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寄宿制给小初衔接带来的人际交往问题及应对措施研究

2017-07-29朱丹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18期
关键词:小初衔接人际交往寄宿制

朱丹

摘 要 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人们在工作上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现在的父母大部分都是上班一族,没有时间和精力接送孩子,再加上双亲年迈或不方便,寄宿制学校应运而生。初中学生寄宿在广东东莞地区十分普遍,寄宿制对初一新生的人际交往有利有弊。本文针对寄宿制给小升初学生在适应初中生活过程中带来的人际交往问题,从“家校合作”、“主题活动”和“个别攻破”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寄宿制 小初衔接 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寄宿制“自立、自理、自律”的发展目标,有助于学生的人际交往

1.1有利于学生自觉运用道德规范并形成良好的自尊

寄宿制学生每天和同伴、老师生活在一起,父母的最高权威规则在集体生活中被打破。他们必须把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进行整合并出妥协。他们的道德观念会逐渐变得比较灵活,容易改变,能从小同的角度观察行为并区分出个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之间的差别。集体生活的磨练使寄宿生学会了与他人交流沟通的方法,学会了宽容与谅解,同情与帮助,接受指导与建议,最终学会了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1.2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有研究表明,一个人在学生时代与老师相处的时间是父母的两倍。教师的人际交往则有80%是在与学生打交道。师生间良好的关系离不开双方的情感交流,寄宿生到校后,教师帮助他们尽快消除依赖父母的思想,提高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教会他们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劳动和生活的技能。教师在学校以爱心感染学生,对寄宿生倾注了真挚的情感,必然会获得他们的信任和尊重,从而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

1.3有利于增强同伴间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

寄宿制学校要求寄宿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大大减少了寄宿生对家庭的依赖,这就迫使他们要学会独立生活并适应学校的环境。寄宿生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必须遵守集体规则,使其行为符合集体标准。长期的集体生活必然会促进寄宿生的合作意识与集体意识。

2寄宿制迫使学生生活环境改变,这也给人际交往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2.1缩小了寄宿生的生活圈子

寄宿生生活的范围被大大缩小,生活环境相对比较封闭,他们的集体生活与外界大环境相对隔绝,对外界的了解非常有限。寄宿生每天面对的不是同学就是老师,这就缩小了寄宿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他们大多时候生活在同龄群体中,缺乏与不同年龄,不同角色的人接触,缺少与外界社会的联系,相对走读生来说丧失了一些参与社会实践体验教育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社会化的进程。

2.2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躁

一部分寄宿生因为小升初以前从未经历过寄宿生活,对家庭、父母过分地依赖,环境的突然改变让他们紧张焦躁、无所适从,往往因想家而抗拒寄宿生活,害怕与人交往。每学年初一新生入学,就有不少的寄宿生开学第一天的晚上就哭着闹着要回家。还有一部分寄宿生,一开始对寄宿生活充满期待,认为自己可以“真正独立”了。但是随着寄宿生活新鲜感的退去,大多数学生又认识到自己实际上是依赖父母的,想家的情绪也开始萌生。

2.3容易带来人际交往的压力

由于寄宿生建立友谊的选择性受学校寄宿安排的限制,使得寄宿生的友谊与非寄宿生相比具有一定的被动性,这对人际交往经验相对缺乏的学生会造成一定的压力。这些学生往往会成为寄宿生人际关系中的弱势群体,所表现出来的是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關系紧张,有的学生会流露出孤独感。他们中大多数人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道怎样去做,容易导致宿舍同伴间发生较大的矛盾和其他不愉快事件。

3应对策略

初中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如何帮助学生度过小初衔接的适应期尤为重要。寄宿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学校方面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来消除这些不利影响。

3.1“家校合作”——家庭、学校要高度重视初中生人际交往问题

初中学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价值观,很容易做出一些缺乏理智的行为,给自身、家庭、社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害。因而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应正确引导子女或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的自我意识。家长和学校要把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的教育引导问题疏导放在首要位置,这样方能起到护根固基作用,使学生健康成长。

3.2“主题活动”——组织利用好每次活动

初中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地成长,不利于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学校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到首位,让他们从沉重的学业压力下解放出来,开展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给他们创造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拓展学生的交流空间,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作为班主任更应抓住这些有利契机,就这些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促进其健康成长。

3.3“个别攻破”——具体指导人际交往的技巧

3.3.1提高学生的人际认知

贝克认为,个人的思想和信念是他的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的原因,即每个人的情感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认识外部世界、处世的方式或方法决定的,初中生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也大多是由其不良的人际认知所决定的。例如有个学生小A,她就坚信,她家庭的不幸应当成为她取得各种补助捐助和同学对她礼让三分的理由。这时教育者就应当指出其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告诉她要客观评价自身在班级中与人处事的缺点,学会换位思考教者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对其存在不足之处多次提醒,在交往中亦能有所收敛,我行我素现象有所好转。

3.3.2教给学生交往技巧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只是知之者而非践之者,人际交往问题说有所改善,只能是萌于内而未现于外。真正有成效者,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对他们进行多次的集体的或一对一式的交际技巧训练。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同志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因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和谐的人际交往问题在现代教育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让我们共同期待。

参考文献

[1] 曾玲娟,陈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5):46.

[2] 郑金渊.教育通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小初衔接人际交往寄宿制
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初探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加强小初衔接,促进学生幸福成长
农村寄宿制初中实施特色音乐教育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