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畲族文化的宝藏—六堡村

2017-08-07陆庆梅

城乡建设 2017年14期
关键词:麻江县六堡畲族

■ 陆庆梅

畲族文化的宝藏—六堡村

■ 陆庆梅

作为麻江县三大传统村落的六堡村位于麻江县杏山街道,320国道贯穿全境。它东临下司镇花桥村,西连茅坪村,西南接长冲村,南接隆昌村,北抵仰古村。古时候,六堡村地界有诗一首:上抵上马石,下抵蚂蚁落河,左抵连儿坝,右抵破塘河。全村辖8个自然寨,有724户,人口2757人,全村畲族约占85%,是一个以畲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的行政村。全村耕地面积2484.2亩,其中田1585.9亩,土898.25亩,山地300亩。

六堡畲族原称东家人,史称东苗、东家、“鸭崽苗”,自称“阿孟”或“嘎梦”,1996年被贵州省政府批复认定为畲族。六堡畲族赵姓始祖大约在400年前的明末清初时期,流落到麻江县碧波乡偿班村,被偿班赵王保收养,依了赵姓,后于清康熙年间移居六堡。最初来此时是因偿班赵王保为防苗民侵扰,迁移到此居住。

六堡村落“四面环山、东西通廊、坝为田园、山为屏障、分群而聚、依山而建、聚族而居”的整体格局,非常具有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内涵。村寨以中部田园为核心,四周群山为依靠,聚落呈组团状分布,田园风光秀丽,山体植被茂密,景色宜人,山脚下民居错落有致,炊烟袅袅,构成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

传承技艺

六堡村畲族凤凰装

承载着历史的凤凰装

畲族村民的居所都是古老的木制建筑结构。无论是在平地或是斜坡上,房基都要修成高出地面的地台,地台以块石筑成。木制墙板、木制花窗、木制大门,非常漂亮,大户人家的正门还设有要门,门槛较高。大部分建筑二楼正前外围有走廊栏杆,宽敞明亮、空气流通,便于晾晒作物和衣物。屋顶为双坡悬山顶,均为小青瓦屋面。凡柱、梁、枋、瓜、串、椽、檩等均以榫卯穿合制作。堂屋两侧为卧室、客厅及厨房,阁楼作为仓房。有二层的建筑,二层堂屋两侧为卧室及仓房。厕所、猪牛圈一般设于屋侧房后。

畲族也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并有着自己的服饰。凤凰装是畲族妇女最主要的装束,也是畲族服饰的精华,蕴涵着丰富的畲族文化内涵。畲族入黔前,居住在江西赣江流域及赣东、赣东北一带,大多是元末和明朝洪武年间,奉旨征讨、迁徙或避祸而迁入贵州。由于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一部分畲族人被迫融合于其他民族,余下畲族人的居住区域,以麻江县为中心向周边县市辐射。畲族居住的地理条件较差,有高山、半山、山谷、河谷等,社会生产力低下、商品经济不发达,穿衣主要靠自种、自纺、自织、自染。凤凰装体现了畲族古代的图腾崇拜,承载了畲族许多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寓合了畲族人民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畲族人有语言无文字,历史变迁除口传身授之外,凤凰装成了传承畲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畲族妇女穿着打扮独具特色,鲜艳夺目而不俗气,刺绣和银饰图案巧夺天工且极为夸张,充分体现了畲族人民的审美艺术观。高超的工艺水平和创作天才,记录着畲族服饰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折射出畲族深厚的文化内涵。

六堡村畲族插秧舞

六堡村畲族服饰

古朴愉悦的歌舞—粑槽舞、畲族歌谣

粑槽舞是畲族的宝贵财富,粑槽舞在畲族人中流传已达400多年,源于一个悲壮的传说:畲族祖上有一位名叫代赖(音译)的人,因其能征善战、武艺高强,当时的朝廷因惧怕畲人造反而设计将其诱杀。在其葬礼上,族人义愤填膺,将粑槽反扑在地,用木棍冲击粑槽,喻义要将朝廷颠覆并进行冲击(在南方语言中“槽”“朝”是一个音)。从此,冲粑槽逐渐形成一种风俗活动进而演化为一种丧葬舞蹈,跳舞时也不仅仅是冲击粑槽,还按照一定的节拍,用木棍与木棍相互击打,以示继承祖先的武艺。畲族人没有文字,其历史变迁除了口传身授之外,多在粑槽舞等习俗上体现,因此,粑槽舞不仅是畲族人的精神纽带,还是畲族人精神、信仰、价值取向的重要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畲族粑槽舞传承以口诀和身教传承为主,多在聚居地内同族老少间传承。

歌谣是畲族民间中最有价值和最光辉的部分,充分展示了畲族人的坦率、乐观、爽朗的性格,以及追求幸福自由的坚强意志。畲族歌谣有两种:一种是古老的曲调,全部用畲族人的语言来传唱,曲调悠扬婉转,配上舞步,让人轻松快乐。相传,古曲调有360多首,保存下来有10多首;另一种是畲族新歌,这是畲族长期与汉、苗等兄弟民族交往后结合自身特点编出来的,用汉语记录和传唱。畲族歌多为四名七言,虽晚格律诗的平仄之韵,单廛求一、二四名末的韵脚;有时,也有六句七言,一、二、四六句末要押韵。歌词的比喻不受限制,植物、动物、山水或年月时间都可以。

未来的思考

传承与发展是一个辩证的主题。近年来,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和城市化、工业化的各类流行文化渗入,年轻一代的价值取向发生转移,畲族传统文化受到强烈的冲击,处于失传的边缘,掌握传统技艺的人员大多是中老年人,传承链条已面临断裂的危险,若再不加以及时抢救,畲族人曾经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将会淹没于历史长河中。

值得庆幸的是,六堡村畲族历史建筑大多建于清末民初,都是古老的木制建筑结构,村落整体风貌保存较好。六堡村有其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基础。因此不能孤立割裂其存在基础、发展条件,必须深入了解其起源、演化轨迹、目前存在与发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其保护规划与实施是一个长期、综合的过程。六堡村保护规划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的方方面面。单纯的消极保护或者脱离现实基础的保护,都将缺乏生命力和可操作性。为此,麻江县对六堡村进行了保护规划。

六堡村历史环境要素非常丰富,包括古井、古树、土地庙、寨门、梯田及田坝等,规划针对各保护要素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以地块中田园为核心,控制好周边的建筑、生态空间,就能控制好保护区主体脉络。主要以保持较好的历史建筑为核心,连带周边的传统建筑,形成风貌较为完整的历史保护区。将保护范围划分为三个层次: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将主要道路与各个保护区串联起来,形成环线,方便村民生产生活。

六堡村畲族粑槽舞

综合考虑历史文化保护的完整性、原真性和整体性,在保护整治中,要求“空间结构完整,传统风貌完好,视觉景观连续”。核心保护区内传统建筑分别采取修缮、改善、整治改造、拆除等措施区别对待。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历史建筑,保持原有传统建筑的高度、体量、外观形象及色彩等。根据“抢救第一”的原则,首先修缮毁坏严重的重要历史建筑,并做好详尽的修缮纪录。对本区内现存历史建筑的屋面、屋顶、院门进行检查,加以整修,以防坍塌。注重历史建筑中的木雕、砖雕、石雕等艺术品的保护。对现已坍塌的历史建筑,如对传统村落的完整性起重要作用,并有详细可靠的历史资料和形象记忆,可以按原样修缮恢复。其余被毁历史建筑可以采用遗址保护的方法,一般可以清理并露出基址,并做绿化、美化处理。对于传统风貌建筑或历史建筑,应保持和修缮外观风貌特征,特别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细部构建和装饰物,允许其内部进行改善和更新,以改善居住和使用条件,适应现代的生活方式。

在非物质文化保护方面,畲族传统服饰手工艺“凤凰装”,其做法讲究、图案细致,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将传统手工技艺编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详细记录其名称、制作工艺、工艺师姓名等信息;鼓励工艺师进行传授,并培养下一代的传统手工艺传承热情,同时将其传习场景向游客进行展示;组织当地居民制作精美的手工艺品,供游客观赏与购买,提高村寨居民收入。

畲族粑槽舞以生活器具粑槽作道具,击声古朴、舞姿粗犷。该舞具有很强的群众参与性。应设立专项发展基金,采取政府出资与民间捐助等形式,从经济上帮助非物质文化表演艺术得到长效保护;建立粑槽舞或畲族歌谣的表演队伍,长期组织培训、交流,定期利用寨内踩歌堂、斗牛场、广场等场地进行表演、学习,并积极对外宣传,增加对外演出的机会;对深谙粑槽舞或畲族歌谣技艺的民间艺人进行挖掘、登记,鼓励村民积极参加传授课程,确保文化传承;鼓励民间艺人收集、整理当地民间故事和传说等内容,加工后融入到粑槽舞或畲族歌谣的表演之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

六堡村远眺

六堡村一角

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是传统村落的灵魂。麻江县加强对自然山体的保护,避免进行大规模开发或开荒种田,加大退耕还林及植树造林力度,提高六堡村森林覆盖率,继续保持六堡村原生态村落特色。重点加强对人文历史资源集中地六堡村寨的保护,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进行严格保护,禁止对人文历史资源的破坏行为。严格控制新建地区的建设活动,新建地区必须与历史文化保护区及山水田园相协调,避免新建地区对历史文化保护区及自然山水造成破坏。同时,挖掘六堡村历史演变史迹及重要人物、事件等,通过设立历史墙、书籍、影视视频等途径进行宣传推广,使更多人了解六堡村历史。

合理有序地开发和利用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进行文化遗产传承,举办民族活动与节日,让民族文化走出去,让传统村落焕发生机。

(图片由麻江摄影家协会提供)

猜你喜欢

麻江县六堡畲族
黔东南州麻江县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参观六堡开茶节游记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六堡茶机采茶园建设与管理关键技术
畲族三月三
贵州麻江:加快蓝莓产业发展富民兴县
畲族民歌
与茶相逢在六堡
麻江县老年大学开展免费体检活动
晴隆县关工委来麻江县考察学习“五好”关工委创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