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层级质量控制在医院手术质量管理中的实践研究

2017-07-21刘源泉吴成秋罗爱武唐艳明李钢强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年14期
关键词:外科手术层级医师

刘源泉, 吴成秋, 罗爱武, 唐艳明, 李钢强

(南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1)



层级质量控制在医院手术质量管理中的实践研究

刘源泉, 吴成秋, 罗爱武, 唐艳明, 李钢强

(南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1)

层级质量控制; 手术分级管理; 手术质量; 手术权限

外科手术是一种由群体实施完成的、高技术性、高风险性的有效医疗手段,外科手术的手术质量主要受医师的技术操作能力与手术技术的成熟程度影响[1-2]。手术项目的成败也往往和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以及管理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就中国目前的医疗状况来看,还未有完善的手术管理制度与手术实施标准[3]。对手术实行层级质量控制即医院按照一定标准把手术进行分类分级,安排相应等级的医生实施手术,并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4]。本研究探讨层级质量控制在医院手术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6年1—12月本院外科医师205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男医师55例,女医师47例,平均年龄(39.6±3.9)岁; 其中住院医师11例,主治医师47例,副主任医师32例,主任医师12例。对照组男医师58例,女医师45例,平均年龄(41.4±4.2)岁; 其中住院医师14例,主治医师38例,副主任医师40例,主任医师11例。2组医师年龄、职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医师采用常规手术管理模式实施手术,实验组医师采用层级质量控制管理的模式实施手术。

1.2.1 手术层级设置:依据手术难易程度和风险性,将全院各科室开展的手术项目根据其操作的难易程度分为4级:将技术难度低、风险指数低手术定为一级手术; 将技术难度不大,风险性一般的手术定为二级手术; 将技术难度偏大、风险指数偏高手术定为三级手术; 将难度大、风险指数高的手术定为四级手术[5]。

1.2.2 手术医师手术权限分级:根据各科各级医师取得的卫生技术任职资格和受聘职称,结合临床工作经验,授予相应的手术权限。本院将手术医师分为7个级别,每一级对应相应的手术权限。主任医师可实施技术难度大高风险的四级手术; 高年资副主任医师可实施所有的过程较为复杂的三级手术; 低年资副主任医师可实施过程较为简单的三级手术; 高年资主治医师可实施较为复杂、风险性较大的二级手术; 低年资主治医师可实施过程较为简单、技术难度低的二级手术; 高年资住院医师可实施所有的一级手术; 低年资住院医师可实施过程简单、技术难度低的一级手术[6]。

1.2.3 手术分级管理模式:对照组医师仍采用传统的手术管理模式安排手术,实验组医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提出手术申请。观察组医师在申请自己尚未操作实施的某项手术时,应当掌握该手术所需要的医学知识并且完成一定数量的手术操作后,才有资格提出申请[7]。医师提出手术申请后,科室部门结合医生的资历、能力等授予相应的手术权限[8]。

1.3 评价指标

观察并统计术中2组医师的手术时间、患者术中出血量等方面的指标; 统计并对比实施外科手术后2组医师和患者的满意率; 术后观察2组医师所治疗患者的切口感染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使用生活质量测定量表分别测定2组患者,情绪功能、身体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方面的得分,并对生活质量进行分析。

2 结 果

实验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3±1.2) h和(213.2±96.1) mL, 均显著短于、低于对照组的(4.2±2.3) h和(305.4±85.2) mL (P<0.05)。术后对2组患者和医师进行手术满意度调查,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2.3%, 医师的满意度为93.7%,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6%、87.3%(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和20.6%, 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5.0%和35.0%(P<0.05)。观察组患者在整体功能、情绪功能、躯体功能、角色功能和认知功能方面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明观察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2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分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外科手术是临床医学中一种由群体协作实施的高技术性、高风险性的治疗手段,手术效果和手术医师的技术操作能力、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等密切相关。目前中国尚未建立合理完整的手术管理制度和手术准入标准,导致中国外科医疗事故频发。据资料[9]显示,有至少一半的手术并发症是能够避免的。因此制定合理的手术管理制度对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规范医疗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医院传统的手术安排往往由收治患者的医师对该患者进行手术或者由行政主任安排手术,手术管理往往缺乏科学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外科手术的风险性。层级质量控制模式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模式,能够使各个层级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在医院手术管理中进行运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0]。实施层级手术管理模式首先要按照手术的难易程度及风险性等指标对外科手术进行分级,根据手术医师的学历、职称等因素对手术医师进行分级并对各级医师分别授予相应的手术权限,根据医师的技能水平安排手术,从技术层面降低了手术的风险。其次制定严格的手术项目准入和手术者资格准入制度,新手术项目的准入要对其安全性和合理性进行充分的论证,医师申请某项手术资格要经过严格的审核,确保手术医师熟练掌握手术有关知识,手术效果良好[11-12]。各科室还要定期对手术医师进行培训,鼓励手术医师不断学习进步,并建立处罚机制,定时定期对医师的手术质量进行再评估,不符合要求的撤销手术资格,从而保证层级手术管理模式的正常实施。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是衡量外科手术质量的重要标准,本研究实验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为(3.3±1.2) h和(213.2±96.1) mL, 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实验组术中各方配合较好,手术效率更高,并且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流速度[13]。术后实验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和20.6%, 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5.0%和35.0%, 实施层级质量控制模式进行手术管理的患者切口感染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这表明实验组患者出院后的管理得到加强,较传统手术管理模式而言,层级质量控制模式下的手术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

[1] 朱娜, 马洪, 詹旭蕾, 等. 层级质量控制在外科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医院管理, 2016, 36(10): 71-72.

[2] 张茜, 刘凤春, 梁宝娟, 等. 层级质量控制体系在神经内科患者跌倒预防中的应用[J]. 中国健康教育, 2016, 32(2): 186-188.

[3] 吴娟, 谢月霞, 招坤兰, 等. 分组护理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13): 103-105.

[4] 陈涛. 层级全责护理模式在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 西部中医药, 2013, 42(12): 124-125.

[5] 刘英, 樊落. 急诊科实施层级联合小组责任制管理的研究[J]. 护理学杂志, 2015, 30(20): 80-82.

[6] 柴艳红. 手术室专科组长负责制在护士层级管理中的作用[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5, 35(15): 2121-2123.

[7] 张丽华, 宋家武, 张江平, 等. 实施层级管理对消化内镜消毒质量影响的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5, 41(19): 4537-4539.

[8] 陈洁, 李萍, 卢敬钗, 等. 层级管理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J].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5, 42(12): 1186-1188.

[9] 苏建萍, 张翠萍, 付路易, 等. 病区动态护理质量控制探讨[J]. 护理管理杂志, 2014, 14(6): 407-408, 416.

[10] 李世英. 护士分层级管理加绩效考核在门诊中的应用[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12): 122-124.

[11] 刘贵琴. 细节护理对手术室护理质量及手术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4): 46-48.

[12] 樊学英, 李洪娥. 品管圈护理管理对普外科手术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4, 32(11): 2943-2945.

[13] 刘军, 何文英, 方鹏骞, 等. 基于德尔菲法的外科手术风险因素评价指标构建[J]. 中国医院管理, 2015, 35(2): 51-53.

2017-01-20

湖南省科技项目资助课题(1600194369)

李钢强

R 826.2

: A

: 1672-2353(2017)14-214-02

10.7619/jcmp.201714076

猜你喜欢

外科手术层级医师
中国医师节
自行设计的可调式抬手架在手外科手术消毒中的应用效果
韩医师的中医缘
军工企业不同层级知识管理研究实践
基于军事力量层级划分的军力对比评估
职务职级并行后,科员可以努力到哪个层级
任务期内多层级不完全修复件的可用度评估
老年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体会
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医师为什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