他曾留学英国,对西欧文学造诣颇深。明治初期,强调“迫近人生、解放自我”的自然主义文学方兴未艾,一时成为日本文坛的主流。夏目漱石并未随俗浮沉,而是树立起自己的文学大旗,对自然主义文学辩证批判的同时强调文学虚构的重要性。他的文字窥探人性美恶,思想上批判世态炎凉,给明治初期的日本社会以警示作用。夏目漱石对于当时以及现代产生的深远影响也不仅仅停留在文学方面。然而,他的一生可谓坎坷多舛:自幼被过继他门;三十岁止相继失去生母、两位兄长和生父;三十岁时,第一个孩子夭折于其妻腹中,四十四岁痛失五女比奈子;祸不单行,他的一生与各种顽疾以及精神衰弱相伴……直到四十九岁因内出血离开人世。1905年,夏目漱石在《杜鹃》杂志上连载处女作小说《我是猫》,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好评,随后接连发表《哥儿》《草枕》等作品,1907年他辞去东京帝国大学讲师职务,进入朝日新闻社从事文学创作,在完成《虞美人草》之后,又发表了被誉为“初期三部作”的《三四郎》《从此以后》《门》,之后创作了《道草》等作品。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明暗》在未完笔之时,夏目漱石因病离世。

《我是猫》讲述的是中学教师苦沙弥的家猫的日常见闻,用“猫”的口吻讽刺地讲述了进出苦沙弥家的文化人之间的高谈阔论。这只猫对附近的另一只猫“三毛子”有着朦胧爱慕之情,“三毛子”的死让这只猫失恋而痛苦不堪。猫每天旁听寒月、迷亭、东风的胡亂闲扯以及观察进出主人家的人们,发表感概,最后因饮了剩下来的啤酒,酩酊大醉跌入水瓮溺水身亡。此作发表时值明治维新改革后的四十年,过激的社会革新带来的问题层出不穷。通过模仿西欧的日本一口气走向了世界的前端,却疏忽了培育产生近代文明的近代化精神。这种不彻底的、存浮于表面的近代化精神“流窜”于明治初期的社会各角度。因此,有人评价这部作品为:“人性本像一跟交织缠绕的麻绳,充满着各种矛盾,夏目簌石为了解开这一矛盾站在了挑战的起点”、“象征着时代特征的深究与探索。”“一边与阴暗的内心作斗争一边与近代文明的欺瞒作对决。”

然而,笔者认为小说中主人公的所有言行并非都为了讽刺揶揄而设置安排的,某些细节的地方折射出作家的憧憬与向往,这与命运多舛的作者一生相得益彰。

一、孩子的世界

孩子的脸上洋溢的笑容天真无邪、毫无造作、美丽可爱。准确而又尽情地将孩子们的一举一动捕捉到文字里的夏目漱石对孩子们充满了亲近喜爱之情,这种文字能给读者带来不穷无尽的好心情;这是一种与《我是猫》整体的基调不同的感情。以《我是猫》为首的系列小说中对孩子世界的描写,可以说是夏目漱石的一种内心“柔软”的表现,是在现实世界里总是遭遇不幸的夏目漱石对于世界的一种期望。

笔者十分赞成这种观点。小说中,自称“吾辈”的猫对苦沙弥孩子们的讲述并不多,一般就是在一边对孩子们以冷笑的口气说道“人类从利己主义中推断出来的公平确实有可能比猫优越,但是论其智慧却似乎又比猫差。”“放眼周遭就会发现越是无能无才的小人就越想专横跋扈的当官,那种性质完全就是坊(珍野家三女)时代显现出来的。这种性质就如同核一样埋藏在内,绝对不是教育熏陶能够改变的,还是早点放弃为好。”之类的话。由于说了这些深刻的教训,难免会留给读者些许负面印象;然而作者夏目漱石绝不会认为孩子们是利己主义者以及无能无才的人。其原本意图应该是从孩子们有时表现出来的利己主义言行引出对人性以及社会的批判。换一个角度思考或许就能看到另一个世界,倘若夏目漱石对孩子们毫无亲近喜爱之意的话,他的笔下不会自然流露出生动活泼的孩子形象。

众所周知,夏目漱石被严重的神经衰弱困扰,在孩子们面前极少表现出一个温柔父亲的形象,甚至可以说大多数情况下的夏目漱石是一位令孩子们敬而远之的父亲。尽管孩子们长大成人,但冰冷严苛的父亲形象仍记忆犹新。夏目漱石的孩子伸六氏说父亲冷酷严厉。然而,夏目漱石虽有着冷酷的外表,但作为父亲仍在一旁用心仔细地观察孩子们,所以才能在作品的世界中将孩子们的可爱之态深情地展现出来。他的眼中充满了孩子们有趣的交谈声、欢快的笑声、天真烂漫的动作,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孩子们的亲近喜爱之情。简而言之,这些文字是作者对孩子们天真无邪世界的憧憬。

二、“吾辈”的世界

1、“吾辈”的恋爱

“吾辈”的恋爱虽短暂艨胧,但却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恋爱。在讽刺、愤怒以及黑暗的文字世界里,这一部分的描写显得格外生辉,读罢让人莫名感动。

“吾辈”被“三毛子”的美丽吸引。“背部的圆润曲线越形容越美丽,已经极尽了曲线的美。尾巴的弯曲,腿部的弯曲,懒洋洋的摇着耳朵的样子无论如何是无法形容的。”

“吾辈”虽然很清楚三毛子的美,但是有多美是‘无法形容的。实际上‘吾辈不过是极其普通的一只猫,但‘吾辈任对‘三毛子如此痴心,觉得‘三毛子的铃铛、‘三毛子的笑容、‘三毛子的一切都是完美的。确实情人眼里出西施。当然,即使失恋了也不忘批判死板的人类“即使是猫也会笑。人类认为除了人类其他都不会笑这是错的。”

每当遇到“三毛子”“吾辈”都会不经意问变得温柔。“不经意问心情变得愉快,至今为止的所有担心与苦恼都忘记了,心情变得就像获得了新生。”

语速快的师傅与天障院麻烦的对话也听了进去,变得完全不像“吾辈”。另一方面,“三毛子”也很在意“吾辈”。“再来玩的时候叮铃叮铃摇响铃铛,跑到前庭后又跑了回来,你的脸色很差啊。担心地问道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两者用亲密的语调谈话,都不难看出对于对方的信赖以及亲近的感情。

然而这般美丽的爱情却与夏目漱石的现实生活大相径庭。他在执笔《我是猫》时,夫妻间的关系并不好。与现实中充满矛盾的家庭相对,描绘出如此充满暖意的恋爱情节不正是传递出夏目漱石对美好爱情深深憧憬的有力证明吗?

2、“吾辈”的想法

《我是猫》这部作品的第一大特点可谓“人称错位”,一只猫的独特的视角看出了不同寻常的门道。“吾辈”听了不少主人与友人的谈话且进行了诸多思考。思考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见闻对人类与社会进行直接的揶揄与批判。例如:

本来人类就自豪于自己的力量并且这种自大与日俱增,但是一旦出现比自己强大的话,如果不贬低他这种自大会怎样就不知道了。

无论人类怎么多么发达光是这样的话是不行的。实际上说起来的话人类并不像他们所相信的那么伟大。

还有一个是以自身的经验总结出来的“真理”。

比如說再吃年糕汤时的四个真理。难得的机缘会使所有动物敢于干出他们并非情愿的事来。所有的动物都能直感的预测吉凶祸福。临危之际平时做不到的事这时也能做到,此之谓“天佑”也。一切安乐无不来自困苦。

“吾辈”的任何一段的思考里都藏秘着夏目漱石的主张、透露出他的忧愁与愤世嫉俗。为什么他会对这个世界比平常人有着更多的要求?为什么他对近代文明及人性有着丝丝不满?因为夏目漱石对这个世界、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充满着殷切的期盼。而往往,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由此带来的挫折感也十分明显。他笔下的讥讽与批判实则是他博爱的胸怀,因爱之而骂之。

三、寒月的执着

“吾辈”观察这部小说中的文化人的目光是冷静而透彻的。捉弄“吾辈”的书生、手脚愚笨的苦沙弥、假话连篇的迷亭等等。安定社会下的文化人们没给“吾辈”太好的形象。他们谈论的也尽是一些像枥面、荞麦面的吃法、在观剧之前突然得了急病这样的无稽之谈。然而在对这些人的描写中仅有对寒月的描写闪着异常的光辉。夏目漱石在嘲讽文化人的大背景下仅对寒月投去了温柔的目光,这或许是源于夏目漱石自身对寒月这种文化人的敬重吧。据说寒月的人物原型是一位叫寺田寅彦的人,他曾是夏目漱石在第五高等学校执教过的学生。他后来不仅作为一名物理学家同时作为一名随笔家而出名。夏目漱石也似乎从寺田寅彦那里听到了不少有趣的物理知识。

寒月不同于他人,在迷亭喋喋不休夸大其谈时,总是静静地倾听。寒月有着安静温和的性格,他不会无所事事地到处乱逛,几乎将自己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于学问上。寒月在他的实验室里可以从早到晚地花费大力气磨玻璃珠,对自己专攻的力学充满着热情,时而会给他人做演说,可以说他是一名真正的学者。夏目漱石之所以对这种人格予以很高的评价大概是因为他一直追求着积极的人生缘故吧。

结语:

时代变迁,《我是猫》却依旧魅力不减,这部作品让读者笑过,也让读者无奈过。它暴露出明治时代社会的缺陷、人类的丑恶,引发人们的思考与反省。读罢此文,除了对夏目漱石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独特的视角、风趣幽默的文笔由衷地钦佩外,更让人感受到了一个内心细腻、渴求积极美好世界的大文豪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