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协同发展视阈下河北文化产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模式探究

2017-07-28冯蕾

魅力中国 2017年10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

冯蕾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河北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尤其是被冠以“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新區的确立,使河北文化产业的发展又推进了一步。人才是文化经济繁荣发展的核心动力。实现京津冀文化产业人才共建与共享是推动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京津冀文化;产业需求;培养模式

2017年4月,文化部颁布了《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规划中指出“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决定性阶段。文化产业是智慧型产业,人才是其发展的核心,应按照《规划》中的要求“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高端内容创作、创意设计、经营管理、投资运营、数字文化、文化金融等人才为重点,加强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扶持,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为我省培养一支适合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

一、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面临的基本态势

(一)三地产业水平有差异,人才资源分布不均衡

北京在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中占据核心地位,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尤其在文化艺术、新闻出版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天津虽不如北京的优势明显,但依靠其环渤海的地理条件,高端文化装备制造业具有很强的实力。河北的文化产业虽然发展相对滞后一些,但由于历史底蕴深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三地文化产业水平不同,发展各有优势,总体而言,文化产业人才更愿意去经济条件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的京津地区,人才资源分布不均衡。

(二)差距呈现缩小态势,产业转移机会增多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自从实行这个战略以来,京津冀地区优势互补,努力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7年6月5日,中国社科院发布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报告(2016)》。报告指出从京津冀三地发展指数的比较看,北京地区发展指数最高,天津次之,河北最低,但三地发展指数的差距呈现缩小趋势,产业转移机会增多。数据表明,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三)人才总量不足,出现虹吸效应

文化产业是“智慧”产业,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加剧。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人才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左右。然而,在我国,文化产业人才总量不足,符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缺乏,成为了影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的一大障碍。“首都北京”,被赋予了多种功能,不但没能带动津冀文化产业起飞,反而由于虹吸效应,吸引了很多优秀的文化产业人才,造成了环京贫困带、大城市病等种种问题。

(四)雄安新区的设立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北京、天津、雄安新区的地理位置真正构成一个稳固的城市“三角形”。十三五期间,政府重点打造京津冀,建设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并列的三大城市集群。深圳经济特区带动了珠三角起飞;上海浦东新区带动了长三角起飞;雄安新区将是京津冀起飞的又一发展引擎,可以助推河北文化产业升级转型。

二、河北文化产业人才需求特征

课题组通过走访座谈、调查问卷等方式对河北的60余家文化产业企业进行调研,对我省文化产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需求特征如下:

第一,企业最稀缺的人才是高端人才。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的设立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很多企业都希望分得一杯羹。但由于知识量和视野所限,不知工作如何开展,需要有经验有头脑的高端创意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尤其对于国家或省级项目的申报,有眼光,有文字功底的高端人才可以帮助企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企业非常重视复合型人才。综合能力强,知识面广,适应性强。所谓复合型人才,是具有宽阔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文化教养,具有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以及和谐发展的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才。复合型人才是企业的全才,可以顾及到企业方方面面的工作。由于文化产业本身就是个综合型产业,复合型人才符合企业的整体要求。既懂文化艺术又擅长经营管理和市场推广,既懂项目策划又擅长资本运作,既懂文化经纪又具有战略思维的复合型人才是企业最紧缺的人才。

三、河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一)在政策上,设立京津冀人才共建共育机制

由各地文化主管部门牵头,掌握京津冀三地文化产业人才的现状,根据各自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建立完善人才选拔、聘用、考核、激励等机制,为京津冀文化产业人才的流动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建立校校联合、产学研一体化等培训机制,充分发挥三地各自文化艺术优势,通过京津冀人才交流学习、挂职锻炼等方式,为三地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文化产业人才。

(二)在专业上,加强学习,缩小与京津地区的差距

近年来,国家对于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逐渐加大,设置了国家艺术基金、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等用来资助文化艺术的创作生产、宣传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掌握政策消息,积极申请,争取更多的培训机会,有利于拓宽视野,提升高度。如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2017年6月承接了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的人才培训项目、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也开展了文化人才培养等工作。

(三)在定位上,从泛化到细化,注重创意人才的培养

有人说文化产业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这说明文化产业相对而言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人才的缺乏也反映出其定位不准确、不清晰的问题。文化产业其实是个链条,包括很多环节。对河北而言,我们文化产业的发展既要有清晰认识,找到自己的定位,又要提升文化产业的整体水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注重创意人才的培养,增加中高级人才的比例,实现资源整合,精益求精,把文化产业水平提升一个档次。

(四)在内容上,既要“文化+”,又要“+文化”

文化产业人才掌握的知识要前沿、与时俱进,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既要掌握以文化传承和创造力转化为内驱力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的理念,又要寻找到需要文化包装和文化打造的“+文化”产业,发现机会,拓展文化产业的内涵。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本文系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HB16-YB037)

参考文献:

[1]李红强、李元海、李秋君.基于产业链的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2).

[2]赫鹏飞、宇小兵.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文化产业人才合理配置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4).

[3] 旋天颖、王玉晶、杨程.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及其改进策略[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4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融合APTECH体系的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探究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会计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的重构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科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