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湖州丝绸产业传承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2017-08-02桑士达姚升厚陈荫顾晨

浙江经济 2017年12期
关键词:湖州蚕桑丝绸

□桑士达 姚升厚 陈荫 顾晨

促进湖州丝绸产业传承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桑士达 姚升厚 陈荫 顾晨

湖州丝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新旧动能转换中的阵痛问题以及产业政策和行业管理中的“短板”。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撑、积极鼓励丝绸产业整合提升、强化协调服务和要素支持等一系列措施,重振丝绸雄风

传承发展作为历史经典产业的丝绸,对加快促进这一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意义十分重要。近年来,有着“世界丝绸之源”美誉的湖州市积极推进丝绸产业的创新发展,为重振丝绸雄风作出新贡献,但也存在发展中的矛盾和困惑。

独特地位与现状

为传承发展华夏丝绸贡献卓著。蚕桑丝织,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浙江是中国丝绸的重要发源地,湖州始终走在前头,早在4700多年前湖州的先民已经从事种桑、养蚕、缫丝、织绸。自三国至明清,享誉中外的湖州丝绸一直被列为贡品,辑里湖丝、湖绉、绫绢等产品名扬中外;“辑里湖丝”荣获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奖项。改革开放以来,湖州拥有天昌、达昌、永昌等一批老字号丝绸企业,成为地方工业一大支撑。1995年湖州丝绸亦经历阵痛,国有丝绸企业接连破产改制;本世纪初,湖州民企乘势发展壮大,涌现了丝绸之路、翔顺、新宇、东立、其乐、新南海、梅月等丝绸翘楚。

全省唯一具有完整丝绸产业链之地。古往今来,湖州形成一条从种桑养蚕、缫丝织造、印染整理到服装家纺及茧丝绸综合利用等较为齐备的产业链;而织造生产环节成最大优势,如真丝织造是中国最大生产基地,丝绸织造产量、质量居全国之首,利用全国1/4的生丝织出全国1/3和全球1/4的绸缎,绸缎面料品质走在中国和世界前列。织造企业的生产设备升级换代,先进装备使产能得到充分释放,2016年全市68家规上织造企业拥有剑杆织机1038台、片梭织机58台,产能达到1.29亿米、产量为1.28亿米,无梭织机占整个织机总量的47.5%,龙头织造企业无梭率达100%。

丝绸行业发展态势不断向好。目前,与国内其它丝绸产地相比,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湖州丝绸产业基础优势明显:拥有一批热爱丝绸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一支熟练工人队伍;技术积累厚实,缫丝技术全国领先,丝绸织造质量居全国之首;丝绸针织产品较有特色,丝绸产量在全省乃至全国占较高比重;丝绸产品的结构调整和创新态势良好,现代产业集群正在崛起。近年来,湖州丝绸的品牌效应有力带动经济效益稳步提升,2016年,全市规上丝绸企业有116家,占规上纺织企业总数(734家)的15.8%;完成主营业务收入67.12亿元,占纺织业比重的7.61%;实现利税5.43亿元,占纺织业的7.06%;利润3.48亿元,占纺织业的7.28%;从业人数9986人,因“机器换人”同比减少用工247人。

按照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时尚和丝绸产业的决策部署,湖州市着眼今后五年建成创新型城市目标,高度重视丝绸产业转型升级,努力确保全国丝绸工业核心地区之一的地位。

将丝绸产业列为重点培育发展的六大产业之一。“十二五”期间,湖州将丝绸列入工业强市规划;基于丝绸产业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区域比较优势,湖州“丝绸小镇”被省政府列为第一批特色小镇建设名单,湖州钱山漾遗址被命名为“世界丝绸之源”。“十三五”规划中,又明确将丝绸列入现代纺织产业作为扶持和提升的重点,先后制定实施了特色纺织产业振兴和丝绸产业转型升级等政策举措。大力引导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鼓励企业参加大型国家级展览会,提高湖州丝绸影响力。同时,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组织企业申报商务部茧丝绸发展专项;2012—2014年,湖州市对获得茧丝绸发展专项扶持的项目给予25%的资金配套;至2016年,已有42个项目获得国家茧丝绸发展专项资金扶持,累计争取资金3749万元。

将丝绸企业作为主体推动设计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真丝织造装备、丝绸+新材料为重点,开展技术创新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围绕纺织装备、高性能纤维开发、印染后整理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行业技术难题攻关项目,突破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积极支持丝绸企业加快“机器换人”,引导鼓励企业通过创新设计、更新装备、革新工艺等加大现代技术改造投入,加快提升劳动生产率。推进丝绸产业、企业和产品结构调整,转变纺织工业发展模式,丝绸织造企业无梭织机占有梭织机的比率从“十一五”末的25%,提高到目前的47.5%。

主要问题

今天,在丝绸界起着排头兵和领头羊作用的湖州丝绸,以创新驱动丝绸传承发展、以壮大丝绸行业培育新动能,取得的成效比较明显,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丝绸经营人士普遍认为,这既有新旧动能转换中的阵痛问题,也有产业政策和行业管理中的“短板”原因:

养蚕规模蚕茧质量双下降。由于种桑养蚕主体缺失,原料茧退化严重,造成蚕桑规模急剧萎缩,步入快速下滑趋势。蚕茧质量的持续下降,造成蚕茧无法缫制高品位丝。

缫丝生产效益不高。当前缫丝企业虽然在创新上下功夫,通过对设备的改造达到了减人增效的效果,但仍然面临效益不高、甚至连年亏损的境况。

丝绸面料织造利润率较低。织造龙头企业引进国际先进织造设备开发丝绸面料,以差异化和新品种引领丝绸面料发展走向,但产品以白坯面料为主,产品附加值相对偏低,利润率只有5%左右。

终端产品存在“三少”现象。长期来,该市生产终端产品的丝绸企业少、产成品少、知名品牌少的“三少”现象突出,是丝绸产业链上最大“短板”。在产能规模上,单个企业的规模偏小,“大而强”的企业尤为缺乏。

品牌建设效果不明显。时下,湖州虽拥有5个省级丝绸品牌,但总体品牌优势不强,高端装备没有充分发挥“高端”作用,丝绸产品多数是“大路货”,其工艺和技术无法形成品牌,更无法满足市场高端需求,服装制造上更为突出,多数产品因缺品牌而处于利润少的产业链低端;出口产品主要靠来样贴牌加工,经济效益难以提高。

传承和发展

“世界丝绸看中国,中国丝绸看浙江,浙江丝绸看湖州”。伴随着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建设“两富”“两美”浙江的新形势,伴随着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缔造全新异彩的丝绸新时代正在走来,进一步做活做强做大湖州丝绸产业对全省整个行业举足轻重。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撑,积极鼓励丝绸产业整合提升。以打造湖州丝绸特色小镇为契机,依托政府、龙头企业和湖州农业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共同建设依托市场化运作的“浙江省(湖州)蚕丝绸创新设计暨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加快企业联合兼并重组步伐,使企业向集团化、集约化方向转变,努力改变丝绸“行业块头大、企业个体小、集中度较低”的现状,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对优势互补型、产业技术升级型、产业链延伸型的企业兼并重组,在资产过户、股权转让、债务重组等方面给予更宽松的政策,实行减免税费,引导金融业给予配套支持。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加强与省外同类企业的合作,逐步将蚕茧生产经营和缫丝生产外移。大力吸引省内外资本、资源的流入,是促进全省丝绸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要加快规划新建一批集设计研发、品牌创建、新品发布和公共服务等功能的丝绸产业集聚区,引进培育一批引领丝绸产业发展的知名企业和科、农、工、贸高度协同发展的大企业大集团。

强化协调服务和要素支持,设立丝绸产业转型发展专项。建议省主管部门加大对引进丝绸重大项目、重要平台工作的协调,在用地、资金、能耗排放指标等资源要素上实施省级计划单列或优先保障。加大服务力度,帮助企业理清转型升级发展思路,对企业转型升级中面临的困难和阻碍企业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要深入企业帮助解决;加强对丝绸产业投资、市场等方面的政策指导和信息服务,在用地用电和资金等上给予倾斜;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营造鼓励企业加快发展、鼓励企业家成长的良好氛围。着眼促进丝绸产业传承与创新发展,建议“十三五”期间,每年在省工业转型升级资金中划出一块作为丝绸产业转型发展专项,并建立省级丝绸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支持重点丝绸产业传承与创新发展和龙头企业的培育,有条件的地市进行专项资金配套奖励;重点支持丝绸企业的终端产品和高端品牌,宜突出丝绸服装及服饰、丝绸文化创意、茧丝绸资源综合利用等终端产业,兼顾缫丝、丝织、丝绸印染等中间产品。

重视固体强本,用力发展优质蚕桑基地。省级财政安排一定资金扶持建设一批优质蚕桑基地,推进蚕桑优化改造工程,稳定巩固杭嘉湖蚕桑产区,支持南浔、吴兴、德清等市县区开发一批、整合一批、提升一批优质蚕桑基地;顺应东桑西移发展趋势,实施蚕桑走出去战略,支持龙头企业联合到云、桂、川等地区开发建设优质蚕桑基地,开辟浙江省丝绸原料补给基地。创新理念,鼓励茧丝绸企业联结蚕桑合作社与蚕茧生产基地,把龙头企业带动作为蚕桑产业提升发展的主动力;通过信息化、规模化、机械化及法人公司加农户或合作社的模式,突破原始饲养方式种桑、养蚕。打造全省高效优质生态、集观光休闲的叠加式高端丝绸原料基地和现代化蚕桑产业新业态。建立健全桑园流转机制、蚕桑绿化生态补偿机制和政策性蚕桑保险机制;积极推行蚕茧优质优价收购机制。

图/新华社

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大力支持丝绸技术和营销创新。在推进研发新产品和技术创新上,鼓励丝绸生产企业加快技术创新项目开发和产品档次提升,加大市级以上产学研合作开发的技术创新项目,经验收通过的按技术创新项目管理办法规定给予奖励。对新认定并通过鉴定的省级新产品、省级重点高新技术产品、认定为省级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首台(套)产品、新认定的国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分别给予奖励支持。积极向国家主管部门争取茧丝绸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在加大设计平台培育上,实施提高产业品质,进军高端市场战略,加强企业与国际知名设计师的联系,增加相关品牌的丝绸类衣物设计,参加国际、国内时尚类成衣展的给予一定奖励。注重丝绸服装设计大赛,对有潜力的优秀设计师进行个性化设计,并能提升产品档次的给予一定奖励。在鼓励专利发明上,支持企业获取专利,对企业获得发明专利、国外专利的给予奖励。对首次被认定为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或优势企业、省级专利示范企业或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考核优秀的企业、通过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考核合格的市级专利示范企业分别给予奖励。在提升产业影响力上,强化标准制订,对主导制修订(前三位)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给予奖励。支持企业积极争创省级和国家级品牌,对丝绸企业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出口免检认证”和省“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知名商号”“老字号”等荣誉的给予奖励。在鼓励企业经营模式创新上,对在全国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开设品牌连锁专卖店、直销店、加盟店等给予补贴;鼓励企业加大“电商换市”力度,建立网上直销商铺的给予奖励;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凡参加国内外展览展会,对统一形象展示、宣传及企业特装等发生的费用给予资助和奖励。

精心培养丝绸专门人才,用心呵护勇立潮头的丝绸“铁军”。充分利用丝绸公共服务平台,在行业内开展不同门类、不同层次的专业培训、学历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素养。对组织培训的机构或参加培训的企业给予一定补助。鼓励丝绸生产企业和行业内的知名专家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聘请专家担任技术顾问,推动设立专门的工作室。同时也鼓励老专家、老艺人成立自己的工作室,为丝绸产业和产业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发挥作用。政府对这类载体建设,设立专项给予定额补助。

“世界上人是第一个可以宝贵的”。不管丝绸行业发展历程中高潮低潮、花开花落,浙江丝绸终究不倒,乃是靠了那些对丝绸传承发展极负使命感的丝绸人,他们敢愿临危受命、砥砺前行,敢愿艰苦创业、重展辉煌,敢愿不忘初心、坚守主业。曾经受到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鼓励的湖州丝绸领军企业丝绸之路集团凌兰芳、湖州祥顺丝绸工贸公司叶嫣嫣等企业家就是行业的杰出代表。今日湖州,丝绸人创业难、转型难和后继乏人、青黄不接等情况不同程度存在,守护好这些珍贵财富和帮助排忧解难亦是一件要事,我们须秉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和“英雄不问出处”,在政治上倍加爱护,加大激励机制,鼓励干在实处、继续前进、勇立潮头;在生活上倍加关心,鼓励精准服务、对症下药,多解后顾之忧;在事业上倍加照护,鼓励拉高标杆、业态创新、融合发展,努力做成名企名品,让老字号的湖州丝绸向世界再展其独特韵味和别样精彩!

作者:桑士达姚升厚,浙江省政府参事;陈荫顾晨,湖州市经信委

猜你喜欢

湖州蚕桑丝绸
明代湖州“丝绸之府”的形成缘由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参展“丝绸苏州2020”的思考与启示
遥望“丝绸路”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
丝绸情调
湖州练市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