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网络专业发展共同体中真实地成长

2017-07-17梁岗

人民教育 2017年15期
关键词:研讨共同体专业

梁岗

教师专业发展艰难,一是因为缺乏专业指导,二是身边缺少愿意同行的同伴。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远隔千里的人们也能实现近在咫尺般的交流,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网络通道。如今,借助网络,依靠教育实体、名师团队、媒体论坛的专业发展共同体比比皆是。在专业发展共同体中成长最为美妙的地方就在这里,不再觉得自己孤独,时刻从同行者中获得力量,同时会将这份力量传递出去,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

但是,教師们在选择专业发展共同体时需要谨慎,因为并非所有打着专业发展旗号的群体都利于自己的发展。那么,如何选择网络专业发展团队,找到自己专业发展的抓手,实现专业发展和成长的最大化呢?

网络专业发展共同体的三种类型

据我所知,目前网络专业发展共同体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借助教育杂志的网络社区或论坛。平台的优点可以总结为16个字——平等交流,名家指点,媒体支持,共同提高。教育杂志的媒体人凭借他们在教育界练就的敏锐职业嗅觉,汇聚教育正能量的同时指引着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教育大家、名家参与积极性高,大批教育有志之士也争相登场。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也可以总结为16个字——自由散漫,缺乏监督,全凭自觉,互不承诺。在论坛里,名家对草根的指点全凭他们的兴致,无论反对还是支持,都源于他们的主观判断,也即缺乏共同体的共同约束。

二是由大家或名家发起并主持的草根团队。这些团队大多是由于赞同、支持、崇拜某位大家或名家的教育理念而聚焦了一批追随者。这样的团队大多有自己群的特点或研究方向。相应地,较之借助杂志或者论坛的团队,草根团队有自己的领军人(榜样与引领),有自己群的约束(较为翔实的研讨计划,包括研讨内容和研讨时间等)。这些要素的优点是,专业成长的方向比较明确,能聚焦到一些教育的本质问题,在研讨中厘清并发现自己的教育理念与专业成长方向。缺点是,团队的研究方向和水平受团队创建者的局限,学习内容不一定符合每位教师的成长。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有的草根团队创建者在发展过程中,被盲目的跟随者戴上了高高的帽子,竟然自我飘忽起来,占据研讨话语权,强行植入自己的理念,使得本应自由与平等的同行交流切磋多了一层灰色的“专制”。更为严重的是,有的草根团队创建者还强行要求团队成员参与某些打着公益旗号的活动,目的只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名声价码”。

三是由学校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发起并借助网络组建的学习成长团队。团队成员大多是学校、教育局等行政单位推荐选拔出的优秀教师。这些团队的优点是有政策支持,资金充足,计划性强,规格高,推进力度大。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行政干预多,制约性过多,任务性强。团队成员多数不是自发自主进入团队学习的,主动成长意识薄弱,被动完成各种任务,也是这些团队发展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可见,三种网络专业发展共同体都有利有弊,关键是寻找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符合自身专业诉求的团队。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切忌贪多不化

据我所知,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有的教师一口气加入了十几个网络发展团队,每天应接不暇地穿梭其中。成长的能量被不断变化的学习模式或学习内容耗尽,迷失在不断闪动的QQ对话框和不断更新的论坛中。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共同体,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笔者建议各位教师先自问:“我的专业成长规划是什么?我需要一个怎样的团队?这个团队的理念、计划、发展如何与自身专业成长规划契合?”要回答这个问题,教师首先要规划自己的专业成长。

人生是需要规划的。作为教育者,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身份续写我们的故事,就应该认真地续写。无论我们是否愿意,职业规划成为必须。所以,我时常想:我将成为一个怎样的班主任,我将在班级里种植什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并不是一开始就清晰的,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促成,也许不经意间的一次偶人(例如我曾经偶人自主教育研究团队),就能开启一个不一样的教育人生。但是,任何开启都是为有准备的人开启的。若没有当年为自己规划成为一名受学生喜爱的专业班主任,我又如何会选择自主教育研究团队并持守到现在呢?

接下来,就是要寻找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团队。在我看来,优秀和健康的团队应该是自由、民主、平和、包容的。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话语权,对教育问题的看法没有谁对谁错,只有认识的水平和境界不同。所以,我更喜欢有争鸣的团队。对那种一人发言众人说“好好好,棒棒棒”,然后满屏的鲜花掌声图标的团队研讨,我是特别警觉的。更有奇葩的团队,门户之见相当森严,竟然自称“身为XX(团队名称)人”,还使用自称的“XX(团队名称)语系”,更以“你不是XX(团队名称)人,不会使用XX(团队名称)语系说话,我们不怪你,但请你以后不要这么说话,我们XX(团队)人是不喜欢这样的。”同时,团队其他成员通过“悄悄话”功能发来消息“善意提醒”:“若再这样说话,就会被踢出团队!”团队的契约应该是以保障良好学习与交流为前提,若团队的约束已经禁锢思想的碰撞、学术的质疑,必将走向故步自封与学术专横,普通教师在其中如何成长?即使有部分教师成长了,也是朝向约束的模样一个模子地长,最后学会的只是能说一点“Xx(团队名称)语系”的内部语言。

那为何这类团队还存在,有的生命力还很顽强呢?因为在这类团队里存在两类极端的教师。一类是对自己职业规划毫无概念,只是因为听了某位教师的讲座或碰巧看到了某个团队招募成员的宣传,就抱着试一试、看一看的心态加入其中。这类人由于目标不明确,多数历经时间的洗礼就销声匿迹了,只有极少数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者在团队学习中“惊醒”,开始了自己的职业规划,并在与团队活动互动中快速成长。还有一类教师本身就是抱着非成长的目的人群的,这类人中多数是为了名与利,借助共同体发展的资源只为“捞好处”:多发几篇文章,窃取他人资源,赢得外出讲座机会,扩大自己的知名度……甚至有些草根团队的创建者,也属于这类注重名利的人,妄图通过创建自己的“群落”成为一方“盟主”,吸引媒体关注,扩大自身影响,甚至借公益活动之名贩卖他人的劳动力或者劳动成果,树立自己的“权威”,维护自己的“光辉形象”。对于这样的“群主”,教师们更需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真正做公益的人是不会强迫别人一定参加或者“奉献”的,即使“你不参加,我不勉强,希望您是真有难处”这样的软绑架之类的话也是不会说的。做公益的人首先需要有公益心,奉献而不求回报、自愿而不强求是最朴质的内在。所以,前一类教师还只是缺少方向与目标,而后一类教师则别有用心。

但是,我相信:对自己职业规划越清晰的人,越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发展的团队。这一点可以借“吸引力法则”证明:当你清晰地知道自己适合在什么团队发展的时候,这样的团队就会被你“吸引”到身边,也可以理解为你和你所需要的团队在相互吸引。还可以理解为,正因為自己有了清晰的职业规划,我们才能以此找到属于自己的闭队,这样的团队才是适合自己真正发展的。

那么,是否选择并坚守于一两个价值认同的发展闭队就有百利而无一害了呢?这涉及第三个话题——如何在团队中真实地成长。

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和专业成长的切入点,在团队中真实地成长

如果参与学习团队的教育理念的确是自己追求甚至信仰的,那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尽管多数情况是,我们真正进入学习一段时间后才能体会到刚队的教育理念是否符合自己的发展。若发现不符合,我建议早些退出,一定不要做任何评价,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职业诉求都不同。若发现符合,就沉静下来,潜心学习。首先要做的不是盲目学习,而是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在进入自主团队的初期,我为自己定位的是一名新手——自主教育实验的初学者。这样的定位让我一开始就不是努力地表现自己,而是静下心来仔细阅读团队之前活动的各种记录,包括会议记录、研讨记录、讲座实录等等。在对自主教育实验的计划、方法、步骤,特别是对自主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有了清楚认识后,我变成了一个积极的实践者。我建立了自己的主题帖——“整理行囊,实践班级管理自主化”,将实践的实况及时在论坛上发布,请团队的教师们指导,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改进。很快,我的实践得到了教师们的认可。当团队招募核心团队成员时,我大胆自荐,并承担起自主教育实验实践部负责人的重担。就这样,我从一个初学者到实践者,再到实验团队的部门负责人,完成了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成长的历程。我很庆幸,我走得很稳。关键是在不同的时期找准了在团队中的正确位置。位置找对了,还得找到自己成长的切人点。

任何成长都是需要一个切人点的。以自主教育实验为例,围绕学生自主教育可以开展的实践内容、实践形式非常丰富,可以是“小活动、大德育”“小组合作”“班级文化”“德育预设”等。我的切人点在哪里呢?若找不到符合自己特点的切人点,就永远在邯郸学步,甚至画虎不成反类犬。更为严重的是,容易在不断模仿中迷失自己。表面上看起来很充实的学习,实质上是一种自我安慰。有的人一口气加了十几个团队,每日忙于各个团队间的人多数属于这种情况。当然,尽可能多地参与各种团队也有可能寻找到自己合适的团队或者合适的发展方式。但一个思维缜密、目标清晰的人,只需要进入感受一两次,就能大致判断是否有继续跟进的必要了。但客观地讲,这需要团队的榜样引领。例如,我之所以选择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为切人点进行自主教育实践,也是在自主教育领军人郑学志老师的指引下发现的。不仅是我,覃丽兰老师选择“小组合作”,钟杰老师选择“德育预设”,对其他教师的榜样引领和示范都是积极的。所以,要提高在专业发展团队的学习力,切实得到提高和成长,选择一个切人口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逐步形成教育特色的必由之路。

在团队中,分享与争鸣是实现双赢、提高自己的重要途径。分享是一种付出,也是一种担当,会分享的人能获得更多的成长。不少在群里学习的朋友总爱潜水,有的是不自信,有的是谦逊,更多的是由于内心的恐惧,担心自己说出的话被同伴耻笑,甚至遭到“权威”的反驳。这也是为什么自由、民主、和平、包容的发展团队更有利于个人成长的原因。我建议放下这些包袱。分享,是将自己的收获(成功或失败或不明所以)奉献出来,好处多多,做得好的自然会得到别人的肯定,做得不好的会得到别人善意的提醒,不明所以的还能获得高人的指点,何乐而不为呢?

事实证明,一个团队越兼容并包,越能促成大家的分享与争鸣,形成一个积极成长的磁场,让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切人点,然后个人的成长汇聚在一起推动团队的成长,实现双赢。

猜你喜欢

研讨共同体专业
爱的共同体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部分专业介绍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专业修脚店
“网络研讨”实现教师多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