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大学体育课程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2017-07-28雷敏

体育学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学校体育中国信息化建设

雷敏

摘要:梳理我国大学体育课程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进程,并从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络精品课程、微课和慕课4个方面着手,了解分析目前我国大学体育课程信息化建设的现状。研究发现,我国大学体育课程信息化建设存在表现形式单一,忽视教学方式信息化建设,未能体现大学体育的课程特性和开发建设力度不足等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学校体育;大学体育课程;信息化建设;教学改革;中国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指出:“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机结合。”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在积极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为了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许多高校都踊跃尝试进行基于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积极开展信息化课程建设。大学体育课程的信息化建设,是信息技术与大学体育课程的整合,它是解构传统教学模式,即改变过去传统的讲台授课或者操场技术教学,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过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出,要在運动实践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大学体育课程是高校的公共必修课程,是针对高校一、二年级学生开设的课程。”大学体育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课程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信息社会课程变革的一种方式,是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信息方法渗入到课程之中,应用信息技术平台“重构”现代课程的过程。课程信息化的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将传统课程的文字转变成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开展探究式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兴趣。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之中,同时让学习者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协作学习。从文化学的视角来看,课程信息化建设是在信息文化环境下,解构传统课程体系和重新建构新课程体系的过程。在大学体育课程中融合信息技术,主要是应用信息技术中的声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将这些信息技术与教学设计、教育资源开发、教学系统平台建设和成绩评价与处理等课程建设内容相结合,最终实现大学体育课程的信息化建设。

1我国大学体育课程信息化建设现状

1.1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

2016年6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布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名单中有21门体育课程,其中体育专业院校课程10门;非专业院校体育专业课程8门,只有3门大学体育课程,分别是东南大学“大学体育”、东北大学“滑冰”和中南大学“舞龙舞狮”。

截至2016年6月,在共享国家精品资源课的“爱课程网”上检索发现,“视频公开课”中有3门体育课程,其中只有1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体质密码与体育运动”是大学体育课程。“资源共享课”有18门体育课程,包括东南大学的“大学体育”、中南大学的“舞龙舞狮”、东北大学的“滑冰”、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体育”、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现代高职体育”和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职业实用体育”6门大学体育课程。“中国大学MOOC”只有华东师范大学的“体育与健康”1门体育课程。

“爱课程网”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其课程建设比较规范、科学,属于示范课程,其信息化建设的表现形式是以视频教材为主,网络课程为辅。例如,“体质密码与体育运动”视频公开课采用讲授型视频教材,5个学时的视频教学录像,还可以通过写评论进行课堂互动。“爱课程网”作为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库在网络上共享,其课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共性。“资源共享课”中的体育课程备有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考评方式与标准和学习指南,技术课的视频录像是演示型的视频教材;注册登录后,在观看教学视频时,还可以随时进行笔记、评论和提问,从而增强技术课视频教材的互动性。也有个别课程除教学录像之外,还增加了PPT文稿演示和电子教案。而“大学MOOC”中唯一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则采用微视频的方式,实现在线开放网络课程建设。

1.2网络精品课程建设

截至2016年6月,在由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的精品课全民终身学习课程平台(http://www.iingpinke.com)上检索到体育类精品课程共318门,其中大学体育类课程133门,体育专业课程185门。在133门大学体育类精品课程中,有“大学体育”48门、“健美操”15门、“体育”11门、“体育与健康”8门、“公共体育”和“乒乓球”各7门、“篮球”6门、“排球”5门、“足球”和“民族传统体育”各3门、“体育舞蹈”“游泳”和“田径”各2门、“体育理论与实践”“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与评价”“专项体育课”“大学球类选项”“毽球”“舞龙舞狮”“太极柔力球”“体育艺术”“羽毛球”“网球”“滑冰课”“体育(海上专业)”“航空体育”和“职业实用体育”各1门。

根据课程的性质,可以将这些课程分为综合体育占59.4%、舞蹈与健美操占13.5%、球类运动18.0%、田径占1.5%、民族传统体育占4.15%、体质测试占0.8%、游泳占1.5%和滑冰占0.8%,以此得出大学体育类网络精品课程。其中24门球类运动中,乒乓球7门,篮球6门,排球5门,足球3门,羽毛球、网球和球类综合各1门。可见大学体育类精品课程所涵盖的体育项目较为广泛,符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体育课程”的要求。

这133门大学体育类精品课程由124所高校制作,按照学校的类型划分,985、211学校34所,省属地方学校69所,高职专科学校21所。从学校的地域分布来看,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除去吉林、云南、青海、西藏和新疆,其他地区都有分布。由此可见,大学体育类网络精品课程所属学校分布较为广泛,各类学校均有涉及。

精品课全民终身学习课程平台的课程都设有CAI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教学录像、教学设计、例题习题和文献资料等课程资源,大学体育课程也是如此。虽然该平台中的大学体育课程有133门,门数较多,类别较为齐全,但就课程本身而言,其信息化建设相对比较简单、粗糙。

精品课全民终身学习课程平台上的大学体育课程,其课程资源以教学设计和电子教案为主,多数有教学课件,但教学录像较少。从课程信息化建设的角度看,教学设计(内容主要是教学大纲)和电子教案都属于电子文档,可以归为课程建设的范畴,但与课程信息化建设还有较大差距。简单地说,电子教案和教学大纲还算不上信息化建设,教学课件是信息化建设最简单的表现形式。由此可见,精品课全民终身学习课程平台上的大学体育课程信息化建设表现形式以CAI课件为主,很少开展课程的视频教材建设,网络课程只是简单的课程教学大纲与电子教案的资源共享,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课程建设。

1.3微课建设

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一种微型在线视频网络学习课程,时长10min左右,核心是应用信息技术,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重点开展教学。2012年,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举办推动了各个学科不同课程的微课建设,大学体育的微课建设也以此为契机,开展得如火如荼。检索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网站(http://weike.enetedu.com/),查找到体育课程微课共有224门,其中体育专业课程104门,大学体育课程120门,大学体育课程中只有7门微课获得优秀奖。

分析这些参加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大学体育微课,基本上都是演示型的教学录像,教学设计大同小异,教学模式均是技能传授模式,是碎片化的技能动作学习,需要學生重构整体技能。虽然,微课具有易操作性、技术性低、随机性和实用性强等特点,随拍随用也比较方便。但总体而言,大学体育课程的微课建设还有待加强,应进一步提高其微课质量及学习内容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1.4慕课建设

“十三五”之后,我国高校开始以慕课为主要形式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慕课就是“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它是一种开放式的网络学习方式,其实质是低成本、精品化、生成式和可广泛共享的在线微课程。从实质上来看,它是信息技术与教育过程深度融合的产物,是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模式和学习平台,是远程教育和网络课程的深化和发展。

目前,能够检索到的大学体育慕课只有华东师范大学的“体育与健康”。该课程已经开课5次,每一次都有具体开课时间和结束时间,必须报名后才能学习课程,课程时长13周,每周2~6h,内容展示有视频、文档、随堂测验和讨论等,学完课程后考核合格者可以申请认证证书。该课程设计打破了以往课堂讲述和运动场示范的常规方式,而是通过引导学生观看图片、视频、史料和外景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该课程真正实现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但是要求课程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

2我国大学体育课程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表现形式简单,以CAI课件为主。

课程信息化建设主要有3种表现形式:CAI课件、视频教材和网络课程。CAI课件主要借助信息技术中的计算机技术,最常用的是PPT课件,可在网上播放,信息资源主要是图片、视频和文字资料,交互性较差。视频教材主要借助电视录像技术,采用讲授型和演示型两种形式,讲授型一般应用于理论课教学,而演示型主要应用于技术实践教学。网络课程主要借助网络技术,采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课程信息化建设的3种表现形式从制作、教学效果和资源共享等方面比较而言,CAI课件是最简单便捷的表现形式,视频教材是最直观的表现形式,而网络课程则是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最终表现形式。

通过对爱课程网和精品课全民终身学习课程平台进行检索,发现我国大学体育课程信息化建设的表现形式目前是以CAI课件为主,视频教材为辅,网络课程较为少见。目前的网络课程,并没有实现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只是将信息技术简单用作一种教学手段,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课程。检索结果显示,信息化建设较好的大学体育课程是爱课程网上华东师范大学的慕课“体育与健康”。总体而言,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信息化建设还处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阶段,其表现形式比较简单。

2)以课程内容信息化建设为主,忽视教学方式信息化建设。

课程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信息化建设两个方面。课程内容信息化建设就是将传统的课程教学内容转化为数字化的教学资源,主要是采用短视频、音频、图片及文字等形式,对适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课程内容进行数字化改造和建设,形成优质的数字化课程资源;而教学方式信息化建设则是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呈现课堂教学内容,将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开展教学互动,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目前,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信息化建设将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作为重点,其课程内容的信息化建设较为普遍。大学体育课程除少量的理论课外,大多为术科教学,术科教学与理论知识的传授明显不同,其动作示范、动作要领讲解等课程内容相对而言更需要一些教学视频。可以通过三维视频教学,使学生获得更为完整、全面的信息,有利于学生理解正确的动作规范。基于此,学校和教师着重关注大学体育课程内容的信息化建设,主要在丰富教学视频内容等方面下功夫,却忽视了教学方式的信息化建设。此外,对于大学体育这种以实践教学为主的课程,由于大学体育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不足以胜任教学方式信息化建设的技术要求,其仍以课堂教学为主,在实践教学中无法有效实现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真正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教学方式的信息化建设。

3)体育课程信息化以理论课程为主。

大学体育课程具有体育课程的共性,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其内容既包含认知性知识,也包含操作性知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体育课程由理论课程和术科课程两部分组成。体育理论课程与其他学科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的课程相似,但是术科课程却有其独特的认知规律。体育术科属于实践性课程,是一门技能操作性课程,与一般理论课程相比,其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认知学习的过程,还是技能掌握学习的过程。

大学体育课程只有“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基本以术科教学为主,因此其信息化建设应该以体育术科课程的信息化建设为核心,以實现学生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为主要课程目标。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信息化建设以理论课程的信息化建设为主,其信息化建设的模式与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的课程相似,这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大学体育课程以学习技能操作性知识为主的课程属性。无论是国家级精品课程还是网络精品课程,大学体育课程的信息化建设都与其它理论课程的信息化建设相似,只是在教学录像中教学内容和教学场景有所不同,没有凸显术科课程的特性。

4)信息化建设流于形式。

高校积极开展大学体育的课程建设,但是其课程信息化建设程度往往存在不足。例如,精品课全民终身学习课程平台中有的大学体育课程只有教学录像,有的只有电子教案和教学大纲,甚至有的只有文献资料,或者只是介绍学校大学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而课程资源信息相对较少。许多大学体育“网络课程”并未实现网络共享,其课程信息化建设中信息技术的作用主要还是辅助教学,大多数大学体育课程只是应用信息技术中的计算机技术、摄录像技术进行CAI课件建设和视频公开课建设,或者只是为了应付完成学校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教学改革项目要求。因此,课件与网站建设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课程信息化教改项目建设完成后,其后期的使用与维护等大多处于停滞状态。因建设力度不足导致其难以实现大学体育课程的网络化教学任务,也就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程信息化建设。

3建议

1)积极培养大学体育教师的信息素养。

大学体育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是大学体育课程信息化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目前课程网站、网页的主程序制作多数是由专业网络程序人员完成,或者由单位提供平台,教师仅需提供建设思路和上传课程内容即可,其拍摄、制作教学视频经过简单的培训就能上手操作。因此,要有针对性培养大学体育教师的信息素养,使大学体育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具备将信息技术与课程、与教学进行深度融合的能力,明确信息理念、活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能够为课程信息化建设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从而丰富大学体育课程信息化建设的表现形式,推动大学体育课程真正实现网络化,并最终将其建设成为适应时代发展和满足学生需求的在线开放课程。

2)加强教学方式的信息化建设。

大学体育课程设置为一周一次,对于新动作的学习,例如学习健美操、体育舞蹈、武术的新动作或者套路时,作业往往是课后练习。在一周的时间内,学生对新动作的记忆已模糊,练习之后也不知道自己的动作正确与否,课堂动作技术学习与课后练习脱节,学生动作学习信息无法及时反馈,导致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因此,应该积极开展课程信息化建设,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相结合的学习环境,转变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将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有机融合,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丰富课后教学资源,使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观看视频课件加深动作记忆。甚至可以通过将自己的动作录像作为作业提交,让教师评价其动作是否规范,存在哪些问题,进而纠正、完善并强化动作。这样,下次课只需花费少许时间温习就可进入下一轮动作学习,从而节省课堂时间,减少重复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凸显大学体育课程的技能操作性。

理论课程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学习的是认知性知识;而术科课程以技能操作学习为主,学习的是操作性知识,属于身体认知,两者所学习的知识属性不同,学习方式也不同,其课程的信息化建设模式也应不同。大学体育课程以术科为主,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教学手段,以运动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因此,其课程信息化建设应该凸显术科特性,注重大学体育术科课程的信息化建设。在进行大学体育课程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凸显其运动技能学习的特性,不能按照理论课程的信息化建设模式生搬硬套,也不能随意模仿理论课程进行大学体育课程的信息化建设,而要根据大学体育的课程特性。除制作与其他理论课程相同的课堂教学视频外,还应制作技术动作的完整教学视频、分解动作教学视频、易错动作的纠正方法视频、不同方位与不同角度的教学示范视频以及分解动作的三维动画演示等内容,以便于学生观看、学习与下载。此外,还应开放学生提交身体练习视频的平台、教师学生交流的互动平台等,保证师生之间及时沟通交流。在课程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与改进,寻找适于术科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新模式。

4)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力度。

良好的信息化体育教学环境,对教师开展高效的体育教学和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学习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大学体育课程的信息化建设从多媒体课件到精品课程建设,再到网络课程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等都取得了明显进步。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体育课程的信息化建设要进一步与云计算、大数据和虚拟现实等技术相结合,加大其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环境融入到大学体育课程之中,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改革。在建设信息化课程的同时,还要积极跟进监督,检查信息化课程的使用、更新与维护情况,形成整套的监督评价课程机制,将使用率、使用效果、更新维护状况等纳入后续资金再支持的体系中,通过加大大学体育课程的信息化建设力度,积极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推动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提高大学体育的教学质量,进而促进大学生体育知识的学习和运动技能的提高。

猜你喜欢

学校体育中国信息化建设
论当今社会对体育教师成见问题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
如何上好一节乡镇体育课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浅议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新策略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