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边塞诗中的闺怨之音

2017-08-10高水淋

青年文学家 2016年33期
关键词:闺怨寒衣意象

高水淋

摘要:唐代产生了大量的边塞闺怨诗,这些诗作塑造了各式各样的思妇形象,并在诗歌中表现了她们对久戍难归的丈夫的思念之情以及心中难以排解的忧愁和痛苦。在这种情感的表达中,诗人选取了不同的意象来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其中,寒月、寒衣、寒梦、寒砧四个意象十分具有代表性。这四个意象或单独使用,或互为组合,共同表现了边塞诗中的闺怨之音。

关键词:意象;寒梦;寒衣;寒月;寒砧;闺怨

随着唐代女性地位的提升,唐代边塞诗的概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拓展,已经不再局限于描写边塞风光、战争生活、将士感情等,边关将士家中思妇的生活和情感纳入了描写的范畴之中,甚至有不少女性诗人直接参与到边塞诗的创作之中,如陈玉兰、李冶、裴羽仙等。这类以征人之妇为主要人物的诗歌,我们统称为边塞闺怨诗。与商人妇、游子妇相比,征人妇在诗歌中往往会表现出自己鲜明的特点。这些诗歌中,为了表现征妇们思念丈夫、担忧丈夫的心绪,诗人们大多都会采用各式意象,在这些意象中,寒月、寒衣、寒砧、寒梦四个意象非常具有代表性。闺中的妻子思念丈夫的情绪可以通过这几个意象得到很好地展现。

一、思君千里送寒衣

唐朝前期所实行的府兵制,要求征人自己准备衣服、马匹、兵器等。据史书载:“往在河西,见百姓人人投募,争欲征行,乃有不用官物,请白办衣粮,投名义征”。但随着不断的征战,衣物必然有破损,这便就有了对征衣的需求;同时,边关距内地甚远,冬季御寒也是一个问题。“征人之妇牵挂远方的亲人,在天寒之前制衣、搗衣、寄衣,便成为她们生活的重要内容,从而也成为唐代诗人经常吟咏的题材”。

在诸多描写闺妇思念丈夫的诗歌中,寒衣意象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如王建《送衣曲》:

去秋送衣渡黄河,今秋送衣上陇坂。

妇人不知道径处,但问新移军近远。

半年著道经雨湿,开笼见风衣领急。

旧来十月初点衣,与郎著向营中集。

絮时厚厚绵纂纂,贵欲征人身上暖。

愿身莫著裹尸归,愿妾不死长送衣。

这首诗表现了闺妇对征人的牵挂,以及“至死不渝的爱情和最朴素的愿望”。尽管送衣的路途遥远艰难,戍所不定,但仍未改变闺妇为丈夫送衣的决心。为了让丈夫在外不受寒冻之苦,她“絮时厚厚绵纂纂”,更用真切的话语说出“愿妾不死长送衣”的愿望,可见其对丈夫的感情感人至深。

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象,寒衣同边塞,同在外的征人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寒衣由闺妇制成,又通过寄送等方式送到丈夫们手中。制衣之前担忧丈夫受冻,寄衣之后又牵挂丈夫能否收到衣服。丈夫怀念妻子,妻子挂念丈夫,彼此的感情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宣泄和慰藉。“所以在征妇的闺怨诗中,寄征衣成了必然,于是诗中就一次次地出现了征衣这一典型的意象。”

二、寒梦可曾有佳期

梦“是一个飘忽不定、变幻莫测、难以捉摸的幻化境界”。在唐代边塞闺怨诗中,关于梦的诗作也不在少数。我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征夫在外日久不能归,闺中之妇思念成梦是很自然的事情。又“因为路途遥远,大多数思妇无缘赴边相见,只能寄希望在梦中到边塞与丈夫相聚”。

以梦入诗,在唐代边塞诗中很常见。但不同的诗作中,梦的含义和思绪也是不同的。总的来说,边塞闺怨诗中的梦可分为以下两种:

1.慰藉之梦

“梦境往往是人们美好愿望的反映,同时也蕴涵着希望与绝望之间极深沉极痛苦的复杂感情。思妇渴盼征人早日归来的愿望既已落空,她们只有寄美好的愿望于梦中了。”虽然梦境并非真实,但对于只求心理安慰的妻子来说,梦中的相逢已然足够。一次梦中的重聚,足以让她们怀念很长时间。

如金昌绪的《闺怨》中说: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清代马鲁《南苑一知集》中评此诗说:“夫梦中未必即到辽西,莺儿未必即来惊梦,无聊极思,故至若此,较思归望归者,不深数层乎?”这样将一场同丈夫相逢的梦境视如珍宝,可见闺中妇人的思念之情。

2.苦伤之梦

梦虽然为闺妇排解思念提供了这样的途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梦中见到朝思暮想的丈夫。张仲素《秋思》就记述了这样的一场梦:

碧窗斜月蔼深晖,愁听寒萤泪湿衣。

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

在梦中已经见到了关塞,说明同丈夫已经相隔不远,甚至只有一步之遥,可是,因为不知路径而不能同丈夫相见,只能在梦醒后落泪。可以想见,当梦中的妇人不知道路途,不知道该向何处去的时候,是有多么的焦急,痛苦。这样的场景是很伤感的。黄叔灿《唐诗笺注》云:“言有梦尚不得到,用意更深层。”平日里不见丈夫归来,就连在梦中也不能见,这样的悲剧化诗歌氛围更加透彻的说明了闺人的相思之苦。

“当愿望与现实发生矛盾而不能实现时,往往就只好求诸于梦境”。在表现闺怨的边塞诗中,借用梦境来表现闺妇们的相思是很有感染力的。不论梦境如何,相逢与否,梦终究是梦,不是现实。即便是在梦中能够同丈夫相逢,也不过是增加现实中的分离之苦罢了。“梦”这种意象在诗歌中表达的,时思妇们心底里更深层次的相思之苦,思念之深。

三、闺思无语寄寒月

月,在中国古文化中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也是中国古诗中经常被用到的意象。对于长久分别而不能团圆的征人、征妇来说,月是最能够引起思念的意象。“在唐代闺怨诗中,无论思妇念远,征人思归,月都是诗人惯用的寄托此情的意象。她赋予闺怨诗更幽邃、博大、阔远、丰腴、圆融、完满的意境,产生一种悲壮的美感”。例如长孙佐辅的《关山月》中写征人思念妻子:“凄凄还切切,戍客多离别。何处最伤心,关山见秋月。”见到月亮是征人最伤心的,因为此刻自己的妻子也定在同望一轮圆月,相思之情日深。

在闺怨诗中,月的意象使得闺人思夫之心更为感人。如沈俭期《杂诗三首》之三中: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常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闺中的妻子思念丈夫,如同明月一般,夜夜照在边关营寨。在外征战的丈夫就像妻子的明月一般,看到月亮,就像看到丈夫,最让人伤心的,也是丈夫如同月亮一样,见得到却摸不到。为了能早日同丈夫团聚,她迫切希望军中获胜。这首诗中借“闺里月”代指闺人之思,可谓形象。明月夜夜照,闺人时时思。

总的来说,普遍具有美好象征意义的意象“月”,在边塞闺怨诗中的使用,同丈夫远去戍边造成的离别相对又相互映衬,使得闺中妻子们的闺怨之音更重,诗歌的艺术效果更加明显。

四、思君徒捣寒砧泪

砧,即捣衣砧。唐代闺妇为丈夫准备寒衣,必要经过捣衣这一环节。因而寒砧的存在,便也成了闺中音的发声。在砧上捣衣,这样的动作和声音,对征人之妇而言,是很有代表性的。闺人捣衣之时,往往是思夫、念夫之际。唐代表塞诗人于是便常将寒砧作为意象写入诗中。如沈俭期的《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盧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富贵人家的妇人,“郁金堂”“玳瑁梁”表明了她的富贵身份。但是,这样一位贵妇,仍免不了对丈夫的思念。或许她正穿戴整齐、梳妆完毕,但当见到捣衣的寒砧,又不禁想起远在辽阳的丈夫。回想起自己因过度思念而含愁夜不能寐的情景。这同王昌龄的《闺怨》中的妇人有些相像:“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二人都是在无意间看到某件东西而勾起对丈夫的思念,而前者对一寒砧能相思甚深,更足见捣衣砧在表现闺中之音中的地位。

五、寒月捣砧苦,寒梦送衣难

寒月、寒衣、寒梦、寒砧四个意象,在边塞闺怨诗中对表现闺妇之音意义更重,而诸多边塞诗人在以这些意象入诗的时候,有时不会单独取用一个,而是选取其中几个进行组合,构成一幅思妇思夫的画面,在这样的画面中,向读者,向世人宣读闺中妻子的思怨。

1.寒月之下捣寒衣

寒月与寒衣、寒砧的意象组合是此类诗歌中最常见的。古代思妇们思念丈夫,往往是深夜里难以入眠,为表达这种思念,排解孤独,她们往往会选择捣衣,入夜捣衣、月下捣衣十分常见。“月下捣衣的场面令人对闺妇充满怜爱之情,也让人对闺妇的忠贞肃然起敬”。

如杜甫《捣衣》: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已近暮寒月,况惊长别心。

宁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杜甫的诗往往真实的反映社会现实。这首诗中的妇人明知自己的丈夫此去戍边必不会再归来,却仍旧在秋寒之时擦拭捣衣砧,在寒月下用尽力气捣衣,为远在边关、不知生死的丈夫寄去寒衣。这首诗将寒月、寒衣、寒砧三个意象加以组合,勾勒出一位忠贞的妻子的形象。明知不归而依旧捣衣、寄衣,其对丈夫的思念如斯,的确是感人至深的。

2.寒砧总不离寒衣

砧,是捣衣所用。在诗歌中,大多数情况下,寒砧是与寒衣一同出现的。闺妇捣衣、制衣,心中牵挂丈夫,借寒砧和寒衣共同表现这种牵挂,当然更令人感慨。

杨凝《秋夜听捣衣》:

砧杵闻秋夜,裁缝寄远方。

声微渐湿露,响细未经霜。

兰牖唯遮树,风帘不碍凉。

云中望何处,听此断人肠。

闺中的妻子在入夜后捣衣、捶砧,声音传出很远。尽管秋寒已重,露水打湿了她的衣裳,但这位思念丈夫已久的妻子却仍旧未停下手中的工作。捣衣是为丈夫送去自己的情谊,也是为了稍稍减轻自己因为思夫带来的痛苦。诗人听到这样的捣衣声也不禁伤心“断肠”,可见思妇心中的痛苦有多重啊!

意象的使用往往能够达到平直的语言达不到的效果,在文学作品中尤其重要。唐代的边塞闺怨诗之所以能够有如此深远的影响,能够引起如此众多读者与评论家的共鸣,是与其中的诸多意象使用分不开的。寒月、寒衣等意象,在表现闺怨之音方面,为诗歌增加了深度,拓宽了范围,是十分难得的。

猜你喜欢

闺怨寒衣意象
送寒衣
孟姜女送寒衣的故事
十月节令行乐之制寒衣 灰飞葭管一阳通 彩线徐添日影中
新闺怨
宋代令词“女性与爱情”题材的演变
吴藻词研究
秋天 的 爱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
深明大义 意笃情重——以王昌龄《闺怨》诗为例探讨古代军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