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理念指导下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新体系构建

2017-07-19蔡俊华

东方教育 2017年9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模块价值观

蔡俊华

(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昆明 650302)

摘要: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思想道德修養与法律基础”课必须结合人才培养要求,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途径、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教学体系的新构建,才能更好的完成“立德树人”的使命。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

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迈上了快车道。如何适应时代发展需要,顺应国家建设要求,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面临的重要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承担着“立德树人”重要的使命。然而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急需在教学实践中改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为例,探索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如何围绕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具体要求,进行教学体系的新构建,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

一、教学目标: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进行整体性教学目标设计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人的全面发展,包括身心健康、知识技能、道德伦理、审美素质、价值实现等的发展。作为进行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 “基础”课,其教学目标必须从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出发,进行整体性的教学目标设计。

(一)总体目标设计

“基础”课是高职院校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的主阵地。根据“立德树人”的总要求,“基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应该定位在 “德”与“能”教育上。

“德”的教育,以培养“社会人”为目标:以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紧扣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理想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道德规范教育、职业规范教育、法律规范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为其将来融入社会、做个合格的“社会人”奠定基础。

“能”的教育,以培养“职业人”为目标:着重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岗位变化的职业核心能力为主,包括团队协作、沟通交往、自主学习、自我调控、解决问题等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核心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最终成为合格的“职业人”夯实基础。

(二)知识目标

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内容、原则和方法;认识大学生活的特点、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把握高职学习要求;系统学习理想信念及人生观、价值观理论;明确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了解社会主义道德基本理论、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社会主义荣辱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要求;了解职业道德的涵义及养成,把握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了解社会主义法律在公共生活、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等主要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具体规定,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明确社会主义法律规范。

(三)能力目标

根据培养“职业人”的目标,“基础”课对学生能力培养应体现在“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共处”的培养上。学会做人,即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正确认识自我,培养健全独立的人格。学会做事,即培养学生对人生、对事业负责的态度,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养成专一、专注的品质。学会求知,即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够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运用现代信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共处,即让学生懂得尊重、关心、分享、宽容、合作,培养学生与他人有效合作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通过课程教学,逐步提高学生未来走向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文化、心理、法律、职业等方面的综合素质,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纪律,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和终身发展,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人”。

二、教学内容:围绕“四有”育人主题,整合课程单元体系

当前使用的“基础”课教材共8个单元,内容包括大学生活适应性教育和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行为规范、法制教育等。围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育人主题整合教材内容,把教材整合为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及行为规范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四个模块。“理想信念教育”模块整合绪论、第一章内容,中心是“有理想”,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找到人生前进的方向为主题; “思想教育”模块整合第二、三章内容,中心是“有文化”,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认识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职业价值观,学会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为主题;“道德及行为规范教育”模块整合第四、七章内容,中心是“有道德”,以学习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培养正确的道德观,掌握社会生活领域、家庭生活领域、职业工作领域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做文明公民为主题;“法律意识教育”模块整合第五、六章内容,中心是“有纪律”,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学会以法律作为评价尺度,运用法律思维解决生活及职业领域的法律问题的能力为主题。在“四有”主题基础上的内容整合,目标明确,逻辑清晰,突出了培养“社会人”和“职业人”,能最大程度的体现课程的育人特色。

三、教学途径:实施专题式+项目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目标和内容重构的基础上,教学模式也必须有变革和突破:把重构整合了的四大模块教学内容细化为多个专题和项目,以专题式+项目化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教学。例如“理想信念教育”模块设计为“适应人生新阶段”、“我的理想我的梦”两个专题和“大学三年我怎么度过”一个项目。其中项目的实施,把教学班学生均等分成几个小组,组织学生先围绕“为什么上大学”、“如何上大学”讨论,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思考“我准备怎样度过大学”,再根据思考情况制定学习期间的成长计划。通过专题式+项目化教学的实施,使课堂上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能较好地实现学生知识学习、能力提升、素质培养的课程教学目标。

四、教学评价: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考核评价方式

“基础”课的考核方式要与培养目标相适应,考核内容应针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行为,进行综合素质的考评。具体作如下操作:课程综合成绩=知识能力考核50%+行为认知考核50% 。其中知识能力考核包括作业成绩10%、模块测试成绩40%(对应四个模块内容测试),行为认知考核包括出勤20%、学习态度10%、实践20%。这样的考核评价方式,覆盖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是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行为进行的全面综合素质评价,具有动态性、全过程的特点,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http://www.jez.net. cn/Item/1440.aspx

[2]姜大源《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中国职业教育》2008年第19期

[3]吕健《专题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年第3期

[4]徐颖《关于高职思政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探索与思考》《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第4期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模块价值观
走进东山学校,寻找理想信念的力量
我的价值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用对党忠诚诠释理想信念坚定
为革命视死如归的红色家庭(二)
Module 2 Highlights of My Senior Year
Module 4 Music Born in America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