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群体教学模式在篮球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2017-08-05王海张彦崇谷化铮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实验研究篮球教学

王海+张彦崇+谷化铮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与实验法等,以河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2015级篮球普修课102名学生为实验对象,对其实施小群体教学模式的学生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等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小群体篮球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学习兴趣、自信心、团体凝聚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为高校篮球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群体教学模式;篮球教学;实验研究

目前,“小群体”教学模式是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中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为了提高高校体育的教学质量,将“小群体”教学模式应用在高校教学模式中,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让学生对体育再次拥有热情,从而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因此,“小群体”教学模式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发展技能水平方面有积极的作用。本研究以小群体教学模式理论为基础,以河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2015级篮球普修课102名学生为实验对象,探讨小群体教学模式在篮球实践课中的运用,并结合自身多年篮球教学经验与篮球运动规律,探寻适合篮球普修课教学的新方法与新思路,为高校篮球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实验对象与方法

1.1实验对象

河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2015级篮球普修课学生102人。

1.2实验方法

1.2.1实验假设本实验通过对河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2015级篮球普修教学的实验,比较分析实验前后对照班与实验班各方面测试数据的差异,尝试说明小群体教学模式在当今体育教学中较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更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更加适应当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更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实验按照严格要求,严格考核与监督得出相对科学的测试数据进行分析,以验证实验假设是否成立。

1.2.2实验时间与地点

(1)实验时间:2015年10月-2016年1月。

(2)实验地点:河南科技学院。

1.2.3实验步骤本文在形成基本理论基础后,便开始针对性的搜集有关高校篮球教学、教法以及“小群体教学模式实验”在国内外体育项目的研究资料与文献,在实验假设的指引下,进行整体的教学思路设计,并由专家审核、修正,之后,再次进行本次篮球教学实验的实施,最终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得出相应的研究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合理的结论及建议。

实验前,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分别对4个班级的学生进行课前的心理特征、团队意识、社会适应能力的问卷调查,在课程开始前完成以上三项问卷的调查工作。任课教师介绍上课的各种安排与要求,对学生的身体形态、专项身体素质、篮球技术基本水平进行测试,实验班采取小群体教学模式,对照班采取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为期一学期的篮球教学实验后,对学生再次进行问卷调查,在随后1周左右的时间合理安排专项身体素质、篮球技术基本水平进行考核测试,将全部数据进行分类总结。

1.2.4教学因素的控制根据学生实验前的测试结果,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异质分组,确定每组6~7人,即由1~2名总成绩(实验前的测试)较好学生,2~3名总成绩中等的学生,2~3名总成绩一般的学生组成,各小组自行组织分工,推选组长、副组长以及其他职务,并且由小组长进行分工,这样使得小组每个成员都能得到重视,忽视任何一个成员与职务,小组总评将会陷入僵局,具体分工任务由组长与组员协商完成。而对照班则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常规教学。

1.2.5实验前测

河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2015级篮球普修班共6个,随机抽取4个班的男生共计102人。2个班为实验班(52人),另2个班为对照班(50人)。实验前对全体试验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学生课前的心理特征、團队意识、社会适应能力(见表1)。

从表2可以看出,在教学实验开始前,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课前的心理特征、团队意识、社会适应能力,等相关因素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前学生部分身体形态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臂展)、篮球专项身体素质(14mx6往返跑,引体向上,立定跳远,助跑摸高等针对性反应出学生速度、力量、柔韧、灵敏、耐力等方面的素质)、篮球技术水平(1min肩上投篮、半场往返运球上篮、罚球线距离跳投)测试结果表明,实验前,两个班级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

经过实验前测试的各项指标结果表明,对实验干扰变量的控制,分别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身体形态情况、专项身体素质情况及篮球技术基础水平情况的结果比较分析,从数据表中不难看出,参与实验班级学生的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可以认为教学实验开始前,非试验因素基本情况相同,这样就确保了本实验具有较高的效度,为了更能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与数据的可靠性,在实验完成后一周内,对两个班级进行再次问卷调查及相关的考核测量,重点技能测试项目分开时间段测试两次,取平均值进行比较分析。

2实验结果与分析

2.1小群体教学模式较传统教学模式对课的密度的影响分析

体育课练习密度的调节与控制,体育课各部分活动时间的分配不能完全的规定出固定的时间比例,应从本节课的教材特点进行预设,以学生的练习时间为课的主要成分。根据实验实施的课程统计各项指标平均值,按照学生上课实际效果进行统计,将此课程的实际密度进行对比分析(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教案撰写的预期设计的课的密度,小群体教学要高出15%,但实际上教学模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影响到练习的密度存在一定的差别,运动强度基本上前期阶段差异不大,中后期在学习篮球技战术方面差异明显,运动强度提高更有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同样影响篮球技能的学习,学生每阶段的练习次数较传统教学均高出5~10次,主要原因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小群体教学模式对教师是要求高,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进一步表现出体育教师更要精讲多练,减少不必要的教学环节,以便给各个小组的学生争取更多的时间去练习,完成学习目标,达到学习目的。第二,学生的学习模式不同,传统教学模式采取用的是集体授课,随机分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有分为集中讲评和个别指导,在此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出现劳累的现象,不能面面俱到,很多情况只能照顾到大体,照顾到班级大多数同学的学习情况。而小群体教学模式中学习分配到各个小组中,以组长为中心,开展相互交流、相互指导、相互学习的练习,在兴趣与合作的驱使下,练习的次数和练习的效果达到事半功倍,在欢乐的课堂气氛中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本次课的教学任务。

2.2小群体教学模式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小群体教学模式较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自信心的差异非常显著,P<0.05,对照班的学生较实验前也有大幅度提升,但是效果没有小群教学模式突出。从《罗森伯格自信心量表》调查数据说明,小群体教学模式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从表5可以看出,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团队凝聚力量表》试验后调查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由此说明,实验班学生的团队凝聚力提高效果显著,也可以说,小群体教学模式的实施,以小团体形式为教学单位,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了团队力量的重要性,由于大家共同的努力,将个人融入到小组中,在小组中学习,在小组中交流,在小组中竞争,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团队的向心力,团队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并且能从中与组员、教师及其他组同学建立良好的友谊、兴趣等等,在小组内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学生个体时刻感受的人际关系的互动,体会到各个职务的优劣态势,更进一步加强了团队的团结,从而促使大家共同学习。从学生团体凝聚力数据分析不难看出,小群体教学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2.3小群体教学模式对学生人际关系与适应能力的影响

从表6可以看出,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评价方面表现为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很突出。从分值上来看,实验班学生平均成绩为32.55分,而对照班学生的平均成绩为27.66分,实验班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高更加明显,而对照班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实验前变化不大,由于参加实验的学生均为“90后”,处于发展阶段的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克服认知偏差较大。和谐的人际关系还能更好地化解和消除他们的各种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消除因紧张学习、感情受挫和激烈竞争而产生的各种心理疾病,促进“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并形成健全的人格,进而有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因此,为了教育和引导“90后”大学生从多重角度,全方位看待他人,才能达到全面而准确的认识。

在小组学习的各个阶段,大家均会将自己的、小组的学习情况展现给全班的同学,这样小组内部成员历经多次的对比,会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小组之间的评价理性分析,看到自身的学习效果在小组的位置,从中找出差距,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重点练习,也可以通过此过程发现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差距,帮助小组成员一起弥补差距,促使学生合理评定小组学习的总体情况,有意识的主动与组员交流合作,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达到个人学习技能的完整性,小组成员之间的团体性,达到小群体教学模式最终的教学目的,将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优秀体育人。

综合素质评价的发展性功能集中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大学生一直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优化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断引导和促进大学生进行自我完善与发展,既考虑大学生过去取得的成绩,又重视大学生存在的不足,更着眼于大学生的未来的发展。通过评价促进大学生原有水平的基础上,把综合素质的提高变成一种主动的、自觉的意识和行为,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了解學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树立自信,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可持续职业发展能力。

小团体练习以合作为主,团体间以竞争为主,竞争与合作并进,使课堂气氛紧张而又愉快。小群体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方面,采取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对学生教学过程进行控制。众所周知影响心理发展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来自个体心理本身的因素,称为内因,另一个来自个体心理之外的因素(如社会环境、教育等),称为外因。内因是心理发展的外部条件,是扮演一个角色,外部通过内部工作。因此,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应该从自我调整。从学生社会适应量表数据分析明显看出,小群体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2.4小群体教学模式对身体素质与技术的影响

从表7可以看出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专项身体素质的测试结果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即没有明显差别。

小群体教学模式较传统教学模式的没有明显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但是通过实验前、后实验数据比较,学生专项身体素质成绩提高还是比较明显的(84.78<86.31;84.70<85.26),并且实验班的学生平均成绩均高出对照班的学生平均成绩,也充分说明两种教学模式对学生专项身体素质的提高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小群体的建立是运用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中重要的一环,教学分组不但考虑学生身体素质、技术水平,而且还有成员之间的性格特征,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多方面因素,要求各小群体综合能力基本均衡。在篮球技术基础水平方面,呈现出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存在显著性差异)。小群体教学模式在学生专业技术方面较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明显差异。说明小群体教学模式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3结论

小群体教学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通过小群体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专项身体素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篮球技术水平;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体凝聚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小群体教学模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很明显,适用于高校篮球普修课的应用,今后还应该逐渐延伸并推广到高校公修篮球课及其它体育教学科目中来。

猜你喜欢

实验研究篮球教学
足球选项课采用发展性评价实验
高中体育篮球教学优化策略探究
浅谈循环训练法在初中篮球教学中的应用
借助体育游戏教学法促进小学篮球教学
篮球教学中三步上篮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