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小说中的城市和乡村

2017-08-10王少逸

青年文学家 2016年33期
关键词:乡村城市小说

王少逸

摘要: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一直是多数英国人所向往的生活方式。回归田园以及其所代表的社会理想成了许多不同时期英国文学作品常常表现出的一个主题,诗人华兹华斯即是明例。而与田园式的乡村生活相对照的,则往往是象征现代文明的城市生活方式。城市文明给人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遇,而远离的田园则给人家园的梦想。英国人对于两者的矛盾情结成了许多文学作品或隐或现的一个主题。本文即通过对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主要小说作品的分析,试图解读出此一时期小说中所折射出的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城市与乡村形象。

关键词:维多利亚时代;小说;城市;乡村

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达到一个巅峰的时期。在物质文明上,它强大的工业和贸易造就了英国的富庶。在精神文明上,它的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它的人文、科技理念远远超前于当时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此一时期英国社会的资本化进程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市民社会的繁荣。这一变化对英国文学的影响之一即促成了小说的快速发展。描写普通人生活的小说满足了新兴中产阶级的精神需要和情感诉求。比如文明萌芽时期的英国文学主要讲述对英雄的赞颂,如《贝奥武甫》;中世纪的文学则主要是骑士与宗教文学,如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等。即便莎士比亚的戏剧也主要围绕国王、宫廷、贵族等展开。而最早讲述下层社会或平民阶层的小说要算是流浪汉小说了。但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不同于宣扬贵族价值观的贵族文学,也不同于纯粹的流浪汉小说,而是主要描写和传达新兴城市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世界、审美取向和道德标准。其中的代表作者主要有,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和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等。作为此一时期小说繁荣发展的背景英国社会,此时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城市化进程。事实上,早在工业革命初期的18世纪,随着对工人需求量极大的纺织业、采煤业和炼钢业的发展,英国的人口就开始不断向少数几个大城市,如伯明翰,曼彻斯特,伦敦等聚集,在“19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英国开始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化进程,到维多利亚时代初,城市化达到相当规模……至维多利亚时代末,英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了城市化的国家(国胜连,宋华,1994:77)”。引述《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的进程和教训》一文转自剑桥大学人口史专家里格里(E.A.Wrigley)的数据,英国社会的城市人口在18世纪中期“已占到总人口的54%”(谷延方,黄秋迪,2015:100),城市人口与乡村人口比例为54:46,城市人口已经超过农村人口。而另一份数据则表明到维多利亚时代末,城市人口已高达79%。那么在这一大背景下,此一时期的小说作品大多都能反映出这一社会历史进程,而其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即城市和乡村的对立与融合。一方面在哈代和艾略特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城市新兴事物和观念对平静乡村生活、道德以及价值观念的冲击,另一方面又可以在其中看到此一时期的城市阶层对牧歌田园式的乡村生活的向往和眷恋。

一、城市与乡村价值观和经济生产方式的对立

在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一书中,作者讲述了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主杜立弗一家平静的家庭生活被打破,而最终家破人亡的故事。磨坊代表了传统的乡村經济生活,是被动和守旧的。而在工业化大背景下,所有人都在积极在开拓资源,积累财富,富商皮瓦特也不例外。当皮瓦特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而截断杜立弗一家赖以生存的磨坊河道,意味着这场以追逐资本和利润为目标的资产阶级城市文明已经开始入侵并打破平静的乡土世界。乡村文明不得不被动地应对充满侵略性的新兴资产阶级文明的挑战。当磨坊主的后代汤姆和玛吉最后和磨坊一道被洪水淹没的时候,作者也预示了乡村在和这场以城市为特征的现代文明的对抗下终究要失败和被改变的命运。诚如孙宏振所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乡土文明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现代文明的冲击和蚕食。随着铁路公路向乡村的不断延伸,资本主义实力向农村不断渗透。城市冲击了农村传统的手工业,彻底打破了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原有的民俗风情、生活方式、语言习惯等都受到严重的冲击。一种乡村附属于城市的秩序初露端倪,城市与乡村的对比也逐渐鲜明”(孙宏振2014:30)。

而事实上,哈代的小说也部分反映了这一主题。他出生于英格兰西南部的多塞特郡,这是一个自然风光良好的农业区。他的小说多以此地为背景展开。哈代所处的19世纪,工业的发展已经开始侵蚀到哈代的家乡。哈代所熟悉的当地农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因为工业革命的侵蚀而破产,他们世代依赖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被打破。许多农民不得不从自由农变为受雇于人的农业工人。哈代在作品中深深表现出对旧式平静传统的农村经济生活方式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充满不舍和眷恋,同时对铁路伸向农村,机器取代手工的现代文明充满焦虑和抵制。《还乡》,《德伯家的苔丝》都属于此类作品。《还乡》中的男主人公虽然在巴黎学习生意,事业有成,却对从小生活的农村充满同情和好感。因为厌恶城市的生活方式而回到农村,试图通过教育来改变当代人的命运。他所有的努力都在于试图维持旧有的农村生活方式。而自小生长在农村的女主人公却向往城市的生活,而对来自城市的男主人公产生爱慕之情。小说的悲剧式结尾也正反应了乡村与城市冲突下的宿命般的结局。

二、城市与乡村生活方式和景观的对比

对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们来说,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已经注定成为那个时代的回响。对无数不得不离开乡村,进入城市谋生的人们来说,他们只能从文学作品中,从为普罗大众广为接受的小说中向那个理想化的生活方式和年代投去最后的一瞥。这也是乡土田园文学深受英国人喜欢的一个原因。例如在艾略特和哈代的小说中,都有数量众多的对乡村风光和生活的描写。而在人们对乡村理想化的投影下,显现出来的是人们对城市生活的矛盾情感。从此一时期的小说中不难找到大段关于城市景观的描述。而事实上,从这些小说中,我们不难看出此一时期的城市是远远谈不上宜居和舒适的。即便是英国最大的城市伦敦,在狄更斯的笔下,也是一个混乱无序的地方:“这天早晨正逢集市。地面覆盖着几乎漫过脚踝的污泥浊水,浓浊的水汽不断地从刚刚宰杀的牲畜身上腾起,与仿佛是驻留在烟囱顶上的雾气搅在一起,沉甸甸地垂挂在市场上空……乡下人、屠户、家畜经纪人、沿街叫卖的小贩、顽童、小偷、看热闹的,已经各个社会底层中的流氓无赖,密密麻麻挤成一团。家畜经纪人打着口哨,狗狂吠乱叫,公牛边尥蹶子边吼,羊咩咩的叫,猪嗯叽嗯叽的哼哼;小贩的叫卖声,四面八方的呼喊、咒骂、争吵声;一家家酒馆里钟鸣玲响,人声喧哗;拥挤推拉,追的追,打的打,叫好的,吆喝的……一些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角色,在人群中不断跑进跑出,时隐时现,这一切构成了一副令人头晕目眩,手足无措的纷扰场面”。狄更斯以小说的笔法写实地再现了当时的伦敦。由此可见,即便作为当时最大城市的伦敦,至少对多数“下等人”或辛苦到城市谋生的“乡下人”来说,一定谈不上是一个舒适宜居的地方。而当主人公奥利弗来到乡下休养时,狄更斯则如此写道:“这个赢弱的孩子来到一个内地的乡村,呼吸着芬芳的空气,置身于青山密林之中,谁能描述他感受到的快乐、喜悦、平和和宁静啊!又有谁能说出,祥和宁静的景色是怎样映入困守闹市的人们的脑海,又是如何将它们本身具有的活力深深地注入他们疲惫不堪的心田!人们居住在拥挤狭窄的街上,一生劳碌,从未想到过换换环境……宁静的山乡唤起的记忆不属于这个世界,也不属于这个世界的意志和希望这些回忆会温和地感染我们……启迪人们庄重地瞩目遥远的未来,将傲慢与俗念压在他的下边”。

很明显,狄更斯笔下的城市和乡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可以认为是作者对城市和乡村的态度在小说中进行了有意无意的投射。在他的笔下,即便是伦敦的生活也充满了嘈杂和无序。而乡村生活则“温和地感染我们……启迪人们庄重地瞩目遥远的未来,将傲慢与俗念压在他的下边”。事实上,同样的情感在其他几位著名的作家那里也有很明显的表现。我们可以从他们无数对乡村风光的描写中看出端倪。但对城市和乡村生活方式、自然景观的对比只有在狄更斯的笔下才显得最为直接和清晰。

结论:

19世纪的维多利亚时期是英国发展最快也最繁荣的时期。但经济和工业的繁荣也给当时的社会传统和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面对社会的巨变,各种思潮也不断涌现。诚如研究英国史和环境史的梅雪芹教授所说,“一些乐观的维多利亚时代的人表示相信,它(指产业革命)是一场‘财富与繁荣的收获。然而,即使在当时,人人也并非普遍赞同这种想法。其中一个原因,‘是由于人们感到工业化不仅扰乱人的关系,而且势必导致物质环境的恶化”(梅雪芹,2000:105)。梅雪芹教授同时列举了19世纪英国城市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公共卫生问题以及因环境破坏而带来的疾病传播问题。鉴于上面所述的各种问题。19世纪的英国小说家们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了工业化以及随着而来的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所带来的问题。但城市所带来的活力却是无法抗拒的。英国的城市化已经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面对这些问题,作家们渴望至少能回到心灵上的那个乡村和田园。这种精神上的渴求自然就反映到了他们的作品当中。事实上,城市与乡村的主题不仅反复出现在19世纪的维多利亚时期,它也依然是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所避免不开的一个话题。

猜你喜欢

乡村城市小说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话剧《乡村》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徐州广播电视台:讲好特色故事雕刻城市形象
MSU:东兰辛“乡村”里未来的公关小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