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限理性条件下小微企业集群融资道德风险的演化博弈

2017-07-18

南都学坛 2017年4期
关键词:道德风险集群小微

张 保 林

(南阳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河南 南阳 473061)



有限理性条件下小微企业集群融资道德风险的演化博弈

张 保 林

(南阳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河南 南阳 473061)

融资难仍是制约我国小微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目前,银行贷款是小微企业融资的主要选择,集群融资作为一种创新金融产品可以有效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有效满足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并有效规避贷款风险,具有较强的现实可操作性,受到理论界和业界的高度关注。从集群整体信用改变的视角来看,常见集群融资模式可以划分为信用寄生模式和信用共生模式两种类型,从银行角度来看,信用寄生模式并未改变集群整体信用,信用共生模式实现集群整体信用的增加。集群融资道德风险演化模型的结果表明,如果集群在演化起点具有较高的诚信水准,并能实施有效惩罚,可以实现小微企业全部不违约。中性演化稳定混合策略表明,适度降低担保放大因子、提高诚信企业受益、降低违约企业收益,有助于降低集群整体信用道德风险。

小微企业;集群融资;演化博弈

一、融资难仍是制约我国小微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小微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最活跃的主体[1],《2015中国小微企业普惠指数报告》显示,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量的比重超过99%,对税收贡献超过50%,对GDP贡献超过60%,提供超过80%的城镇就业岗位和82%的新产品[2],但融资难、融资贵始终是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3]138,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2011年国务院出台九项金融财税政策支持小微企业发展;201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关于加强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4 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多措并举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指导意见》,中国银监会《关于2015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将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目标从2013年的“两个不低于”调整为“三个不低于”,从增速、户数、申贷获得率三个方面敦促商业银行开展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上述支持措施使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但距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仍有较大差距。据广发银行《中国小微企业白皮书》推算,我国小微企业仍有22万亿资金缺口未能通过有效融资渠道解决[4]。

二、集群融资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可行选择

由于小微企业自身资本积累能力较差,外源融资是我国小微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5]43,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票据市场、利率市场仍不成熟的背景下,银行贷款是我国小微企业融资主要选择[6]106。小微企业“贷款难”“贷款贵”的根本原因在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与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之间存在三对矛盾,其一是小微企业抵押物不足、征信水平较差、经营不稳定、财务制度不健全等天然不足与银行风险控制之间的矛盾。银行(包括第三方担保机构)基于风险控制的考量,在向小微企业放贷(提供担保)时要求其提供足额抵押品,而缺乏足够抵押品是小微企业的天然特征,这一矛盾导致金融机构不愿向小微企业提供贷款。其二是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短、小、频、急”[7]92的特征与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之间的矛盾。由于银行每一笔贷款业务的操作流程基本固定,交易费用的不可分割性导致小微企业平均融资成本高于大中企业[8]43,这一方面导致小微企业融资贵;另一方面在国家最高利率政策限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银行并不愿意向小微企业贷款。其三是小微企业整体信息披露程度较低与银行风险控制信息需求之间的矛盾,小微企业诚信水平不高与信息,不对称的交互作用易带来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9],而不良率是评估金融机构资产安全的重要指标,较低的信息披露程度,导致银行产生较高信息核定和监督成本,使得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进一步加剧。

针对上述原因,相关研究提出了对应的解决策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是积极开展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金融。大数据时代,信息结构和银行风险控制理念都应发生改变[10],互联网金融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多重交叉检验[11],可以较好确定小微企业信用水平,降低甚至规避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12],其具有的信息优势、成本优势、效率优势和普惠优势[7]92-93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传统小微企业与银行点对点交易的供需矛盾。但互联网金融一方面存在信息泄露、资金存管、基础设施、潜在操作风险等技术风险;另一方面,互联网的虚拟性也导致互联网金融在身份确定、资金流向等方面存在信息不对称,消费者保护机制缺乏可能引致更高的信用风险[13]。另外,P2P网贷仍处于培育期,众筹融资的合法性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观察,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成熟,互联网金融短期内难以广泛推广[3]142。其二是优化小微企业信用和担保体系,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加强小微企业担保体系建设、推进知识产权等非物质资本质押贷款配套体系建设等[14]。其三是强化小微企业融资的制度保障,成立小微企业专业管理机构、建设小微企业融资支持政策性银行、建立政府主导的小微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提高小微企业发展政策整体支持效果、提高小微企业扶持政策的普惠性、优化融资监管模式等[5]146。这两种解决思路在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研究历程中由来已久,但实现这些思路是一项庞大的长期社会工程,需要多部门联动,短期内难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其四是强化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创新银行与担保机构的合作模式,积极开展小微企业联贷联保业务、集群融资业务、应收账款池业务[6]108-109、互助抵押贷款业务[8]145等。集群融资将产业集群整体作为信用风险评估对象,有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扩大抵押担保范围、降低单个企业融资的交易成本[15],小微企业集群内因企业间频繁互动而产生的内部声誉治理有助于降低集群内小微企业的道德风险,集群融资一方面可以弥补单个小微企业融资存在的缺陷;另一方面作为银行金融业务创新,具有较强的现实可操作性,得到了银行及产业集群的广泛重视,如中行河南分行的“双汇通”“互助通”等“通”子系列产品[16],深圳发展银行、平安银行等商业银行的集群担保融资、销售链融资等[17]。但集群融资存在着周期性风险、管理风险、技术风险[18]、契约信用风险[19]、内生非系统性风险[20]等,集群内企业以共同产业文化为基础的信念和利益关系会使企业资信状况带有更大的隐蔽性,为共同利益会形成合谋现象,隐藏金融风险的程度[21]。因此,小微企业集群融资的成功实施需要有效激励成员间的诚信合作和惩罚违约行为[22]。本文以集群融资道德风险为研究对象,探索集群融资道德风险的治理机制。

三、常见集群融资模式的本质分析

小微企业集群融资有产业链融资、互助担保融资、轮流信用融资、集合债券融资等模式,从企业集群整体信用变化的视角来看,集群融资可以划分为信用寄生模式和信用共生模式。

(一)信用寄生模式集群融资

信用寄生集群融资模式是指在集群融资过程中,集群整体信用总量和结构并没有发生改变,企业间通过协议、担保等形式,信用较低的企业借助信用较高的企业获得融资的集群融资模式。该类模式以产业链融资为典型代表。产业链融资是小微企业借助具有较高信用的企业(或机构)向银行融资,小微企业借助的企业(或机构)一般包括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担保公司、财务公司等。

以龙头企业作为“媒介”的集群融资模式多采用应收账款融资[3]141,龙头企业为降低财务成本,为向其提供中间投入品的小微企业开具承兑汇票,并向银行申请授信,银行在授信额度范围内接受小微企业承兑汇票质押向其提供贷款,该模式持续运作的关键在于龙头企业及时向银行履行还款义务,其本质是小微企业利用龙头企业信用向银行融资。龙头企业向小微企业提供信用支持的前提是小微企业与龙头企业之间形成的交易关系,相当于小微企业依托龙头企业生存,二者之间形成寄生关系。

担保公司作为“媒介”的集群融资模式是担保公司负责小微企业信息搜集,向银行推荐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并为缴纳保证金和担保费用的小微企业提供信用担保,银行在确定授信小微企业后向其提供贷款。该模式成功运作的关键在于小微企业及时向银行履行还款义务。其本质是小微企业借助担保公司信用获得贷款,小微企业与担保公司之间形成寄生关系。

财务公司作为“媒介”的集群融资模式一方面财务公司整合小微企业闲散资金,并将小微企业贷款信息分类汇总后向银行申请组团贷款;另一方面接受小微企业向财务公司的贷款申请,该模式存在财务公司与银行、小微企业与财务公司两层借贷关系。仅从银行贷款流向来看,其本质上仍是小微企业借助财务公司信用获得银行贷款,小微企业与财务公司之间形成寄生关系。

综上可见,各种产业链融资模式虽然运行机制上存在差异,但本质上都是小微企业借助龙头企业、担保公司、财务公司等“媒介”单位的信用获得银行贷款,集群整体信用并没有改变,小微企业与“媒介”单位之间形成寄生关系。

(二)信用共生模式集群融资

信用共生模式集群融资是指小微企业通过集群新增加的信用进而获得融资的一种集群融资模式。常见的信用共生模式有轮流信用模式、互助担保模式等。

企业间轮流信用模式(也称为收入相关贷款)是指集群内成员利用自身富余资金向互助资金池缴纳资金,管理委员会审核每个企业的贷款申请,并建立成员信用记录,贷款采取团队贷款的方式,若干个申请贷款的企业构成一个贷款团体,一个贷款团体内的企业之间承担连带责任。互助担保模式是指小微企业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共同出资成立担保基金(在我国,政府往往会提供部分担保基金),为企业向银行贷款提供担保。

两种模式运作机制虽有差异,但从银行角度来看,两种模式都实现了集群整体的信用增加;由于增加的信用是由小微企业共同出资形成的,一旦该信用形成就具有“公共品”的性质,如何规避道德风险,避免“公共地悲剧”,成为信用共生模式集群融资成功运作的关键之一。

四、集群融资道德风险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一)模型基本假设及符号约定

1.集群融资基本概况的假定

假设有一家银行和一个小微企业集群,集群内共有n家小微企业,企业同质,每家企业支付a单位货币构成共用信用基金,用于向银行贷款;在每一个信贷周期内所有企业都同步向银行贷款,且贷款额度相等,记为b。考虑到担保贷款的担保放大倍数,一般来讲b>a,否则,企业就没有贷款的必要性。记银行贷款利率为r。

2.经营风险假定

集群经营风险记为rc。假定0≤rc≤1,rc越接近1,表明产业集群整体经营风险越大,假定集群经营风险不随时间发生变化。贷款企业经营成功后的项目总收入记为I,那么每家企业的预期项目总收入均为I×(1-rc)。

3.违约惩罚假定

4.关于道德风险的假定

企业违约包含两种情况,其一是由于集群经营风险的存在,导致项目经营失败的企业无力偿还银行贷款;其二是项目经营成功的企业故意逃避还款义务。本文考虑的重点是道德风险,即企业故意违约带来的风险。记集群整体道德风险为p,假定0≤p≤1,p越大,表明集群整体道德风险越高,集群诚信水平越低。虽然产业集群有助于降低小微企业的道德风险,但是仍难以保证每个小微企业都具有很强的契约精神,严格履行合同约定,因此,集群融资完全没有道德风险的概率很低,另外,如果集群内的企业都不遵守贷款合同约定,银行会实施断贷行为,集群融资业务停止。因此,常态下0

(二)模型构建与求解

由前文分析可知,一般情况下,集群内存在违约和诚信两类企业在企业同质的假定下,意味着集群内企业对于道德风险决策存在违约、诚信两种情况。假定集群内企业独立决策,那么,集群整体道德风险p一方面可以理解为集群内有p比例的企业违约,另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单个企业违约的概率为p。假定集群内企业数量足够多,以至于单个企业行为改变不影响集群整体道德风险,对于单个企业决策来讲,采取某个特定策略的净收益并非取决于一个或一系列对手所采取的策略,而是取决于集群整体的策略选择。这就意味着某一企业进行决策时,剩余企业作为一个整体道德风险仍为p,在企业独立决策假定下,那么剩余企业全部为违约企业的概率为p,全部为诚信企业的概率为(1-p)。

1.企业采取违约策略的预期净收益分析

如果剩余企业都采取诚信策略,当该企业采取违约策略时,一方面损失信用基金中的a单位货币;另一方面,由于诚信企业将为其承担连带责任,违约企业将受到诚信企业的惩罚;此种情况下,企业采取违约策略的预期净收益为:U(D,H)=I×(1-rc)-a-κ(e)。如果剩余企业都采用违约策略,就不存在相互惩罚的问题,但由于全部企业都违约,银行作为理性的市场主体,将采取断贷行为,长期来看,企业不会获得任何增益,U(D,D)=0。那么企业采取违约策略的预期净收益为:

U(D)=(1-p)[I×(1-rc)-a-κ(e)]

(1)

2.企业采取诚信策略的预期净收益分析

采取诚信策略的企业首先需要向银行支付贷款本息共计b×(1+r);如果剩余企业全部采用诚信策略,每家企业履行各自的还贷义务,U(H,H)=I×(1-rc)-b×(1+r),如果剩余企业都采取违约策略,那么实施诚信策略的企业就需要承担违约企业的连带责任。本期集群整体还款总额在执行完信用基金后将由诚信企业承担,那么U(H,D)=I×(1-rc)-b×(1+r)-(n-1)[b×(1+r)-a]。那么采取诚信策略企业的预期净收益为:U(H)=pU(H,D)+(1-p)U(H,H),即:

U(H)=I×(1-rc)-b×(1+r)-(n-1)p[b×(1+r)-a]

(2)

3.企业采取违约策略的复制动态方程构建

依据演化博弈的基本思想,群体中个体策略选择主要取决于不同策略之间的适应度差异,通过主体学习和主体间的模仿,适应度高的策略具有较高增长率,反之亦然。在演化稳定策略下,集群中每个企业采取相同的策略。那么集群内企业预期平均净收益为:

(3)

集群内企业采取违约策略比例(亦即道德风险)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4)

4.模型求解

(5)

5.策略的稳定性分析

(6)

(三)结果分析

五、小结

[1]马胜祥.论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与出路[J].农村金融研究,2012(5):5-10.

[2]孙奇茹.北京小微企业普惠指数全国最高[N].北京日报,2015-10-31.

[3]周妮笛,李明贤,伍格致,等.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小微企业融资新模式[J].经济地理,2016(2).

[4]高翔.中国小微企业融资缺口22万亿[OL].中国证券网,[2015-01-07].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107/13412672_0.shtml.

[5]郑霞.政策视角下小微企业融资机制创新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1).

[6]李斌.商业银行支持小微企业融资路径创新分析[J].长白学刊,2013(1).

[7]戴东红.互联网金融对小微企业融资支持的理论与实践——基于小微企业融资视角的分析[J].理论与改革,2014(4).

[8]祝健,沙伟婧.基于交易费用视角的小微企业银行融资创新[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5).

[9]姚长存.银行信贷视角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2(4):20-24.

[10]巴曙松.大数据可解小微企业融资瓶颈[J].中国经济报告,2016(3):29-31.

[11]张蕴晖,董继刚.基于互联网的小微企业产业集群融资模式创新研究[J].时代金融,2016(2):130-131.

[12]黄子健,王龑.大数据、互联网金融与信用资本:破解小微企业融资悖论[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5(1):55-67.

[13]郑联盛.中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影响、本质与风险[J].国际经济评论,2014(5):103-118.

[14]韩刚.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突破——以交通银行苏州科技支行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4):20-23.

[15]李俊江,于众.产业集群视角下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优势及对策[J].当代财经,2015(4):60-65.

[16]叶松.中行河南分行“通”字产品打通小微企业融资路[N].金融时报,2013-11-27.

[17]江宜航.集群融资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法宝” [N].中国经济时报,2012-12-10.

[18]蒋瑛,蒙山.基于风险控制的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模式分析[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5(3):88-95.

[19]张琦.基于共生理论的中小企业集群融资风险分摊机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0(12):65-69.

[20]王筱萍,王文利.农村中小企业集群供应链融资:内生风险治理机制与效应[J].农业经济问题,2015,(10):34-42.

[21]鲁守博,王黎明.我国产业集群融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7):70-74.

[22]张春朝,孙玉红.互助担保模式下的小微企业集群融资探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5(2):36-40.

[责任编辑:杨金玉]

2017-04-10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项目“集群融资:河南省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6B153。

张保林(1980— ),男,河南省南阳市人,经济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复杂性经济系统。

F061.3

A

1002-6320(2017)04-0110-05

猜你喜欢

道德风险集群小微
帮扶小微企业 山西成绩优异
小微课大应用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小微企业借款人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中国僵尸企业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股票市场对上市公司道德风险的反应研究
我国医疗保险中的医疗道德风险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