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广作外销檀香扇

2017-07-25

紫禁城 2017年7期
关键词:檀香外销彩绘

白 芳

广东省博物馆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的研究及十八、十九世纪中国外销艺术品的文物征集、展览策划与研究工作

清代广作外销檀香扇

白 芳

广东省博物馆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的研究及十八、十九世纪中国外销艺术品的文物征集、展览策划与研究工作

广东是中国最早进口檀香木的地区,也是最早以檀香木为原料制作檀香扇的地区。从西方文献和留存实物考证,广作檀香扇的制作工艺至迟在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的乾嘉之际就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清代广作外销檀香扇和其他广作外销装饰艺术品一样,均是由广州工匠根据海外市场的需求生产加工的具有中西融合风格特征的艺术品。它们专供外销,一度在西方掀起「中国风」的社会时尚。

檀香的舶来

檀香木是檀香科檀香属植物木材的统称,具有浓郁的香气,是贵重的药材、香料,也是雕刻工艺的良材。檀香属植物已知有十六种,十五变种,均为半寄生常绿乔木,生长缓慢,一般数十年方可成材。檀香木原产印尼、澳洲、夏威夷与其他太平洋诸岛,现今印度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檀香木产地之一,但其栽种的檀香木却是十六世纪从帝汶岛引种而发展起来的。中国的粤、桂、琼、滇、闽各省也均有小面积引种和栽培。

檀香是指檀香木的心材部分,是一种名贵的香料,也供药用,价值极高,素有「香料之王」、「绿色黄金」之美誉。檀香作为香药被引入到中国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唐代,广州通海夷道开辟,使其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第一大港口。域外商人将海外的象牙、犀角、珠宝和香料等运到广州来销售,韩愈《送郑尚书序》云:「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奇物,滥于中国,不可胜用。」最能形象反映唐代广州香药贸易盛况的是日本人真人元开所著《唐大和上东征传》:「(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舶深六七丈。」宋代以来,香药始终都是大宗进口商品,由国家抽取高额税费。南宋绍兴三年(一一三三年),户部勘定番商市舶抽解,析出檀香、木香等名。到清朝时,税例分门别类愈发细化,梁廷柟所纂《粤海关志》记载在「香料」门类下,「上檀香每百斤税一两,下檀香每百斤税七钱,上下对报每百斤税八钱五分」。 早在宋代,人们就已对不同产地的檀香了如指掌。《诸蕃志》载:「檀香出阇婆之打纲(今加里曼丹岛吉打榜)、底勿(今帝汶岛)二国,三佛齐(今苏门答腊东南)亦有之。其树如中国之荔支(枝),其叶亦然,土人斫而阴干,气清劲而易泄。」其他产檀国还有「佛罗安」(今马来半岛中部)、「苏吉丹」(今加里曼丹岛西海岸苏加丹那)等。

清 刻云鹤纹檀香故宫博物院藏

清 檀香油(两件)故宫博物院藏檀香油是由檀香木心材经蒸馏所得,可治疗胃脘疼痛、呕吐、淋浊等症

明万历 檀香木管雕龙凤纹翠毫笔径一·一厘米 长一六·一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虽然檀香入华的历史甚为悠久,但檀香木料的引进却迟至元朝才见于文献记载。元朝时,与中国交往的海外国家和地区较之前不断增多,进口商品的种类和数量也大为增加。成书于元成宗大德八年(一三〇四年)的《大德南海志》记载了八大类七十多种进口舶货,除传统宝物、香货、药物之外,还新增了木料,有苏木、射木、乌木、红柴(即铁木)等,此时尚未见檀香木进口的记载。大

规模的檀香木贸易始于明朝,盛于清初,清朝中后期随着檀香木资源的枯竭,檀香木贸易走向衰落。

明清时期的檀香木贸易

明朝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已扩展至全球。十六世纪中叶,葡萄牙人租据澳门,与帝汶地区开展频繁的贸易活动,《岛夷志略》记载是因帝汶岛「唯檀树为最盛」。檀香木经澳门运至广州,在广州可以以三倍的卖价出手,获利甚丰。一五九〇年,科钦(印度西南岸港口城市)主教席尔瓦记述经澳门运载檀香木入中国销售的情况时说:「檀香木在中国很受重视。虽然其一般价格是每担二十帕塔卡(澳门元),但有一段时间,当由帝汶开往澳门的船只不足时,其澳门售价将达到一百五十帕塔卡。」利润如此丰厚的檀香木贸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葡萄牙人前往帝汶,十七至十八世纪,葡萄牙人在这一地区的贸易尤为兴旺,檀香木贸易在澳门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一七二三年,雍正皇帝诏谕废除康熙皇帝一七一七年颁布的禁止南洋贸易令,允许进行海外贸易。中国内地商人从帝汶和巴达维亚(今雅加达)运回大量檀香木,在广州低价出售,大大影响了葡萄牙人的贸易,致使澳门与帝汶的贸易几乎无利可图。一七八五年,帝汶政府宣布废止澳门享有的檀香木贸易垄断权,葡萄牙人的经营更加难以为继。

清中期 檀香木嵌染牙穿花龙纹如意长四九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 檀香木海马纽“武英殿宝”印故宫博物院藏

清 檀香木透雕灵芝祝寿纹佩长六·七厘米 高一·四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 檀香木雕花卉纹镯故宫博物院藏

继葡萄牙之后,十八世纪的英国人成为对华檀香木贸易的最大经营者。英国东印度公司向中国大量输入檀香木、棉花、胡椒、鸦片等印度产品以获利。美国人马士著《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记载:一七三六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里奇蒙号」在印度代利杰里装运八百五十九担檀香木在广州出售,售价白银一万零九百九十五两;一七九五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从印度装运檀香木来华贩卖,盈利百分之三点四;一八〇六年,十九艘商船来华,运来的印度产品在广州共售价白银六十二万六百六十八两,其中棉花占大宗,檀香木次之,售价白银九万三千二百八十九两;一八〇七年,十四艘商船来华,印度产品中檀香木的货款增至白银十一万两千八百两。此后,英国东印度公司输入檀香木的数量日渐减少,逐渐退出了檀香木贸易。一八三三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垄断权结束,这一年公司输入广州的檀香木金额仅有七十五元(这里的货币单位「元」指当时流行的西班牙银元,一元折合中国白银零点七二两,下同)。

清 紫檀木嵌白檀木雕檀香木人物楼阁插屏长二七厘米 宽一六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 檀香木雕佛坐像高一三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夏威夷群岛的檀香木贸易始于南洋、印度等地檀香木被开发殆尽之时,是由美国跨太平洋贸易商人最早开辟的。十九世纪初,夏威夷群岛的檀香木贸易日益兴盛,华人遂称其首府火奴鲁鲁为「檀香山」。据一八〇五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档案记载,「本季美国与广州的贸易有新的发展……但现在有一个大发现,就是南海各岛屿出产的檀香木」,一八〇六年一月二十二日,公司档案又有如下记载:「最近从南海到达的一艘美国船,运来斐济群岛出产的檀香木约两千至三千担之间,据说该处发现有同样木材的森林很多。」输入的檀香木「质量好而块头大……而广州的市价,两千五百担完全可达五万两」。一八一一年,共十三艘美国船来华,从斐济运来檀香木三千五百二十一担;第二年,十七艘美国船从太平洋各岛运来檀香木七千三百五十担;一八二一年,四十二艘美国船来华,檀香木总售价高达二十六万九千三百二十元,这是美国檀香木收入最为鼎盛的一年。檀香木贸易带来的巨大利益,引发了对檀香木的过度开发,夏威夷群岛上的檀香木资源渐渐耗尽:一八三三年,夏威夷出口到广州的檀香木总值跌至八千九百五十五元;一八三六至一八三九年间,广州进口的檀香木总价值仅有约六点五万元;一八三九年,夏威夷国王颁布王国历史上第一部森林法,严禁任何人砍伐檀香木。自此,夏威夷的檀香木贸易画上了句号。

康、雍、乾、嘉、道时期,来自帝汶、印度、夏威夷等主要产地的檀香木大量进口到广州,极大地满足了当地「广作」的需求。

清代广作外销檀香扇

清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年),「一口通商」御旨颁布,广州成为中国国内外商品唯一合法交易市场、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联系的中心,成为通往欧洲、美洲、东南亚、南亚、中亚和大洋洲的国际性大港。随着外国贸易商馆纷纷建立,外贸口岸不断增加,贸易的国家和地区明显增多,广州对外贸易空前繁荣。优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独口贸易政策,使得广州垄断中西海路贸易近一个世纪。据美国历史学家福布斯《一八二五~一八三〇年的广东商铺》记载:「一八二二年广州十三行一带有五千余家专营外销商品的店铺,约有二十五万的男人、女人和儿童加入到外销商品的生产制作过程中,广州的艺术家在象牙、玳瑁、砗磲、檀香木等雕刻制品、竹木家具、漆器、金银器、织绣、藤制品等方面的精湛技艺闻名于世。」广州工匠素以心灵手巧、工艺精湛、诚实守信、物美价廉、讲求效率赢得赞誉,英国学者玛格丽特·乔丹在《十八世纪中国的外销艺术》中曾感叹:「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其工艺会如此精湛。」

十六世纪,欧洲名媛贵妇无论昼夜冬夏,都摇曳生姿地手执一柄小巧精致的扇子出入各种社交场合。扇子被视为女性服饰必不可少的点缀,是女性优雅时尚的体现,是社交礼仪必需品。十九世纪,美国东部海岸城市几乎每位女士都拿着一把来自中国的扇子出现在夏日晚会或时装舞会上。一六九九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首次在广州订制了八万件外销扇,其工艺精美,材质名贵,极具东方情趣。这些外销扇一抵欧洲市场就备受青睐,推动了欧洲崇尚「中国风」的时尚热潮,也大大刺激了广州外销扇业的兴盛。清代,广州的制扇行业数量多、分工细,有「城厢扇馆遍东西,花样之多折叠齐」的说法。据《广东工艺美术史料》介绍,广州制扇作坊和扇庄主要集中在今广州大新路、状元坊、德星路、长寿路一带,其中「扇仔行」专制扇胚,「贡牙行」专做扇骨拉花,「牛骨行」专刨骨料,「雅风行」专裱扇面,最后由「仁风行」装配成品。

目前传世所见最早的广州外销扇是康熙年间的象牙彩绘透雕骨扇。这种仅由丝线连缀扇骨构成的骨扇,英文名为「Brise Fan」,为中国传统扇式样所未见,是为满足西方市场需求而专门来样加工订制的产品。十八至十九世纪是广州外销扇的黄金时期,既有纯西方造型的骨扇,也有中国传统造型的折扇和团扇,十九世纪还出现了主要针对美国市场的羽扇。广州是进口檀香木的集散地,广州制扇艺人凭借天时、地利,最早开始以檀香木为原料生产制作檀香扇,种类主要包括折扇和羽扇,制作工艺与同时期的外销象牙扇工艺相近,所采用的主要有拉花、透雕、镂通雕和彩绘等工艺技法。

十九世纪中叶,羽扇在美国市场颇受欢迎。材质丰富、色彩各异的羽折扇、羽团扇大量从广州口岸销售出去。一八三二年,纽约举行的近六千件「广东扇」拍卖中就有一百件白羽扇。一八七六年费城举办的百年博览会中,羽扇的价格

清乾隆 透雕花卉徽章纹檀香骨扇及局部纵二〇厘米 横三五厘米广东省博物馆藏

该扇由二十四档扇骨以丝带连缀而成。通体采用透雕拉花技法,每档扇骨顶部透雕菊花纹,骨身由数百个大小形状各异的孔眼构成,巧妙地组合成对称分布的团花纹和几何纹图案,扇面中央浅浮雕盾形花体字母纹章。扇面顶部透雕菊花纹、居中处以盾形纹章装饰,是清乾隆中晚期的典型风格。

清嘉庆 透雕花卉纹圆形檀香骨扇广东省博物馆藏

该扇由四十七档扇骨以丝带连缀而成。大骨以剔地浅浮雕花卉纹装饰,小骨同样采用拉花透雕工艺装饰菊花纹和对称的几何开光纹样。展开后,扇面呈三百六十度,此种类型的扇子英文称之为“Cockade Fan”,在中国出现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因其工艺复杂、价格昂贵,故销量不广,后逐渐退出生产。

清嘉庆 彩绘开光西洋人物纹檀香骨扇及局部纵二三·五厘米 横三九·八厘米广东省博物馆藏清嘉庆 彩绘开光西洋人物纹檀香骨扇及局部纵二三·五厘米 横三九·八厘米

该扇由二十八档檀香扇骨以丝带连缀而成。采用双面彩绘工艺,顶部饰蓝色圆珠纹,中部主体彩绘西洋折枝花,辅以蓝色弧线和圆珠纹为间隔装饰。扇面中央圆形开光内绘西洋人物风景,扇背彩绘四簇折枝花,色调雅致,繁简得当。

此扇以西方版画为摹本,用水粉颜料绘制西洋花卉、欧式建筑和人物,绘画技法娴熟精湛,是乾隆至嘉庆年间流行的彩绘风格。该扇由二十八档檀香扇骨以丝带连缀而成。采用双面彩绘工艺,顶部饰蓝色圆珠纹,中部主体彩绘西洋折枝花,辅以蓝色弧线和圆珠纹为间隔装饰。扇面中央圆形开光内绘西洋人物风景,扇背彩绘四簇折枝花,

此扇以西方版画为摹本,用水粉颜料绘制西洋花卉、欧式建筑和人物,绘画技法娴熟精湛,是乾隆至嘉庆

清道光 镂通雕亭台人物纹檀香骨扇及局部纵二六·五厘米 横四七厘米广东省博物馆藏

该扇由二十一档檀香扇骨以丝带连缀而成。两大骨采用镂通深浮雕技法,由上而下装饰花卉、柳亭、人物等纹样。小骨双面雕刻,纹饰相同,运用拉丝剔地浅浮雕技法通景雕刻庭院人物生活场景。

十九世纪中后期“五口通商”之后,广州外销扇的雕刻工艺日益粗糙,除少数名家之外,制扇业整体工艺水平大不如前。清道光中早期和中晚期的骨扇尺寸有较为明显的变化,中早期的尺寸偏小,约长二十厘米左右,中晚期的尺寸逐渐增大,约长二十五厘米左右。为每件一点二美元至十三美元不等。

清道光 檀香骨纸本彩绘人物风景折扇及局部纵二七·八厘米 横五二厘米广东省博物馆藏

该扇由十六档檀香扇骨和纸本扇面两部分组成。两大骨高浮雕柳亭人物,小骨双面拉丝剔地浅浮雕通景庭院人物花卉纹。纸本扇面,双面彩绘,一面通景彩绘官邸家居生活场景,另一面为三海棠形开光,居中彩绘岭南山水、西洋人物,两边对称绘制庭院人物故事,四周辅以葡萄、八宝、红蝠、金瓜、花卉为饰,折扇沿边以羽毛围饰。

这种以彩绘官邸家居人物故事为主题、以象牙贴绘装饰人物面部、以织锦剪贴装饰人物服饰风格的扇子,在西方又称官扇或百头扇,是一八二五年后开始流行的一种折扇风格,十九世纪中后期发展至鼎盛阶段,二十世纪以后日渐衰落。大体而言,十九世纪中前期此类折扇制作工艺精良,一幅扇面之上通常聚集着百余位人物形象,神态各异,画面繁复却规整有序。十九世纪后期制作工艺较为粗糙,出现的人物数量也大为减少。

民国时期,广作檀香扇因受国际形势、供求关系等诸多因素影响,生产工艺水平日益滑落。与此同时,苏杭檀香扇异军突起。苏州「张多记」檀香扇、杭州「王星记」檀香扇以选料讲究、工艺精湛、花色时新而在国际博览会上多次获奖,故销路大开,打造出「西泠」、「双峰」、「玉带」等知名款式,制作工艺注重采用化学和电烫钢模等科技手法,形成以「拉花」、「烫花」、「画花」为特色的「三花」制作工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檀香扇被正式列为一个独立的扇种,苏州则被认为是现代檀香扇制作工艺的发源地。八十年代以来,

近现代 “祥记生”款透雕檀香骨羽扇及盛扇匣广东省博物馆藏

该扇由十九档拉花透雕檀香扇骨和鸟雀羽毛组成,每支羽毛与一档扇骨相接,展开舒卷自如。

盛扇匣上标明“祥记生”扇铺位于广州市大新路二百九十一号,宣传语为“本号专造各港牙骨、香骨、描金漆骨、顾绣、翎毛、花、人物折扇,堆公人物绢扇,篷州画扇,各款毛排扇,精工巧造,不惜工本,货真价实。贵客光顾,请认招牌,庶不致悮”。苏州檀香扇的制作进入繁荣期,檀香扇从实用品转为纯艺术观赏品。精、细、艺术多样化的制作,多种工艺结合,令檀香扇的发展迈向一个新台阶,产品远销海外。

广东是最早进口檀香木的地区,也是最早以檀香木为原料生产制作檀香扇的产地。广作外销檀香扇是在广州「一口通商」的特殊历史时期,专门针对海外市场的需求,生产加工的外销扇种之一。其出现时间早,生产规模大,在清乾隆、嘉庆年间制作技艺就已达到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地步。在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宫廷贵妇都竞相以手执一柄玲珑精巧、奢侈华美、极具东方风情的扇子为流行时尚,广州外销扇也成为体现欧洲女性身份、地位、财富、礼仪等方面不可或缺的装饰品。清代广作外销檀香扇和其他广作外销装饰艺术品一样,均是在广州贸易体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因海外市场的需求而繁荣,又因海外市场需求的转变而衰落。由于这类装饰艺术品专供外销,国内罕有留存,亦缺乏相关的文献资料记录,致使广作外销檀香扇的制作技艺和辉煌历史长时间内不为国人所了解。

猜你喜欢

檀香外销彩绘
清代广作外销髹漆折扇艺术研究
清代广州外销面中的稻作图研究
把檀香放在书上
故宫博物院明清外销瓷收藏及影响
檀香之爱
外销画中的十三行街道戏曲商铺考
彩绘“未来之星”
蒙药三味檀香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檀香
彩绘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