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盛会的丰硕成果
——首届山西艺术节一剧一评剧目综述

2017-07-24王笑林

戏友 2017年3期
关键词:艺术节剧目艺术

王笑林

艺术盛会的丰硕成果
——首届山西艺术节一剧一评剧目综述

王笑林

首届山西艺术节终于落下了帷幕,经过近40天紧张而又精彩的演出,10部舞台艺术精品荣获由艺术节组委会颁发的“舞台艺术特别贡献剧目”荣誉称号,5台剧目荣获“优秀展演剧目”的名誉。这是近年来我省舞台艺术作品的大展示,也是我省文化艺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广大观众的热情支持下,经过全体戏剧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所取得的巨大成果。

按照艺术节组委会的安排,对本届艺术节期间参评第十五届山西省“杏花奖”评比的剧目进行了“一剧一评”活动,以便使参评剧目在思想上、艺术上和社会效益上取得进一步的提高,更好地满足广大观众在艺术欣赏方面的需求。为此,组委会委托山西省戏剧研究所、山西省文化厅文化政策研究中心和山西省文化厅创作室共同组织、挑选了省内舞台艺术各个方面的专家、学者数十名,分组对所有参加评比的舞台剧进行了认真的观摩,并与演出团体主创人员进行了座谈。

全省各地院团参评“杏花奖”并参与“一剧一评”的剧目总计有26台。其中反映当代生活的现代戏有12台,占全部剧目的将近一半。新编历史剧9台,古装戏(包括整理改编传统戏)5台。按照剧种分布,晋剧7台、蒲剧4台、北路梆子3台、上党梆子2台,小剧种、歌舞剧和外来剧种6台,另外还有话剧4台。按照演出团体的所有制分布,国办剧院团19个,县级自负盈亏剧团5个,民营剧团2个。从参演剧团的分布和剧目内容来看,国办剧团和反映现代生活的剧目仍旧占绝大多数,表明我省文化艺术界国办院团的创作和艺术力量仍是主力军,也是引领我省戏剧事业的排头兵,同时反映现代生活仍旧是摆在文艺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

反映我省反腐倡廉,塑造我党优秀干部、体现正能量的剧目有大同市歌舞剧院演出的话剧《热泉》、介休市绵山晋剧团演出的晋剧《焦裕禄》、运城市稷山县蒲剧团演出的《党的女儿》和山西省曲艺团演出的小剧场话剧《爱呦》。话剧《热泉》在戏剧结构上采取开放式的手法,把真实人物李培斌的动人事迹用展览式的手段展现给观众,避免了因为缺乏高潮所带来的观赏性不足。做为一个“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李培斌的事迹是很多的,但又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情节,基本都是一些基层群众的琐碎小事,不加任何艺术构思是成不了艺术作品的。可是编导就是把这样一个凡人的小事情编织成为不失生活真实而又充满艺术魅力的戏剧作品。《焦裕禄》的事迹几乎家喻户晓,同名豫剧今年曾在中国艺术节荣获“文华大奖”。介休绵山晋剧团为了使广大观众看到这部优秀剧目,克服种种困难,依靠自己的经济实力把该剧搬上晋剧舞台。焦裕禄的形象在该团优秀演员刘铁生的扮演下,无论演唱和表演都把我党这位优秀县委书记十分生动地展现到舞台上,看着他的表演,听着他的演唱,观众无不潸然泪下。同样,大家很熟悉的革命传统故事《党的女儿》也使观众深受感动。这出由稷山县蒲剧团移植演出的剧目,把地下党员田玉梅的形象深深印在观众的心目中。主要演员席武英不仅唱功了得、音色优美,扮演田玉梅的气质也非常准确,没有一点做作的地方。在韵味十足的蒲剧唱腔中,坚贞不屈的共产党员形象跃然台上。贺永斌扮演的七叔公可以说出尽了风头,他不仅在剧中把正直的老人演活了,而且把蒲剧艺术的老传统也捡回来了。他的唱腔咬字清晰,音色宽厚,令人叫绝,展示出了蒲剧艺术在当下的风采。反映正能量的剧目还有山西省曲艺团演出的小剧场话剧《爱呦》,该剧以“精准扶贫”为背景,以“天镇保姆”和“吕梁护工”为原型,讲述了主人公枣花在经过政府培训后走进城市的奋斗历程。《爱呦》是话剧与曲艺结合的产物,是艺术形式改革的成果。曲艺演员演话剧是一种尝试,也是艺术体制改革后的一条出路。从形式上看,它是一个放大了的多幕小品,但承载了大剧的思想和艺术功能,既可吸引话剧爱好者,又可吸引曲艺爱好者,老少皆宜、雅俗共赏。

在本届艺术节的“杏花奖”评比演出中,还有多部反映当代生活,振奋人民群众的优秀剧目。比如《生命如歌》《谍杀》《太行娘亲》《太行小八路》和《山里娃》。由山西省话剧院创作演出的话剧《生命如歌》是表现老一代革命军人如何扎根边疆,将自己的青春岁月、后代子孙以至生命都奉献给边疆的故事,是一部体现主旋律的话剧。但是这部话剧却一反常态,不带有很浓的政治意味,却有着非常感人的艺术魅力,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都非常优秀的作品,给观众迥然不同的艺术感觉,令人荡气回肠。全剧围绕兵团老战士、年届90高龄的陈旭刚的家事展开,没有把一些标语口号式的“豪言壮语”做为正面道理展示给我们,而是用充满激情的儿女情长和朴素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喜怒哀乐,为我们表现了几代人之间的差距和代沟,既充满矛盾冲突,又有许多共同的思想感情,令人感触颇深。这部话剧也是主演董怀玉同志继《立秋》之后,又一出感人至深的作品,其表演成就可喜可贺。太原市话剧团创作演出的话剧《谍杀》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与斗智斗勇的故事。该剧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与日军间谍展开殊死较量的情节,真实再现了八路军保卫部门为了保护彭德怀等最高领导的安全,与日寇在隐蔽战线上的生死对决,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成功塑造了多位有血有肉的警卫战士勇于牺牲的高贵品质和献身精神。从剧情上讲,《谍杀》环环相扣,疑窦丛生,整个演出始终把观众的心悬在那里,不由得被剧情深深吸引,被剧中一个个人物的出现带入到不断展开的险境之中。可以说,《谍杀》是太原市话剧团在全省、全国话剧界中创作的少有的上乘之作。同样是和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的剧目还有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创作演出的《太行娘亲》。这部戏带给我们的是亲情的血泪和日寇的残暴。该剧主要反映抗日战争期间,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赵氏,为了保护八路军王营长刚初生的儿子,不惜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和亲生孙子的感人故事,用生动具体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八路军战士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感情,揭露了日本法西斯的残暴和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全剧思想内涵深厚,人物形象鲜明,故事连贯紧凑,艺术感染力强,演员唱腔优美,音乐伴奏精彩,灯光运用恰当,舞台呈现完整,是上党梆子在近年来又创作的一出优秀剧目。主要人物赵氏由“梅花奖”演员陈素琴扮演,她把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农村妇女塑造得非常完美和感人。在她不减当年艺术风采的演唱超水平发挥下,到场观众爆发出一阵又一阵的热烈掌声,不愧为“上党梆子新一代的领军人物,太行山上的一枝花”。长治市豫剧团创作演出的豫剧《太行小八路》也是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该剧是讲在太行山区的一个村庄,有一个名叫张小虎的少年,爹爹为支援八路军运粮牺牲,母亲被鬼子杀害,他决心参加八路军为父母报仇雪恨,在经历了千难万险后,终于参加了八路军。张小虎机智勇敢、胆大心细,多次出色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逐渐锻炼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八路军战士,谱写了一曲上党儿女和太行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寇的英雄赞歌。临汾市小梅花蒲剧艺术培训中心演出的蒲剧《老鹳窝》反映了海峡两岸亲人渴望团聚,表现了山西籍国民党老兵陆槐根在台湾如何思念家乡、思念母亲和亲人的故事。该剧从他当年被国民党抓壮丁开始,一直到他来到台湾,为了逃跑而被阻拦在海边被抓,遇到同样是山西洪洞籍团长的掩护逃过一劫,后来成为团长的女婿。而在大陆家乡的妻子杨腊月却始终守在陆家,把槐根的儿子养大,还给槐根的老母亲养老送终,故事连贯紧凑,剧情生动感人。全剧的中心线索比较集中,基本围绕着陆槐根想要回到大陆而展开,运用很形象的老鹳窝做为中心道具和剧情线索,把海峡两岸普通百姓的思念之情紧密地联系起来,艺术效果非常到位。吕梁市民间艺术团演出的歌舞剧《山里娃》是一部反映当代青年人生活的作品,主要讲山里的农村孩子来到大城市所面临的困惑和成长的经过。他们以自身的奋斗经历为蓝本,讲述走出大山、走进城市,为梦想各自展开艰苦卓绝的奋斗故事。这部剧的重要看点是山里娃出演《山里娃》,演员全部来自大山深处。当今的山里娃,已经不再是几千年祖祖辈辈困守土地的农村孩子,不是大家印象中的留守儿童,一个等待救助的弱势群体。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能自强自立,主动投入到时代变革的洪流中,为改变命运,实现梦想而奋斗。演员们的表演非常精湛,都有独到的艺术功底,给观众以深刻印象。

反映三晋历史人物向来是我省戏剧舞台的重要主题,尤其是能够为百姓说话、清正廉洁的官员,更是观众喜爱的人物。山西省京剧院创作演出的京剧《陈廷敬》曾经参加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展演,受到国内京剧界的一致好评。京剧《陈廷敬》把历史上有记载的真实事件利用舞台剧的优势,集中概括起来,突出了陈廷敬同明珠之间的矛盾冲突,加强了戏剧冲突的主线,使观众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了解这段历史,也使观众对陈廷敬的人品和个性有非常直观和具体的认识,实在难能可贵。主演王越虽然是花脸演员,但在这个接近须生的角色中,唱腔更加雄厚、宏亮,行腔平稳、厚实,的确是一位很有前途的青年演员。扮演陈夫人的单娜在这出戏里的表演也相当出彩,她颇有京剧青衣的天赋,扮相大方,嗓音清纯,其表演风格深得梅派韵味。晋剧《于成龙》同样是表现历史上一位廉洁奉公的清官于成龙的故事。这出由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演出的《于成龙》曾经多次在全国戏剧演出活动中亮相并获得好评。剧本严格按照“一人一事,一线到底”的创作原则,没有任何拖泥带水,完整细致地把于成龙如何巧妙获取贪官证据,斩了蠹吏邹克忠,同时又不避艰险,立下军令状,上山招抚被逼造反、聚集山林的“山贼草寇”,用自己的爱民之心和无私为公的高尚精神,平息了一场将会给百姓造成极大伤亡的灾难。我们从这一件看似单纯,实则险恶复杂的事件中,看到了于成龙怎样在封建官场中洁身自好,为国为民甘洒热血的独特个性。“二度梅”获得者谢涛在表现于成龙的性格时,除了淋漓尽致、优美高亢、韵味十足的唱腔之外,还尽可能地把须生的一些表演程式放在这出新编历史剧中,多次把须生的跪、走、跃,甚至功架的一些功夫都恢复和表现了出来。大同市北路梆子剧种传习中心著名北路梆子“梅花奖”演员张彩平,在艺术节期间给省城观众带来了新创作的新编历史剧《平城赋》。该剧讲述的是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发生的故事。剧本从太后冯雁的幼年开始,用几个片段把她的一生展现在舞台上。就主题立意来说,表现了冯太后如何在魏国实行改制和肃清贪腐,体现了编剧如何在艺术上将古代政治家的执政理念运用到今天,以便古为今用的良苦用心。张彩平扮演冯太后是非常成功的,她把这位古代少数民族女政治家的风度和不屈不挠的个性,通过北路梆子高亢的曲调和充满地方特色的唱腔表现出来。另一出新创作剧目《枣儿谣》也是反映历史真实人物的。这出表现中华传统中“孝悌”故事的戏,是根据山西运城稷山吴城村一位叫吴伯宗的真人真事创作而成的。吴伯宗为了寻找失散的两个兄弟,经历18年艰辛,吃尽苦头,终于兄弟团圆,但他也积劳成疾不幸病故。康熙皇帝为了表彰他的义举,钦封吴伯宗为“大清义民”,并赐其金字御匾“兄弟孔怀”。这个剧本的艺术性非常高,全剧的悬念先围绕着寻找自己的弟弟展开,找到弟弟之后又围绕如何回家维系感情,把观众的心情始终纠结到戏里,不得不为人物的命运担忧。这出戏除了故事感人,演员的表演也特别好。尤其是主演——“梅花奖”演员王艺华,原本是小生演员,但是在演唱中既有小生的高亢,又有须生的深沉,能根据剧中人物的身份,把演唱技巧发挥到极致,获得观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另一位“梅花奖”演员贾菊兰在剧中的表演也相当出色,受到大家的好评。很难想像一个小剧种和小剧团能够演出一部大剧目,襄垣秧歌《法显》就是用艺术的形式助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在舞台上树起了有信仰、有追求的大德高僧的生动形象,起到了净化人心、荡涤心灵的作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将历史文化人物与地域文化相结合,是我省戏曲界给全国奉献的一出戏剧大餐。法显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胸怀大志,一心向佛,以普度天下苍生为己任,于公元399年西行印度求取真经戒律,历经14年,走遍三十余国,最终取回12部重要佛经典籍,译注60余卷上百万言经书,并将所经历国家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撰写成《佛国记》,为中外文化交流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襄垣秧歌又称武乡秧歌,是山西地方戏曲的小剧种之一。襄垣秧歌剧团历史悠久,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已诞生,曾经演出许多优秀剧目。这次演出的舞台效果非常好,舞美设计很有新意,运用LED和投影等高科技手段,展现了富有时代和人文色彩的戏剧场景,有力烘托了法显行程的变化。《汾阳王》也是由县级剧团创作演出的大戏,并且受到国家艺术基金资助。这出由汾阳鼓锋剧团演出的新编历史剧,以汾阳王郭子仪为主要人物,表现古稀之年的郭子仪再度挂帅,单骑赴敌营,说服回纥退兵,避免大规模战乱再次发生的故事。剧本的情节结构安排合理,环环相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很好地塑造了这位一心为国为民的老将军的英雄形象。

经过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和移植剧目也在本届艺术节引发大家浓厚的兴趣,专家们对演出的剧目给予充分肯定。《烂柯山下》是一出历史悠久的剧目,也是昆曲的传统经典保留剧目。为了使这出古老的剧目在新时代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太原市实验晋剧院邀请著名编剧徐棻对剧本做了颠覆性改编。该剧一反过去单纯批判剧中女主人公崔氏的做法,对历史上向来是正人君子形象的朱买臣也进行了鞭挞。大家对由我省文化厅老厅长、著名剧作家曲润海改编的传统剧目,由忻州梅琳北路梆子剧团演出的《宁武关》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过去因对该剧的主题及人物褒贬有不同看法,故而不常演出,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基本不演出了。在传统剧本中,把李自成的军队完全当做叛匪、贼寇来反映,明朝太原守备周遇吉在代州、雁门关接连失守之后,回家为母亲祝贺七十大寿,受到母亲的严厉斥责,并以全家大小自尽为手段,促使周遇吉奋起杀敌,周遇吉最后战死在宁武关城头。现在的剧本基本把这些问题和不合理的情节做了较大修改,起义军也放到正面位置来表现,后面的戏最大的改动是把周遇吉回家给母亲祝寿改为了同母亲的最后诀别,而母亲也深明大义,为了免除儿子的后顾之忧,号召全家抵抗贼兵,毅然在烈火中自尽,可谓壮怀激烈,一门忠烈。几位演员的表演都很不错,特别是老旦,给这出戏增加了不少色彩。《河魂》是由临汾市文化艺术学校演出的以远古时代神化故事为题材的蒲剧,该剧以大禹治水为中心线展开,演绎了大禹为赎父罪、承父业、救黎民而请命治水,带领夏后氏及其他各部落百姓,凿壶口、疏孟门、战相柳、劈龙门,在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树立了一个舍小家顾大家的古代英雄形象。阳泉市盂县晋剧团演出的《木兰从军》、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演出的传统剧目《打龙袍》和忻州市北路梆子二团演出的传统剧目《劈殿》也都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戏曲艺术的探索中,做出自己的努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在表现晋商题材的新编剧目中,山西省晋剧院创作演出的《日昇昌票号》和晋中演艺有限公司演出的《王家大院》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对晋商我省观众已不陌生,但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反映晋商发展历史中的坎坷,就不是观众所能够全部了解的了。《日昇昌票号》以雷履泰和高盛魁之间的恩怨为主线,把商号转变成为票号的过程展示给观众,使当代青年人对中国最早的票号汇兑历史有了直观的认识。这出戏尤其值得肯定的是两位主演,扮演雷履泰的孙红丽和扮演高盛魁的冯斌,二人的唱腔的确不错,是广受观众欢迎的演员。《王家大院》是由实力派表演艺术家、“梅花奖”演员王珍如主演的。这出戏很好地体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和儒家思想,具有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这代人自小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晋剧《王家大院》的创作演出,可以说是对习总书记文艺要求的响应,直接践行了习总书记对知识分子和文艺工作者的深切期望。在这出戏里,LED大屏运用得非常好,景物变换和舞台气氛的渲染没有很多人为的“痕迹”,是在自然、流畅中同剧情糅和到一起,是舞台艺术上一次非常成功的尝试。

小剧种的演出向来以贴近生活,为观众喜闻乐见所见长。朔州市在本届艺术节带来两出他们自己创作的现代戏,一个是由朔州市应县耍孩儿综合艺术团演出的耍孩儿《劝孝》,一个是朔州太阳升文化艺术表演公司的二人台《情满塞北》。这两个团在条件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努力创作出自己的节目,虽说还不是很成熟,但也体现了他们对戏曲艺术的执着追求。

在与各艺术院团的“一剧一评”座谈中,各位专家也对演出中存在的不足和有待提高的地方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和意见。我们相信,所有参加艺术节的舞台艺术作品,经过这次艺术洗礼,一定会有显著的提高,也一定会为广大观众奉献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

王笑林,男,山西省戏剧家协会顾问,中国戏剧家协会原理事、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原副会长。

(责编:杜 蓉)

猜你喜欢

艺术节剧目艺术
遇见艺术节
舞台剧目
A Glimpse of the Art Festival遇见艺术节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海报
纸的艺术
优秀剧目进校园
2017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