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辨,让说理更有力量

2017-08-07朱昌元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7年18期
关键词:事物文章作文

朱昌元

(浙江师范大学特级教师工作流动站,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浙江 金华 321000)

思辨,让说理更有力量

朱昌元

(浙江师范大学特级教师工作流动站,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浙江 金华 321000)

思辨是论述类文章写作的重要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它力求通过多维视角的观照,揭示事物之间内在的深刻联系。通过创设特定情境,搭建合适平台,进行切实点拨,论述类文章写作所需的思辨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锤炼和提高。

思辨;论述类文章;写作训练

编者按:浙江省朱昌元名师网络工作室由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朱昌元领衔。工作室以“发挥专家引领、立足课堂锤炼,注重专题探究、发展专业能力”为宗旨,汇聚研习、交流、科研、辐射等要素,着力打造语文学科教学研究的坚实平台、教学资源的集散中心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利器。论述文写作中的“思辨”,是工作室近期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林清玄在散文《眼睛最值钱》中曾经记叙自己和一个古董商在小摊前“看一尊魏晋的铜佛”,淘到了真货,发出“眼睛最值钱”的感慨。

“眼睛最值钱”,说得真好!“眼睛”的背后是知识,是判断,是思想,甚至可以说,“眼睛”就是知识就是判断就是思想,是个体对眼前事物感受、分析、判断的准确性、敏锐性和深刻性。

随着中学作文教学对“论述类文章”写作的特别关注,思辨方法和能力也就自然进入了重点研究和训练的视野。思辨,就是思考辨析。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内蕴、类别、关系等等进行细致、深入的辨别分析。思辨,意味着思维路径,体现出思维能力,标志着思维品质。

现在的中学生不缺乏信息交流,不缺乏材料来源,缺的是对内在思维能力包括思辨能力的扎实有效的训练,缺的是思想的统摄力和穿透力,也就是说,缺的是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就事论事当然能写出好文章,而且从切题的要求看,就事论事是论述类文章必须完成的第一项“任务”。但从文章的内在品质讲,仅仅止步于此是远远不够的,写作者应该通过思辨对文章内在的深度和厚度有更高的追求,否则,很容易陷入浅尝辄止、浅薄粗鄙的泥淖,更有甚者,会滑入朱光潜在《选择与安排》中所批评的尴尬境地:“如果有几个人同做一个题目,说的话和那话说出来的形式都大半彼此相同,看起来只觉得‘天下老鸦一般黑’。”

一、溯因推果,不断求索

古人说“振叶以寻根,观澜而溯源”,强调的是通过“叶”“澜”探求根本、追溯源头。因果联系是客观世界万事万物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表现形式之一。“熟能生巧”“勤能补拙”“水涨船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就是历代劳动人民对人情物理因果联系的深刻认识和高度概括。

“走后门”是一种歪风,是一种社会毒瘤,那么,为什么会有“走后门”这种现象呢?石化的《刘姥姥为何走后门》借用《红楼梦》的有关情节作了探讨:

刘姥姥要去贾府打个抽丰,先来到前门“石狮子前,只见簇簇的轿马,刘姥姥便不敢过去”,然后“蹭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凳上,说东谈西的”,根本不睬她。这是何等气概。

后来,姥姥在别人的指引下,绕至后门,“只见门前歇着些生意担子,也有卖吃的,也有卖顽耍物件的,闹闹吵吵”。还有“三二十个孩子,在那里厮闹”。果然光景不一样。

最后的结论是:“刘姥姥本来也打算走前门,只是进不去,不得已,才绕到后门去。如果前门也同后门一样简易,一样容易进,甚至比后门更容易进些,后门也同前门一样,讲规矩,讲大道理和小道理,两个门统一起来,邪门不开,歪道不通,那就真是人民之福,国家之福了。”

发现、揭示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思辨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提供材料对学生加以训练。

朋友圈有一种流行病叫“随手转”,尤其是面对层出不穷的“标题党”,很多人甚至不会去看里面的内容,就随手一转,广而告之。一些自媒体为了流量,也在推波助澜。现在由于很多新闻事实总是不断反转,许多上当吃亏的人,决定不再“随手转”,而是停下来等一等真相。

面对海量的新闻信息,你准备怎么办?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文,谈谈你的看法。

要想说清“怎么办”,就必须先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症结找到了,问题往往也就迎刃而解了。有学生这样分析道:“网络新闻业快速发展,一则不知真假的头条,常掀起网上网下的腥风血雨。各界关注、各色评论,甚至各种添油加醋的新闻版本层出不穷。且不说键盘侠惯用的道德绑架,光是‘吃瓜群众’的自以为是或人云亦云便足以三人成虎——公众舆论何以变得如此逼仄狭促?究其原因,不仅是新信息的狂轰滥炸令人来不及思考,最根本还是我们并不把自己的言论当回事。我们每天都在追赶着信息往前走,生怕被这个世界遗忘——我们不够认‘真’。在我看来,在强大的舆论面前,观众最应该守住的是自己局外人的身份,守住自己的慧眼与思考,守住自己的责任。”作者从材料中很好地提取出了“公众舆论何以变得如此逼仄狭促”的问题,然后展开探讨,切中了问题的要害,语言也显得精练。这里揭示现象或者说问题与原因之间内在联系的语言标志,就是设问句及语词“究其原因”。揭示原因不一定要有语言标志,但自然而然地运用,能帮助读者准确、快速地把握文章的内在理路及所用的论述方法。

二、注重联系,辩证思考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都处于产生和灭亡的过程之中,根本不存在不变、不动的东西。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着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有与无、大与小、长与短、上与下、好与坏、动与静、正与负、强与弱、生与死、苦与乐、美与丑、贫与富、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量变与质变、化合与分解、现象与本质、偶然与必然、同化与异化、内因与外因……每一方都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又都包含着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相反方向转化的趋势和可能。用这种发展变化的辩证观点分析问题,问题往往就能迎刃而解。

李大钊看“今”的“眼光”延伸得很远:“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过去’‘未来’的中间全仗有‘现在’以成其连续,以成其永远,以成其无始无终的大实在。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这就是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道理。这就是‘今’最可宝贵的道理。”为了突出“今”,启发人珍惜“今”、创造“今”,作者将它与“过去”“未来”紧密联系起来进行阐述,可谓将辩证联系的观点运用得炉火纯青。

意大利某城市有个名叫海因茨的人,他的妻子得了癌症,危在旦夕。该市有个药剂师,研制了一种治癌特效药,配制这种药的成本只有200元,但他每剂要价2000元。为了买到这剂药,海因茨变卖家产,并且到处借钱,但最终只凑得1000元。海因茨恳求药剂师说,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药剂师拒绝了他,并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正是为了赚钱。”海因茨没别的办法,于是在一个晚上潜入药剂师的仓库把药偷走了,结果被发现,抓进警察局。

面对这则材料,可以展开怎样的分析?从药剂师的角度看,配方是他的知识产权,“要价”是他的权利,而简单的“拒绝”,在道德上又不无可议可讥之处;从海因茨的角度看,为了救治妻子的绝症变卖家产,到处借钱,充分体现了他对亲情的珍惜、对家庭的责任,万不得已,潜入药剂师仓库偷药,合乎情却未能止乎礼,触犯了法律。从这则材料看,医与患、情与理、权利与道德、亲情与法律等之间的关系,都不是简单的一元判断所能了断的,它们内在复杂的相对相通相反相成构成了很有价值的思辨内容。

从事物联系入手,展开辩证思考,往往能纵深掘进,做到“穷而后工”。《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的祖父吴沛,在《文章六秘说》中这样强调:“入者,深乎人之谓也……文家有三昧,人入其肤毛,我及其骨,则及其骨者深矣;人及其骨,我及其髓,则及其髓者又深矣。”他主张“穷而后工,不尽不止”。这里的“穷而后工”有异于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中的“穷而后工”,“穷”不是“穷困不得志”,而是“穷尽”的意思,能穷尽事理、立意深刻,文章就会出彩。

《弄斧必到班门》的立意正如题目所示。到了鲁班门前,“假如鲁班能指点指点,一般都会有所受益;假如能和鲁班比试两下,就是败下阵来,现了丑,也可知道不足,找到差距;即使鲁班不予纳见,其门前,常常是强手云集,也可开开眼界,长长见识。”这里采用假设说理,层层推进,在似乎山穷水尽、无理可说的境地又开发出一片新天地,令人叹赏不已。

针对2016年浙江高考作文题“虚拟与现实”关系的思辨,有考生这样写道:

虚拟使灵魂空虚,将来的一天,我们将全方位生活在虚拟里,难道我们就没有恐惧感吗?全地球都缩小到了一个屋子,从地球村转变为地球屋似乎触手可及。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信息数字组成的社区中,我们在其中不再是有血有肉的人,而是一串数字,一串编码,我们似乎已被人控制,根据编程在生活,在虚拟世界,我们不用动腿,不用走路,交谈的对象是数字,穿的是数字,吃的也都是数字,真的不可怕吗?想想进化论吧,到那时候的人类,都退化得只剩下那个只有脑子在动的肉团了。

周国平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时间只有在乡村里才保留着上帝创造时的样子,它是岁月与光阴;在城市里,时间已经被抽象了,它是日历和数字。”城市生活一步步朝虚拟世界沦陷,在虚拟之中,一切都已被抽象,不是原本的东西了,因为虚拟吃的是灵魂。

从地球村到地球屋,从有血有肉的人到只有脑子在动的肉团,“虚拟”确乎在吃灵魂,印证了周国平“在城市里,时间已经被抽象了,它是日历和数字”的断言。这篇题为“虚拟吃灵魂”的考场作文,论述虽然不无偏激之处,但在众多的考场作文中,以观点鲜明、论述深刻而显得鹤立鸡群,难怪阅卷老师慷慨给予了60分的满分。

三、多维视角,全面观照

大千世界的任何事物都是极为复杂的存在,因而必须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它的诸多侧面,并且不断深入到它的诸多层次,这样,我们的认识才能比较全面、深刻。分析事物,首先就要注意分析事物自身的各个方面,如片面和全面、正面和反面、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现象和本质、枝节和要害,等等。

分析问题不但要看到它的方方面面,而且还要分清主次,不能等量齐观。就拿人来说,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人的个性中都有多种多样极为丰富复杂的因素,而绝不可能是纯然一色的“纸片人”。钱钟书在《管锥编》中这样揭示项羽的性格内涵:“‘言语呕呕’与‘喑呜叱咤’,‘恭敬慈爱’与‘僄悍猾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阬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科以心学性理,犁然有当。《史记》写人物性格,无复综如此者。谈士每以‘虞兮’之歌,谓羽风云之气而兼儿女之情,尚粗浅乎言之也。”虽然“风云之气而兼儿女之情”是项羽性格当中的主要侧面,但仅仅拈出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它远不是项羽“全人”。

巴尔扎克撰写了近百部中、长篇小说,全方位地观察“人间喜剧”。在观察他人的同时,他也全方位地“观察”自己:“我这五尺二寸的身躯,包含可能有的分歧和矛盾。有些人认为我高傲,浪费,顽固,轻浮,思想散漫,狂妄,疏忽,懒惰,懈怠,冒失,毫无恒心,爱说话,不周到,欠教养,无礼貌,乖戾,好使性子;另一些人却说我节俭,谦虚,勇敢,顽强,刚毅,不修边幅,用功,有恒心,不爱说话,心细,有礼貌,经常快活。其实都有道理。说我胆小如鼠的人,不见得就比说我勇敢过人的人更没有道理……”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作为“民族魂”“民族脊梁”,当然充溢着浩然正气和无畏勇气,然而他却说自己的灵魂里“有毒气和鬼气”。“有毒气和鬼气”的灵魂,是不是更真实、更饱满,也更动人?

正因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复杂的存在,我们更应该从多个视角、多个层面用多种眼光去观照、去分析、去综合,切不可墨守成规、株守一隅。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在虚拟中失去自我,分不清“虚拟”与“现实”呢?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为他们过于靠近虚拟,被虚拟蒙蔽了双眼,也蒙蔽了心灵。所以,当“虚拟”照进“现实”,我们应当擦亮双眼,明辨是非。“虚拟”就像阳光,哪怕是一米,这个屋子都留下了它的足迹。人不是冷血动物,人们贪恋温暖,自然贪恋虚拟中毫无拘束的畅谈,一个文静的人也可以变成话痨,人们贪恋这种毫不顾忌的阳光与放松,可是现实中的温暖呢?人与人之间亲昵的交谈与情感呢?难道真是最心酸作文里小学生一遍遍呼喊着父母而父母紧盯着手机那样无形的壁垒与拒绝吗?“低头族”“抢红包”“刷朋友圈”,这些行为浇灭了多少老人与孩子的热情与期盼。“手机”这一交流的工具,却成了交流的屏障。难怪卢梭说:“原始社会最美好。”

在这篇题为“当‘虚拟’照进‘现实’”的文章中,作者试图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但通观全文,作者并未从事物、事理之间的联系切入,而是在材料表面打转,因此难以获得“深刻”的品质,更不要说有新意有创见了。就像阅卷专家所指出的:“这篇论述类文章文字非常流畅,不卖弄,语言客观理性,简洁明了,举例也不拖沓,以说明观点为目的。从就事论事的层面讲,这篇作文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它的不足之处,也在于不能跳出‘就事论事’的层面,在一定的高度上讨论虚拟世界给人类带来的影响。这是高考作文二类卷、三类卷的通病:考生只是想着证明题目提供的观点,而没有深入地思考。”于是阅卷专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浙江高考作文暴露学生最大的短板……写作素材的严重缺失,其实任何话题的作文素材都不会缺失,缺失的是考生看待问题的角度与思维方式,如果在论述文的写作训练中能适时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就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写作素材缺失的短板,而且还会增强文章内容的丰富性,更能看出一个考生思维的深刻性与独特性。”

北京师范大学刘锡庆教授把学生的感知力、思维力、想象力等视作写作训练“半可教”的能力,一半得之于天赋,一半得之于后天的培植。这种揭示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思辨能力就是属于“半可教”的成分,我们可以通过精选材料,搭建平台,加以指导和训练。

为人处世是门学问。调查显示,虽然有55.4%的受访者认为在现实中很少有人愿做“出头鸟”,但是仍有78.8%的受访者认为社会需要“出头鸟”。是当“出头鸟”还是八面玲珑的“九头鸟”,抑或是两者的合体“百灵鸟”?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的答案是什么?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根据作文题呈现的材料,要想做好“出头鸟”“九头鸟”和“百灵鸟”的“鸟”文章,首先应辨析概念,明白三者各自的喻义及其相互联系。“出头鸟”比喻才能出众或表现突出的人。它的特点是才华横溢,敢于担当,勇往直前,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世俗的禁锢,在万马齐喑的环境中往往能开拓出豁然开朗的新境界。历史上的子路、商鞅、陈胜、王安石、谭嗣同、刘和珍……就是这样的人。而“枪打出头鸟”则告诫人们不要过于张扬,而要潜藏锋芒,待机而动,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九头鸟”比喻八面玲珑、灵活甚至狡诈的人,多含贬义。它的特点是善于与各色人等打交道,世故而圆滑,游刃有余地混迹于社会,做事往往缺乏原则。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所批评的“乡愿”。“百灵鸟”则比喻有所坚守又能灵活变通的人。它的特点是拥有出头鸟的才华与胆识,但不是锋芒毕露;有九头鸟的变通精明,但不是不讲原则。对这一作文的指导,教师可在引导学生明了喻义及其相互联系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和阅读积累,充分展开联想和思考,揭示事物、事理之间的联系。

【学生作文片段一】

出头鸟有敏锐的洞察力,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舍生取义的魄力与勇气。“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我有一个梦想”的马丁·路德·金……但事实却是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去当“出头鸟”。为何?中国有句古话:枪打出头鸟。树大招风,站在金字塔顶端的生物需要接受烈日的炙烤,唯物论哲学也说“新生的事物往往要经历一段艰难的道路”。《乌合之众》中写道:“社会群体中的具有进步性的思想更易被扼杀。”的确,多数人都不愿意成为那个首当其冲者。站出来,或许就意味着首先受到冲击、伤害甚至牺牲。

【学生作文片段二】

适时的“低头”是处世的智慧,若有东风可借,何必事事“出头”?刚离任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秉承中庸之道,收敛锋芒在各国背后调度斡旋,细雨无声地使联合国的纽带更紧密地将世界结合成一体。

可是倘若事事“低头”,见风使舵,则是小人行径,不足为训。见凡人说凡人话,见鬼神说鬼神话,“乡人皆好之”,“乡愿”也。这种人要么毫无原则,要么包藏祸心,咸不足与谋。李莲英为慈禧爪牙,紫禁城之中上至皇帝、下至宫女无不以为善,而在朝堂上卖官鬻爵,中饱私囊,却是满清亡国的罪魁祸首之一。至于胡兰成之流,国难当前罔顾大义,着眼蝇头小利,实在有负为人的风骨。

学生作文片段一对“出头鸟”正面特征的揭示,尤其是对大多数人不愿当“出头鸟”的原因分析,有典型人物支撑,有哲学认识论托底,既简明,又显得相当充分、深入。学生作文片段二也善于引进典型人物作为例证,对是否“低头”、何时“低头”作了具体的辩证分析。材料引用虽然略显粗疏,但整个阐述有着理性思辨的追求,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讲,也属难能而显得可贵了。

思辨,说到底并不神秘,就是围绕特定的思辨“点”或思辨专题,有所聚焦,有所辨析,想得多一点、细一点、深一点。这“一点”相信通过精心地选取、组织材料,搭建合适的训练载体,相机加以点拨,是能够得到有效锤炼和提高的。

(责任编辑:方龙云)

猜你喜欢

事物文章作文
美好的事物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奇妙事物用心看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