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牧民族之特性对当代革命军人血性胆魄的启发

2017-07-21程熙杰

神州·上旬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革命军人游牧民族

程熙杰

摘要:众所周知,世界民族何其之多,然真正从那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源远流长传承至今的民族唯有中华民族。这一事实是无可置疑的。然当究其原因与必然性,则是百家争鸣,众说纷纭。为此,在文中尝试从另外一个角度就游牧民族之特性对当代革命军人血性胆魄的启发进行分析,以期可以更加全面的认识中华文明的发展。

关键词:游牧民族;革命军人;血性胆魄

我们从小就被灌输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天朝上国地大物博等等言论。但真正的历史是这样的吗?我想,我们可以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到:游牧民族带给中华文明什么?中华文明又游牧民族身上中学到了什么?

一、古代游牧民族特性

谈起少数民族,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一定是他们那刚猛的性格。在我的身边,常常可以在他们的身上都能看到勇敢无畏,敢作敢当的气魄,极少会出现优柔寡断,唯唯诺诺的作态。而我们熟知的能歌善舞,开朗大方也都是这种坚强性格的外在表现。这种独特的性格要从他们的祖先——游牧民族来追溯开来:①豪迈的形象。游牧民族儿女体型粗壮,眼睛有神,颧骨突出,头发卷起,声音洪亮,威猛彪悍,被视为匹夫之勇的楷模。但心地善良,性格好爽,敢爱敢恨,少有外门邪念。②掠夺本性,逞凶好斗。《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力士能弯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因涉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从中可以看出,由于生产条件的低下,在生活困难的时候游牧民族往往会选则通过掠夺的方式继续生存。他们崇尚强者,崇尚武力,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养成了“战天斗地”的民族性格。③残酷的优胜劣汰。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苟利所在,不知礼义。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馀。贵壮健,贱老弱。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娶其妻妻之。”这种习俗在我们现在看来也许十分野蛮,但也正是这样不断的优胜劣汰,游牧民族才能不断强大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得以立命。游牧民族重武轻礼,崇尚强者,因为只有青壮年战斗力才能保护部族,使部族变强变大。由此可以看出草原上强者的更迭十分频繁,竞争也异常激烈。可以想象,在残酷的竞争中,锻造出了一支什么样的军队,立起来一种什么样的民族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游牧民族的地理条件上看,自古以来,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都十分恶劣。在新疆,白天的烈日毫无阻碍的直射在荒凉的戈壁滩上,地表温度甚至高达70摄氏度以上。而夜晚的戈壁存不住丝毫热量,许多地方日常温差在二十到二十五度之间。酷暑严寒,温差极大,不利于农作物的种植生长。但较大的温差却能大大的减少牲畜之间传染病的流行。而且草原上的土地不便于开垦,倒不如发展畜牧业,直接利用草原上的饲料资源。但草原的草料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就决定了游牧民族的放牧方式必须逐水草而迁,当遇到一片水草丰美的草原时,牧民将会暂时停留下游牧的脚步,在那里安营扎寨,当牛羊将那片草地上的牧草吃光之后,牧民也就随着牧草的消失而迁徙离开。但牧民放牧的地点并不是毫无方向的,放牧的地点一般是固定在两个较大的范围内,两个大范围内的牧草资源轮流使用,是一种简单的再生产方式。 而这种生产方式则决定了游牧民族没有停下脚步定居的那一天,他们只能赶着马车,带着蒙古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迁徙。也可以说,是这样独特的生活方式决定了游牧民族要面对无数挑战,也注定了他们不可能放松自己的危机意识。

二、古代农耕民族特点及游牧民族对其影响

反观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中原王朝,能明显的发现其独一无二的特点:一、在文化思想上,其核心是平和的、自足的,不同于游牧民族严酷的优胜劣汰。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因此而为静定的,保守的。农耕民族与耕地相连系,生长于此,病老于此。所以他们“不求空间之扩张,惟望时间之绵延”,其所希望的是“天长地久,福禄永终”。二、在生产方式上,农民的农业生产有定期,有定量,一亩之地年收有定额,很少有新鲜刺激的东西。而且又生生不已,源源不绝,不愿多藏,也不能多藏。所以他们的生活是常感满足而不富有。三、在统治阶层上,这种自给自足的社会形态是最稳定不变的,也是统治阶级最愿意看到的状态。在姜戎老师的《狼图腾》中,形象的把农耕民族比做了食草的羊,把游牧民族看作勇猛的狼。食草的羊自然好管,一个羊倌就可以很轻松的放牧几百头羊,然而,就算是几百头羊在一起,面对一条狼了扑杀,竟无毫无反抗之力,甚至连求救的哀鸣都发不出来。古代农耕文明正是此景的真实写照,面对着人口、经济远远不如自己的游牧民族屡屡挑衅,竟无能为力,和亲,通商成为了维持和平的主要手段。

不过,农耕民族并非永远的弱者。在一次次的“狼与羊”硬碰硬的冲突中,牢固的小农枷锁逐渐松动,被束缚多时的民族血性逐步觉醒。同时汉民族丰富的文化底蕴也造就了善于学习的民族性格。这二者的结合成就了汉武帝的不世之功,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上强化了汉民族的血性与胆气。“西羌,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详。耐苦寒同之禽兽,虽妇人产子,亦 不避风雪,性坚刚勇猛,得西方金行之气焉”—《后汉书·西羌列传》但哪怕是这样的羌族无法动摇在汉武帝统治下的汉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九月,分布在今甘肅临夏以西和青海东北一带的先零羌和封养牢姐种羌尽释前仇,结成同盟,再次与匈奴人相勾结,合兵十余万人,会攻汉朝的边郡令居县(今甘肃永登西北)和安故县,包围了枪罕(今甘肃临夏东北),边关告急。汉武帝派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率兵十万人,在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十月,出兵讨伐。经过强硬的军事行动,解开枪罕之围。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十月,汉军平定了诸羌的叛乱。这也证明了并非汉人无法匹敌优胜劣汰的游牧民族,而是在于汉初时期的蛮夷掠夺,匈奴猖獗不仅仅是造成了汉朝的经济损失,同时也警醒了一大批有识之士,在一次次的与游牧民族的交锋中铸就了一支虎狼之师,最终才在汉武帝的正确领导下席卷天下,一扫六合,也是出了一口恶气。从客观原因上看,游牧民族的侵犯也是在另一种意义上时刻强化

着汉民族的危机意识。事实上,汉朝也的确从游牧民族身上学到了许多,表现在战争中便是越发灵活,越发果决的突袭作战战术的运用。而霍去病的作战方略可以说是对汉军战术观念的革新。他的作战可谓是迂回纵深,穿插包围,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迂回穿插,对匈奴实行合围,从最薄弱的环节入手对其实行毁灭性打击。在漠北之战中,霍部带着的倾一国之力准备的物资舍弃不用,反常地取食于敌,就是在漠北想办法补充军需物资。客观上最大程度的打击了匈奴的生产能力。同时也可以解决汉朝国力不足以支持对匈奴作战的问题。这样的作战方式可以说正是游牧民族的战斗作风。军事上的胜利正是民族尚武精神蓬勃发展的具体表现,而这样的改变正是来自于游牧民族的一次次另类“输血”。endprint

三、以史为鉴,培育当代革命军人之血性胆气的方法

我们当下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期,可以说,中华民族从未有如此接近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但也要看到,我们同样处于惊涛骇浪的最前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更加需要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与坚定不移的战斗意志,但事实上,随着人民生活的富足,根植于国人性格中那顽固的小农思想又不自觉的萌发。艰苦奋斗渐渐被安于现状取代,敢闯敢拼也渐渐变成了固步自封。殊不知,眼前的岁月安好,不过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如果不能从安然自得的迷梦中醒来,往昔之峥嵘,或不久矣。对于我们新时期的革命军人来说,恰恰应该是最值得警惕的时刻1、凝练军人无双血性。我们的队伍是从井冈山走来,行过万里长征,扫除家国之贼,靠得不是精良的武器装备,而是一种一往无前的气势,舍我其谁的担当,与逢敌敢亮剑的血性。毛主席说过,我们的军队是”铁少气多”,随着国家的富强,我们的“铁”多了起来,但是,最根本的,也是最关键的“气”永远不能缺席!就军校一方面看,近年来,各大院校紧盯新时代强军目标,强化院校学员综合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强调理论课与实践操作课相结合,避免了学员只会“纸上谈兵”在思想教育上,大力弘扬奋勇争先的革命精神,摈弃畏缩不前的怯战心理,从根本上立起强军担当。2、锤炼过得硬的军事素质。能打胜仗,简简单单的四个字,是无数热血军人用汗水与鲜血铸成的。曾经的游牧民族可以“寒苦同禽兽”,我们身为共和国的卫士,又怎么能贪图享乐,误国之大事。近年来,各大院校一改以往的训练上“难不练,险不碰”的消极情况,大胆主动的向实战靠拢,实飞,实投,实爆成为训练的主旋律。3.树立枕戈待旦的战备观念。备者,国之重也。现代战争是信息化战争,一场战争往往在分秒间便分出胜负,战机稍纵即逝,倘若认为战场尚远,那国将危矣,复兴之路危矣!强军梦,是我们共同肩负的责任,也是当代革命军人义不容辞的使命擔当。前不久,习主席在日内瓦发表的主旨演讲中强调: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要走向强大、复兴,就必然要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果敢的作为,昨天如此,今天如此,明天也将如此。不忘历史,牢记使命,方能行复兴大业,立不世之功。

参考文献:

[1]《史记》中华书局版 卷一百十·匈奴列传第五十

[2]《狼图腾》 长江文艺出版社

[3]《后汉书》 中华书局版 卷八十七·西羌传第七十七endprint

猜你喜欢

革命军人游牧民族
“共同性扩大”: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演进规律再认识
新一代革命军人培养的哲学思考
新疆农耕与游牧民族的饮食礼仪探析
元代经济伦理思想的实学转向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弘扬中原突围精神 培育新一代革命军人
中国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曼德拉山岩画考察
自我的游牧民族
连队革命军人委员会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