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彭龙:着眼未来 追求卓越

2017-07-13杨宇

神州学人 2017年7期
关键词:外语人才学校

杨宇

我理想中的大学校长,更应该关注学校的未来,认真研究国家战略,把握学校的中长期发展方向。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彭龙教授,是一位经济学家。自2014年就任北外校长以来,他以一位经济学家的睿智和前瞻性,一直在为北外的未来发展谋篇布局。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外国语学校,北外从延安一路走来,始终坚持以服务国家发展为己任,自觉肩负“把世界介绍给中国”和“把中国传播向世界”的双重使命。

当前,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参与全球治理的步伐日益深入,“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教育对外开放新布局全面展开,“双一流”方案贯彻实施,正是外语院校迎来更大发展的历史机遇。

在这样的机遇面前,如何扎根中国大地办好外语教育,顺应时代发展、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外语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在服务国家大战略中寻求北外的长足发展,是彭龙眼下正思索和推进的事业。

记者:对于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展开的交流与合作,您认为我们还有哪些人才缺口?

彭龙:“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为世界绘就的和平发展蓝图。为切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我们不但要让世界了解、读懂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而且要让世界和中国携手同行,在合作、开放、包容和共享的“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实现可持续的稳定、和平与繁荣。这些都离不开适应国家战略需要的新型人才。

当今,面对国际力量对比和主要大国内政外交的调整,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充满不确定性和潜在的不稳定性。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具有重大影响,一方面,中国要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另一方面,中国要深入参与全球治理进程。

在中国日益崛起成为世界新的一“极”的进程中,有很多方面的能力亟待加强。首先,需要向世界讲清楚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提高国家传播能力,打造融通中外的国际话语体系,提升中華文化国际软实力。其次,需要提升深入认知全球社会的能力,深化海外社会研究,细致、全面、详尽地剖析复杂多变的世界,为中国的崛起提供“全球社会咨询”,确保“中国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再次,急需一大批具有扎实外语基础、通晓国际规则、具备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记者: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步伐日益深入,对国际化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新要求。在您看来,外语院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优势?

彭龙:作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并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全球治理。这都需要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中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包括规则制定、议程设置、舆论宣传、统筹协调等能力,为参与全球治理,应对共同问题,贡献中国智慧。这对中国外语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

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外语院校具有良好而广泛的国际合作基础。以北外为例,学校与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兰卡斯特大学、诺丁汉大学,法国巴黎政治学院、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布朗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韩国外国语大学,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等建立了稳定的学术联系,开展务实而深入的合作,包括联合人才培养、定期学术研讨、联合研究、学生和学者互访及文献共享等。

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外语院校的交流和合作,搭建资源共享、信息沟通平台,贡献中国智慧,今年5月19日,由北外倡议发起的全球外国语大学联盟成立,首批成员包括中国高校14所、外国高校16所。

此外,学校根据国际人才竞争和国家全球战略发展需要,创新课程体系,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加大通识教育,加快建设使用英语讲授的学科类课程。

学校还积极为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及国际化视野培养提供平台,例如与南京大学及哥廷根大学的“中德跨文化日耳曼学硕士研究生双学位课程”项目等。北外的多数学生在校期间会有赴国外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学校通过与国家留学基金委合作,同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不断加深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式发展。今年,学校与国家外专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优先支持北京外国语大学“一带一路”引智工程、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建设。

记者:您曾多次赴美国和英国作访问学者。您如何看待留学对于人才成长的影响?

彭龙:留学经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特别重要。首先是视野。在访学中可以汲取国外大学优秀的学养,借鉴不同的研究方法,关注该领域的前沿研究。其次,国外高水平大学都拥有深厚的学术积累和传承,在那里可以感受到学术大师的治学风范,感受他们对知识的尊重,这种观念无论在管理还是在人才培养中都尤其重要。此外,当地人从你的身上,看到的是中国的缩影,“走出去”才可以更好地展示中国的发展成果。

作为外国语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国外的教育经历更为重要。今天我们的国家强大了,但恰恰在这个时候,才更应该保持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和研究。任何文明与文化都是在交流互鉴中得到发展的。只有具备“家国天下”的责任、使命和担当,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记者:您如何看待“双一流”建设的世界一流和中国特色?

彭龙: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势在必行。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中国高校不能通过培养所谓的“世界公民”,迎合国外某些评价指标,成为西方体系下的“世界一流大学”。反之,我们的高等教育一定要具有中国特色。我们培养的人才一定要在具有国际视野的同时,具备中国情怀。只有立足国家战略需要,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推动中国的发展和崛起,赢得世界的尊重和赞许,才能成为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

记者:在推进“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外语院校应如何发挥自身特色,应对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竞争?

彭龙: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希望,高等外语教育要致力于培养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这是时代赋予外语教育的历史责任。外语院校应主动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改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不断突破人才瓶颈,有计划地做好人才储备,为我国参与国际事务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作为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与“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北外成立了北外学院和国际组织学院。北外学院的命名借鉴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的做法,以大学名称直接命名本科生学院,意在构建具有北外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学校将选拔英语能力强的学生进入北外学院,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和外语专业教育,学生在进一步提升英语能力的同时学习另一门外语(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或一门非通用语)。在高年级,学生可根据意愿选修国际政治、国际金融、国际法、国际传播、区域研究、世界文明与文化等方向的课程。

国际组织学院则实施本、硕、博贯通式培养,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国情怀、通晓国际规则,精通两种以上联合国工作语言,具有出色专业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复语型国际组织人才。未来,国际组织学院将成为集人才培养、智库研究和人才推送为一体的教学研究型平台。

记者:北外被誉为“共和国外交官摇篮”,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外语、外交人才。请问新形势下北外的定位和发展战略是什么?

彭龙:在76年的办学历程中,北外紧密结合国家发展需要,为国家培养了9万余名高质量的涉外人才。北外校友中,先后出任驻外大使的有400多人,出任参赞的有1000多人。

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和“双一流”建设的不断推进的新形势、教育对外开放的新布局,为外语院校提供了战略发展导向和拓展空间。北外将继续坚持鲜明的育人方向,致力于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以及为谁培养人才”这一根本性问题,为“一带一路”建设专门培养一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双一流”建设的目的,是为国家发展培養顶尖人才。北外作为中国外语教育的领航者,自建校以来,在不断地探索和发展过程中,一直以培养具有忠于国家、心忧天下、服务人民、了解世界的优秀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中国特色高等外语教育的发展道路。未来,北外将持之以恒,继续深入思考与实践,打造彰显国家外语实力、具有世界影响的一流学科,培养独具特色的高端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记者:人才被称作“双一流”的引擎。当前高校间的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您怎么看?

彭龙:这个问题需要辨证地看。一方面,这种竞争说明高校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增强,反映了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也为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和内生性动力。另一方面,的确也给高校的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命题,如何在制度方面和生态方面为人才创造更好的条件,吸引和保留人才,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记者:在您看来,校长在学校的人才工作中应扮演什么角色?

彭龙:大学最应该关注的是过去和未来,做思想的引领者。我理想中的大学校长,更应该关注学校的未来,认真研究国家战略,把握学校的中长期发展方向。

每一所好大学,都有自己的特殊定位。作为校长,就是要引领学校的未来发展。这项工作做好了,学校的各项建设都会朝着这个目标发展。此外,校长还要为学校发展提供条件,争取国家及社会各界的资助和支持。

为了吸引到最优秀的人才,校长最重要的工作是营造氛围,搭建良好的事业平台,引领积极的做事风气,吸引人才并让他们顺利融入。

记者:北外在吸引国际化人才方面的优势是什么?在师资建设方面有哪些做法?在人才引进方面有何特点和要求?

彭龙:人才是创建一流大学的关键变量,也是北外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关键变量。为此,学校积极筹划,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和研究能力,实现师资队伍的提升和扩充。

在加强学科建设、丰富学科布局方面,以传统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为支点,促进学校多学科交叉融合,合理布局学科结构。一方面以传统的优势外语学科为原点,巩固并发挥好其在学校整体学科建设中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推动多学科协同发展,加强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不同专业的建设,突破相对单一的学科布局瓶颈制约,深化人才培养内涵,提升办学水平。

在非通用语学科建设方面,积极承担国家战略急需的非通用语人才培养和储备任务,实现2020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官方语种全覆盖;坚持把语种建设与学科建设相结合,积极发展与“带路”建设相契合的“地区研究”学科,培育政治学、国际关系、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学、经济学等相关专业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有机结合与创新。

在提升学术能力、促进科学研究方面,结合国家需求、办学优势和大学责任,学校先后成立了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丝绸之路研究院。这两年,又成立了许国璋语言高等研究院、王佐良外国文学高等研究院、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等特色研究机构。这些创新学术平台,着眼国家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完善跨院研究力量整合,吸纳国内外优质资源,组建一流研究团队,创新人事管理制度,努力开辟学术创新领域,切实提升服务国家全球战略发展的学术能力。

拿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来说,学校将其定位为集教学、科研、政策咨询与人才培养为一体的新型高端智库,并整合校内外研究力量,通过学术资源、社会资源和政府资源的紧密结合,开拓区域与全球治理研究的新领域、新理论、新方法。

该院的工作主要围绕四大目标展开:一是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二是推动学科协同和学术创新;三是加强高端人才培养;四是发行或出版研究报告和学术论著。

该院通过项目负责与驻院研究制、外交官工作室、商务参赞工作室、博士生联合导师制、校内学者驻院研究等机制,吸引校内外人才加盟,推动学科协同与学术创新,逐渐成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教师发展、学术研究,以及社会服务一体化的高端平台。

学校在人才引进方面,也是以国家战略为导向,注重兼具非通用语、区域与国别研究,以及某一学科扎实基础的人才引进。欢迎在国外拿到博士学位的语言学人才、社会科学专业的优秀人才到北外来,和北外一同成长。

猜你喜欢

外语人才学校
人才云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