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油菜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策略

2017-07-13徐小伟

安徽农学通报 2017年12期

徐小伟

摘 要:该文分别介绍了油菜主要病虫害油菜菌核病、油菜霜霉病及油菜病毒病(油菜蚜虫)的侵染过程、发病症状及发病原因,并从农业措施、药剂防治两方面概述上述油菜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策略,以期为科学防治油菜病虫害提供参考。

关键词:油菜菌核病;油菜霜霉病;油菜病毒病(油菜蚜虫)

中图分类号 S435.6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2-0074-03

油菜作为世界四大油料作物之一,是我国最主要的油料作物。其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而且在医药、食品和工业原料等方面均有广泛的用途。以油菜为原料榨取的菜籽油更是部分农村居民家庭食用油的主要来源之一。然而油菜的生育期较长,病虫害繁多复杂。因此本文分别介绍了油菜主要病虫害油菜菌核病、油菜霜霉病及油菜病毒病(油菜蚜虫)的发生特点,概述上述油菜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策略,以期为科学防治油菜病虫害提供参考。

1 油菜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

1.1 油菜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又称油菜茎腐病,俗称霉蔸、空秆、白秆,是一种由核盘菌属真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其可侵染油菜的茎、叶、花、角果,引起油菜植株早枯、叶片穿孔、花朵早落、角果减少、种子空瘪。发病田块油菜减产10%~50%,发病严重田块可达到80%以上[1]。土壤中的菌核作为菌核病最初侵染源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子囊孢子在空气中随气流传播,子囊孢子首先落到植株的花瓣上,受侵染、带菌花瓣落到植株茎叶上进一步侵染植株[2]。

1.1.1 发病症状 叶片发病初期形成不规则水渍状青色病斑,后逐渐扩大为圆形至不规则形,如“猫眼状”,病斑中心呈灰褐,外缘具黄晕,并常具明显轮纹,潮湿时生出絮状白色菌丝,干燥时则破裂穿孔,叶缘、叶腋及枝腋等凹陷处因易于水分滞留和花瓣堆积而发病最早最重。茎部发病初为黄褐色水浸状病斑,后逐渐扩展为灰白色棱形、长条形或绕茎大病斑,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展,并产生灰絮状白色菌丝,干燥时则表皮开裂,茎内纤维呈麻丝状,可见被蚀空髓部内生大量黑色的鼠粪状菌核,茎极易折断,病部以上枝茎萎蔫枯死[3]。花瓣发病初期呈水浸状,后渐变为苍白色,最后腐烂。角果发病初期呈水渍状褐色病斑,后变灰白色,种子瘪瘦,无光泽。

1.1.2 发病原因 (1)品种抗性。我国种植的油菜品种多为杂交品种,其中极少有高抗或免疫品种,且种植最为广泛的双低油菜抗病力极弱,相同种植条件下菌核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常规品种[4]。(2)耕作制度。土壤中的菌核作为菌核病发病主要侵染源,可在土壤中存活1~3a,并且菌核亦可夹杂与种子中成为侵染来源;油菜种植田虽多为旱地油菜—蔬菜轮作田,但是油菜菌核病源真菌可侵染十字花科、菊科、豆科等16科71种植物,致使田中菌源基数不断增大[5];由于农户追求产量,种植密度过大,氮肥施用过量,导致油菜植株高大,枝叶繁茂,各植株间叶片枝干交叉重叠,郁闭度随着生长不断扩大,田间湿度不断升高,病健植株交叉感染,病害逐渐加重。(3)气候条件。作为真菌病害,其发病程度受多种气候因素的影响,其中降雨量、降雨日数是影响发病程度的主要气象因子[6],且有研究表明与降雨量相比空气相对湿度更为重要,田间高湿情况持续较长时间将有利于菌核病菌核的萌发、子囊孢子的释放和侵染,而油菜种植过密、生长郁闭后水份蒸发减弱将加重菌核病的发生[7]。同时春季油菜开花时间与春季降水时间相吻合,导致油菜花瓣掉落、叶腋及枝腋部积水,给菌核病传播侵染创造了有利条件。

1.2 油菜霜霉病(Peronospora parasitica) 为由霜霉目芸薹属、萝卜属及荠菜属3个变种真菌引起的真菌病害,其可侵染油菜的茎、叶、花、角果,发病时病部变黄,并长出白色霉状物,花梗染病后肿大弯曲,呈“龙头拐”状,花瓣肥厚变绿而不结实,一般田块发病率为10%~25%,严重田块发病率可达70%~100%,产量损失可达5%~60%[8]。在土壤中和附着于种子上的越冬越夏的卵孢子或休眠菌丝为其侵染源,其萌发产生的孢子囊随农具或气流传播,孢子囊在萌发产生芽管从气孔或表皮侵入寄主组织发展为菌丝,之后菌丝生长产生孢囊梗由气孔伸出产生孢子囊进行再侵染[9]。

1.2.1 发病症状 叶片发病初期为浅绿色小斑点,因受叶脉限制逐渐扩大为不規则多角形黄色斑块,病斑叶背面可见白色霜霉层,发病后期,叶片变褐色枯死。花梗染病后,顶部呈“龙头拐”状肿大弯曲,其上着生的花瓣肥厚、变绿,并长出白色霜霉状物。受害严重角果变褐萎缩,其上着生白色霜霉层,最后枯死。染病严重时,整株呈褐色枯死状,布满白色霜霉[10]。

1.2.2 发病原因 (1)品种抗性。目前种植油菜品种对霜霉病均无高抗性,株型与霜霉病发病程度有密切联系,叶片与茎秆之间角度越大,受害越严重。一般认为在现有油菜品种中,甘蓝型油菜相对较为抗病,芥菜型次之,白菜型油菜最易感病[11-12]。(2)耕作制度。连作田发病明显重于轮作田,发病时间上连作田发病较轮作田早15d,发病率上连作田发病率较轮作田高20%;同时土壤薄瘦、粘性大,且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种植密度大及氮肥施用过量田块亦加重病害发展[9、11]。(3)气候因子。由于温湿度直接影响着霜霉病病菌的菌丝生长与孢子囊萌发释放,因此温湿度与霜霉病的发生流行有着密切联系,其中,温度是决定霜霉病发生时间早晚及发展速度的重要因子,而湿度(降水)则决定着病害的严重程度,研究表明连续阴雨,气温在12~26℃,相对湿度在80%左右,有利于病害发生流行,连续3d以上的阴雨、寡照,病株率可上升39%,病叶率可上升13%[9,11]。

1.3 油菜病毒病(油菜蚜虫) 油菜病毒病由多种病毒侵染所致,主要病原有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简称TuMV)、油菜花叶病毒(Oil seed rape mosaic virus,简称ORM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简称CMV)和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简称 TMV)4种,其中由芜菁花叶病毒的占80%以上。除种子带毒外,其主要由翅蚜吸食带毒植物后飞行至健康植株摩擦枝叶、吸食汁液传染,主要传毒蚜虫萝卜蚜、桃蚜和甘蓝蚜等,3种蚜虫常混合以成、若蚜群集于油菜的幼苗、嫩叶及嫩茎上吸食汁液,致使油菜叶片大量失水,营养不良,并出现生长缓慢、叶面卷曲皱缩、斑驳或发黄等现象[13-14]。

1.3.1 发病症状 品种不同其发病症状亦有所不同:白菜型及芥菜型油菜的典型症状为“花叶”,多发生于新生嫩叶上,初期叶脉为黄白色呈半透明状,由叶片基部沿叶脉向叶尖发展,叶脉两侧褪绿,逐渐形成花叶症状。成株期发病时,枝茎上具黑褐色条斑,顶端花序短缩,花器丛生,或不能开花,或“花而不实”,所结角果畸形、密集,荚枯籽秕,含油量降低,植株常于成熟前枯死。甘蓝型油菜植株发病后的典型症状为黄斑型和枯斑型。侵染后,多由老叶首先发病逐渐向新叶发展,首先老叶上出现褪绿小圆斑,之后逐渐发展成近圆形的黄斑或黄绿斑,呈油渍状,病斑边缘常见细小褐点组成的圈纹,后期病斑中央下陷、形成枯白色半透明小点,并逐渐扩大形成灰褐色或灰白色枯斑。茎上发病,呈水渍状、紫褐色大小不等的条斑,角果受害后皱缩瘦小,其上多具细小黑褐色斑点,受害严重植株整株枯死[15]。

1.3.2 发病原因 (1)毒源植物。萝卜、大白菜等十字花科毒源植物,其种植面积及秋季病毒病发生程度与周边油菜病毒病发病程度成正相关[16],毒源作物病毒病发病率高,种植面积大的年份油菜病毒病发病较重,油菜苗圃距离毒源作物越近的发病越重[17]。(2)品种抗性及播种期。各品种间抗病程度不同,白菜型油菜感病,甘蓝型油菜较抗病。同时播种、移栽期的早晚与发病程度亦有较大关系,播种、移栽早的田块发病较重,反之则轻[17]。(3)翅蚜数量。翅蚜首先在带毒植物上危害后,迁飞取食传播病毒,油菜3~6叶期为感病生育期,如恰逢蚜虫迁飞盛期,则苗期蚜虫传病期越长,迁飞蚜虫数量越多,发病越重[13,17]。(4)苗期的气候因子。苗期是油菜最易感病的生育期,且气候因子对蚜虫的迁飞、传毒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苗期的气候因子与苗期油菜病毒病的发病程度有着重要关系,其中主要因子气温与降雨量影响蚜虫的繁殖、迁飞、传毒、病毒的增殖和病害显症,有研究表明气温在15~20℃对病毒病的传播明显有利[13]。

2 油菜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策略

2.1 农业措施

2.1.1 品种选择 由于甘蓝型油菜对油菜菌核病、霜霉病、病毒病的抗(耐)病能力均强于白菜型及芥菜型油菜,因此可根据当地环境、气候情况合理选择甘蓝型油菜品种。

2.1.2 轮作 轮作是减轻许多作物病害发生的重要农业措施之一。实践证明合理轮作有利于减轻油菜菌核病、霜霉病的发生,特别是采取与水稻水旱轮作的方式,可有效降低田间菌源基数,与旱旱轮作相比對上述病害发生的控制更为有效。

2.1.3 播种、移栽 播种、移栽期与当年油菜霜霉病、病毒病的发生程度有着重要联系。播种、移栽期过早将加重上述病害的发生,因此需根据当年气象情况合理安排播种、移栽期,适当推迟播种期。

2.1.4 密植、施肥 过度密植将影响田间湿度及光照,且植株间叶片、枝条交叉重叠会促进病害的传播;同样过度施用氮肥不仅对种植田块的土壤产生影响,并且会造成植株贪青徒长,植株过度茂密,加重病害的发生。因此可选择以行间距70cm和32.5cm宽窄行组合的方式进行种植,同时合理施肥,施足基肥,要加大有机肥的施用量,合理搭配氮、磷、钾肥,并喷施硼、锰等微量元素[18]。

2.1.5 病叶清理 病叶不仅是病原主要来源,更影响田间光照及通风。因此可在油菜生长中、后期及时清理植株下部病叶、黄叶,并且于油菜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植株残留体等病原越冬、越夏场所。

2.1.6 开沟排水 田间积水不仅提高了土壤湿度影响植株呼吸减弱了植株抗逆性,同时提高了田间空气湿度增大了病原侵染、蔓延的可能性,因此应在雨后及时开沟排水。

2.2 药剂防治

2.2.1 种子处理 种子带菌作为病原传播的重要途径,种子处理可有效降低种子的带菌率,并杀灭部分携带病菌。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3%拌种。

2.2.2 田间用药 (1)苗期。苗期是油菜霜霉病的初次浸染期,也是油菜蚜虫为害期和蚜虫传毒引起病毒病的初次侵染期。在苗期喷药于初次侵染前杀死部分病菌,减少部分再侵染源。当油菜长出真叶后,1hm2用25%甲霜灵75g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g,兑水750kg喷雾,抑杀病菌,若发现蚜虫迁入,应及时用吡虫啉、抗蚜威等药剂防治[10]。(2)花期。花期是油菜最易感病期,也是油菜菌核病病菌的盛发期,而油菜菌核病药剂防治以盛花初期与盛花中期各喷药1次的防治效果最好[19]。当油菜进入盛花后,1hm2用70%托布津可湿粉剂1500g,根据田间情况1hm2用10%吡虫啉150~240g/兼治蚜虫;用药后7d~10d,抢晴防治第2次;同时霜霉病严重田块可使用72%克露可湿性粉剂1000倍进行防治;缺硼花而不实田块,1hm2用20.5%~21%高效硼肥450~750g,兑水450~675kg喷施。

参考文献

[1]费维新,李强生,吴新杰,等.利用栽培措施控制油菜菌核病的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2,03:47-49.

[2]李强生,HAMcCartney,AHeran,等.油菜菌核病病原菌侵染条件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0,03:314-315.

[3]董家胜,杨军章,李岩,等.双低油菜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J].河南农业,2003,11:17-18.

[4]张建忠,邵兴华,肖红艳.油菜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进展[J].南方农业学报,2012,04:467-471.

[5]楊新美.油菜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在我国的寄主范围及生态特性的調查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59,02:111-122.

[6]徐梅,刘振忠,辛惠普,等.春油菜菌核病流行强度的判别模型[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99,01:57-59.

[7]陈士华,吴兴泉,杜春梅,等.春油菜菌核病田间发生规律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4,01:19-21.

[8]敖礼林.油菜霜霉病综合防控措施[J].植物医生,2013,02:19-20.

[9]胡群英.油菜霜霉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农技服务,2014,09:50.

[10]李明霞.油菜主要病害防治研究进展[J].农药研究与应用,2011,02:4-7.

[11]周传宝,程其江,蒋宏斌.油菜霜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策略[J].湖北植保,1995,04:14.

[12]文雁成,张书芬,王建平,等.对甘蓝与大白菜种间杂交合成的甘蓝型油菜的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99,04:8-11.

[13]油菜病毒病的防治[J].现代农业,2005,10:8.

[14]建峰.油菜蚜虫与油菜病毒病的防治[J].农村实用技术,2008,12:44.

[15]郎强.油菜病毒病的识别与防治[J].现代农业,2009,03:35.

[16]彭国强.毒源作物与油菜病毒病的关系调查[J].病虫测报,1989,S1:53-57.

[17]王华弟,孙祥良,朱金良.油菜病毒病发生流行的调查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Chinese Society for Plant Pathology).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Chinese Society for Plant Pathology),2010:2.

[18]吴春英,王海青,程罗生.控病栽培技术对油菜菌核病发生效应的研究[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1,08:6-7,12.

[19]孙俊铭.不同施药时期和次数对油菜菌核病防治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6,14:3403,3480. (责编:徐焕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