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目标驱动的计算机学科协同创新培养体系

2017-07-31夏小娜禹继国刘宪伟

计算机教育 2017年7期
关键词:培养体系研究生教育学科建设

夏小娜+禹继国+刘宪伟

摘 要:分析“双一流”目标研究现状和计算机学科发展的“双一流”需求,提出“双一流”目标驱动的计算机学科协同创新培养体系,阐述地方院校计算机学科研究生培养现状和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知名学科建设案例,结合现阶段研究生人才成长需求,构建计算机学科协同创新培养体系的关键要素和执行措施。

关键词:“双一流”目标;学科建设;计算机学科;协同创新;培养体系;研究生教育

文章编号:1672-5913(2017)07-0014-05

中图分类号:G642

0 引 言

近年来,国家明确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双一流”高等学校建设目标和奋进方案。所谓“双一流”,即努力建设国际一流大学,实现世界一流学科。在此目标的规约下,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多年来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1]。作为高等院校科学研究和应用实践的生力军,研究生群体的培养以及相关学科建设是“双一流”工程实施的关键因素。但是,长期以来以固有的基础学科和科研模式为基准的执行方案和展开模式,尤其是地方院校工程应用型研究生新型培养体系和生态发展模式的研究[2],存在身份呆板、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与技能相隔离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人才资源的梳理、优化与整合,研究并创新实现可行的实施方案。计算机相关专业和学科的发展左右着人才的教育质量和能力结构。对于高等院校计算机类工程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需要强化创新意识和与时俱进的理念[3-4]。

建设“双一流”,需要尊重学科发展规律,紧跟人才素养培养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生的学历学位都有了变化。根植“双一流”目标,深化协同创新体系,旨在推进地方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不仅在科研上探索适应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5],也在人才素养培养上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氛围和环境。以协同创新为落脚点,以提升人才自身素養和满足市场人才需求为根本目标,努力实现学科建设与人才梯队共进,是高校研究生教育中相辅相成、相互催进的战术战略[6]。

1 学科发展的“双一流”目标研究现状

借助相关理论模型和案例阐述“双一流”战略和协同创新机制的发展现状和可借鉴意义,笔者从几个典型国家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展开讨论[7]。

“双一流”的学科发展实施案例中,蓝海战略是典型代表。该战略立意高远,统领全局,引入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因素,演化了高等教育人才竞争取胜的策略和方案。多年成功的实施经验,成为企业、事业和院校的重要参考蓝本。对自身资源相对薄弱的地方院校而言,汇集众家优势、实现多赢,是发展的重要思路。基于较稳固的人才教育和培养实施基础,高等院校应在固守教书育人本职责任的同时,跟随经济社会的发展,接收人才需求的杠杆,自主做到“迈出去、走进来”,局部实现人才区域化特色和全局化目标,实现多方资源的有效协同和融合,更是协同创新的一大特色。

走出区域,迈入场域,是协同创新的另一特色。深扎区域的同时,需要大视野的眺望眼光,“坐井观天”和“刻舟求剑”是地方院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两大弊端。涉及人才、生源、基金、经费等优质资源的竞争一直存在,但不意味着不可调和、势不两立和固守自己的发展空间,要实现踏实的办学和培养模式,只要根据发展需求和实时要求行动,拥有各类资源的高等院校也可以为共同的目标,适应性地“牵手”和“握手”,达成共赢。这方面,南洋理工大学就是成功案例。

协同创新和工程应用特色渗透在研究生培养中,美国的工程专业教育已发展完善,与本土走在时代前沿的高科技绑定在一起,培养“厚学术、强实践、多技能”的高学历人才。美国的常春藤高校,对此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展开了充分的论证与实践。对于地方院校,研究生的理论基础培养方面较为扎实,在实践和技能上,受限于各类设施短缺和更新速度较慢,在“强实践”和“多技能”方面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英国的高学历人才教育重视高品质人才培养战略。工程实践是英国应用型研究生能力构建的重要环节,重视人才市场需求的调控作用,根据需求确定招生数量、培养目标和就业导向,做到以人为本,兼顾“市场的目光”。地方院校的精英培养和教育一直是短板,生源、师资和设施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学,且与时代需求脱节。

德国的高等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工程师为主。德国赋予工程师更深化和更实情的含义,工程化思想是工程师教育的主线,贯穿工程师培养的全周期。这正是地方院校自身无能为力的地方,地方院校申请和运作大规模工程项目的难度很大,协同与协作是解决之道。

通过上面的分析,高等院校要向着“双一流”的目标奋进,实现学校和学科的共进,培养高学历、强能力人才,汇聚各方力量,实现协同创新。

2 计算机学科“双一流”发展需求

“双一流”的高等教育战略体现为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计算机类学科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有特殊的背景和要求。

“双一流”目标驱动的高学历人才工程实施和培养平台建设,需要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知名IT企业和地方政府的通力合作和共同创新,才能完成资源整合和优化。单凭几所知名高校的试点运营,拘泥于几篇论文局部改良,徘徊在几个实践模拟项目执行,是不利于计算机类学科工程应用型研究生人才能力结构建设的。

在高学历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依然旺盛的当代,有关学科、专业、人才、素养结构、应用实践、深造就业、市场需求与能力对接等问题都摆在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面前。如何实现各类资源的有机统一和适应性关联,深化协同创新体系的实施机制,真正把“双一流”目标落到实处,值得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反思。

笔者以高校计算机学科研究生教育为落脚点,提出应以协同创新机制为线索,借鉴国内外计算机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突出应用性、创新性、适应性的人才需求特征;从实际出发,结合研究生个体的先衍基础积累,调整人力物力基础设施资源,建立计算机学科工程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方案体系。在整个体系的设计和搭建过程中,工程化需求和协同创新机制要实现融合,贯穿研究生人才培养和能力提升的各个方面;坚持人才素养目标牵引和过程体系主体目标引导,适当调整学术素养与专业技能的平衡,优化体系实施细节,逐步探索出计算机学科应用型高学历人才培养的通用性实施方案。

3 协同创新培养体系实施方案

为实现“双一流”目标驱动的计算机学科协同创新体系,作者结合所属高校的学科建设实情,选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为创新重点,以通信与信息系统二级学科和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为两个基本扩展点,构建体系结构,实现体系的深化和实施,设计可行的执行方案。根据“双一流”目标要求,融合协同创新理念,体系结构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稳固已有学科专业,绑定“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目标,“强学科”才能驱动“强学校”的发展与壮大。对于计算机学科发展,地方院校应立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充分考虑学科共进、资源互融、方向交叉点等因素,优化整合已有资源,梳理现有的研究方向,与时俱进地建立起主体目标和局部执行子目标集,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学科建设成功案例,构建起一级学科相关的二级专业和研究方向的改进策略和跟踪机制,力求做出特色,并做到与时俱进。

(2)招生是研究生培养周期的起点,生源是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的重要参与对象。地方院校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招生措施,提升生源质量。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基础上,学校应建立“严进严出”的生源质量管理办法和绩效考核机制,为此建立起合理有效的生源采集方法和有效渠道,充分利用新媒体宣传形式,加强成果发布的时效性,扩大影响力;与此同时,建立实时性强的招生网上资源库、优秀生源选拔机制、有效的招生服务措施以及相关的招生制度、执行办法、执行细则和奖惩机制。与招生相对应,应加强毕业研究生的后续发展跟踪机制,建立研究生的在线社交网络体系,实现在读研究生和毕业研究生的实时交流与协作。

(3)实现课程教学与实践环节的同步。“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离不开一流的教学,大学业务的根本依旧是教与学。实现教学相长,是“双一流”的重要参与子目标。地方院校应在原有研究生培养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学和科研的软硬件资源,实现教室与实验室的一体化,逐步优化实验设施,利用网络优势,充分运用联合实验室开展合作课题,把学院级培养单位作为一个目标单元,分析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的共性、特性和个性。应针对共性和专业特性,集中学院级教学和科研的优质资源,设立相对稳定的研究生学位课和必修课以及与之相关的固定基础知识点和多方向扩展点;针对个性,以研究团队或导师为子单位,设置研究生的方向课和任选课,在各方面条件逐步完善的前提下,分层次、分团队地尝试并探索以科研项目为线索的教学、科研和实践模式。

(4)建立多维度的研究生资源库。研究生教育的“双一流”建设需求,需要加大完备资源的建设,根据计算机学科特点,实现核心课程群和案例库及基地。在实施中,要选定算法为核心的研究生课程群体系,以基础算法为辐射,贯穿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集群计算、大数据计算、服务计算、可信计算、网络计算等研究课题相关的课程,见图1;与知名IT企业合作,邀请高级工程师参与研究生的教学科研环节,引进典型项目案例;通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不断积累研究生亲身参与的实际应用课题及相关的经验,整理出几套完整的课题实施资料;在此基础上,结合联合培养基地的实践运作项目,建立以实践应用项目为线索的项目库和技术规范库,并规范案例管理模式。

(5)引进国内外优质研究生在线教学资源。这是“双一流”目标驱动下资源协同创新机制的实施。在MOOC和网络课堂资源愈加丰富的今天,观摩海内外知名高校、知名专家学者、经典课程的影音资料成为可能。协同创新体系就是资源的“拿来主义”和创新的协同共进。应大力引进网络课堂,尤其是海外知名高校经典课程、国际顶级学术会议的经典报告、国家级精品课程、“十三五”重点规划课程等,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强化学术经典理论的认知意识,催化新形势下对学术学科发展前沿的领会,树立起导师和研究生实时、适时的学术科研态度。

(6)自组织的培养体系设计。“双一流”目标需要高校资源的“拿来主义”和自主发展的“有效产出”,并成为一个有机循环过程,这就是自组织的人才培养体系。地方院校可以在强化专业技能和稳固理论功底的基础上,积极向国内外知名教育专家、学术科研名师请教学习,论证并构建研究生综合素养目标实现的知识关联拓扑和生态发展体系,建立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基本点的读书会、学术沙龙和学术专业互联、研究方向交叉与融合的研讨会课程体系,建立可持续的研究生沙龙团体。

(7)完善激励机制,出台相关章程、实施办法和细则。研究生是高校科研的重要参与力量,更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实施对象。学校壮大和学科奋进,归根到底是人才队伍的成果积累和实践应用,这需要可持续的机制以提高研究生从事科研和学术的热情和兴趣。地方院校可以在优秀研究生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激励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研究生参与国内外学术技能竞赛的激励力度,奖励获奖的研究生和导师。同时,进一步梳理、分类和细化学科建设、导师队伍、研究生培养机制等,与激励奖励实施办法紧密挂钩,在实际的教学中做到具体落实和细化映射,制订弹性并有章可循的实施办法和细则。

(8)学术科研相长的生态机制建设。“双一流”建设应该是一项长效有期、生态持续的战术战略。地方院校在“双一流”建設中,应不拘泥于眼前,不拘泥于地方,大胆走出去、引进来;以国际合作、国家、省市级横向纵向项目为线索,由研究生导师牵头,建立以青年教师、研究生为主体的科研团队;积极参与或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和研讨会,邀请行业、专业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走进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建立长期有效的战略合作关系,逐步构建协同创新体系的学术报告资源库和伙伴合作关系网。

(9)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双一流”建设意味着成果建设,成果建设离不开品牌和口碑,产权意识是第一步。在计算机学科建设过程中,应对导师和研究生完成的软件系统、硬件系统和重要理论模型,积极引导申请著作权和发明专利,建立有序的成果保护流程,使该项工作在学校或者培养单位内部就可以自觉地完成规范化和梯队化,甚至做到成果的有效孵化和产业化。

上述是计算机学科协同创新培养体系建设的9个参与基本点,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在“双一流”目标的牵引下,有效协同、适时创新,以求实现可持续进阶和演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完成相关理论论证、方案设计和实施办法构建的基础上,形成文件和实施细则,在实践中优化该体系参与基本点之间的协同协作关系,实现整体的创新目标,及时总结应用过程和经验教训,形成实施报告和应用蓝本。为此,计算机学科的协同创新培养体系需要完成以下目标:

(1)制订“双一流”目标驱动下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策略和具体执行方案。

(2)大力强化培养单位的生态师资队伍成长和建设。

(3)分阶段制订9个参与基本点相关的各类执行办法和实施机制。

(4)建立本体系深化和实施的跟踪和质量保證机制。

(5)实现本体系9个参与基本点的有效协同通力合作及措施保障,出台体系整体目标实现的衡量标准和局部任务执行的监督机制。

(6)与时俱进地引入“双一流”新需求、新策略,积极拓展和汲取参与本体系运作的参与个人、团队、海内外知名专家和企事业单位,力求在一段时间内建立起从招生到就业或深造一体化的计算机类研究生培养有机发展机制。

4 结 语

本着强化学科建设和提升工程应用型研究生素养深化的原则,“双一流”目标驱动的计算机类研究生协同创新体系更新高学历人才培养观念,突出人才的适应性和复合型素养因素,采用稳固的知识基础和宽角度的人才落地策略,实现“工程性、应用型、能力结构、专业素养”的研究生培养方针;立足高校院校的学科专业基础优势,广泛吸收各类参与资源,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把高学历、强能力人才的素养培养和队伍建设摆在高校的关键位置。

本体系以学科建设为基点,实现并调动相关资源的有效调度和无缝整合,学科的强化是可持续性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更是“双一流”目标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科建设是实现高校和培养单位生态有序进阶的领导者环节。

“双一流”目标驱动的计算机学科协同创新体系的架构,强调学术能力和专业技能的相互融合和促进,体系参与软硬件资源的改革,催化了人才素养的良性进化。该体系的构建,做到了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的并驾齐驱,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切合点,接下来要继续探索和深入,以取得更多有价值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鲍宇, 赵亮, 张爱娟,等.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J]. 计算机教育, 2016(9): 89-94.

[2] 王永生. 地方高校建设“双一流”大有可为[J]. 中国高等教育, 2016(15): 38-40.

[3] 苗春雨, 陈丽娜, 叶安新, 等. 面向协同创新理念的IT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 计算机教育, 2016(3): 53-56.

[4] 彭昱忠, 元昌安, 潘颖, 等. 地方院校“产学研用”一体化应用创新型IT人才培养的探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 2016(4): 95-99.

[5] 姜彤彤, 吴修国. 高等学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评价及分析: 以教育部直属高校为例[J]. 高教探索, 2016 (8): 24-29.

[6] 王莉, 吴文清. 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路径研究[J]. 高校教育管理, 2016, 10(2): 70-75.

[7] 范冬清. 集聚与分隔: 科学精英流动的动力学分析: 兼论对我国“双一流”引才战略的启示[J]. 外国教育研究, 2016, 43(7): 94-103.

(编辑:孙怡铭)

猜你喜欢

培养体系研究生教育学科建设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究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飞行技术专业全英语教学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