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经济带省域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来自11省市2008-2015年的面板证据

2017-07-18田时中占沁嫣孙阳贯南

关键词:经济带长江基础设施

田时中,占沁嫣,孙阳贯南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长江经济带省域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来自11省市2008-2015年的面板证据

田时中,占沁嫣,孙阳贯南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为准确评价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依据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11个省市发展水平进行测算、评价和比较,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省域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整体上呈现动态增长的趋势,但与地区经济增长轨迹不完全吻合,经济欠发达的长江上游地区基础设施投入空间大,增长速度更快。从各准则层维度看,各项基础设施发展轨迹各具特色。据此提出了基础设施均衡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基础设施;长江经济带;熵值法;评价指标

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云南,覆盖了11个省市,面积约205万km2,拥有着便捷的交通,丰富的资源,巨大的产业和人力资源优势,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了全国的40%。它是国务院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打造的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是国家规划经济格局战略的重大一环[1]。基础设施的投资,对促进要素的流动,增大城市群的辐射效应,带动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以及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基础设施可被分为经济性和社会性的基础设施投资,经济性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作为社会物质资本直接参与社会活动来推动经济增长;而生态、教育等基础设施属于社会性基础设施,作为提高人力资本的方式而间接促进经济增长。

关于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性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持赞成观点的学者认为,基础设施能够促进经济集聚,可持续增长,缩小区域差异,具有很强的外部性[2-4],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基础设施对于经济集聚的外部性并不强,两者只存在微弱的反馈联系[5]。在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的研究领域,不少学者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学者们基本认可基础设施对于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6-9];也有不少学者提出相反的观点,如金戈认为,过快的基础设施投资很有可能会导致生产率低下[10];郑世林认为,通讯设施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正在递减[11];花中东认为,交通基础设施增长对经济的促进效应是滞后平稳的[12]。在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评价领域,一方面,学者致力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的研究,陈银娥和孙琼通过建立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对中国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进行实证评价[13];秦趣等人以自然基础设施和人工基础设施为维度,构建了生态基础设施评价体系[14];另一方面,许多学者采用多种分析方法,致力于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实证评价:如陈明蔚分析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15];王丽英采用灰色模型方法评价了我国基础设施的可持续性[16];陈仲常等人运用熵值法评估了全国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17];蔡龙和张桂黎等人运用主成分分析分别对山西省以及全国19个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进行评价[18-19];另有学者分别通过加权平均模型与DEA和投入产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基础设施的评价[20-21]。

学者们对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但尚无文献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基础设施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基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长江经济带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对长江经济带省份的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对于实现基础设施均衡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一、评价指标、数据及方法

(一)指标体系及数据选取

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是改善人居环境,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而要评价一个区域的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必然要从水资源与能源的可获得性,交通和通讯便捷性、生态环境的宜居性这几个方面考虑。其中水资源和能源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基本需要,交通和通讯建设的好坏反映了人们社交、信息交换的便捷程度,对于提高人们效率,增强一个城市凝聚力有着重要作用。生态环境建设则衡量一个城市发展的成熟度,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基于此,本文借鉴陈银娥和孙琼等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长江经济带省域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鉴于评价对象的特点和数据的可获得性,将陈银娥和孙琼等人的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路网密度予以删除,其他指标予以保留,如表1所示。

表1 评价指标体系

以上数据均来自2008~2016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部分缺失数据采用插值法进行处理。为节省篇幅,原始数据予以省略。

(二)评价方法

在多指标和决策的综合评价过程中,评价指标的确定非常关键。现有的赋权方法可分为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和组合赋权法三类。在客观赋权法中,熵值法既能根据各项指标提供的信息的大小来确定指标权重,又能避免赋权时的主观性,因此被用于评价的各个领域。基于此,采用熵值法对指标进行赋权。基本步骤如下:

采用极值法标准化处理公式如下:

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个方案占总方案的比重:

二、实证分析

(一)指标无量处理

运用SPSS19.0输出评价指标值的极大值、极小值和均方差,通过极值法求得2008~2015年20个评价指标的标准值,过程省略。

(二)确定指标权重

运用熵值法计算20个指标权重,为节约篇幅,仅列举上海市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权重。结果如表2所示。

(三)评价结果及分析

经过对长江经济带所属的11个省、市5个准则层20个指标进行熵值法运算,最后得到了11个省市2008~2015年的综合评价指数。如表3所示。

在此基础上,依据“厚今薄古”的思想,对样本综合指数进行时间加权,计算各省市时间加权后的综合指数。并按照每一年的指数对样本进行排名,后计算样本排序方差。如表4所示。

1.从整体上看,在样本考察期内,长江经济带的11个省市综合指数排序依次为江西(0.5830)〉江苏(0.5605)〉安徽(0.4943)〉云南(0.4736)〉四川(0.4542)〉湖南(0.4425)〉湖北(0.4244)〉贵州(0.4247)〉重庆(0.3228)〉浙江(0.3211)〉上海(0.2976),极差为0.2854。江苏,安徽,江西,湖南,四川,云南6个省份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大于时间加权指数均值。浙江,上海,重庆的指数偏小。

表2 上海市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权重

表3 长江经济带省域基础设施综合指数(2008~2015)

2.从综合指数纵向的动态变化过程看(如图1所示),长江经济带11省市综合指数的动态变化特征基本一致,除了2008~2009年呈现下降趋势外,整体上都呈现上升趋势。可能的原因在于世界金融危机使得全国投资低迷,经济萧条,而国家的四万亿投资出台后,一方面直接拉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另一方面刺激了民众的投资热情,使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自2009年以来,又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图1 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评价综合指数变化图(2008~2015)

表4 长江经济带省域基础设施时间加权指数(2008~2015)

表5 长江经济带省域基础设施年份排名及方差(2008~2015)

3.从各省市基础设施建设波动特征看,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综合指数方差大小依次为湖北(1.3571)〈江苏(3.9821)〈安徽(4.2679)〈四川(5.6429)〈云南(7.1429)〈湖南(8.8571)〈重庆(8.9821)〈贵州(9.7143)〈浙江(9.9821)〈上海(11.5536)〈江西(15.6964)。表明湖北,江苏,安徽三省的动态波动较小,浙江,上海,江西三省的动态波动较大。其他省份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水平呈现不同程度的波动。

(四)准则层评价结果及分析

为了综合评价基础设施建设各个维度的动态变化情况,将样本数据分维度进行加总,取均值,如表6、表7所示。

图2 长江经济带城市准则层基础设施评价比较图

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11省市基础设施建设各个维度呈现“水资源指数高,生态设施指数自经济发达省份向经济欠发达省份递减,能源设施波动大,通讯设施指数偏低”的动态演变特征。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长江经济带11省市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由高到低的排列是江西、江苏、安徽、云南、四川、湖南、湖北、贵州、重庆、浙江和上海;样本考察期内基础设施建设整体上呈现动态增长趋势,但与地区经济增长轨迹不完全吻合,经济发达省市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增长缓慢,而经济欠发达的长江上游地区基础设施投入空间大,增长速度快,经济欠发达的长江上游地区的发展潜力巨大。除江苏之外,长三角地区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增长较为缓慢,江西、云南、安徽三省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快速增长值得关注;从各准则层维度看,样本考察期内,水资源设施稳定在高水平,生态设施自长江下游向上游逐级递减,能源设施发展呈现较大的波动趋势,而通讯设施整体水平偏低。

(二)相关建议

第一,扩大规模,提高质量。继续加大长江上游省份的基础设施投入,拓宽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投融资渠道。逐步解决长三角地区基础设施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不一致的问题,提高经济发达省份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水平,减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复投入,注重通过引进市场,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来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效率。政府通过给予民营资本投资一定的基础设施特许经营权,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其在该项目上的投资收益,通过市场的运作提高资本的效率,实现基础实施建设质量的提升。

表6 准则层基础设施设施综合指数

表7 准则层基础设施排序

第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向通讯设施倾斜。相比较能源,水资源,交通,生态设施,通讯设施的市场属性更加明显。一方面,通过政府加大对电信业务量的投入,或者向社会提供通讯的行业规划、价格政策、重大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等信息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市场。另一方面,引导各类通讯寡头企业积极部署,提高业务量与质量。

第三,融入战略,实现均衡发展。长江经济带的基础设施部署应当依托有利的国家政策统筹规划,整合上游的“成渝经济区”,中游的“两圈一带”以及下游的“长三角”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分工与合作,实现要素流动日渐频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均衡发展,促进长江经济带经济一体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1]丁黄艳.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空间特征——基于空间计量与面板门槛模型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6,31(1):24-32.

[2]Bo C D,Florio M,Manzi G.Regional Infrustructure and Convergence:Growth Implications in a spatial frame⁃work[J].Transition Studies Review,2010,17(3):215-293.

[3]Lall S V.Infrustructure and Regional Growth,Growth Dynamics and Policy Relevance for India[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07,41(3):581-599.

[4]张光南,洪国志,陈广汉.基础设施、空间溢出与制造业成本效应[J].经济学(季刊),2014,13(1):285-304.

[5]Kemmerling A,Stephan A.The Contribution of Local Public Infrustructure to Private Productivity and its politi⁃cal Economy:Evidence from A Panel of Large German Cit⁃ies[J].Public Choice,2002,113(3):403-424.

[6]刘生龙,胡鞍钢.基础设施的外部性在中国的检验:1988—2007[J].经济研究,2010(3):4-15.

[7]苏茜,苏祖勤.30个民族自治州公共服务能力综合评价[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2):95-99.

[8]骆永民,樊丽明.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增收效应的空间特征——基于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2(5):71-87.

[9]李翠英.论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政府职能[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5):21-22.

[10]金戈.中国基础设施资本存量估算[J].经济研究,2012(4):4-14.

[11]郑世林,周黎安,何维达.电信基础设施与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4(5):77-90.

[12]花中东,周杨雯倩.皖北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4):47-53.

[13]陈银娥,孙琼.中国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测算及影响因素——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16,36(8):23-30.

[14]秦趣,杨洪,杨翼.城市生态基础设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以贵州省六盘水市为例[J].热带地理,2015,35(2):235-241.

[15]陈明蔚.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机理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6):12-15.

[16]王丽英,俞伯阳,梅昊辰,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系统的可持续性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0(5):68-70.

[17]陈仲常,姜建慧,龚锐.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评价模型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21(6):70-76.

[18]蔡龙,章波.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价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4,11(4):50-54.

[19]张桂黎,傅华,戴尔阜.山西省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价[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1):65-69.

[20]黄金川,黄武强,张煜.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基础设施评价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1):47-54.

[21]李忠富,李玉龙.基于DEA方法的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绩效评价:2003~2007年实证分析[J].系统管理学报,2009,18(3):309-315.

F120.3

A

2015年度安徽大学教研项目“财税专业课程定量评价方法教学探索与实践”(ZLTS2015074);安徽大学博士科研启动经费项目“生态文明视角下县域生态经济建设绩效评价”(J01001319-0044)

田时中(1984-),男,讲师,研究方向为资源产业经济与财政绩效评价。

猜你喜欢

经济带长江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长江之头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充分挖掘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潜力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