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与责任
2017-07-13汪洋
汪洋
行前集训如一本概要或指南,指出了留学生活中的一些关键着力点和需要规避的复杂问题,但不能简单地复制粘贴,真正的生活学习技能,以及服务家国的责任感,需要你在实践中逐渐练就。
一
2007年3月初,只有19岁的我,正在去往西安外国语学院、参加第二批古巴单方面奖学金项目留学生出国前培训的路上。
今天还依稀记得培训是秉着“古巴这个国家的特点”“上一批留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谈”“爱国主义和外交礼节教育”这样一个顺序进行的,另外还有些西班牙语的小讲座。不过,随着此后在古巴长达7年的生活和学习,我从这些培训中学到的东西,逐渐地与在当地的实际生活经验“同化”为一,而很难想起具体的知识内容了。
倒是有几个当时的情景,在我脑海中仍留着深刻的印象——比如一些今天已很熟悉的同学,当初在培训会上初见时生涩的模样;比如我至今仍在使用的西语名“Rolando”,便是由那次培训会上的一位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工作人员所起;比如同学们第一次接触到西班牙语字母中最绕口的卷舌词“r”,一群人半戏谑半认真地反复练习的场景;比如古巴教育部的代表利塞特·迪亚斯·卡斯特罗博士的欢迎致辞中最后一句话:“抵达古巴之后,你们就没时间休息啦,古巴人民的热情,以及清新的空气,将让你们精神十足地投入学习当中。”又比如我在当时的外交礼仪讲座上多次听到的,对我影响颇深的一句话:“到了那里,你们的一言一行,在古巴人民眼里,就代表着祖国。”
培训结束半个月后,我便和200名同学一道,经过大约30个小时的漫长旅行,抵达了我们的留学目的地——古巴。
二
在抵达古巴之后,我们才发现,培训的内容与现实情况存在着相当的差距,就像刚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把大学里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并逐渐熟悉自己的工作一样。在国外留学和生活所要依靠的,归根结底,也是大量的实践经验。仅仅通过一次行前培训,便能游刃有余地在留学国家学习和生活,这也不现实。
比如培训中所介绍的“古巴气候温暖湿润”,现实则是每年10个月的夏季,以及4个多月的雨季。夏日温度普遍在30度以上,中午时段几乎无法出门。被蒸发的雨水让空气中总有股憋闷的湿意,放在柜子中的衣物床单总是黏糊糊的,蟑螂和蚊蝇也频繁出现,非常扰人;又如一句“古巴经济欠发达”,在现实里所呈现的,则是物资的严重短缺与生活不便;再如利塞特博士的那句“你们就没时间休息啦”,现实印证所言非虚,即便我们每天从早学到晚,也才能勉强与当地学生持平。
所有这些不适并非古巴独有。要在一个陌生的非母语环境中生活学习,甚至是比较好地生活和学习,所要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本身即是一门并不简单的学问。即便在我离开古巴,去西班牙读硕和读博的3年里,以及在一些欧洲和北美国家的旅行中,我依然深刻地感受到知识与经验的欠缺,人生处处皆学问,几乎每一点经验的积累,我都要从现实的探索和不断的失败中获得。
所以,就我个人经验来看,行前集训如一本概要或指南,指出了留学生活中的一些关键着力点和需要规避的复杂问题,但不能简单地复制粘贴,真正的生活学习技能,需要你在实践中逐渐练就。
三
这次我完整观看了2017年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行前集训视频会议的直播,受益良多。
6位专家发言,实际上集中于三个主题:一是工作,即海外留学人员要怎样学习和进行研究;二是安全,即留学生如何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三是留学生个人成长与国家的发展。
我把集训视频推荐给了几个正在读研和读博的朋友,他们有在国外留学的,也有在国内上学的,因为这次的集训内容,对他们都是很有价值的点拨。
相比10年前我接受的那次培训,这一次施一公院士和李玲教授的讲座内容,对于当前留学研究人员想要继续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与研究能力极具指导意义。近年来,留学安全事件频发,近期在曼彻斯特、墨尔本、巴黎、德黑兰、伦敦等地又相继发生了恐怖袭击,所以对留学生进行安全强化教育,更是非常有必要的应时之举。
让我感受最深、反复品味的,是国家留学基金委秘书长刘京辉博士的报告。或许是涉及了个人经历和感受,刘博士的讲座让我体会到一种“微言大义”。联想到前不久美国马里兰大学某留学生的毕业演讲,不由得想起一个并不复杂、却曾思考良久的问题,即留学生与祖国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还记得10年前初到古巴时,对于那句“到了古巴,你们的一言一行,就代表着祖国”,我总是抱着一种略显执着的神圣感,在日常生活中像被“打了鸡血”一样,非常努力地刻意把自己的一言一行控制在一个“努力向上的好学生”的模板中,一如林黛玉进贾府一般,“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去”。
随之而來的,便是一种很深重的疲倦。我拼命学习,积极锻炼,尽量参加活动,就这样过了一两年,随着现实中的学习与生活压力日渐增大,热情不知不觉间就耗尽了。到了最后两年,心中那种“我代表着祖国”的情怀,也变成了“薛定谔的猫”一般,压力小时则有,压力大时或无的不稳定二元叠加态的存在。为此,我曾有过负疚感,总觉得自己毅力不强,又或思想不够纯粹,不够爱国,但又好像无力去改变什么。
后来,随着我大学毕业,前往西班牙继续深造,在那里认识了一些当地的师友,经历了更多的事情,也多读了一些书。思考得更多之后,我总算想通了其中的关键,理清了问题的脉络。
今天看来,我当初最大的误区,便是对“我代表着祖国”的理解有所偏差,忽视了一个已然存在的事实基础,即“祖国是我的依靠,祖国一直在支持着我”,而从没有把自己的行为真正当作一种理所应当的对祖国履行的责任,反将它当成了一种“我在为祖国付出”的偏于狭隘且自以为是的情怀。
情怀,只是一种随性而为的付出,而责任,却是一种不容逃避的回报。弄清了这个问题,呈现在我眼前的事实就变得非常清晰了——
首先,对于国家公派留学生而言,祖国在多少同龄人中选择了我们,并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研究的机遇、条件与平台,那么理所当然的,我该当如何回报祖国呢?
退一步,即便我不是公派留学生,那么,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与同胞,已然刻入自身灵魂和骨髓中的思想与文明,仅仅作为一个接受了高等教育的普通公民,我又该以一种怎样的态度和责任感去面对它们?
再退一步,即便我一心追求自己的前途与事业发展,但若是抱着一种过度趋利避害的心态,只去锦上添花,随波逐流,而从不雪中送炭,直面问题,那么这样的我,除了成为一个孤家寡人般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外,身边又还能拥有什么?心中还能直面什么?人生又能走出多远?
答案,已不言自明,随之而来的选择,也已不言自明。
责任,固然会使一个人的肩膀变得沉重,但与此同时,责任,也会使一个人敢于承担,走得踏实,变得强大。(作者系国家公派留学人员,目前为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部医学博士项目二年级在读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