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之承袭性分析

2017-07-19王甜甜崔雅

东方教育 2017年9期

王甜甜+崔雅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省金华市 321000)

摘要:承袭性是民俗的基本特征之一,这一概念是陈华文先生在《民俗文化学》这本书中提出的,承袭性的意思和传承性大致相同,但更侧重于民俗的延续发展。本文以贵池傩戏为例,分析其历史传承中的稳定与变异,以及当代发展的问题,并就其延续发展提出建议,从而来看民俗的承袭性。

关键词:承袭性;贵池傩戏;延续

中国傩文化源于古代的巫傩,后经历代承袭演变成了如今的傩戏,从最初的逐疫祈福仪式到如今以娛人为主的傩戏表演,正是由于代代承袭,傩文化才会在当下继续呈现,并引无数学者研究这一古老的文化现象。

一、民俗的承袭性

在《民俗文化学》这本书中,陈华文先生认为,民俗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 ,承袭性是这种特殊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之一。“民俗文化是一种历史传承的文化,除了部分属于现实生活中形成的新的民俗文化内容之外,绝大多数都是从前人那儿承袭而来,因此,我们把这种从前人或历史上传承而来的特征,叫承袭性。许多人也把这种文化当中所共有的继承性特征叫作传承性,其意大致相同。我们之所以用‘承袭性这个词语,就在于它更侧重于对传统的继承和延续,每一次承袭都不过是整个民俗文化存在链之中的一个。”

从陈先生对于承袭性的表述当中,可以看出,承袭性不仅是民俗的传承,更侧重民俗的延续发展。历史上形成的民俗之所以仍在生活中大放异彩,不仅在于其被一代代人传下来,更重要的是它能够适时变化延续发展。

二、贵池傩戏简介

我国学者将巫傩分为宫廷傩、军傩、寺院傩和乡傩。军傩是古人出征前必须举行的一种祭祀仪式,后来屯军的后人将军傩保存下来,与地方民俗相结合,流变为乡傩。乡傩又分为师道傩、宗族傩、社火、走乡串户的行傩等,贵池傩戏则属于乡傩中的宗族傩。它依存于宗族而发展,由宗族的人代代承袭。

贵池傩戏主要在贵池一些封闭的山区里,当地刘街、姚街、梅街等十几个大姓宗族里都有各自的傩戏表演。它以请神敬祖、逐疫祈福为目的,以佩戴面具为表演特征,以祭祀仪式和表演傩戏为主要内容的民间戏曲表演活动。贵池傩戏在正月初七到正月十五之间择日演出,整个过程分为三段体。第一部分傩仪是开始时的复杂仪式,第二部分傩戏为主要部分,第三部分是吉祥词,请求傩神纳福。

长期以来,贵池傩戏没有专业的班社,主要依靠宗族力量发展,且宗族之间交流不多,也很少受外来文化影响,因此贵池傩戏呈现出原始古朴之感,被学术界称赞为“中国戏曲活化石”。

三、贵池傩戏的历史承袭

贵池傩戏的历史演变大致经历了由祭祀仪式到傩舞,进而发展为傩戏的过程。一方面,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民间艺术的滋养,民众在承袭中剥去难以融入社会现实的内容,吸收各种民间戏曲艺术的养分,傩俗适时变化承袭发展。另一方面,当贵池傩戏整个仪式过程发展较为完备时,它在封闭的宗族社会内稳定传承,保持着原始古朴的特征。

(一)变异的承袭

《杏花村志》中记载了唐代对梁朝昭明太子神像的祭祀活动,“池故事,八月十五日为梁昭明千秋……是日,诸家扮会迎神者,所扮为关壮缪、为城隍、为七圣二郎、为玄坛。其扮也,则各骑乘,奉面具”,迎神、扮角、戴面具,这是关于贵池傩俗祭祀仪式的最早记录。贵池傩戏在发展中,吸收各朝代的民间文艺,从傩祭、傩舞发展为含有戏曲内容的傩戏。明嘉靖时修纂的《池州府志·时序·逐疫》中记载“凡乡落自十三至十六夜,同社者轮迎社神于家,或踹竹马,或肖狮像,或滚球灯、妆神像,扮杂戏,震以锣鼓,和以喧者。群饮毕,返社神于庙”,这是关于贵池傩戏表演的最早记载。从中可知傩戏演出的时间,仪式的大致程序以及表演的场面盛况。贵池傩戏在历史传承中吸收民间文艺,变异的承袭,以适应社会发展。

(二)稳定的传承

根据明嘉靖时《池州府志》的记载,当时傩戏的表演时间、仪式程序、表演内容和当前的傩戏已无多大差异。由此可知,贵池傩戏最晚于明嘉靖时期已发展较为完备,并一直稳定的承袭至今。贵池傩戏属于宗族傩,傩戏依赖宗族的力量发展。傩戏由本宗祖的人继承,老一辈言传身教给后代,傩戏的主持是宗族年首,演出人员皆是族内人员,演出经费也来自宗族内的财产或者是同村人每家每户的筹资。正是由于在宗族这个较封闭的环境内传承,且宗族之间各自演出,较少沟通,促使了贵池傩戏稳定的传承,保存着原始朴素的特征。

四、贵池傩戏的当代延续

贵池傩戏在当代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学者们积极整理研究贵池傩戏资料,在其发展历史、演出习俗、表演剧目等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也有对傩戏面具和剧本的专门研究。但傩戏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文化,只有存活于当地民众的生活中,与民俗主体不断重复互动,才能在当代社会继续承袭。

(一)当代延续中的问题

贵池傩戏是宗族傩,依靠宗族的人力、物力、财力维持演出,无专业班社和专业艺人。而宗族这一社会组织是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土壤上生存发展,随着经济结构发生巨变,支撑傩戏发展的基础也在动摇。另外迫于生活压力,年轻力壮的村民们外出务工。每年正月傩戏演出的日子,但也是村民们背井离乡的时刻,一些演员等不到傩戏演出就要离开,造成人员缺失。并且大多年轻人对傩戏不感兴趣,傩戏传承后继乏人。民俗脱离主体则难以为继,缺乏传承人员这是贵池傩戏在当代发展的最大问题。2005年5月贵池傩戏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确立傩戏传承人,这对贵池傩戏的承袭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问题依然严峻。

(二)促进发展的建议

民俗的承袭性侧重延续发展,每一时段上的延续都是对民俗传承的负责,只有做好当下的承袭工作,民俗文化才能一直存续在民众生活中。首先,要为傩戏创造生存土壤。当下出现宗族复兴热,池州市政府应引导宗族建设恢复,为傩戏发展创造条件。其次,贵池傩戏属于宗族戏,但也应具有开放性。在承袭中,不仅仅局限于宗族圈,要用傩戏表演吸引有兴趣的年轻人加入学习,解决后继无人的局面。再次,贵池傩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地方文化资源。政府应利用好当地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加强地方文化建设,促进旅游发展,解决村民就业问题,留住傩戏表演人员。

五、结语

承袭性是民俗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历史的传承与当下的延续。贵池傩戏从古时的傩祭、傩舞发展为傩戏,变异发展,也因在宗族内代代相继,稳定传承,正体现了民俗的承袭性。承袭性强调民俗的延续,目前贵池傩戏遇到最大的问题即民俗传承主体缺失。贵池傩戏作为当地人们一种特殊的生活文化,离不开传承主体,在承袭中,贵池傩戏必须解决好这一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李阳,王小元. 基于文化故事背景下的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安徽池州傩戏为例[J]. 长沙大学学报,2017,(02).

[2]刘兴禄. 20世纪以来中国傩文化研究述评[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3]谈家胜.近20年来安徽贵池傩戏研究综述[J].池州学院学报,2007,(06).

[4]何根海.安徽贵池:中国傩戏之乡[J].池州师专学报,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