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有效性研究

2017-07-29王中新

学周刊·上旬刊 2017年25期
关键词:职业意识职业规划职业能力

摘 要: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利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升其职业素养应融入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职业规划内容,结合来自家庭的职业认知、职业规划,适当吸收社会对职业素养的新要求。

关键词: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规划;职业道德;职业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5-001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5.006

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不仅体现在职业技能上,还体现在职业道德、职业理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方面。这些内容,大学生除了了解和学习之外,还必须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职业行为准则,进而指导自己的职业活动,最终使其具有稳定性、可持续性。但是,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的形成以及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是它产生的必要条件,而这两个条件本身又是人类社会在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实践才形成的。所以,仅仅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强化其职业意识、完善其职业行为习惯是远远不够的。

我国高校为了弥补大学生职业意识这一重要缺失,不断运用加强社会实践、分析就业形势、阐发科学择业观、强调奉献精神等方法,但收效并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大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固然离不开先进的职业意识,但先进的职业意识绝不是唯一条件,我们还必须结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分别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巩固和提升。

一、融入学校各个阶段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中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真正融入学校各个阶段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中,使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保持协调、一致。当前,我国频频出现的医患关系紧张、高校学术腐败等不良现象说明,那些在高等学府接受过专业教育、在行业内拥有一技之长、在职业道德方面却屡屡超越底线的人不在少数。那么,这是否能够说明高校采用的职业素养培养机制错误了,又或是利益的诱惑起到了决定的作用?事实上,利益的驱使在其间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职业素养培养机制中追求短期效益、职业道德教育太重形式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客观地说,这些取向是我国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治教育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致命短板。

我國各高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其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必修课之一,它把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归纳为“爱岗敬业、诚实可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应该说,这些要求为大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供了有益的指导。但是,通过观察、分析一些典型的实践教学、职业培训,笔者认为,不少大学生尽管参与了学校组织的技能实践和考核,但实际上没有真正掌握合格的职业技能,他们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不求甚解、得过且过的态度。为什么会这样?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学校为了追求技能考核的过关率,往往会对考核的标准进行主观变动和改造,逐渐造成学生对考核权威性的主观臆测或不重视;其二,过度重视对实训技能的考核和评价,并以此作为考核过关、评价合格的主要指标。在此过程中,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往往被忽略或失去了衡量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资格,这无形中降低了职业道德约束从业者行为的实际效果。

实践证明,要促使大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保持协调、一致,我国高校有必要在职业素养培养机制中切实贯彻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这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把职业素养的考评工作常态化,即考评时间应从大学生入校一直到大学毕业,期间至少应以学期为单位分成多个考评阶段,每个阶段的考评结论应综合考虑学生的专业知识、实习效果、职业行为习惯,考评结论应以表明达标程度、点评表现不足为主;二是在职业素养考评中增加与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相关的内容、条件,这些内容、条件应贯穿考核大学生的每个阶段,考评结论应以点评不足为主。

二、与家庭教育中的职业素养内容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与家庭教育中的职业素养内容结合起来,使大学生能够不断完善其职业认知、职业规划。不可否认,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不论完善与否或水平高低,大多在与家人的相处中就已奠定了一定基础。所以,我国高校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来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时,就不能不考虑家庭教育先入为主的影响。

在大学阶段,大学生早期的职业认知、职业规划所起的作用因人而异,但根据目前的小学、初中、高中教育来看,家长大多非常重视课外辅导,他们并非都希望孩子在学识上有所长进,但其目的却大同小异,即希望孩子考高分、进名校、拿高薪。不知是否巧合,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广撒网、多收获的行为,同时,“有签先签,保个底,碰到好的就毁约”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些现象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多有相悖之处。不难理解,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立足于国家整体利益,家庭教育立足于个人利益,其都要求大学生提升职业素养,但两者有本质区别,即前者的职业素养要求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并举,后者则是侧重于职业技能所带来的实际利益。

大学生择业、就业更趋功利性,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就业形势也说明,这种功利性促成理想就业的人毕竟只是少数,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实施的供给侧改革要完成“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这反而促使以前部分待遇较好的行业减产,进而削弱了一部分人对它们具备稳定性、高收入的信心。我认为,我国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而要完成这一任务,一个必要途径就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那么,如何去做呢?首先,要充分阐明在竞争愈演愈烈的条件下,职业技能的传统优势正逐渐减小,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成为新的优势。只有这样,学校职业素养教育与家庭职业素养教育才能找到发展的共同点,才有可能真正结合起来。其次,还要以变化的行业优势为切入点,引导大学生改变或完善他们在家庭教育中接受的职业价值、职业道德和职业使命感,这是其职业素养形成功利性特点的重要源泉之一。endprint

三、科学地评价社会发展中的职业素养内容

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要科学地评价社会发展中的职业素养内容,使大学生具备较为完善的职业意识、职业能力。大学阶段是系统学习职业素养理论知识的最后一个阶段,这意味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介绍职业素养时,应该具有原则性、包容性、前瞻性。其中,原则性要求思政课不能无底线地迎合市场需求和企业文化,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大学生;包容性是指思政课要结合国家、企业、个人的合理利益,把当前部分企业文化的内容吸收到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体系中;前瞻性是指思政课要根据行业的兴衰交替,适当增加一些针对职业行为的指导性意见。

在市场条件下,我国传统的职业素养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愈来愈深,这是社会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也是经济活动影响社会道德规范的具体表现。那么,什么是企业文化呢?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形态的总和,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等,其中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有研究者称,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及其群体意识形成了企业文化的核心,而企业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又为职业道德奠定了基础。应该说,把科学的企业文化纳入高校的思政教育中,有利于大学生根据职业规划了解、践行职业行为规范,有利于大学生加强自身与企业员工职业素养之间的联系。

大学生就业角色的转换离不开企业文化,但高校思政课的职业素养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阶段。这是因为,我国的企业文化即使千变万化,但其主旨必须符合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利益,其员工必须在遵循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从事实践活动。笔者认为,高校思政教育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应该使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吸收合理的企业文化内容,这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首先,强调敬业精神,要求大学生认真对待自己担负的工作,这不仅是获取生活资料的基本条件,也是从业者应有的责任、义务;其次,培养团队意识,要求大学生把自己的工作立足于单位的整体利益之上,这是关系到集体、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再次,激发竞争意识,要求大学生在工作中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这是个人与集体都能获得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最后,提倡创新精神,要求大学生在工作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效益方面不断攀登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王中新,张艳萍,孟平,等.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素养现状分析[J].亚太教育,2015(34):217.

[2] 苏万益.现代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endprint

猜你喜欢

职业意识职业规划职业能力
浅谈大学职业规划教育的价值、问题及对策
论在德育教学中渗透职业意识与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试论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
从校门迈进职门的角色转换过程研究
论用职业规划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