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丫鬟“梅香”小考

2017-08-10舒媛

青年文学家 2016年33期
关键词:梅香才子佳人婚姻

舒媛

摘要:元明时期的戏曲,乃至之后的小说中,丫鬟多稱梅香。丫鬟的称呼众多,为何独以“梅香”作为通称?在元杂剧中,梅香最早出现于《东墙记》。但是梅香作为一种对婢女的称呼或许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元明戏曲对梅香的广泛应用,既赋予了梅香特有的形象特征,又深化了其文化意义。梅游春信,香惹游蜂,梅香有着传递春信的作用。另外,梅香又喻意着男女婚姻多舛却终成眷属。因此,梅香以其贴切的比兴之意,为历代的戏曲所用。不过在明清小说中,梅香在戏曲中的特定内涵弱化甚至消失,仅仅作为婢女的通称。

关键词:梅香;春信;婚姻;才子佳人

在元明时期的戏曲中,丫鬟的称呼众多。樊素、梅香、迎春、春香等都曾用作婢女的名称,其中又以“梅香”最为常见。以《全元曲》为例,其收录的162种杂剧中,就有38种剧将丫鬟称为梅香。并且部分明清小说作品中也用“梅香”代指丫鬟。比如,《红楼梦》第六十回《茉莉粉替去蔷薇硝玫瑰露引出茯苓霜》:

梅香拜把子都是奴才罢咧。

这里的“梅香”显然就是指的“奴才”。

就如清代李渔在其短篇小说集《十二楼》中所说:“丫鬟的名目甚多,那一种花卉、那一件器皿,不曾取过唤过。为何别样不传,独有‘梅香二字千古相因而不变也。”如此多的文学作品都将丫鬟称为梅香并非偶然,因此,本文试图从“梅香”一词的溯源及其内涵两方面着手分析“梅香”作为婢女通称的文化意义。

一、“梅香”溯源

梅香,本义是指梅花的香气,常见于诗歌当中。如,唐代崔日用《奉和人日重宴大明宫恩赐彩缕人胜应制》有:“曲池苔色冰前液,上苑梅香雪里娇。”宋代秦观《早春》有:“酒力渐销歌扇怯,入帘飞雪带梅香。”在这些诗句中,“梅香”是诗人笔下的应景之词,并不用作对人的称呼也没有其他特指含义。

但是《辞源》对“梅香”还有另外一种解释:

元明杂剧小说中用作婢女的通称。

元代杂剧中,白朴的《东墙记》最早将“梅香”作为婢女的通称。其中说到:

更有个小妮子,是小姐使唤的梅香,亦能吟诗写染。(《辞源》也引用了此句。)

显然,在这里“梅香”就是指前文中的“小妮子”,她是“小姐使唤”的婢女。在《东墙记》中,梅香直接作为丫鬟的名称,其指代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而在白朴之后,郑光祖的杂剧《任梅香骗取翰林风月》,将梅香的指代意义表现得更加明显。

更有一个家生女孩儿,小字樊素,年一十七岁,与小姐做伴读书。他好生得乖觉,但是他姐姐书中之意未解呵,他先解了,那更吟咏写染的好。一番家使他王公大人家里道上覆去呵,那妮子并无一句俗语,都是文谈里应对,内外的人没一个不称赏他的。因此上都唤他做伯梅香。

佰,是聪明伶俐的意思。佰梅香,也就是指樊素。梅香,即是樊素作为婢女的身份。在这里,梅香指代丫鬟的意义显而易见。并且,明代汤显祖在《邯郸记》第二十三剧《织恨》中直言“梅香”即是“丫头之总名”:

(贴)机户叫做梅香。(丑问末介)怎么叫做梅香?(末)梅香者,丫头之总名也。

但是将婢女称为梅香,并不是起于元杂剧。南宋诗人华岳在诗歌《呈古洲老人》中有:

卫霍勋名李杜才,才过四十也心灰。俗尘趁少便披拂,诗料空多难剪裁。时事谩提眉便皱,家怀未说眼先开。朱帘更倩梅香挂,要放银蟾入座来。

根据诗意,“梅香”应是指人。这是诗人呈献给友人的诗作,梅香作为一个人物的称呼出现在诗作当中,不大可能是特指,而应该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因此这里的梅香很有可能就是指称丫鬟。

在《东墙记》之前,梅香作为丫鬟的称呼还在元代散曲当中出现。金末元初文人王修甫《八声甘州》套曲有:

[后庭花熬]无心绣作,空闲却金剪刀。眉蹙吴山翠,眼横秋水娇。正心焦,梅香低报,报道晚妆楼外月儿高。

这套散曲描绘了闺中女子百无聊赖,思春伤春的图景。梅香,在这里应该就是闺中小姐的贴身婢女。

可见,梅香作为一种对婢女约定俗成的称呼或许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元代杂剧及之后的戏曲乃至小说,不过是沿袭了这一通称并广泛使用。

二、梅香的内涵

(1)以“梅”喻婚姻多舛

宋陆佃在《埤雅》卷十三《释木》有:

梅先桃李而华,女失婚姻之时,则感己之不如。亦梅华虽先桃李,然其著实乃更在后,则婚姻之年或未慊,故诗人以兴焉。

梅先于桃李开花,独传春信,结出果实却落后于桃李。闺阁女子向往爱情和婚姻,但往往情路坎坷。如,元代曾瑞《王月英元夜留鞋记》:

(梅香云)姐姐,你这几日情怀欠好,饮食少进,看看憔瘦了也。(正旦唱)

[混江龙]你道我粉容憔悴,恰便似枝头杨柳恨春迟。每日家羞看燕舞,怕听莺啼。又不是侍女无情为我相慊,又不是老亲多事把我紧收拾。为甚么妆台不整,锦被难偎,雕阑闷倚,绣幕低垂?长则是苦恹恹不遂我相思意,到如今钏松了玉腕,衣褪了香肌。

王月英以杨柳白喻,感慨花期未知,也暗喻自己的姻缘未到。一句“恨春迟”便道出了她心中的愁绪。

又如,明代汤显祖《牡丹亭》中有:

[望介]呀,无人之处,忽然大梅树一株,梅子磊磊可爱。[二犯幺令]偏则他暗香清远,伞儿般盖的周全。他趁这,他趁这春三月红绽雨肥天,叶儿青。偏进着苦仁儿里撒圆。爱杀这昼阴,便再得到罗浮梦边。

梅花虽然暗香清远,结出的果实却是苦涩的。熟梅时节,杜丽娘独自走进后花园,不禁触景生情。

古代男女婚姻向来遵守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私定终身必定会与传统礼教冲突。因此风月剧中男女婚姻自主最大的阻碍来自于传统礼教的代表——家长的反对。如:元代郑光祖杂剧《迷青锁倩女离魂》:

[正旦云]母亲唤您孩儿有何事。[夫人云]孩儿,向前拜了你哥哥者。[做拜科][夫人云]孩儿,这是倩女小姐,且回绣房中去。[正旦出门科云]梅香,咱那里得这个哥哥来。[梅香云]姐姐,你不认的他,则他便是指腹成亲的王秀才。[正旦云]则他便是王生,俺母亲着我拜为哥哥,不知主何意也呵。[唱]

[仙吕赏花时]他是个矫帽轻衫小小郎,我是个绣帔香车楚楚娘,恰才貌正相当。俺娘向阳台路上,高筑起一堵雨云墙。

[幺篇]可待要隔断巫山窈窕娘,怨女鳏男各自伤。不争你左使着一片黑心肠,你不拘箝我可倒不想,你把我越间阻越思量。

剧中的张倩女与王文举本来是指腹为婚。后因张倩女父亲离世,王文举父母双亡,他们的亲事便无疾而终。当王文举前去张家提亲时,张母却让他们二人以兄妹相称,其悔婚之意已不言而喻。“你不拘箝我可倒不想,你把我越问阻越思量”,张倩女从此对王文举念念不忘。后来王文举按照张母的要求进京考取功名之后,张倩女因思念心切以致魂魄出窍随王文举而去。

“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历经严寒,却清香不减。这也喻意了才子佳人在历经波折之后都能够终成眷属。因此,“梅香”或许还有另一层意思:代传春信。梅,既引发思嫁女子的愁绪,但往往又是替她们疏散愁情的信使。

(2)梅传春信

李渔在《十二楼·拂云楼》第一回《洗脂粉娇女增娇弄娉婷丑妻出丑》中对“梅香”的内涵这样阐释:

从古及今,都把“梅香”二字做了丫鬟的通号,习而不察者都说是个美称,殊不知这两个字眼古人原有深意:梅者,妹也;香者,向也。梅游春信,香惹游蜂,春信在内,游蜂在外,若不是他向里向外牵合起来,如何得在一处?以此相呼,全要人顾名思义,刻刻防闲;一有不察,就要弄出事来,及至玷辱清名,婢香而主臭矣。

在李渔看来,梅香作为丫鬟,往往周旋于闺阁小姐与风流书生之间,替他们牵线搭桥,传递书信,即所谓的“梅游春信,香惹游蜂”。其实,“梅”传春信的作用,我们在《诗经》中就能找到起源。

《诗经·揉有梅》

揉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揉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揉有梅,顷筐垦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毛诗注疏》说到:

《揉有梅》,男女及时也。召南之国,被文王之化,男女得以及时也。

“揉”即“落”,“探有梅”也就是“梅落”的意思。“男女及时”是指男女在适婚年龄完成婚嫁。暮春时节,梅子成熟并纷纷坠落。诗歌以“梅落”起兴,写梅由盛到衰,暗示时光流逝,春光不再,表达了女子渴望爱情和婚姻,却嫁娶无期的急切心情。

据《周礼·媒氏》:“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之无夫家者。”以及《礼记·夏小正》:“二月,绥多女士。”

可知,仲春之月即为昏(婚)月。因此女子思春伤春,不仅是对春光逝去的感叹,还包含着思嫁情绪。如:《墙头马上》

(正旦唱)

[仙吕][点绛唇]往日夫妻,夙缘仙契。多才艺,倩丹青写入屏围,真乃是画出个蓬莱意。

[梅香云]小姐看这围屏,有个主意。梅香猜着了也,少一个女婿哩。[正旦唱]

[混江龙]我若还招得个风流女婿,怎肯教费工夫学画远山眉。宁可教银缸高照,锦帐低垂。菡萏花深鸳并宿,梧桐枝隐凤双栖。这千金良夜,一刻春宵,谁管我衾单枕独数更长,则这半床锦褥枉呼做鸳鸯被。[梅香云]等老相公回来呵,寻一门亲事,可不好也。[正旦唱]流落的男游别郡,枕阁的女怨深闺。

剧中李千金看到围屏上的香车宝马与才子佳人,便毫不掩饰地倾吐了自己对美好婚姻的向往。

又如,明代孟称舜的传奇《娇红记》第四剧《晚绣》:

[一枝花](旦上)杏花春雨谢,满眼飘香雪。昼闲天气冷,流清血。宝镜台前,懒画芙蓉颊,新愁难打叠。弄草拈花,辜负好天良夜……奴家每想:古来才子佳人共谐姻眷,人生大幸,无过于斯。若乃红颜失配,抱恨难言。所以聪俊女子,宁为卓文君之自求良偶,無学李易安之终托匪材。……吾今年已及笄,未获良缘,光阴荏苒,如同过隙。每每对花浩叹,不能自已。

剧中的王娇娘年已及笄,她对婚姻充满遐想,期待一段美好和谐的姻缘。但每当看着满园的春色,她就会因光阴荏苒,良缘未定而伤感不已。其实,自元杂剧起,凡才子佳人剧,多伴有闺阁女子感时伤春的情节。深居闺阁的她们,往往对自己姻缘未知的境遇自伤自叹。因此,梅香正是闺阁小姐怀春这种情感的具象化。同时,梅香作为她们的贴身婢女,还具有传递春信的使者意义。如:《东墙记》中:

(生上,云)自从见了秀英小姐,着我神魂飘荡,茶饭懒尝。昨日着山寿讨花去,小姐与了一朵海棠花,不知主何意?似这等音信不通,如何是了?(梅云)先生万福。(生云)小娘子,来有何事?(梅云)你不知,听我说咱。(唱)

[上小楼]只因你青春后生,俺小姐心肠不硬。想前夜月下鸣琴,韵和新诗,福至心灵。音韵轻,声律清,精通理性,多管是暗中传两情相应。

问情不遂的董秀英与书生马文甫在东墙巧遇后一见倾心。他们一个在闺阁中愁绪万千,一个在东墙外相思成疾。若要打破他们之间的一墙之隔,必须要有一个为他们传情达意的“媒人”,梅香正是这样一个角色。可以说,才子佳人终成眷属,梅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李渔在《十二楼·拂云楼》说道:

闺中隐祸自谁荫?狡婢从来易惹情。代送秋波留去客,惯传春信学流莺。祗因出阁梅香细,引得窥园蝶意轻。不是红娘通线索,莺莺何处觅张生?

李渔此处所说的“狡婢”就是指梅香。他将梅香比作红娘,其“代送秋波”、“惯传春信”的作用便不言自明。

“梅香”作为婢女的通称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元明杂剧戏曲沿袭了这一称呼。元杂剧中,《东墙记》最早将“梅香”用作丫鬟名称,并通过对其人物形象的刻画突出了她对剧情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且,随着才子佳人剧情模式的盛行,梅香被赋予了特定的形象特征,使她具有了传递春信,寓意婚姻的文化内涵。而且随着这些戏曲的广泛流传,梅香作为丫鬟的代称也得到更广泛的认同和使用。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戏曲类型和创作模式的多样化,梅香在其他戏曲类型及其他文体作品中的形象内涵弱化甚至消失。因此,在大部分明清传奇小说当中,梅香仅仅作为丫鬟的通称,而不再具有特殊的寓意。

猜你喜欢

梅香才子佳人婚姻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松韵·梅香对壶”的创作理念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论明清时期才子佳人小说的择偶观
浅谈《西厢记诸宫调》的创作思想
梅香奶奶的毛毯
才子佳人小说在越南的传播与影响
梅香
那场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
说好一起看夕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