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细化护理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2017-07-21李晓梅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年14期
关键词:造影术脑血管病脑血管

李晓梅, 李 燕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 介入血管科, 江苏 南京, 210006)



精细化护理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李晓梅, 李 燕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 介入血管科, 江苏 南京, 210006)

精细化护理; 脑血管介入; 并发症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变化,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健康[1]。临床常采用介入方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诊断治疗,本研究回顾性分析90例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全面精细化护理模式对降低脑血管介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良好,且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 10月—2017年3月本科收治的90例行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患者,男50例、女40例,年龄43~62岁,平均(50.2±6.4)岁,其中颈动脉狭窄25例、锁骨下动脉狭窄16 例、脑动静脉血管畸形23例、颅内动脉瘤2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 法

2组患者均接受全脑血管介入造影术。对照组实施术后指导、用药指导、健康宣教、饮食指导等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精细化护理干预,采取科学细化的管理法,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原则,实施人性化护理。观察并对比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其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将对比结果及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3 精细化护理干预

1.3.1 入院时护理: ① 护理人员为入院患者详细介绍病区环境、管床医生、管理制度、介入诊疗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耐心解答问题,消除患者焦虑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2]。② 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让其严格卧床休息,同时监测生命体征[3]。③ 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对术侧肢体开展完善的制动训练[4]。

1.3.2 入院后护理: ① 术前,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评估,制定出标准化的脑血管介入疾病精细化护理流程,全面评估患者的生理、心理和对本病及介入手术的认识程度,制定详细的个体化护理方案,实施个性化术前宣教和心理疏导[5]。② 术中,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有无异常,对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大小、脉搏、血压及肢体活动度进行密切观察及详细记录[6],因导管、导丝的推送及支架的释放可刺激颈动脉血管造成血管痉挛,也可能撕裂血管内膜造成脑出血、栓子脱落而发生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7]。③ 术后,股动脉穿刺点采用“8”字法加压包扎后用1 kg沙袋压迫6 h[8]。运送患者途中要防止管道滑脱,患者卧床时取平卧位,术侧肢体伸直、制动,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药物的名称、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观察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24 h后患者解除绷带和纱布可下床活动[9]。告知患者下床活动时动作宜慢,避免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10]。加强术中与术后监测和护理,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

1.3.3 出院后指导: ① 责任护士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针对性制定出院后的饮食计划、用药指导及恢复锻炼方案,并告知患者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劳累[11]。② 指导患者积极控制高血压,避免情绪激动[12]。③ 告知患者出现不适症状时,应立即来院就诊。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并发症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护理效果评价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效果的评价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1 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与对照组相比, *P<0.05。

表2 2组患者对护理效果的评价比较[n(%)]

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 论

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人类死亡的三大病因之一,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75%左右[13]。随着脑血管介入技术的蓬勃发展,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同时也避免了外科手术操作对患者造成的创伤[14]。但脑血管介入手术较为复杂,加之人的颅内神经及血管分布密集,解剖结构复杂,患者易在术后出现并发症如过度灌注综合征等[15], 因此对脑血管介入手术患者实施精细化护理是非常必要的[16-17]。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效果的评价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精细化护理对降低缺血性脑血管介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良好,且能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适合临床运用和借鉴[18]。

[1] 陈宗胜.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诊断及治疗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 2014, 2(4): 173-174.

[2] 许永丽, 李小林, 张洁. 脑血管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0, 8(6): 467-468.

[3] 汪莉, 颜秋媚, 张兆, 等. 心理疏导对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的影响[J]. 微创医学, 2012, 7(5): 539-540.

[4] 刘亚红, 梁玉婷. 脑血管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用药的护理[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 14(6): 33-35.

[5] 郝书敏. 精细化护理在脑血管介入围手术期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17): 57-58.

[6] 苏轮, 薛俊仙, 尹慧君, 等. 徒手压迫法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临床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10(9): 1133-1134.

[7] 余爱华, 李世玫, 唐月姣. 经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术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护理观察[J]. 华夏医学, 2012, 25(2): 237-238.

[8] 王姗姗. 脑血管介入术后压迫止血对预防压疮的观察[J]. 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版), 2012, 41(16): 835-836.

[9] 武秀青, 李英隆, 雷小航. 脑血管病患者对全脑血管造影术认知程度调查与分析[J].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2, 7(2z): 207-208.

[10] 郭敏. 冠状动脉介入术血管径路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J]. 当代护士学术版, 2012(9): 22-23.

[11] 崔庆日, 张辉.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焦虑障碍及其干预研究[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5): 136-137.

[12] 郑醒云, 李银优, 傅婕茵, 等. 健康教育执行单在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8 (4): 132-133.

[13] 刘高飞, 李达文, 朱敏, 等. 经桡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在老年脑血管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 中华老年心血管病杂志, 2013, 15(11): 1181-1183.

[14] 梁叔仪. 动脉瘤介入治疗的体会[J]. 医药前沿, 2014, 2(5): 283-283.

[15] 李红月, 倪宝英, 吉华芳, 等. 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术的围术期护理[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2, 29(9): 44-45.

[16] 朱春辉, 章明勇, 张倩倩. 缺血性脑血管病行颅内外动脉架桥吻合术患者的临床麻醉分析[J]. 中华全科医学, 2015, 13(1): 39-41.

[17] 刘强, 惠艳. 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伴抑郁症状患者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分析[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19): 151-152.

[18] 卫锐, 蒲传强. 缺血性脑血管病并发脑微出血危险因素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21): 167-168.

2017-04-15

江苏省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重点项目(ZKX15025)

李燕

R 473.5

: A

: 1672-2353(2017)14-150-02

10.7619/jcmp.201714046

猜你喜欢

造影术脑血管病脑血管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双重造影术在犬膀胱息肉诊治中的应用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鼻咽通气道在脑血管造影术中的临床应用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超声扫描心脑血管治疗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50例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
尼麦角林注射液治疗脑血管功能不全观察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的循证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