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2017-07-19蔺志渊

人民论坛 2017年18期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文化交流一带一路

蔺志渊

【摘要】在当前新的形势下,中国的文化发展应当把握规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强调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体制机制的探索与开发,促进经济、政治各领域的合作共赢、互利共荣。

【关键词】“一带一路” 文化交流 文化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构想,強调沿线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中国文化“走出去”问题及对策,可以为构建我国新时期对外文化战略提供借鉴,有助于改善我国文化影响力,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一带一路”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一带一路”既是经济倡议,又是文化倡议。“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互惠互利的经济合作架构。2016年文化部正式发布《“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旨在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明互鉴与民心相通,切实推动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创新发展,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国际国内合作机制,促进各国、各地区文化产业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一带一路”为中国文化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国际国内市场。文化“走出去”首先需要文化产品走出去,文化产品的输出又取决于文化市场的需求。中国文化“走出去”不是“走入”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是要“走”向全世界。“一带一路”倡导沿线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相互借鉴,求同存异,不断完善文化产品的市场准入机制,逐步消除文化贸易壁垒,不断优化文化产业体系,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一带一路”为中国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带一路”倡议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绝佳的历史机遇,但同时又带来了一些变数与挑战。在当前新的形势下,中国的文化发展应当把握规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强调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体制机制的探索与开发,促进经济、政治各领域的合作共赢、互利共荣。

中国文化“走出去”应注重文化深层价值

当下,中国文化“走出去”仍仅停留在表面,忽视深层次价值观念的输出。目前,中国文化“走出去”大多侧重于表层文化的对外宣传,无法让国外受众认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根本原因在于忽视中国文化深层次核心价值观念的输出。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今天的中国更是与时俱进,持续融合传统与现代,不断丰富中国文化的内涵。党的十八大提出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文化的最新诠释。中国文化“走出去”不能仅局限于浅层文化符号“走出去”,更应注重中国文化深层价值观念“走出去”,让世界人民了解到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

文化品牌意识缺乏,产业体系不健全。文化品牌承载着企业文化、经营理念、价值追求以及消费者态度,体现了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然而事实上,中国企业的品牌意识淡薄,企业多注重由规模扩张带来的短期经济效益,却忽视精心打造特色优势品牌所带来的长远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应该全力推动文化产品向文化品牌转变,把培育品牌经济作为当前适应、引领新常态的重要方向。

缺乏具有专门文化知识的双语人才,中国文化对外宣传的效果不理想。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是任何文化交流活动必不可少的媒介。在国际文化传播的全球化语境中,外语人才是决定跨文化交际成败的关键因素。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不断加深,外语人才尤其是英语通用语人才的普及率大幅上升。然而,大多数外语人才的实际沟通能力较弱,具有专门文化知识的双语营销人才、管理人才极度缺乏。

中国文化“走出去”如何讲好自己的故事

第一,要坚持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制度创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曾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出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中华民族既有底蕴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在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构成了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制度创新赋予文化发展新的生命力,要不断推进文化制度创新,准确判断文化传播过程中面临的具体矛盾,全面分析文化需求及动态变化,完善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机制,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质量和效果。

第二,要凝练品牌优势,发展文化产业。目前,我国文化产品的对外贸易处于严重逆差状态,文化产品出口种类单一,目标市场范围狭小。原因之一在于我国极度缺乏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品牌,文化产品无法在国际市场上占据应有的份额。当务之急,应重点发展培育一批有竞争优势的知名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通过兼并与重组,适度扩大规模,突出质量和特色,注重提升国际影响力。同时,深入推进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建立健全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完善文化交流合作平台,积极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培育一批面向国际的精英型文化企业和大型文化中介机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着力打造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品牌,提高国际竞争力。

第三,培养双语人才,讲好中国故事。“一带一路”为全球经济发展开辟了一个宏大的国际市场。及时调整并完善我国的语言战略,乃是当务之急。据初步统计,“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使用的语言达2000多种,占人类语言总数的1/3以上,其中官方语言50余种,以阿拉伯语最为广泛,其次是英语,再次是俄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语言情况复杂,双语或多语人才的培养将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工程。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使双语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使用外语向国外受众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进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讲述者不仅要谙熟中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还要具备扎实的外语语言功底和深厚的外国文化素养,把中国的人和事以国外受众喜闻乐道的形式讲出来。

第四,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把握文化传播规律。“一带一路”覆盖面广,地缘政治复杂,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多样性显著。中国文化要成功融入世界文化的洪流之中,政府应根据市场的需求构建完善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支持体系,搭建广阔的贸易投资平台,消除制度和经贸合作障碍,营造良好的国内国际合作环境。同时,要加强规划指导,完善财税和金融扶持政策,引导企业、高校、研究院所、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等各类主体参与到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来。此外,要把握并尊重文化传播规律,认真考虑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等多方面因素,正确面对中国文化“走出去”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作者为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河南省软科学课题“‘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太极拳文化国际传播路径研究”(课题编号:172400410165)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

②《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中国文化报》,2017年1月6日。

③李伟荣:《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外部路径研究——兼论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中国文化研究》,2015年第3期。

责编/张蕾 美编/杨玲玲

猜你喜欢

文化软实力文化交流一带一路
中德音乐文化交流途径探究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人文城市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标识语翻译规范化研究
中印文化交流五十年——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