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磷脂酰胆碱及胆汁酸盐动物溶脂实验研究*

2017-07-18剑,刘宾,李菲,悦,

陕西医学杂志 2017年7期
关键词:皮下脂肪豚鼠胆酸

郝 剑,刘 宾,李 菲, 韩 悦, 陶 谏

1.西安市中心医院烧伤整形外科 (西安710003),2.西安医学院护理学院(西安 710021)

磷脂酰胆碱及胆汁酸盐动物溶脂实验研究*

郝 剑1,刘 宾1△,李 菲2, 韩 悦1, 陶 谏1

1.西安市中心医院烧伤整形外科 (西安710003),2.西安医学院护理学院(西安 710021)

目的: 通过选用保脂妥(Lipostabil)、磷脂酰胆碱(PC)以及不同浓度脱氧胆酸盐(DC)在动物体内溶脂对照观察,以探讨其溶脂效果。方法:分别将1ml的Lipostabil、5%PC以及不同浓度DC注射到豚鼠皮下脂肪层,观察注射后不同时间点,各组注射区皮肤外观、皮下脂肪厚度、皮下脂肪组织病理学改变以及血清相关生化指标改变。结果: Lipostabil、5% PC以及1%~5% DC在动物体内对于脂肪细胞均具有明显的溶解破坏作用,且DC浓度越高,组织的炎性反应越强。结论:在合适的注射层次,1%浓度脱氧胆酸盐在动物体内具有较好的溶脂效果。

近年来,以消减局部皮下脂肪为目的的新型能源类(超声、水动力吸脂)和注射类技术(Lipodissolve、间皮疗法等)正在迅速得到研究和应用。注射溶脂是通过向皮下注射药理活性(磷脂酰胆碱)制剂、生理清洁(胆汁盐)制剂等对脂肪组织进行化学性烧蚀或破坏。在欧洲和美洲国家开展以来,因其创伤不、恢复快,操作简单等优点得到关注。近年来,随着对注射溶脂的各项基础研究的开展,这种方法或许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一种获得各国许可的非手术脂肪组织不规则校正疗法,为不愿意接受手术的患者提供适度脂肪消减治疗。然而由于注射溶脂在多数国家并没有得到相关法律的认可, 其缺乏标准化配方且安全性也备受争议,因此国内目前并未批准开展此项技术。在前期的体外实验中,我们通过对目前最常用的注射溶脂药保脂妥(Lipostabil)、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PC)以及不同浓度脱氧胆酸盐(Deoxycholate,DC)的体外对照观察实验,对其溶脂效果作用进行初步的观察及探讨。在接下来的实验中,我们将保脂妥以及其有效成分磷脂酰胆碱和脱氧胆酸盐在动物体内的溶脂效果进行进一步的观察与研究,对注射溶脂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材料与方法

1 材 料 选用英国种Hartley纯白豚鼠(第四军医大学动物中心提供),Lipostabil(主要成分5%磷脂酰胆碱PC、4.75%脱氧胆酸盐DC,法国 Aventis 公司),5%PC及4.5%DC(美国 Sigma 公司),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7180(日本日立公司)。

2 方 法

2.1 实验动物及分组:选用英国种Hartley纯白豚鼠25只,雌雄各半,重量(200±30)g,随机分为五组,每组5只。

2.2 试剂分组:A组: Lipostabil注射组 1ml;B组: 5%PC注射组1ml; C组:DC注射组1ml(1%DC,2%DC,3%DC,4%DC,5%DC );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1ml。

2.3 注射区域分组及观察间隔:注射区域有:①(大体观察、B超观测、病理学检查)肩部(A)、背部(B)、臀部(C)、对侧为空白对照(D);②(血清生化指标分析)各组均选择臀部;注射深度为:脂肪层中间部位;分别于注射后12、48h、2、4、8、12周观测各项相关指标。

3 观察项目

3.1 大体观察:于各个时间节点观察注射局部皮肤及皮下大体状况,有无红肿、结节、溃破等。

3.2 B超检测:于各个时间节点观察注射溶脂药物后局部皮下脂肪组织厚度的变化以及结节产生的情况。

3.3 病理学检测:分别于注射后48h、4周及12周切取注射点及距注射点1 cm处全层组织,分别作HE染色,光镜下进行病理学分析,观察注射前后以及不同药物注射后皮下脂肪及其相邻组织的结构变化。

3.4 相关血清生化指标分析:分别于药物注射后48h及2周,采豚鼠心脏血约1ml,进行白细胞、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甘油三酯、肌红蛋白水平检测。

结 果

1 溶脂药物注射后局部皮肤形态观察 A组注射Lipostabil,局部皮肤色泽全程无明显改变,48h后注射区域出现轻度可见肿胀,2周后部分注射区皮肤增厚或可触及小的硬结。B组注射5%PC,局部皮肤色泽全程无明显改变,48h注射区域局部可见轻度肿胀,2周后部分注射区皮下可触及小的硬结。C组注射4%和5%浓度DC后24h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红肿,其余各浓度DC组注射局部皮肤色泽无改变及肿胀出现,2周后除各浓度DC组均有局部皮肤增厚或皮下结节出现。

2 B超检测皮下组织的炎症反应以及脂肪组织厚度变化 注射前实验区域豚鼠皮下脂肪平均厚度为(9±1.08)mm,注射后各组药物注射区皮下脂肪平均厚度为(6±0.98)mm,二者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4~8周时间段各组注射区皮下B超均可探及数量不等结节,平均直径约(3±0.67)mm(图1)。

3 病理检测 A组Lipostabil,B组5%PC,C组(1%~5%)DC注射后1周后皮下脂肪细胞均出现了明显的皱缩、坏死以及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其中淋巴细胞浸润以4%,5%PC组尤为明显),脂肪细胞间隙可见泡沫样细胞的出现,但血管等结构清晰(图2);4周各组注射区域皮下组织淋巴细胞浸润减少,大量脂肪细胞溶解伴多量泡沫样细胞形成,镜下可见多量纤维组织间隔产生(图4);8周左右注射区域皮下组织纤维细胞成分持续增加,脂肪细胞明显融合减少(图4)。4%DC,5%DC组部分标本皮下组织血管结构出现破坏,部分管腔内出现血栓(图5)。

图1 皮下脂肪层可见数个纤维结节

4 相关血清生化指标分析 注射后12h,48h及2周,各组白细胞、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甘油三酯、肌红蛋白水平检测较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变化(48h与2周各生化指标结果相近,数值变化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注射后48h豚鼠血清生化指标检查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溶脂成份注射后48h豚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s)

测试组白细胞(109/L)谷丙转氨酶(U/L)谷草转氨酶(U/L)甘油三酯(mmol/L)肌红蛋白(μg/L)Lipostabil3.29±1.0335.98±5.1869.73.±23.110.68±0.3219.28±2.345%PC4.04±1.1732.37±4.3975.24.±19.980.58±0.2320.45±3.211%DC3.87±1.2131.98±4.4571.88.±26.330.65±0.1917.69±1.992%DC4.32±0.9835.48±7.2779.75.±25.540.60±0.2722.64±2.673%DC3.92±1.1436.68±6.2880.86.±18.250..66±0.3121.47±3.014%DC4.22±1.3133.13±5.7673.87±27.320..57±0.2518.33±3.985%DC3.52±1.2437.29±8.3268.26.±24.470.54±0.2920.27±3.150.9%NaCl4.18±1.3633.13±5.7674.47±22.290.61±0.3817.98±4.01

注:各组各项与对照组(0.9%NaCl)比较,P>0.05

讨 论

近年来,以消减局部皮下脂肪为目的的新型能源类(超声、水动力吸脂)和注射类溶脂技术(Lipodissolve、间皮疗法等)正在迅速得到研究和应用[1]。注射溶脂是通过向皮下注射药理活性(磷脂酰胆碱)制剂、生理清洁(如胆汁盐)制剂等对脂肪组织进行化学性烧蚀或破坏。目前在部分欧洲国家被许可用于脂肪组织化学性烧蚀或破坏的药物主要是由法国Sanofi-Aventis公司生产的保脂妥(Lipostabil)。Lipostabil除了局部脂肪溶解,还被用于静脉注射治疗脂肪栓塞、血脂障碍和酒精性肝硬化等方面。

近年来,关于Lipostabil以及其主要成分磷脂酰胆碱(PC)、脱氧胆酸盐(DC)局部消脂的研究报告大量涌现[2-7],但许多研究对局部注射溶脂的临床安全性也提出了很多质疑[8]。在前面的体外试验中,我们初步验证了DC及Lipostabil均具有明确的体外脂肪细胞破坏作用,且DC的脂肪细胞破坏作用在一定范围内与其浓度无明显正相关性[9]。

本研究的动物体内溶脂实验表明,Lipostabil,以脱氧胆酸盐为溶媒的5%PC,1%~5%浓度的DC均具有明确的局部脂肪溶解和破坏作用。但注射部位的局部组织反应以及病理学检查同时也提示:越高浓度的DC局部注射后的组织的炎性反应较Lipostabil和5%PC为重。这表明浓度越高,DC对于机体组织的炎症诱导效应越强烈。该结论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前期实验中我们关于PC可能具有对DC溶解脂肪组织进行乳化和消除的作用、可以减轻注射溶脂后常见副反应的推测。

B超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注射Lipostabil、 5%PC、1%~5%浓度的DC后,局部的皮下脂肪层厚度变薄,注射区域脂肪细胞逐渐被增生的纤维组织所替代。组织学检查同时也提示,如果注射层次深至肌肉或太浅至真皮,则有可能导致组织坏死以及血管栓塞。因此注射深度以及层次应该是局部注射溶脂最为关键的安全要素之一。

虽然对Lipostabil、PC,以及DC这类药物的溶脂作用已有较多研究,但脂肪细胞在被溶解后的确切变化目前仍不清晰。75%以上的脂肪组织是甘油三酸酯,其被溶解破坏后是否会引血液内甘油三酯的短期内升高?此外,有研究表明经皮下注射的PC或DC也会经系统吸收,它们是否会引起肝功的一过性损害或者机体的全身炎症反应?因此我们对于注射后不同时间节点的动物血样标本进行了相关的血清生化学检查。结果显示在低剂量注射的前提下,豚鼠血清中相关生化指标与正常相比并未出现明显变化,提示小剂量溶脂药物本身以及局部溶脂后产生的代谢产物对豚鼠机体无明显的影响。

最新的研究显示,标准浓度的Lipostabil多次注射即可能产生肌肉和血管组织坏死[10]。大剂量的PC或者DC局部吸收也可能导致胃肠不适而、轻度头晕、出血等副反应。结合本实验中的相关结果,我们认为在保证溶脂效果的前提下,低浓度、低剂量注射应该也是局部注射溶脂重要的安全要素之一。

可见,在合适的注射层次,1%浓度DC在动物体内同样具有较好局部溶脂效果。但其是否可以作为人体局部注射溶脂药物的另外一种选择,这将是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1] Rotunda AM, Kolodney MS. Mesotherapy and phosphatidylcholine injections clarification and review[J]. Dermatol Surg, 2006,32:465-480.

[2] Hwang SR, Kim IJ, Park JW. Formulations of deoxycholic for therapy: a patent review[J]. Expert Opin Ther Pat, 2015,25(12):1423-1440.

[3] Treacy PJ, Goldberg DJ. Use of phosphatidylcholine for the correction of lower lid bulging due to prominent fat pads[J]. J Cosmet Laser Ther, 2006,8:129-132.

[4] Bechara FG, Mannherz HG.Induction of fat cell necrosis in human fat tissue after treatment with phosphatidylcholine and deoxycholate[J].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12 ,26(2):180-185.

[5] Duncan D, Rotunda AM.Injectable therapies for localized fat loss: State of the art [J].Clin Plast Surg, 2011, 38(3):489-501.

[6] Mol B.A five years experience of subcutaneous chemical lipolysis withphosphatidylcholine injections[J].Ann Chir Plast Esthet ,2011 ,56(2):112-9.

[7] Salti G, Ghersetich I, Tantussi F,etal. Phosphatidylcholine and sodium deoxycholate in the treatment of localized fat: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study[J]. Dermatol Surg,2008,34:60-66.

[8] Chen DL, Cohen JL, Green JB. Injectable agents affecting subcutaneous fats[J].Semin Cutan Med Surg,2015 ,34(3):134-137.

[9] 郝 剑,刘 宾,李 菲,等.磷脂酰胆碱及胆汁酸盐体外溶脂的实验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6,45(8):151-154.

[10] El-Gowelli HM, El Sabaa B, Yosry E.Histopathological and ultra-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local neuromuscular damage induced by repeated phosphatidylcholine/deoxycholate injection[J]. Exp Toxicol Pathol, 2016 ,68(1):39-46.

(收稿:2016-06-12)

*陕西省科技攻关项目(2012SF2-06)

磷脂酰胆碱类/药物动力学 脱氧胆酸/药物动力学 @溶脂 豚鼠

R392.5

A

10.3969/j.issn.1000-7377.2017.07.007

△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皮下脂肪豚鼠胆酸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胰酶片中胆酸和牛磺猪去氧胆酸的含量
对皮下脂肪层较厚产妇不缝合剖宫产腹部横切口皮下脂肪层的效果
基于PACS探讨皮下脂肪含量与脂肪肝的相关性
肺豚鼠耳炎诺卡菌病1例
患者皮下脂肪厚度与丙泊酚麻醉应用剂量相关性的临床观察
做瑜伽的小豚鼠
血清甘胆酸测定在急性心肌梗死时对肝脏损伤的诊断价值
痰热清注射液中熊胆氧化成分的推测
熊去氧胆酸治疗重度慢性乙型肝炎伴胆汁淤积的疗效观察
豚鼠奥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