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与少年的弱势困境

2017-08-04朱渊博

神州·上旬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荒诞弱势困境

朱渊博

摘要:《虎媪传》是中国传统的民间童话故事,但在故事的叙述中,虎外婆与姐弟俩人并无绝对的善与恶,两者都是他们各自所处的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中的一员,他们所面对的也正是由于相似的社會文化背景以及对自我的能力和对世界的认识不足而形成的现实困境与社会荒诞。笔者将从文本出发试图分析虎外婆与小孩不同的弱势处境,借此看到《虎媪传》背后的文化与社会问题。

关键词:虎媪传;弱势;困境;荒诞

《虎媪传》是黄之隽取材于安徽民间并编写而成的我国传统的经典的童话故事,但其中所展现的故事情节却早已有之,其流传广远以至于版本众多,但大体内容都是相似的,主要是在讲述一个幻化为外婆的老虎,诱骗小孩,欲在半夜吃掉他们,但事与愿违的是,总有小孩会逃脱,而老虎又总是在文末被打死又或被同类所杀的故事。在这样的故事设定中,听众会很自然的将虎外婆作为黑暗势力,是故事里的反面派,是所谓的坏人,而儿童其弱势形象自然不言而喻,尤其到文末,有孩子凭借机智得以逃出生天,虎外婆又付出了生命为代价被惩罚,民间百姓更会深感大快人心,这便可称之为中国传统大团圆结局的典型写照。然而,部分读者又往往会对虎外婆流露出恻隐之心,甚至在笔者看来这篇童话中不论是虎外婆所代表的老年或是女孩所代表的少年都处于一种弱势的地位,也就更无有两者孰对孰错的区别,而整个事实上的两败俱伤的大团圆的结局更是对于美满莫大的讽刺。

一、虎外婆的弱势

首先,很重要的一点是虎外婆动作的迟钝。文章的开头便已经说明,“歙居万山中,多虎,其老而牝者,或为人以害人。”①虎外婆是由一只年迈的老虎所化作,一般是利用各种欺骗的方式来诱惑过路的行人,从而达到它血腥的目的——能够填饱自己的肚子,但是,在我们正常的认知中,作为森林之王的老虎捕食绝非利用骗术,而是通过自身强健的体魄与锋利的牙齿进行直接的搏斗,而此处的虎外婆实质上已经丧失了作为一只老虎所应有的尊严和能力,可以说是为了生计而苟延残喘。回到故事内容,其实前期都比较顺利,直到一件事情的发生成为了整个故事乃至虎外婆虎生命运的转折,虎外婆奈不住性子开始吃女孩的弟弟,并且发出了咀嚼的声音,女孩发觉之后,问声音何处而来,虎外婆托言吃枣,又听闻女孩欲吃,却错将男孩的手指当枣扔给了女孩,那么问题来了,女孩可以轻易地辨别这是人指而非枣,虎外婆理应更加明白,但恰恰扔错了,为什么?在半夜时分,虎外婆偷偷啃食小男孩,突有女孩询问,根据其托词,必然是害怕女孩发现,而女孩突然的出声可能令虎外婆受到了惊吓,使得其慌张,失去了对手指与枣的辨别能力,更或者是老眼昏花,作为一只老虎胆战心惊如斯,可见它的衰老和无能。

另外,虎外婆的思维由于老迈已经相对迟钝。在故事中后期,女孩在发觉不妙的时候,企图逃跑,用如厕作为掩饰,并假借绳子系住身子以防止不测令虎外婆宽心,从而能够成功离开洞穴并上树躲避。其实这里,虎外婆的思维已经难以与事情的发展变化相同步。尚被蒙在鼓里的她根本没有察觉枣的问题,也就根本没有质疑女孩如厕的真实目的,反而在警告无效的状况下,为了遮掩自己的真伪而选择了妥协,允许女孩在系着一条绳子的情况下出洞如厕,第一,虎外婆想当然的认为一根绳子能够永远绑在女孩身上而不会被她解下,第二,虎外婆作为一个常年的捕食者,不可能不清楚绳子与肠子在手感上的区别,一则它知道是肠子,但是它忽视了可能被女孩发现是肠子而不是绳子的潜在可能性,和被发现后的严重后果,二则它没有发现是肠子而是拿错了,它的感官的敏锐程度已经极大地退化,再后来,在收回肠子,发现女孩逃跑后,此时可见事情已经败露,但依旧“媪哭而起,走且呼,仿佛见女树上,呼之下,不应。”②这明显是一种不理性的行为,从上述几个细节可以看到,虎外婆已经不复作为老虎的客观和主观的能力。

从另一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女孩与虎外婆相比,女孩在智慧上占据优势。女孩在第一次问及虎外婆的皮毛时,虎外婆的答案并没有让女孩彻底打消疑虑,因为下文说道“夜半,闻食声”③,在发现皮毛时是即将入睡之时,而夜半,女孩理应处于熟睡的过程中,但是却可以听到吃食的声音而惊醒,女孩极有可能一直是处于假寐的状态,说明早有怀疑,迟迟不眠是想要观察虎外婆是否有不轨的行为,以及在解除肠子的束缚后,清楚的明白自己无法跑远,而老虎不懂得上树之法,躲于树上能够拖延时间以等待救援,此处足已看到女孩的智慧。可见,在整个虎外婆与女孩的反复拉锯过程中,其相对于多智的女孩甚至形成了一种相对的弱势,到后来逼迫虎外婆不得不呼唤年轻力壮的老虎来帮助它折断树,却又因女孩在伐木人的帮助下逃之夭夭,只剩下了挂在树枝上的一件衣服,不容分说就被同行而来的同类杀死,毫不留情。我禁不住要问,如果虎外婆不是一只衰老的老虎,而是一只年轻且孔武有力的老虎,它还会遇到同样的境遇吗?年老的虎外婆,在它的族群里其实已经失去了它的价值,而这一切的源头其实就是岁月的剥削,年华的流逝。但是年华的逝去是自然的运行,而这里作为一个群体,更为重要的是失去了去保护年老体弱者的意识。

二、女孩的弱势

让我们再来看女孩的弱势境遇,这里女孩的弱势与虎外婆的完全不同,虎外婆的弱势基于本身实力的滑落,与社会地位的下降。而女孩以及她的弟弟,是一种儿童观不成熟的牺牲品。故事的开头,已经告诉我们,那个地方是多虎之地,然而这姐弟两人的父母,明白知道,却依然放心让这对姐弟翻山远行六里地,背青枣一筐去看望外婆,这对姐弟不过十岁有余,仍是少年,在如今的我们看来,他们必须要有大人陪同,小孩与大人是不同的,但他们的父母没有这种意识,因为在他们看来,儿童与成人没有区别,一样可以做大人所做的事,从姐弟二人轻易地受到虎外婆的欺骗,到弟弟离虎外婆那么近却没有发现任何疑虑而后被无声无息的吃掉,再到女孩在躲树上后,无措的她如果不是有樵夫经过将她救走,女孩的结局仍然会被虎外婆和她的同伴吃掉,少年儿童他自身所具有的无助、幼稚、单纯,本身就成为其自身弱势的条件,再加上成人只是以成人的眼光,成人的立场去发现儿童,他们缺乏对于儿童这一生命体,生命阶段的理解,那么只会造成对于少年儿童的误解,从而使得很多得不到正确照顾的少年儿童夭折,并不是所有的少年儿童都像故事中的女孩有绝佳的运气和聪慧,更多的是像女孩的弟弟般懵懂无知,在自以为满怀幸福的时候被蚕食。endprint

然而有时候真正可悲的是,不仅仅是成人不把小孩看做小孩,就连小孩也不愿把自己看做小孩,故事中姐弟两人在出发前完全可以对于父母的指示表达自己的恐惧甚至不满,但是在文中却没有任何相关信息的透露,姐弟根本没有任何不满,也许在他们的眼中自己已经长大成人足已担当家庭的事务,在我们的童年时期同样也渴望长大,同样有着不承认自己是少年儿童的心态,这里情有可原,然而还有一种可能的因素,就是从小便言传身教的儒家文化里所教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严格遵循父母的指令,就是尽孝,这一点其实在朱自强的《现代儿童文学文论解说》中就曾提过:“周作人的‘原父子之论,本于天性,可是,后来的中国伦理却‘偏于一尊,去慈而重孝,绝情而言义这一分析,却明确显示出儒家文化传统的倒退”。④面对这种文化基因的遗传,不懂得反抗,只懂得顺从,绵羊效应,这一切都会进入一种恶性循环,今日之姐弟,或许就是明日之父母,很难说,今日姐弟之母亲或者父亲正是当年幸存的孩童之一,这里也变相的揭示了当时社会,作为底层百姓的悲惨与辛劳,哪怕是儿童也是家庭劳动力的事实。

三、大圆满的荒诞

上述我们所分析的虎外婆与女孩两者的弱势困境,这种现象不仅仅限于故事发生的年代,老人的境遇和少年的境遇,今日与昔时,也带有着相似的共性,老人总不甘寂寞,希望重新寻回属于自己的价值,而早熟的少年,也越来越找不到属于儿童的位置。每一个人的想法都蠢蠢欲动,但是社会却并未为其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正如《虎妪传》中的虎外婆与女孩,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二者其实没有绝对的是与非,作为一只老虎,捕食本身就是她要生存下去的必要手段,随着身体的衰老她也只能通过伪装与欺骗去杀害过路的行人,男孩与女孩的不幸或许只是一个偶然地谋杀目标,吃本身就是动物的自然本能,而女孩与男孩更是一种受害者的姿态,面对生死攸关,又怎么可能去思考虎外婆是否饥饿,逃跑后虎外婆又会面对什么后果,二者实际上都是无辜的。然而最后的结局,所谓的大团圆,一死一生,看似顺理成章,然而故事没有解决最根本的问题,虎外婆的死,没有消除其他虎外婆出现的可能,更不能改变整个老虎这个群体对于老弱势力的态度,而女孩的逃出升天,亦没有改变少年儿童根本的弱势面目,和杜绝下次再发生的隐患(虎外婆绝不止一只),在这种表面上的圆满遮掩下的两败俱伤,事实上是从内而外的腐朽,这才是对圆满最大的嘲讽。

注释:

①出自黄之隽《虎媪传》

②出自黄之隽《虎媪传》

③出自黃之隽《虎媪传》

④出自朱自强.《现代儿童文学文论解说》.海豚出版社,2014.p11

参考文献:

[1]吴其南.中国童话发展史[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

[2]朱自强.现代儿童文学文论解说[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4endprint

猜你喜欢

荒诞弱势困境
将弱势变为优势
全球尿素市场弱势运行
动力煤市场或将弱势运行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金承志:人生要“荒诞”,生活得找乐
为弱势妇女开辟阳光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