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文艺在现实社会情境下的引领与呼唤

2017-07-24解玉峰

戏友 2017年3期
关键词:舞台艺术文艺创作

解玉峰

试论文艺在现实社会情境下的引领与呼唤

解玉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我同几位艺术家交谈过,问当前文艺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他们不约而同地说了两个字:浮躁。”既然是几位艺术家在召开座谈会前“不约而同”的声音,那就说明文艺创作中的“浮躁”,是一个普遍问题。前年,我曾听过著名编剧韩志军的一节电影编剧理论课,受益匪浅。他在谈到当前文艺创作时说:“浮躁,其实是我们这个社会的集体病症。”我对这一看法表示赞同。的确,当下的文艺创作就存在着集体无意识的浮躁现象。所以,我认为文艺创作者在这个“新时代”里要力戒浮躁,以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弘扬中国精神为己任,方可领时代之风骚,鼓人民之斗志。

第一,关于文艺的引领作用

古人讲“文以载道”,《艺术概论》在讲文艺的认识功能时讲“寓教于乐”,今天在讲文化建设时,也讲“以文化人”。这些都是在讲文艺的引领作用。翻开世界历史和中国近代史,我们会得到一个共同的认知,那就是欧洲的“文艺复兴”开辟了整个欧洲历史的新篇章,而中国的“五四运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第一个问题就讲文艺的引领作用。他说:“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指明“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一句话,我们文艺工作者应当“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但是,我们的文艺创作目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以浮躁引领浮躁。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当今的社会现实中,有的人缺失道德底线,有的人在信仰上出现了偏差,有的人从心底已经没有是与非、美与丑的界限,有的人心浮气躁,只讲享乐,无所事事,迷失了前进的方向。看一看世间万象,刷一刷手机微信,乱纷纷你方唱罢他登台,的确给人以眼花缭乱、雾里看花的感觉。更主要的是我们有些文艺创作者混同于大众,在趋众而行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种浮躁心态,淡化了“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的使命感。

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徐粤春先生曾经在《马克思主义文艺与当代创作》讲座中,讲到“以市场为中心的创作倾向”,列举了三种现象:其一,以资本为中心,忽略艺术创作规律——我的理解,那就是老板掏了钱,老板说了算;其二,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忽视社会效益,我的理解,那就是怎么赚钱怎么写,怎么收入高就怎么演;其三,以迎合受众为中心,忽视文化责任,我的理解,这是导致通俗作品低俗化的根本原因。他讲到“以自我为中心的创作倾向”时,列举了两种现象:第一种:以“小我”代替“大我”,我的理解就是:自以为我就是人民,我的声音就是中国声音,我就是为人民而代言。错了,凡是这样认识艺术创作的人,其作品必然是无根之浮萍;第二种:伪现实主义,我的理解,现实主义就是以当代的现实题材,来表达一种民族精神、民生诉求、民间正道,最终表达人民大众的渴望与期待。然而,伪现实主义,恰恰是背道而驰。在这种创作倾向误导下,就出现了四种假象:其一是假借市场之力,那就是把艺术作品的创作与生产全部进行市场化操作,不讲“寓教于乐”,不讲社会效益,不讲这部作品能给社会所传递的正能量,以经济收入为指标,衡量作品的成败得失。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好东西崩盘了,那些不入流的低俗作品趁机抢占文艺的主流市场;其二是假借创新之变,回头细想,这是我们每天都能看见的,在电视上或者电影院乃至很多舞台艺术作品中,经常能看到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很豪华却很晦涩,观众很难理解很难接受,但创作者说,这是很有创新意义的作品,令人啼笑皆非。其三,是假借科技之翼,我的理解,这是一个借现代科技来掩盖作品空虚的手段而已。运用当代科技包装舞台艺术作品,这好像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时代潮流。五光十色的高科技舞台,常常让我们产生一种形式大于内容的审美失落感。我不否认有一些舞台艺术作品经过高科技包装后,的确增强了艺术美感。但也确有一些作品是“狐假虎威”,豪华的舞台装置完成了华丽转身后,只剩下空洞的剧情和干瘪的人物。其四是假借他山之石,总是认为外国的美,中国的不美;外地的好,本地的不行。借着借鉴之名,胡乱嫁接。其作品往往就像孔子穿着西装、系着领带一样,令人感到不伦不类。

鲁迅先生说:“文艺应当是引导国民精神前行的灯火。”习总书记在《讲话》中也引用鲁迅的话说:“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可见,文艺的引领作用的确非常强大。问题在于:以浮躁引领浮躁不是小于浮躁,也不是等于浮躁,而是大于浮躁。也就是说目前浮躁的文艺创作没有平复社会的浮躁,反而使浮躁的社会更加浮躁。所以我认为文艺创作者需要自身培育一种定力,需要自觉地从浮躁中走出来静下来,走向基层,走向平实,俯身亲吻大地母亲,真诚拥抱那些满脸泪痕的百姓,认真体味草根人生和贫民生活的酸甜苦辣,把“人”“人性”“人的苦难历程”“人的精神诉求”吃透摸清,然后灌注于自己的作品中。

第二,确立以人为中心的创作理念

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最终还是要在情节和人物形象上找到出口。前两年我曾看过赵薇主演的一部电影《亲爱的》。看完这部电影后,我被剧情中的人性魅力感动了。因为我体味到了一位母亲丢失了孩子的心痛,体味到了母子情的纯粹与伟大。这种发自人性根底里的精神诉求和生存尴尬,让人感到这不是华丽转身,不是空穴来风,不是美丽谎言,这是“接地气”的声音。所以,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不是空话套话。

在2015年省委宣传部组织的编剧培训班上,韩志军先生总结世界电影格局时说:美国电影——独步天下;欧洲电影——负隅顽抗;俄罗斯电影——独树一帜;日本电影——一路下滑;印度电影——自娱自乐;韩国电影——风光不再。而伊朗电影却异军突起。他说伊朗电影成本低,但关注人、关注人灵魂深处的颤抖。朴实的镜头,接地气、有人味、动人心。他最后的论断是:“人性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绿卡,是走进中国观众心里的桥梁。”中国电影《战狼2》的火爆上映和奇迹般的票房收入,给我们一种深刻启示,那就是在关注人灵魂深处的颤抖时,要充分展示一种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所有这些关乎人、人性、人文诉求的审美理念、创作热情以及技能张弛,是电影、电视剧、戏剧、舞蹈、音乐、曲艺等舞台艺术创作者都应当根植心底,然后发芽抽穗于作品中的血液和氧气。一句话,人、人性、人民,这是文艺创作的根本与源泉。没有这些东西,你便是火树银花不夜天,那也不会被人所欣赏。

第三,关于打造优秀舞台艺术作品的思考

在我看来,每一个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在创作和生产过程中,必须经过几个艰难历程。其一是必须扎根于生活,进行深刻的生活体验。大凡我们从心底里认可的艺术作品,无一不是来自于对生活的真实体验。阎肃老先生创作《江姐》时,曾经在渣滓洞住了7天7夜,亲身体验了革命烈士江姐在狱中遭受的磨难与痛苦,他甚至亲身体验坐“老虎凳”的感受。他说,脚底下加一块砖头,钻心地痛。正是因为作者有这样的亲身感受,所以他的笔下才充满了对烈士的敬仰之情。如果鲁迅不是在乡下生活过,不了解辛亥革命前后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情,就不可能塑造出祥林嫂、闰土、阿Q、孔乙己等鲜活人物。习总书记在《讲话》中说:“我们要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这是真理性的发言。其二是搞一部舞台艺术精品,必须进行反复的题材论证和研讨。近几年来,吕梁推出去的几部优秀作品,如吕梁市晋剧院创作排演的《刘胡兰》,从市里、省里、到北京,开了八次研讨会,作者改了十一稿才下了排练厅。所以,这部戏才那样精到,才能入选参加中国艺术节的比赛,获得了领导和专家的认可和赞扬。其三是创造“新时代”文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要条件。要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要注重文艺人才的保护和培养,没有优秀人才和优秀团队,打造文艺精品无疑是纸上谈兵。要加大精品创作演出的投入,调子很高,投入很少,那就“无语”了。

第四,呼唤真诚

艺术需要真诚。可是,在我们目前所欣赏的文艺作品中,假货太多了。我所说的“假”,是一种不遵循生活真实的假;不尊重人的基本情感的假;不遵循艺术创作规律的假,抱上一个外国的“鸡”,到中国的某一个山村里去下蛋,这蛋便美其名曰“进口鸡蛋”。看一部电影,看完了却不知道说了写什么,看一部舞台剧,老是让人感到虚情假意,尤其是舞美,搞一块农村的景,往往让人感到这是“城乡结合部”,而不是地道的农村。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人民大众需要真诚,我们的艺术创作要呼唤真诚。我想,只有作者走下去,脚踩厚实大地,倾听人民呼声,其作品才能走出去,走上去。

总之,在浮躁社会情境下的引领与呼唤,是当前文艺创作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引领民众,呼唤真诚,这是我们每一位文艺创作者的历史使命!

解玉峰,男,吕梁市黄河艺术研究院院长,二级编剧。

(责编:荆 晶)

猜你喜欢

舞台艺术文艺创作
1942,文艺之春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严凤英舞台艺术整理研究及当代意义
2019年上海市舞台艺术作品评选展演获奖名单
清末民国戏曲票友舞台艺术摭论
《一墙之隔》创作谈
□文艺范
舞台艺术闪耀“文华”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