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为中心”的语文教学实践摭谈

2017-08-03孙秀云�オ�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学为中心波峰语文

孙秀云�オ�

由于传统的语文教学囿于“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局限于“传授语文技能,心中没有学生”,使得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课堂教学围绕教师设计的内容、形式进行。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步骤甚至板书的每一个字都按教学参考书或预先设定好地去进行,这实际上是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相悖的,导致课堂教学效率“费时多而收效微”。

因此,要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需要教师力争用让学、引学、促学的理念和策略去指导语文教学,给学生提供学习语文的时空,指引学习的路径,促进学习的效果。以下五个方面是我的一些探索和实践经验。

一、注重导课设计,让学生盼望学语文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讲好课的开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第一步。教师对教材应有十分准确的把握,努力设计出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语”。可以通过讲与本节课有关的故事、成语导入新课;或在课的开头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造成悬念等,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

例如,在学习《背影》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有这样几句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

教课文《愚公移山》时,我播放了MTV,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学生对愚公的敬佩之情油然产生,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播放了成方圆的歌曲《童年》:“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还有蝴蝶停在上面……等待着放学,等待回家的童年”美妙的音樂,优美的歌声把学生带入了一片清纯而幻美的世界。

二、注重启发讨论,让学生建构学语文

语文教学过程是“读、讲、议、练”的过程。对说教篇幅较多、道理好懂的教材,要精讲,要多给学生安排一定的议、练时间。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或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对于问题的解决,要用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谈自己的理解、认识和判断。尤其教师不要满足一定的标准答案,而是要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相关依据,发展学生收集资料、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急于认同,得出结论,而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一定要让学生“再想想看”,找到更多的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法,多一种思路多一种答案。

古希腊大思想家苏格拉底的“问题法”,就是运用问题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以探求真理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为此,教师要给与学生更多的鼓励,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创造思维习惯。”一般知识的掌握,教学目的的实现,都要在思维的过程中转化,在转化过程中发展。如果教师一味“满堂灌”,学生一定会困倦,收不到好的效果。

三、注重层递设问,让学生自主学语文

通过富有艺术情趣的情境创设,可把学生从一个浪尖带到另一个波峰上去,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转换和课堂整体结构安排的天衣无缝。例如,在评讲一篇课外经典散文《雨中登泰山》时,我就是这样过渡的:“(作者启程登泰山了)你们看到的泰山是怎样一幅景色?过岱宗坊后首次映人眼帘的是怎样一幅奇景?”学生通过阅读,用生动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把第一个波峰(虎库奇景)尽情地欣赏一番之后,教师又往前推进说:“尽管黄锦、白纱的美景引人入胜,但‘大起来了,不得不拐进王母庙后的七真祠。为什么叫‘七真祠呢?祠中最传神之作是什么?怎样传神?”

学生又简要地介绍了第二个波峰。教师过渡:“雕塑的传神之作虽然使我们享受到了艺术美,但登绝顶领略无限风光毕竟是主题。让我门继续畅游,从一天门到二天门,沿途见到了哪些奇景?”……最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绝顶又是怎样的风光呢?让我们带着胜利的喜悦,来欣赏这仙境般的美景。”当我用这一系列富有艺术情趣、层层递进的设问语言时,也就把学生安然地从一个波峰送到另一个波峰上去,一堂课也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

四、注重教学技能,让学生快乐学语文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是教师引领学生在知识旅途中的一次愉悦的旅行,是师生共同演奏的一曲课堂交响曲,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完全得益于教师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教师首先要吃透课标和教材,明确一个阶段,一个单元,一篇课文,一次活动,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形成的能力,做到“心中有书”。在每一节课上,教材要细致分析,结合学习的文本、学生的实际来考虑选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的设计,导语的引入,节奏的把握,板书的设计,多媒体的运用都要考虑。学法指导,作业布置,甚至于对学生提什么;眼神动作的暗示等细节都应充分考虑,精雕细琢。灵活多变地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最大化。

实际上,语文教学充满魅力,集科学性、艺术性于一身,因此,语文教师个人的情趣爱好、道德涵养究竟如何,会给学生以不同的语文熏陶。因为新课改给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平等中的首席”,“首席”的实质是要教师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咨询者,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又以学生合作者的角色出现。由此,教师要努力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艺术,努力使自己的教学个性化,艺术化,让学生从内心喜欢上语文,使学生“以学为苦”变为 “以学为乐”。

五、注重心理暗示,让学生轻松学语文

“罗森塔尔效应”昭示出心理暗示力量可窥一斑。教师如果多多肯定学生的优点、亮点,寄予他们更大的期望,又有意识地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学生,在上课时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这些学生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那次这些学生会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倍加努力,进而取得进步,也使学生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学生原有的智能是相同的,但其强弱及熟练程度却因人而各不相同。教师要善待学生的“多元智能”,尽最大可能开发学生的各种智能,让学生抛开沉重的分数锁链,轻轻松松学习语文。

总之,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和学生思维和审美多维发散的结晶,应该是师生心灵共鸣的乐章。少一些固定预设,多一些教学“留白”,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教学,让学生不再“戴着镣铐跳舞”,促使语文课堂成为师生成长的乐园!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刘桥中学(226363)

猜你喜欢

学为中心波峰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作用于直立堤墙与桩柱的波峰高度分析计算
开放教育下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为中心:把学生推向课堂的最前沿
积极构建“学为中心”的信息技术课堂
儿童标准12导联T波峰末间期的分析
貌合神离 远离主旨
Dynamic Loads and Wake Prediction for Large Wind Turbines Based on Free Wake Method
关于纵波的波峰和波谷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