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体渗透,将核心价值观化为语文的“血肉”

2017-07-13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编写组

人民教育 2017年18期
关键词:血肉新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编写组

统编语文教材内容上的三个“加强”

统编语文教材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利用语文学科善于熏陶、感染的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为语文的“血肉”,并自然地体现在整个语文教材设计之中。

这种“整体渗透”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从内容设计看,有三个“加强”。

一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统编语文教材适度增加了古诗文比例,其中小学增加多一些,一年级就有古诗,小学6个年级有古诗文129篇;初中古诗文132篇,也比以前略有增加。还有许多课文是反映优秀传统文化的,如《纸的发明》《中国石拱桥》等,另外一些课文则赞颂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弘扬爱国敬业、诚实守信、坚忍不拔等传统美德。

二是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选文有反映老一辈革命家经历的篇目和他们的作品,也有赞扬革命英雄主义的篇目。同时,指导学生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等红色经典名著。

三是加强国家主权意识教育的内容。课文中有描绘祖国山川的秀美和雄壮,以美丽的景物感染学生的,也有展示中华民族精神以激励学生的,还有讲述各族人民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守卫祖国海疆英雄事迹的,如《无名岛》《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新教材对于课文的选择下了很大功夫。选文既兼顾经典性、可读性,选择大量思想格调高、语言形式美、值得诵渎涵咏的作品,也考虑到文体的多样性、典范性,以及篇幅、深浅的适合;既考虑如何服务于语文素养的提升,又要贯穿“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还要尽可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留给教师发挥的空间。诸多方面的平衡并不容易,很多选篇都是广泛征求意见、经过反复讨论斟酌的,教材的选编尽可能考虑到社会共识。

抓住培养读书兴趣这个语文教学的“牛鼻子”

统编语文教材的面世,并非是对既有教材的颠覆,各个版本的优点和经验也都尽量吸收进来。新教材的编写特别注意遵循语文学习规律,克服随意性;注意编得好用、接地气,能满足一线教学的需要,甚至还能对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弊病起纠偏作用。这套教材不仅是选文上,在結构体例上也有革新和改进,至少有六点改进很明显:

一是采取“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双线组元的方式编排。以人文主题为线索统筹安排,有利于发挥语文学科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的优势;将语文素养作为另一条线索,精选典范文本,安排必要知识,优化学习策略,有利于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发展。统编语文教材一至六年级每册6-8个单元,由课文、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板块组成。每个单元由3-4篇课文组成,语文园地包括“日积月累”“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等栏目。七至九年级每册6个单元,包含阅读和写作两大板块,各单元穿插安排“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等栏目;八至九年级每册设置1个“活动·探究”单元,突出任务性学习理念。

二是适当降低汉语拼音教学的难度,改进识字写字教学方式。新教材让刚上小学的一年级新生先学认字,然后再学拼音。拼音教学推后了一个月左右。看似教学顺序的调整,实则是汉语拼音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的位置效能的衡定。调查发现,孩子刚上学立即学拼音,难度大,容易影响孩子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现在新教材的开篇是“天、地、人、你、我、他”,接着是“金、木、水、火、土”,目的就是让孩子建立对汉字的原初感觉,“第一印象”不是字母hpmf,而是汉字“天地人”,其背后的深意在于把汉语、汉字摆回到第一位,强调拼音只是辅助学习汉字的工具,而非目的,进一步激发孩子对于认字读书的兴趣。

另外,新教材以“认写分流,多认少写”以及“多元认字”作为小学低年段教材的编写原则。要求认识的常用字从过去的1800字减少到1600字,会写其中800字就可以了。这些改进都做过调查和专题研究,是有学理根据的。一般而言,只要按照统编语文教材设定的各个阶段目标推进,学生到二年级下学期就大致可以独立阅读了。

三是有意解决不读书、少读书问题。现在语文教学的问题是读书太少,很多学生只读教材和教辅,很少读课外书,语文素养无从谈起。针对这一状况,新教材抓住渎书兴趣培养这个“牛鼻子”,虽然整个教材课文数量减少,但延伸阅读的量大增,努力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新教材还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包括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整本书阅读等。小学低年级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高年级和初中有“名著导读”“古典诗文诵读”等栏目。

学生读书兴趣培养不能仅靠学校,家庭也很重要。从幼儿园阶段以听故事为主,过渡到小学阶段的纸质阅读,在幼小衔接阶段,家长应该少看电视,少看微信,少打麻将,多和孩子一起读书,对培养阅读习惯、激发阅读兴趣十分重要。所以,推出“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不仅是引发小朋友的读书兴趣,还希望把家庭阅读带动起来。

四是注重拓展阅读面。要让孩子从小“海量阅读”,读些“闲书”,读些“深”一点的书,可以“似懂非懂地读”“连滚带爬地读”。书读多了,语文素养才能真正提升上去。也可以说,统编语文教材是“专治”不读书少读书的。

方便一线教师把握教学基本要求

统编语文教材加大了课型的区分。以往教材课文也分精读和略读,但在教学中普遍是精、略不分,全部是精读精讲。其实两种课型功能不同,应当区别。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把“精读”改为“教读”,“略读”改为“自读”,加上课外阅读,这就建构了“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

教读课主要由教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就是举例子、给方法,激发学生读书的兴味;自读课主要是让学生自己渎,把教渎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读课中,自己去试验、体会,很多情况下,自读课就是自主性的泛读。课型不同,功能也不同,彼此配合进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

统编语文教材重视语文知识积累和读写能力培养。

过去十多年,为防止应试教学、反复操练,提出语法修辞和语文知识的教学不要体系化,要“随文学习”,这一出发点虽好,但也导致了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学知识体系被弱化,教师不好把握教学知识点,不敢放手设置基本能力的训练,教学梯度被打乱。有的课上得很“花哨”,可就是没有把得住的“干货”。

新教材有意对此纠偏。根据课程标准的提示,并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新教材编写梳理出中小学生必须习得和掌握的上百个知识点与读写能力训练环节,按照教学梯度安排到各年级各单元的教学中。

新教材努力防止语文教学容易出现的随意性。呈现方式上则有意“弱化”系统,尽量规避概念灌输和死记硬背,方便一线教师使用教材时把握教学的基本要求,有“干货”,让语文素养的培育落到实处。

(北京大学教授 温儒敏 执笔)

【案例一】

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全社会都非常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针对低、中、高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选编如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内容:汉字文化;古代蒙学渎物;古代文学作品,包括古代诗词、古代寓言、古代神话传说等其他文学作品;历史名人故事;文化艺术;文化常识和民风民俗。

1.汉字文化。

利用“六书”,特别是象形、形声、会意等构字规律,指导学童识字。比如,学习了象形字“日月水火,山石田禾”,在《日月明》中再了解会意字的构字规律;在《动物儿歌》中,利用形声字的构字方式,依据“虫字旁”认识了一系列与昆虫有关的生字;在《贝的故事》中,简单介绍了汉字的造字规律。

此外,在课后思考练习中有意识呈现汉字演变的基本脉络,培养学生对汉字的深厚感情。

2.古代蒙学读物。

把《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千家诗》《笠翁对韵》等传统蒙学读物中能够代表优秀文化传统和精神追求的内容引入教科书,力求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攫取符合当今时代特点、有着长久生命力的内容。比如《姓氏歌》《对韵歌》《人之初》等,都是从蒙学读物中直接节选或者稍作修改的课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

新教材从《三字经》中直接节选了两段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文字作为课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也从《弟子规》中节选了部分内容,編排在“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栏目里: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白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千字文》节选的内容与综合性学习单元“遨游汉字王国”中的书法欣赏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教材还安排了隋朝书法家智永的楷书《千字文》局部、唐代书法家怀素的草书《千字文》局部、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行书《千字文》局部,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zè),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què),珠称夜光。果珍李柰(nài),菜重芥姜”。

3.古代文学作品。

(1)古代诗词。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古诗文129篇,占所有选编课文的26%,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从《诗经》到清人的诗作,从古风、北朝民歌、古诗十九首、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到宋词、元曲,均有呈现。除了课程标准中推荐的75首古诗词之外,另选人大约40首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古诗词,大大加强了传统诗词的诵读要求,以期通过古诗词的诵读打好学生精神的底子。

(2)古代寓言、古代神话传说等其他古代文学作品。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从一年级即开始学习古诗,从二年级开始编入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故事,比如,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下册《羿射九日》。

从三年级开始编入简易短小的文言文,比如,三年级上册选编的《司马光》(《宋史·司马光传》),三年级下册选编的《守株待兔》(《韩非子·五蠹(dù)》),全套教科书编人文言短文15篇左右。选人的中国。占代寓言故事有《狐假虎威》《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坐井观天》《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古代神话、传说故事有《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地》《后羿射日》《牛郎织女》《枣核》《猎人海布》等。

鉴于小学阶段学生阅读能力有限,还将部分文言的名人故事、神话传说、名篇名著编译成白话文,或改编、节选白其他名著,比如,《将相和》(故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西门豹》(选白《史记·滑稽列传》);简短的文言文《学弈》(选白《孟子·告子》),《关尹子教射》(选白《列子·说符》);《临死前的严监生》(节选自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草船借箭》(根据《三国演义》有关章节改编),《景阳冈》(节选白《水浒传》第二十二回),《猴王出世》(节选白《西游记》第一回)。

统编语文教材的古代文学作品选文视野覆盖《论语》《孟子》《韩非子》《庄子》《列子》《史记》《汉书》《晏子春秋》《吕氏春秋》《晋书》《世说新语》《山海经》《朱子家训》等,涉及经、史、子、集各部。

虽然都是浅显易懂的文章,但其中不乏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真知灼见,足以涵养学生的人性。

4.历史名人故事。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量收入中国历史的名人故事,以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渐染。有《大禹治水》(大禹)、《扁鹊治病》(扁鹊)、《称象》(曹冲),《鲁班造锯》(鲁班)、《伯牙绝弦》(伯牙和钟子期)、《纪昌学射》(纪昌)、《田忌赛马》《将相和》(廉颇、蔺相如),等等。

5.文化艺术。

有反映我国古代建筑与园林艺术的《赵州桥》《圆明园的毁灭》;反映古代音乐、戏剧、美术等成就的《伯牙绝弦》《京剧趣谈》《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介绍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6.文化常识和民风民俗。

大量的趣联妙对、名言警句、谜语、谚语、俗语等内容,被编排在识字课、语文园地中的趣味识字和日积月累中。比如,识字课《金木水火土》在一年级的儿童心里早早地埋下了万物和谐、天人合一道理的种子;传统节日、节日习俗、民间文化习俗的《十二生肖》《十二月花歌》《二十四节气歌》;还有“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文房四宝、花中君子、中医四诊”“五行、五谷、五音、五彩”等传统文化常识。

【案例二】

如何有系统、有梯度地推进语文学习

统编语文教材有一个重要的编排特点:以双线组织单元内容,强化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双线组元的结构设计,每一单元每一课都贯穿有“宽泛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均衡递进。全套教材统筹规划语文要素,以语文训练要素作为主线、明线。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一般从阅渎与表达两个方面各安排一个训练要素,每册有两个重点训练要素。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直接体现在单元导语中,每个课后思考练习题围绕单元的训练要素出题,教学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纵向上看,从语文知识与能力、方法与习惯等方面,统筹规划训练目标序列,力求做到目标精准,体现语文要素安排的系统性和发展性。

下面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例说明。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实质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这是衡量学生阅读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首先,统编教材建构了两条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明线:一是复述故事,侧重口语的发展;二是安排相应的训练要素。

关于复述。二年级安排了借助图片等讲故事,三年级安排了详细复述,四年级安排了简要复述,五年级安排了创造性复述。

统编教材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如何有系统、有梯度地实现的?

四年级上册开始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教给学生简单、常用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比如,《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第七单元的“导语”中明确提出:“关注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学习要求。这个单元的“交流平台”栏目,对把握文章的主要方法作了归纳总结。学生的反馈如下:

学生1:我发现题目有时能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如“观潮》《梅兰芳蓄须》。

学生2:厘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也能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普罗米修斯》。

学生3:有的文章写了不止一件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了三件事,可以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然后把几件事连起来,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四年级下册在第六单元的“导语”中明确提出“学习怎样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学习要求。比如《小英雄雨来》:照样子给其他四个部分列出小标题,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又如《冰项链》: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几个部分,为每个部分列出小标题。这个单元的“交流平台”栏目,就怎么读长文章、如何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学生反馈如下:

学生1:我发现本单元的课文都很长,而且都是分成几个部分来写的。《小英雄雨来》用序号标示每个部分,《我们家的男子汉》用小标题,《冰项链》用空行的方式。

学生2:这样的写法,能帮助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只要把每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可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学生3:我在阅读过程中,有时还会停下来思考一下前面的内容,想想讲了什么。

学生4:有时我忘记了前面的一些内容,就再翻回去看一看。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提出:“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加强方法的迁移与运用,不断提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力。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提出:默读课文。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景阳冈》提出: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再简要地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喝酒____( )____( ) ____(

)《跳水》:默读课文,想想这个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把下面的内容填写完整,再讲讲这个故事。水手拿猴子取乐____( )____( )____(

)。

到了六年级,重在总结运用小学阶段的知识、能力与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比如,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交流平台”,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作了归纳总结。

从教材的编排体系中可以看出,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语文要素纵向线索清楚,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稳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教材的可操作性也非常强。

(案例由熊宁宁提供)

猜你喜欢

血肉新教材内容
黄显声:血肉长城第一人
地理新教材封面图像解读
今夜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完形填空
血肉相依
对一道新教材习题及解答的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