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现当代散文作品英译研究述评

2017-07-18童兆升冯婷婷

关键词:英译译文散文

童兆升,冯婷婷

(1.黄山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黄山,245021;2.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071)

国内现当代散文作品英译研究述评

童兆升1,冯婷婷2

(1.黄山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黄山,245021;2.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071)

改革开放以来,现当代散文作品英译研究进展平稳有序,发表的相关论文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但还没有人对这些前期成果进行过梳理和总结。通过收集和分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79-2016年)里收录的公开发表的与现当代散文作品英译研究有关的论文,以窥探现当代散文作品英译的研究现状,并对这些前期成果进行述评,以期为今后的散文英译实践与研究提供参考。

汉英散文翻译研究;述评;建议

众所周知,现当代散文界名家辈出,佳作纷呈。其中一些作品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加强现当代散文作品英译的实践与研究十分必要。因此,笔者选择现当代散文作品的英译研究作为考查对象,以“散文英译”作为主题,从中国期刊网(CNKI)收集1979至2016年间国内发表的有关现当代散文作品英译研究的论文,对这些前期研究进行疏理,以窥探现当代散文英译批评的发展和现状,分析其中的不足并提出建议,借以加深对现当代散文英译批评的认识,助推散文翻译事业的发展。

一、前期研究概述

为便于分析,笔者将国内期刊发表的有关现当代散文作品英译研究的论文分期进行了数量统计,具体如表1:

表1

上表显示,1999年之前,发表的关于现当代散文英译批评的正式论文仅有4篇;自2000年至2009年,现当代散文英译批评的相关论文数量有明显增加,达到87篇;而从2010年之后,现当代散文英译批评的论文数量以平均每年30多篇的速度增长,总数达到255篇。

与论文数量平稳增加不协调的是,论文的研究质量并没有明显提升,90%以上的论文发表在一般省级刊物上,只有不到8%的论文发表在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上。表2是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从1993年至2015年间刊登现当代散文英译研究论文的情况,为了节省版面,表格中只列出刊登论文的年份和刊物。

表2

从表2可以看出,《现代外语》于1993年刊登了1篇现当代散文英译作品研究的论文,是最早刊登此类论文的刊物,但遗憾的是此后就再没有刊登过相关论文。相比较其他刊物,《中国翻译》比较关注散文英译研究,尤其是1996年至2008年间,基本上每年都会刊登现当代散文英译研究的论文,但最近几年(2014年除外),没有刊登此类论文。《外语教学》《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各刊登3篇,《外语与外语教学》《中国外语》各刊登1篇,表明这些期刊对现当代散文英译研究的关注度比较低。而其他外语类核心期刊如《外语学刊》《外国语》和《外语研究》等外语类核心期刊从未刊登过现当代散文英译研究的论文。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很值得做深入探讨。因此,本文首先梳理前期研究,并做出述评,指出不足,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下面笔者将按照表1的时间段,分别对这三个阶段的研究做总体性介绍。

(一)1979—1999年

国内散文英译实践起步并不算晚,早在1956年,外文出版社就出版了杨宪益与戴乃迭合译的《鲁迅全集》,随后又于1976年、1981年推出杨戴合译的《野草》《呐喊》和《彷徨》的英译本。1981年,香港《译丛》出版葛浩文翻译的杨绛的散文《干校六记》。但遗憾的是,除了《中国翻译》《世界文学》对这些译本有过简短提及,并没有人发表过相关研究的论文。1993年侯广旭在《现代外语》上发表的《鲁迅作品中若干修辞手法的可译性限度——鲁迅著作杨戴英译本学习札记》是第一篇正式发表的与现当代散文英译有关的研究论文。1991年,朱纯深在《中国翻译》第一期上发表《荷塘月色》的英译文,1993年,张培基在《中国翻译》上发表《落花生》的英译文,并随后陆续发表《清贫》《差不多先生》《不要抛弃学问》等译文,高质量的译文逐渐吸引到一些学者的关注,朱曼华(1996)、李明(1997)、李智(1998)相继在《中国翻译》上发表文章,从美学等角度评价张培基和朱纯深的译文,由此,现当代散文英译研究的大幕徐徐拉开。

(二)2000—2009年

从2000年开始,现当代散文英译研究开始有了明显起色,到2009年末,一共有87篇论文发表。从研究内容来看,这些论文涉及到国内出版的几本比较有影响力的散文英译译本和译文,包括杨戴合译的鲁迅的杂文集《野草》《呐喊》和《彷徨》、刘士聪的《英汉·汉英美文翻译与鉴赏》、张培基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David Pollard的《古今散文英译集》以及朱纯深和张梦井等人的译文。评析张培基的译文和译本的论文占了论文总数的一半左右,说明他的英译很受大家关注和认可。朱曼华(2000)、韩征顺、王健(2004)、魏在江(2006)等从美学以及中西思维方式比较等视角评析了张培基译文的艺术成就。刘士聪因提出散文翻译“韵味说”而受到广泛关注,孙建成与温秀颖撰文简评了刘士聪文学翻译美学思想。通过比较、分析刘教授的三篇译文,其从音韵、词句和篇章三个方面对原文之美进行重构,揭示其翻译美学思想与其翻译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对其翻译美学思想进行了阐释性的评介,指出刘教授的审美性具有以下特点:直接反省性、可操作性、现代性以及系统性。“韵味说”是建立在译者几十年翻译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涵盖翻译过程中的选材、理解、表达、接受(批评)等各个方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学翻译美学体系。[1]此外,王宏印(2004)、陈宏薇(2003)等人也撰文高度肯定刘士聪的散文翻译思想。这段时期,刘教授本人也陆续在《中国翻译》上发表了相关研究5篇,一方面结合自己翻译实践倡导散文翻译思想;另一方面,评价David Pollard的《古今散文英译集》,认为书中译文考究,研究范式新颖,堪称汉英翻译的范本。[2]此外,其他译者也以高质量的译文吸引到诸多学者的关注,杨玉兰从散文的语体特征(如语言的简洁、句子结构的节奏、散文的意境等)作为切入点评析朱纯深《荷塘月色》的英译文,探讨如何在译文中对原文的美学效果进行艺术再现,并指出散文翻译关键在译出原作的艺术韵味。[3]童兆升(2009)也撰文从审美的四个层面评价朱纯深先生的译文。此外,王治江从汉语抒情散文的特点出发,认为散文翻译是一个艺术创造的过程,要求译者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其审美要素,从思想感情、语言风格和修辞等方面,译出散文的诗情画意。[4]

(三)2010—2016年

2010年至2016年,现当代散文英译研究增速明显,共有255篇论文发表,远远超出前期论文数量的总和,研究内容主要是围绕着张培基和刘士聪等人的译文展开,例如,张保红(2010)、王庆华(2011)分别撰文从美学以及译者主体性视角评价刘士聪和张培基的译文。鉴于这个阶段又有一些散文译本和译文的问世,比如马安平的《陈忠实散文选译》、钱炜和林珍珍合译的《季羡林散文精选》、欧阳利锋的《悠闲生活絮语》等,有少数几篇论文是评价这些译本和译文,还有个别论文是评价张爱玲、葛浩文、李明等人的译文。可见,从事散文英译实践的人越多,越能营造散文英译研究氛围,新的译文和译本尤其是优秀的译文和译本的出现能够从很大程度上推动散文英译研究的发展。此外,一些学者将国外最新翻译理论引入到散文英译研究中,张继光和张蓊荟(2010)、范祥涛(2012)把原型理论引入散文翻译研究,丰富了散文英译研究的视角。张继光和张蓊荟还通过自建的当代散文翻译平行语料库和当代汉语原创散文参照语料库,探讨当代散文翻译句法的操作规范。[5]还有学者从奈达的对等理论、斯坦纳的阐释学、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等视角出发,评析现当代散文英译,丰富了散文英译研究的视角和层次。遗憾的是,与第一阶段相比,这些论文的质量并没有明显提升,从外语类核心期刊发表的数量来看,只有区区5篇,比第一阶段的16篇少了11篇,个中缘由值得探究。

二、前期研究述评

从以上概述可见,从事散文英译实践和研究的人员队伍在扩大,发表的相关论文与年俱增,研究视角逐渐打开。但总体来看,目前国内散文英译研究尚属起步阶段,与翻译界其他热门研究相比,散文英译研究显得波澜不惊,已发表的论文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研究水平普遍偏低

鉴于散文在文学领域相对比较边缘的地位,其研究热度远没有达到小说研究和诗歌研究的程度,这直接导致从事现当代散文英译实践和研究的人员队伍不够壮大,无法吸引到比较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家加入现当代散文英译的研究当中,且专门从事现当代散文英译研究的人屈指可数,研究人员明显缺乏学术素养的积累。虽然刘士聪教授的韵味说有一定的影响力,对散文英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但时至今日,现当代散文作品英译研究领域还没有出现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翻译思想和原则。目前来看,从事散文英译研究的人员以大中专院校的教师和研究生居多,人员年轻化,且分布比较分散,无法形成合力。虽然散文实践领域有张培基、刘士聪这样公认的优秀散文英译者,但毕竟他们年事已高,无法全面译介众多现当代优秀散文佳作,培养后备力量刻不容缓。只有散文英译实践繁荣起来,才能为散文英译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材料,研究的客观性和全面性才能得以加强。

(二)研究方法比较单一

综观已发表的300多篇论文,大多数论文采用原文与译文平行比较或者几个译文比较的研究方式。囿于字、词、句、篇章等微观层面的分析,有些论文局限于译者翻译个案的讨论,分析不够全面透彻、结论不够客观、有以偏概全之嫌,且很多论文集中分析散文经典佳作的英译实践,如《荷塘月色》《落花生》《背影》和《匆匆》,内容大同小异,重复性研究较多,很多论文根本没有任何创新。

(三)研究视角不够新颖

一大半论文是从美学视角展开,但分析大都建立在作者自己的主观经验和个人体悟之上,仅限于“浅析”、“初探”和“赏析”层面,比较感兴趣的概念范畴不外乎意境美、风格美、节奏美、意象美等,理论探索与升华的较少,对名家翻译实践赞美表扬的多,批评商榷的几乎没有,更没有人结合中国传统译论以及传统文艺理论的特点对刘士聪的散文翻译“韵味说”进行理性的反思和深入的探讨。有些论文虽触及到最新的西方翻译理论,但从内容来看,作者对这些理论的来龙去脉以及核心思想掌握得并不系统,将这些理论与散文英译研究结合显得牵强附会,最后导致论文依然没有跳出字、词、句以及篇章等文本分析的范畴,西方翻译理论成了撑门面的招牌。

(四)译本接受情况的研究几乎一片空白

客观来讲,现当代散文英译译文和译本的生命力在于译语读者的普遍接受和认同,而对此的研究几乎为零。目前来看,散文英译译本主要是在国内出版,受众大都是国内大专院校的学生和英语学习爱好者,很少有散文译本走出国门接受国外读者尤其是母语为英文读者的检阅,译文在国外读者的接受情况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是一片空白。

从以上分析来看,现当代散文英译研究情况并不乐观,虽然论文数量在增加,但总体质量不高。目前,国内外翻译研究界早已从文本内扩大到文本外,从纯语言层面突破到社会、文化、多元背景等层面,相关论文研究性强、学术价值高,而与现当代散文英译有关的论文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研究角度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这导致相关论文只能发表在一般省级刊物上,现当代散文英译研究的论文在外语类核心期刊以及其他比较有影响力的期刊(如入选CSSCI)上越来越难得一见。

三、建议

散文英译批评属于文学翻译批评范畴,要开展有效的翻译批评,必须掌握客观、科学、合理的批评方法。刘宓庆指出,文学翻译批评科学的方法要排斥经验论,即不能将个别经验或个人经验视为具有广泛实用性的方法。[6]对于文学翻译的批评方法,目前学界没有统一的标准。许钧将文学翻译批评方法归纳为:逻辑验证的方法、定量定性分析方法、语义分析方法、抽样分析的方法、不同翻译版本的比较以及佳作赏析的方法。[7]王宏印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将文学翻译批评方法总结为:问卷调查法、量化研究法、文本分析法、模型构建法、多元分析方法、互文分析法、道德批评观、目的论批评观、社会历史批评观和文化学批评观。[8]因此,对于现当代散文英译研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多种研究方法,而不仅仅限于文本比对以及赏析,以便使研究内容更加客观,研究成果更加有说服力。

笔者认为,现当代散文英译研究学者还必须关注现当代散文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陈剑辉从散文的本体出发,对散文的范畴做了全新的界定:散文是一种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集多种文学形式于一炉的文学样式。它以广阔的取材、多样的形式,自由自在的优美散体文句以及富于形象性、情感性、想象性和趣味性的表达,诗性地表现了人的个体生存状态和人类的文明程度。它是人类精神和心灵的一种实现方式。[9]他还指出,在现代视野建构新的散文理论话语:一是由“诗性”这一核心话语分衍出精神诗性、生命向度、人格智慧和文化本体性;二是重视文体风格层面的文调、氛围、心体感应和智情合体;三是引入复调叙述、意象创设和多维结构的理论批评思路和方法。[9]因此,现当代散文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从一定程度上为散文英译研究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翻译理论逐渐被引入国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内翻译界的研究视野被逐渐打开,从传统的文本内研究扩大到文本外,从纯语言层面突破到意识形态、社会文化背景等多个层面,翻译主体、翻译行为、翻译过程、翻译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等都成为被考察的对象,甚至翻译现象、翻译事件、翻译效果和管理等都已被纳入研究范围。“散文是最能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形态(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一种文学文体”。[10]因此,散文英译研究也可以借助中西方翻译理论,以自上而下的方式从文本外的背景考察文本内的遣词造句氛围营造等,使散文英译研究从“感悟式”的经验点评走向更加科学、理性的评价。另外,语料库研究在研究的客观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已有学者将语料库研究与散文英译研究相结合,今后,还可以继续这方面研究,在大数据背景下更加有效地分析和解决散文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此外,要积极搭建平台,增强散文译本在境外的传播和接受度,并加强这方面的研究。目前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模式进行尝试:一是在国外高校的中国文学教材中选入现当代散文家的作品的英译文,比如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于1995年发行的由刘绍铭、葛浩文主编的《哥伦比亚当代中国文学选集》一书中收录不少台湾散文作家如梁实秋、余光中等人的作品;二是通过创办全英文刊物向西方读者译介散文作品,《中国文学》和“熊猫丛书”系列就向境外读者译介大量现当代文学作品,其中就包括老舍、沈从文等人的散文。Chinese Arts and Letters(《中华人文》)以及2011年开始发行英文海外版的《人民文学》(Path Light)等都成为推介现当代散文的潜在平台;中外合办英文刊物成为推介当代作家作品的重要模式,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合办全英文期刊Chi⁃nese Literature Today(《今日中国文学》),葛浩文兼职编辑和顾问委员,该刊主打小说的译介,同时也翻译介绍优秀作家的散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出版业进一步放开,如北京启动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通过放宽非公企业参与对外出版等领域的市场准入,开展对外出版业务,得益于此,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国文脉》与《山河之书》的英文版本即将在海外上市。从译者角度来看,散文英译也可以借鉴小说翻译的模式,中外译者开展合作,以便译本能更加符合境外读者的阅读兴趣。总之,现阶段散文英译研究还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研究者应该充分利用在海外访学、参加学术会议和与国外学者交流等机会展开学术研究,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等社交平台向西方读者发布调查问卷或者采访国内高校留学生等形式,了解现当代散文英译的传播和接受情况,获取相关反馈并展开分析,以便形成散文英译的相关策略和标准。

本文通过考察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里收录的相关论文,对改革开放以来现当代散文作品英译的研究做了一次梳理和分析,从中可以看出现当代散文作品的英译研究呈现平稳的发展态势,但还存在诸多不足。鉴于资料等的限制,本文难免有疏漏和不当之处,但旨在抛砖引玉,以便吸引更多学者深入研究现当代散文作品英译,共同推动散文翻译事业的发展。

[1]孙建成,温秀颖.翻译美学思想与译作的审美重构——简评刘士聪文学翻译美学思想[J].中国翻译,2007(3):45-48.

[2]刘士聪.介绍一部中国散文经典译作——兼谈David Polllard的汉英翻译艺术[J].中国翻译,2005(2):51-56.

[3]杨玉兰.论散文翻译中审美效果的艺术再现——以《荷塘月色》的英译为例[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6):102-104.

[4]王治江.再现汉语抒情散文的诗情画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2):39-43.

[5]张继光,张蓊荟.当代散文翻译(英译汉)句法操作规范的语料库考察[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0(4):60-65.

[6]刘宓庆.现代翻译理论[M].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176-186.

[7]许钧.论文学翻译批评的基本方法[J].语言与翻译,1993(1):37-45.

[8]王宏印.文学翻译批评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82-90.

[9]陈剑晖.中国散文理论存在的问题及其跨越[J].中国社会科学,2005(1):138-150.

[10]王开志,周洪林.论中国现当代散文的审美流变[J].当代文坛,2009(6):69.

H315.9

A

2014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传统美学观照下的现当代散文翻译研究”(SK2014A389);2016年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人才国内外访学研修重点项目(gxfxZD2016227);2016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SKHS2016B14)

童兆升(1975-),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英译译文散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译文摘要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I Like Thi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