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贫困大学生的帮扶问题

2017-07-19欧芳

中国市场 2017年19期
关键词:帮扶贫困大学生问题

欧芳

[摘要]贫困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类“特殊群体”其中一个突出的表征就是家庭贫困,很多人上不起学,勉强能上的起学的贫困学子又会因家庭贫困为诱因而引发学业、生活、人际交往、心理等诸多问题。文章试图从这些问题入手,探讨贫困大学生帮扶问题,从而使得对贫困大学生的帮扶更具有針对性,以求切实提高贫困大学生帮扶的实效性。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问题;帮扶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9281

1引言

自从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的数量急剧攀升,降低了大学门槛的同时,也使许多的寒门学子犯了愁,很多人因为家庭贫困上不起学。得益于国家的资助政策,许多贫困大学生通过了“绿色通道”解决了巨额的学费问题,圆了自己的大学梦。但是进了大学之后,家庭贫困却永远成了这些学子心中无法抹去的心伤,不少学子甚至面临着辍学的风险。勉强能维持正常学业的也会因贫困,滋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这部分的学生的成长成才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因此通过多种途径帮助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顺利的完成学业,就显的尤为重要。

2贫困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学业问题

学业问题本身并不是属于贫困大学生的“专属问题”,而是大学生中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问题的表现就是学习困难,学习成绩、考试成绩无法达到合格的标准,甚至学业难以完成。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因家庭贫困无法继续学业,属于客观原因。另一类即是自身没有尽力的原因,属于主观原因。很明显的这里所指的“学业问题”是指由众多的客观原因引起,但是也不排除部分贫困生由主观原因引起。

造成贫苦学生学业问题的原因很多,最基础的原因还是家庭经济情况艰苦。没有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的贫困大学生,基本上所需要缴纳的学杂费都是家里通过借钱等方式东拼西凑而来,有些甚至是通过高利贷而来。另外,家里筹集来的学费交清了一年,接下来的几年内,学杂费仍然是这些家庭的阿喀琉斯之踵,从而使得这部分学生的学业从来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随时面临着辍学的风险。特别是现在充斥着“读书无用论”和“寒门再难出贵子”等论调,使得部分家庭没有持续送孩子上学的动力。此外,纵使部分学生通过“绿色通道”进入了大学,但是还是面临着生活上的巨大压力,一部分同学忙于兼职来解决自己的生活压力,从而可用于学习的时间受到了限制,导致学业、成绩等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22生活问题

生活问题也是困扰贫困大学生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甚至是引发其他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这里的生活问题主要是这部分学生指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经济危机和经济困难问题,其中最主要的还是生活费用的问题。对于家困生来说,如何有效解决大学中的生活费用,是一个长久困扰他们的问题。因此,不少大学生因为生活费用的拮据,不得不选择节衣缩食,一天只吃一两餐、每餐只吃不超过5元。有些地方的高校消费高,甚者每天都只能吃包子和馒头度日,对于正常的鱼肉类等只能是奢望,所有的种种对这些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此外,由于大学生的贫困程度不同,家困生与周围其他相对富裕的同学朝夕相处中,难免会出现攀比现象,或者不排除某些贫困大学生一味追求高消费,但是又缺乏可靠地经济来源,入不敷出,导致另类贫困,贫上加贫。

23人际交往问题

有人的地方就会存在着人际交往,就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人际交往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普遍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在不同的人群中表现也是大同小异。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除了因一些常见的原因引起的人际交往问题之外,还有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贫困。因家庭贫困出现的人际交往问题的表现为不敢与人交往,与人交往过程中生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自尊心强,自我保护意识强,有什么苦衷一般不会跟人透露,缺乏主动与人来往的动力。也有因吃的、穿的都不如人碍于面子而不愿意与家境比较宽裕的人交往。尤其是同学聚餐的时候,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困难,选择不去参加,拒绝与人发生金钱上的往来,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里面。

24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也是现在大学生面临的普遍的和严峻的问题,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情况则变得更加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则为自立、自强意识弱、自卑心理强、悲观、厌烦以及焦虑心理,独来独往、过度自尊等。引起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多种多样,社会因素,比如社会上的经济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家庭环境的因素,比如单亲、离异家庭。以及个人因素,比如青春期、个人性格以及个人心理调节能力的强弱。

就贫困大学生这个群体而言,来自于家庭因素以及个人因素等方面权重比较大。在家庭方面的原因主要就是家庭的出身和家庭经济情况。家庭出身的话,相当大的一部分是贫困大学生是来自于农村、贫困地区或者城镇低收入家庭以及遭受家庭变故的,长期以来的生活环境,造就了部分学生的消极和自卑等心理。另外,在个人因素等方面,性格方面占了很大的部分。一般而言,内向性格比外向性格更易形成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

3重视贫困大学生帮扶工作,切实提高帮扶的实效性

31重视和完善奖、勤、助、贷、补、减等工作

国家助学贷款目前已成为助困工作的主渠道, 获贷学生约占在校学生人数的20%。[1]国家助学贷款作为解决贫困生学费问题的主要途径,应当鼓励贫困生利用贷款来完成自己的学业。同时要加强诚信教育,避免产生信用不良记录。国家助学金作为解决贫困生生活费的主要措施,目的也是减轻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压力,但是指标有限,不可能每个人都有,这就要求学校和辅导员秉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评选,同时妥善解决矛盾和分歧,切实使家庭真正贫困的学生得到来自国家和学校、社会的关爱。

除了国家助学贷款和国家助学金之外,开展多种形式的勤工俭学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提高实际帮扶贫困生的覆盖面。首先,争取学校的勤工俭学的岗位,让贫困生课余去帮忙, 在锻炼自己能力之余获得助学金, 缓解经济压力;其次,联系校园内其他的就业岗位,如饭堂打扫卫生、小店帮忙等,为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开辟了途径。除此以外,寒暑假联系工厂,为学生寒暑假打工提供机会,更早地让学生走入社会去了解社会,更储备下学期的学费、生活费。多种渠道的勤工俭学活动, 既锻炼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操作能力,又为贫困生解决了学习生活中最实际的困难,让学生更好地去完成学业。[2]

同时,鼓励贫困大学生自立自强,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取得优异的成绩,争取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同样可以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改变不了自己的家庭出身,但是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家庭比别人贫困,但是学习成绩可以比别人优秀。此外,学校根据不同家庭、不同地区的贫困生,可以设立资助基金、采取补助和减免学费等措施,来帮助他们度过难关。例如娄底职院财贸系建立了贫困生档案库,设立了贫困生基金,并倡导和鼓励师生们捐款,这既是对贫困生们物质的帮助,同时也使他们感受到了来自系部的人文关怀。

32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精神之惑

貧困大学生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也是一个“特殊群体”,其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物质和经济问题,由此引发的或存在的精神和心理方面的问题也是值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只有与高校各项教育相互结合、互相促进,才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必须把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整个高校教育过程中。因此,高校应寻求多种途径,积极探索最适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3]例如:开展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选修课;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等。[4]通过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任课老师以及辅导员谈心谈话等方式,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及时排解贫困生的负面情绪和不健康的思维方式。

此外,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各方面。全社会要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吸引全民参与。学校要重视并开设相关的指导课,任课老师、辅导员要利用相关的专业知识来指导学生。同学之间也要形成互助合作的良好氛围,并积极主动得帮助贫困学生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困难。

4结论

贫困大学生群体历来都是国家和社会重视和关注的一类群体,国家也为此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千方百计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国家的温暖和关怀。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贫困大学生面临的问题,将会长期存在,形势依然严峻,需要社会、学校和各方人士携手并进,共同面对、方是长久解决之策。

参考文献:

[1]杨志远贫困大学生资助机制探讨[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53.

[2]袁雪花贫困大学生的帮扶工作探讨[J].考试周刊,2010(51):200.

[3]张智勤,周芳华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帮扶措施研究[J].大学教育,2006(10):63.

[4]普丽春云南高校特困生的现状及对策[J].思想战线,1998(2).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项目《女杰文件融入高职女生全面发展的育人模式探索》(项目编号:17GC40)与湖南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女杰文化融入高职女生思政教育创新研究——以双峰女杰精神为例》(课题编号:17C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帮扶贫困大学生问题
做好农村帮扶工作的几点体会
英语教学中对学困生的帮扶
浅析高校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思考
基于发展型资助视角的贫困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