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净土信仰与中国文化探略

2017-07-31王思杰

理论观察 2017年6期
关键词:中国文化

王思杰

摘 要:净土信仰是汉传佛教最重要的流派,在中国历史上沿革发展近两千年。净土信仰在中国的成功源自于其和中国传统文化相适应,其与中国传统的乐土、大同观念,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以及民间思想深相契合。净土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深远,在流行的宗教文化以及行为模式等方面均留下了深刻印迹。

关键词:汉传佛教;净土信仰;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6 — 0057 — 03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逐渐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汉传佛教十宗。①但是,最能体现佛教中国化成果的是净土宗。其是以《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往生论》等为主要经典,以念佛为手段,以往生西方净土为目的的佛教宗派。②净土宗所宣扬的净土信仰,曾在中国社会造成巨大的文化影响,以致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形式。净土信仰是佛教与中国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它与中国文化的很多方面紧紧契合;另一方面,它自形成以后,又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本身。

一、净土思想的产生及其特点

净土信仰是佛教净土宗发展起来的一种强大信仰。净土宗是汉传佛教的一个重要派别,净土宗信仰阿弥陀佛,通过念其名号来求死后往生西方净土。广义上讲,除了净土宗外,弥勒信仰,即信仰弥勒菩萨,通过修行愿求死后往生其兜率净土,也属于净土信仰。净土宗最重视的经典是“净土三经一论”,即《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和世亲菩萨的《往生论》(《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③在修行方法上,净土宗以口称念佛的名号为得生净土的要行。

所谓“净土”,即佛国,即理想中的世界。“净土”与尘世间充斥各种罪恶的“秽土”相对,“出离秽土,往生净土”是净土宗佛教的根本理念。净土信仰除了博采佛教經论外,还大量经吸收了中国儒家、道家思想以及众多民间信仰,因此与印度佛教差别很大,却与中国文化紧密相联。净土宗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易行。主张修行就是口念“南无阿弥陀佛”或“阿弥陀佛”,如此即可“灭八十亿劫生死大罪”,死后由佛陀接引往生到极乐世界。因为简单方便,故极受中国民众欢迎。

净土思想起源于印度。部派佛教后期,佛陀被信众神化,开始具有神格,产生了很多佛陀本生故事。公元一世纪大乘佛教兴起后,从众多本生故事中演化出“自利利他”的本愿思潮。弥陀净土思想是这一思潮的总结,它描绘的“净土世界”无比美好,令人向往,由此形成了净土思想。

净土思想相比其他的佛教教派,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一方面,与早期佛教注重人类生存智慧,不关注形而上的神学探讨不同,净土思想设想了一个与犹太—基督教思想体系中“天国”类似的概念,即“佛国净土”,并着力将佛陀神格化,全能化,以之为信徒崇拜的偶像。这使得后来的净土宗在佛教各个派系中最具有“宗教”的特点。因为佛陀被设定为一个成为有难必帮,全知全能的存在,这对于广大民众,尤其是没有接受过系统佛学教育的信众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也是净土思想最令人印象深刻之处,即其所持的修行方法极具简易性。后来净土宗最基本的修行方法就是所谓“执持名号”,并达到一心不乱。净土修行的简易性着重表现在:(1)依据的佛教经典最少,只有《观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等几部而已,与法相等宗不可同日而语;(2)念佛形式灵活。没有硬性规定,坐、卧、行、住都可以念佛;(3)修行方法非常简易。只要“称名念佛”,不需要学习深奥艰涩的佛典;(4)用力少而见效快。净土思想仰仗阿弥陀佛愿力成佛,比禅宗靠自力成佛要容易得多。①正是因为净土法门如此简单易行,其才深受社会普通民众的欢迎。净土宗在历史进程中体现出了极为顽强的生命力,在数次“法难”中幸存下来,并得以延续发展。

二、净土宗的历史沿革

作为与禅宗并称的汉传佛教影响最大的流派,净土宗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已近两千年之久。东汉桓帝年间,西域高僧安世高、支娄迦谶来华,分别翻译了《佛说无量寿经》二卷以及《佛说般舟三昧经》,这被认为是中国净土宗发展的开端。此后直至唐初,净土宗最重要的经典次第被译出,这极大地推动了净土信仰在东土的传布。

东晋时代的慧远大师(334年——416年)在江西东林山建立了东林寺,皈心净土,开坛讲学,使东林净土宗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甚至成为中国南方佛教的中心,影响殊大,以至于庐山东林寺有“净土宗祖庭”之誉。在此之后,经过昙鸾(476年—542年)、道绰(562年—645年)等佛教大师的努力,作为汉传佛教新兴宗派的净土宗正式形成。进入唐代,善导法师(613年—681年)进一步完备了净土宗的理论与仪轨,“称名念佛”为中心的净土思想被正式确立。净土宗逐渐分为专称佛名的“少康流”、重视悟解的“慧远流”和教禅戒净兼修的“慈愍流”。盛唐时期的高僧慧日法师以善导的净土教义为基盘,提出“净土”与“禅”并行的修行方法。这一主张影响深远,从此以后,中国净土宗与禅宗等宗派逐渐融合,并最终成为汉传佛教日后的主流。需要注意的是,净土宗在隋唐时期一度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净土信仰几乎成为中国中古社会最为重要的信仰。唐武宗灭佛之后,简便易行的净土宗和禅宗成为中国少数的生力尚存的佛教流派。

因此,到五代和两宋时期,净土宗依然在中土盛行,深受士庶各界的欢迎。在唐朝发展的基础上,教、禅、律、净诸宗融合兼修的趋势得以延续。以五代末期极富盛名的永明延寿大师为例,禅净双修是大师修持佛法的理想,提出“明心见性而又念佛求生净”。受到这种思潮的强势推动,北宋时期,净禅合流,②天台宗、华严宗、律宗等同归净土,净土宗普及于佛门。明清以后,中土佛门几成禅净一家之天下。③在某种意义上,佛教正是通过净土宗,真正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完成了佛教的中国化,从而使佛教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

值得一提的是,以中国的净土信仰为基础,净土宗在隋唐之际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其同样成为这些国家佛教最流行的派别。尤其是在日本,净土宗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进入平安时代以后,获得了日本佛教主流的地位。这一时期,阿弥陀佛的造像在东瀛盛行,同时,高僧,如圆仁(794年—864年)、源信 (942年—1017年)等辈出。进入武家主导的镰仓时代,随着法然(1133年—1212年)、亲鸾(1173年—1262年)等大师的出现,净土宗在日本取得了空前的地位。尤其是亲鸾,对净土信仰进行了新的发挥,被认为是日本“净土真宗”的宗祖。直到今天,净土真宗都是日本规模最大的佛教教派。

三、净土信仰与中国文化的契合

净土宗和净土信仰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迅速地生根、发展、壮大,是因为净土信仰的很多因素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净土信仰的很多方面与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契合。

首先,净土信仰与中国传统的乐土观念、大同思想相契合。与佛家所倡导的“清净庄严”的净土世界类似,中国人自古也追求清净和谐,无争无罪的理想世界。这种理念在《诗经》中即有体现:

“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④

可见早在上古三代时期,中国人就已经产生了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自在快活的“乐土”观念。此后,儒家学者更是在原始的“乐土思想”基础上勾勒出无比美好,人人向往的“大同世界”蓝图: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①

由此,“大同世界”成为中国人心中的一种象征,是中国一代代儒者矢志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图景。

可见,儒家理念与净土信仰所倡导的“净土世界”有着内在的契合,这使得净土观念较之其他起源于印度的佛教观念,能够更成功地切近中国人的理念中,从而与中国文化相混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其次,净土信仰适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佛教很多教派不同的是,净土宗是一个极其讲求简化修行方式,不重视理论思辨的教派。净土信仰不要求信众掌握极其繁复的佛教教理,具备高超的思辨能力,也不要求信众通晓佛学经律论大部著作,只要求信众念佛观佛,而且只要口念“南无阿弥陀佛”或“阿弥陀佛”即可。这无疑极大地简易了佛学修行的难度,易于普通民众学习。如果说最近于印度佛教教理的法相宗是学者的佛教,那么简单易行的净土宗就是民众的佛教。事实上,中国历来重视注重实务,轻视理论;善于总结而不善于演绎。中国人不擅长抽象思维和形而上思辨,相反善于在实践中反思和归纳的形象思维。这使得汉传佛教与更接近哲学家气质的印度佛教有了极大的差异,而净土宗的出现正是中国佛教徒在弥补这一差异中做出的努力探索。事实上,由玄奘法师(602年—664年)严格参照印度佛教创立的法相宗,在中国仅传承四代就告消亡,而净土宗却传承千年而不绝,最后发展为最重要的佛教教派。不能不说,这与净土宗更加接近中国人的思維方式和行为习惯有关。

此外,净土信仰还与中国民间思想、道教思想等相互借鉴和交融。如神仙方术、图谶纬书;再如传统中国的西王母信仰等。②正是因为这些契合与交融,使得净土信仰在中国深深扎下根来,并在千年的时间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四、净土信仰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净土信仰产生以后,因为曾经风行华夏,被广泛学习和接受,故其曾经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的文化。最重要的就是促进佛教真正实现中国化,佛教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在隋唐时期,崇佛礼佛盛极一时。隋文帝大兴佛教,其中弥陀净土信仰成为其重点扶持的对象之一。隋炀帝曾在并州修建弘善寺,“傍龙山作弥陀坐像,高一百三十尺”。③唐武宗会昌年间(840年—846年)灭佛后,唯有净土宗与禅宗劫后余生,继续发展。至明清时,出现了“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局面。需要指出的是,明清以后中国人提到佛教一般都会想到“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几成为中国佛教最重要的标识,而它正是净土宗的遗传。此外,弥勒佛在中国妇孺皆知,成为中国佛教的另一代表,而弥勒信仰也是净土信仰。④可见净土信仰对中国文化影响之巨。

此外,净土信仰对中国人的行为模式也有很大影响。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强化了中国人“孝”的观念。孝亲本是中国人道德之大本,诚如孔子所说:“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⑤而佛教的因果报应说与儒家孝亲观念相结合,极大丰富和强化了中国人的孝的观念。相比较其他教派,净土宗弥陀净土思想主张为逝去的亲人追荐冥福,祈愿往生,更加加深了佛教对中国文化的接近和吸收。净土经典《观无量寿经》将孝养父母,奉侍师长置于弥陀净土净业正因之首,对孝道评价极高。⑥这部佛教经典也成为中国人非常熟悉的经卷,被广泛颂习。

总之,经过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交流,佛教最终实现了中国化,而净土宗就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代表。净土信仰在中国奉行了近千年,因此也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长远而深厚的历史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参 考 文 献〕

〔1〕苏树华.中国佛学各宗要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陈扬炯.中国净土宗通史〔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08.

〔3〕贾发义.净土信仰与中古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4〕王公伟.中国佛教净土宗的思想发展历程探析〔J〕.世界宗教研究,2005,(04).

〔5〕王苏君.现代语境中净土宗的法门特征及其意义〔J〕.青海社会科学,2011,(01).

〔责任编辑:陈玉荣〕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
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
中国江南音乐风格二胡作品演奏特点述要
浅议在印度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与西方骑士精神比较研究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风”
水天一色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从钱穆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谈中国历史研究的整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