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聆赏乐剧歌剧22年全记录之一

2017-07-24杨世彭

歌剧 2017年5期
关键词:首演指环里德

杨世彭

引言

我的新书《优雅的时光》,今年夏天将在台湾地区刊印问世,为此不免写上几句,谈谈这本书的由来及特点。

此书有个副题:“达人聆赏乐剧歌剧22年全记录”。这“乐剧”当然是指瓦格纳编写并且作曲的11部传世作品,他管它们叫“乐剧”,以示与一般“歌剧”的不同。我看歌剧自然不止22年,但聆赏瓦格纳乐剧演出仅从1995年开始,到今年夏天刚满这个年数。1995年至2016年间,我们夫妇去了拜罗伊特总共十次。除了1999年“非《指环》剧季”仅有五部戏外,其他剧季都有“《指环》系列”四联剧,而每季皆为七部演出。作为歌剧节的特邀贵宾,我每次可拿到七张或五张赠券,内子也可以不必排队抽签,直接由我代购七张或五张票。这份优待,在瓦格纳迷及爱乐人士的心中,该是非常难得的际遇了。细数一下,我一共在拜罗伊特看了68场演出,内子少看一场,仅看67场,那是因为2008年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特别抢手,无法购得门票所致。由于这个歌剧节门票特别难买,华人中能去那儿看戏者极少极少,我可以肯定我们夫妇必定是华人中在拜罗伊特看戏最多的一对了。

这本书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十访拜罗伊特的观感及剧评,也包含一些关于欧美其他重要歌剧院演出的报道,绝大部分也是与瓦格纳的“《指环》系列”有关,因而将它称为一本讨论歌剧乐剧的专著,倒也切实。由于我职业生涯曾充任舞台导演的实务经验,使我撰写的歌剧乐剧评论文章更倾向于导演构思及演出细节;而我对拜罗伊特节日剧场的先进设施及换景描述,恐怕是其他乐评剧评所忽略的。由于我对剧场制作的难度、导演及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磨合的不易,以及后台工作人员的默默奉献等有丰富的切身体会,细心的读者或可发现我对某些拜罗伊特制作的由衷赞赏。

我与结缡54年的妻子惟全共享的演出不下千场,这本书里讨论的所有演出,都有她陪伴的身影。我夫妇并不富有,但在看戏、听音乐、进美食方面却从不节省,往往甘心大笔花费遍飨戏剧、歌剧、音乐、舞蹈、米其林三星二星的盛宴。這些“优雅的时光”,值得记下一笔。

——2017年5月27日于美国赌城廉·理查德·瓦格纳(WilheimRichard Wagner,港台等地区译为华格纳)是19世纪最伟大的歌剧作家之一,1813年出生于德国莱比锡,1883年逝于意大利的威尼斯,享年69岁。

他是浪漫主义时代出色的艺术家,在作曲、编剧、指挥、导演、评论等方面都有相当的成就,但后世最追崇他的,是他留下的十出歌剧。这些作品瓦格纳称之为“Das Musikdrama”(music-drama,译为“乐剧”),都由他亲自编写剧本,因此他也是音乐史上难得的兼擅作曲、编剧两者的创作者。19世纪某一知名评论家,好像是尼采吧,称赞他“综合了莎士比亚与贝多芬的伟大”,虽略有过誉之嫌,但也是源自瓦格纳在作曲及编剧上都有很大贡献之故。

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网站简介瓦格纳时有这样的说法:他创作的“乐剧”在当时充满争议,但在今天绝对是歌剧作品中占据中心地位的杰作。在创作上他深具革命性,对剧场演出的每一部分都有独到的见解。他坚持歌辞及音乐在他的作品中具有同等的地位,乐队与歌手也同等重要;这种想法深合他重要的“综合艺术”观点(Gesamtkunstwerk,or“total work of art”),即熔音乐、诗句、舞蹈、建筑、绘画以及其他创作元素于一炉,这个观点对艺术创作的影响,远远超越歌剧这个领域。

早年的艺术熏陶及成名

瓦格纳出生在一个平凡的中等家庭,不到一岁父亲就早逝,全靠继父教养。他的继父喜好戏剧,常与演员及剧作家交往,因此瓦格纳幼年时就近距离接触到戏剧及剧院,也阅读了大量文学艺术的书籍。9岁时,瓦格纳到德累斯顿上学,很早就显露出文学才能。他倾心希腊悲剧及莎士比亚,11岁时就开始尝试编写剧本,也因伯父的关系认识了当时主掌德累斯顿歌剧院的著名作曲家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深受其歌剧风格的影响。这位伯父对他影响至深,引导他博览群书,加深对戏剧艺术的了解。14岁时,瓦格纳举家搬回了莱比锡,他也开始学习音乐,接触贝多芬的交响曲,深受这位前辈作曲家及莫扎特的影响。在这段青少年时期,瓦格纳已经开始作曲,编写钢琴奏鸣曲及一些序曲。

18岁时,瓦格纳进入莱比锡大学,开始系统学习作曲。他对贝多芬特别醉心,贝多芬的许多大作品他都仔细抄谱。他的老师樊因利格(Weinlig)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居然免除了他的学费,还帮他发表作品。20岁时瓦格纳就已成为公认的杰出青年作曲家,也创作了他的第一部歌剧《仙女》(DieFeen)。这部作品近似韦伯的作曲风格,却一直无法公演,直到1883年瓦格纳去世后才在慕尼黑首演。他的第二部歌剧作品《爱情的禁令》(DasLiebesverhot),该剧根据莎士比亚《一报还一报》(MeasureforMeasure)的剧情改编,结果却一败涂地。这两部早年作品,极少在歌剧院中上演。在此创作期间,他也认识了第一任妻子明娜·普兰纳(Minna Planer),1836年与她成婚。然而一年之后妻子就移情别恋,后来两人虽又复合,但婚姻并不美满。

1839年这对夫妇因为债台高筑,打算前往伦敦。途中风浪很大,这给了瓦格纳谱写《漂泊的荷兰人》(Derfliegende Hollander)的灵感。结果他们定居在巴黎,以写作及为别人的歌剧配乐为生,但在此期间瓦格纳也创作了他第三、第四部歌剧《黎恩济》(Rienzi)及《漂泊的荷兰人》。《荷兰人》算是瓦格纳的第一部传世之作,1843年在德累斯顿首演,但观众并不喜欢,因为该剧的格调与当时流行的歌剧不同。《黎恩济》虽是较弱的作品,从来没在拜罗伊特公演过,但因与19世纪的其他流行歌剧风格相似,反而受到当时观众的喜爱。

德累斯顿年代及随后的放逐

1842年瓦格纳从巴黎返回德累斯顿,在那儿住了6年,担任宫廷歌剧院的指挥并继续写作。1845年的《汤豪舍》及5年后才在魏玛首演的《罗恩格林》(Lohengrin),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从这些歌剧中,观众慢慢了解到瓦格纳的歌剧音乐,其实是用来叙述剧情的。

在这6年间,瓦格纳常与激进人士交往,也参与过1849年的“五月革命”,并遭到当局的追捕,从此流落他乡,直到1862年才返回德国。瓦格纳在瑞士的苏黎世住了将近10年,债台高筑的他写了不少文章,其中1849年出版的《未来的艺术作品》一文,阐述了他“综合艺术”的思想,提倡音乐、歌唱、舞蹈、诗句、视觉艺术及舞台技术都要融为一体,这一观点更是影响了其后世的杰作。1851年出版的《歌剧与戏剧》小册子,更谈到他将要写作谱曲的“《指环》系列”,显示出他对剧场美学的见解。

其实在1848年,瓦格纳在被放逐之前,已经写好一篇纲要,叙述他将要编写的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DerRing des Nibelungen)的故事大纲。他首先写了《齐格弗里德之死》(Siegfried's Tod,1848)(编者注:Siegfried在港台地区译为“齐格飞”,下文同),到了苏黎世之后他又加写了《年轻的齐格弗里德》补足上出戏中没有讲完的故事,介绍了男主角齐格弗里德的出生背景。瓦格纳在1852年又加写了另外两出戏:《女武神》(Die WMkOre)及《莱茵的黄金》(DasRheingold,港台地区译为“《莱茵河的黄金》”),并把先前写好的两出戏稍加改写,以符合他“《指环》系列”的整体架构。这套四联剧在顺序上其实是倒过来写的,第四部及第三部先写好,然后加写第二部及第一部。那最后一出的《齐格弗里德之死》,后来也改名为《众神的黄昏》(GOtterdammerung),《年轻的齐格弗里德》也改成单字的《齐格弗里德》(Siegfried)。

到了1857年,瓦格纳已经完成这四联剧的剧本,也谱写了《莱茵的黄金》及《女武神》。《齐格弗里德》的第一、第二幕也已谱乐,但第三幕的乐谱却等到十几年之后才得以写完,因为他已经发现德国及欧洲没有任何一家剧院能够制作他这规模宏大、布景极其繁复、后台要求极高的四联剧。同时,他也恋爱了,爱情让他分心,也让他先把精神时间放在另一部戏的谱写上,那就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Tristan und Isolde)。

瓦格纳这次恋爱的对象是位女诗人,她叫玛蒂尔德·韦森东克(Mathilde Wesendonck)。她是位富商的妻子,夫妇俩都很欣赏瓦格纳的才华,也曾借过好几笔款项供瓦格纳支付开销,1857年还把他们庄园上的茅屋借给他居住。瓦格纳也因此放下“《指环》系列”的谱写,打算先把女主人的诗句谱成五首歌曲,并开始写作《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这部传世的乐剧。这部乐剧的编写也因瓦格纳当时接触了哲学家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的悲觀思想,认为音乐最适宜表达世间最原始的欲望,即那种盲目的冲动。《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的乐曲,在很多评论家的眼中被视为现代音乐的开始。

瓦格纳跟女诗人的爱情终于因自己妻子的介入而告终,他独自离开,在威尼斯及巴黎混迹了几年,其间把《汤豪舍》略微改写,使其1861年在巴黎演出。这场演出非常失败,原因是得罪了当地声势浩大的马会,他们不喜欢瓦格纳把舞蹈的部分放在序曲后段,因为当时巴黎的歌剧演出都把舞蹈放在第二幕。由于马会成员的抗议及捣乱,《汤豪舍》的巴黎版本在演出三场后就草草收场,瓦格纳的经济情况也就更加窘迫。同一时间,《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也在维也纳展开排练,但这些排练困难重重,歌手们认为此剧简直无法演唱。

瓦格纳的命运居然在1864年整个翻转,起缘是18岁的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King Ludwig II,港台地区译为“路德维格二世”)登基。这位少年君主很早就欣赏瓦格纳的音乐及乐剧,登基后马上把瓦格纳请到慕尼黑,使其还清他的债务,并答应好好制作他的《特里斯坦》《名歌手》及快要完工的“《指环》系列”四联剧。后来瓦格纳在拜罗伊特建造他心目中的理想剧场演出“《指环》系列”,也是这位国王大力支持的结果。这个年青人是个同性恋,与瓦格纳的通信充分表露出他对作曲家的爱慕,瓦格纳的回信也不免在这议题上虚与委蛇,至于他俩是否真的有些嗳昧,那就无人得知了。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在经过非常惊险的排练过程后,终于在1865年的夏天于慕尼黑首演,这离开瓦格纳上一部乐剧的首演,相隔了将近15年。随后,瓦格纳也在慕尼黑首演了他的《纽伦堡的名歌手》(Die MeistersingerVOll NOrnberg,1868)、《莱茵的黄金》(1869)以及《女武神》(1970),这可算是他创作的巅峰期。

《特里斯坦》慕尼黑首演时的指挥是彪罗(Hans von Billow),他的太太科西玛(Cosima)是钢琴家李斯特的女儿,居然也被瓦格纳吸引。在该剧首演前两个月科西玛为瓦格纳生下一女,名叫伊索尔德(Isolde),这正是《特里斯坦》里女主角的名字。这位比瓦格纳年轻24岁的科西玛,后来在父亲勉强的同意下嫁给了瓦格纳,并为他又生下一子一女,女儿叫埃娃(Eva),是《名歌手》女主角的名字;儿子叫齐格弗里德(Siegfried),正是“《指环》系列”第三出中的同名英雄。彪罗终其一生忠于瓦格纳,为他指挥了很多乐剧;但瓦格纳却横夺好友之妻,这件事始终是其人生污点之一。

拜罗伊特时期

1871年,瓦格纳决定迁往距慕尼黑145英里外的小城拜罗伊特(Bayreuth),在那里建造他的理想剧院,并首演他的“《指环》系列”四联剧。小城捐出一大块在山丘顶端叫做“绿丘”(the Green Hill)的公地,供瓦格纳建造他的“拜罗伊特节日剧院”(Bayreuth Festspielhaus)。瓦格纳也在附近造了一座两层楼的宅邸作为居所,名叫“瓦恩弗里德”(Wahnfried,或译“望福丽德”,意为“宁静的幻想”或“释放的幻觉”),1874年正式迁入,现今成为了研究瓦格纳的博物馆。

瓦格纳本打算在1873年建好剧院后随即举行“《指环》系列”的首演,但到了那年春天剧院还没完工,手头可以支配的款项却已告罄,他只得四处担任指挥赚钱,也在好几个城市成立了“瓦格纳协会”来募款。一年后路德维希二世终于答应拨出另一笔借款,让剧院得以在1875年建造完成,“《指环》系列”也能在1876年8月13日首演第一出《莱茵的黄金》,接着依次献演了《女武神》《齐格弗里德》《众神的黄昏》三出,让瓦格纳终于圆了他那创作上的幻梦:在他自己设计建造的理想剧院里演出整套“《指环》系列”。

1876年的夏天,“《指环》系列”总共演出了三轮,担任指挥的是德籍名指挥家汉斯·里希特(Hans Richter)。欧洲诸国的很多知名人士及音乐家都远道而来一睹盛况,包括德皇威廉一世、巴西皇帝佩德罗二世、路德维希二世、哲学家尼采、音乐家布鲁克纳(Anton Bruckner)、圣一桑、柴可夫斯基、格里格(Edvard Grieg)、李斯特等。《纽约时报》的乐评家还用越洋电报报道每晚的演出,更成为当时的美谈之一。

瓦格纳对这次的首演并不满意,科西玛的日记中还记载着瓦格纳好几次声言永不制作这个系列了。“《指环》系列”的首演亏损了15万马克,瓦格纳仍需各处指挥募款。他也开始创作其最后一部乐剧《帕西法尔》在1882年首演。为了这部乐剧的首演,瓦格纳举办了第二届“拜罗伊特歌剧节”,仅演《帕西法尔》一剧,总共16场。1882年8月29日,此剧在该演出季的最后一场演出中,瓦格纳在第三幕开始时悄悄进入乐池,接过指挥棒完成了第三幕的演出。这成为他毕生最后一次的指挥工作。

歌剧节结束后瓦格纳夫妇带着孩子前往威尼斯过冬,次年2月13日瓦格纳因心脏病在运河旁边的旅馆里去世。虽然缺乏足够证据,但有传闻说瓦格纳死前正与一个年轻歌手亲热,被太太撞见,夫妻俩大吵一架,导致瓦格纳的心脏病发。他的遗体用火车沿运河运回拜罗伊特,全城居民都向他致哀。他被葬在瓦恩弗里德宅邸的前花园,之后科西玛的骨灰与他同葬,还有他们的爱犬也在一侧陪伴。现今的拜罗伊特,每逢他的忌日,总有乐手到他的墓前演奏其作品致祭,也是观光客必访的旅游景点。

猜你喜欢

首演指环里德
闽剧现代戏《生命》首演
Chinese Tragedy Performed in Greece
2016年度优秀剧目推荐名单
指环“寻亲”记
指环百搭
收藏球鞋的当铺
“青春版”越剧《春草》首演
“野兔子”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